2014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25)-选修4综合评估.
岳麓版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单元检测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的最突出表现是()A.各诸侯国普遍进行变法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D.奴隶起义频繁解析:选B。
“礼乐征伐”属于国家大事,应由天子决定。
但到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增强,权力开始下移,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开始瓦解。
2.战国变法与春秋改革的显著不同点在于()A.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B.以赋税制度改革为重要内容C.以废除世卿世禄制为根本任务D.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因为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涉及经济基础,并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所以战国变法以废除世卿世禄制为根本任务。
3.《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①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③燔诗书而明法令④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选C。
“勇于公战”是因为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的政策;“怯于私斗”是因为商鞅变法实行连坐制度。
4.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也”。
这说明()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④商鞅实行严酷的法律自食其果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变法树立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特权,不可避免地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旧贵族反扑而被处死,这是商鞅死亡的根本原因,故④不正确。
且由商鞅一人情况推出结论③,是以偏概全,也是不正确的,故选B项。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儿指的是()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解析:选A。
2024-2025学年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及答案

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历史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岭南石峡遗址已发掘64座大小不一的墓葬,出土遗物三千余件。
有出七成套的木作工具石锛和石凿,数百件实战用的石镞、石钺;还有礼器如琮、璧等,玉琮与良渚一带相近。
据此可推断,该遗址A.已出现掌握贵重礼器的祭司阶层B.处于石器时代向国家迈进的阶段C.有直接或间接远距离的商品交换D.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发展2.图1、2所示文物均被学界命名为“蜻蜓眼玻璃器”。
据此可知图1古埃及玻璃器(前+4世纪)图2曾侯乙墓玻璃器(战国)A.社会分工发生了进一步细化B.战国手工制造水平超过古埃及C.玻璃器的生产中心发生转移D.玻璃器是中外文明交流的物证3.《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家人子”(宫侍女)出身的窦太后喜好黄老之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辕固生答“家人言耳”太后大怒,命他去刺野猪,幸得景帝帮助才脱困。
这一记载最能印证汉初A.无为而治思想发生动摇B.弃道崇儒思想开始抬头C.社会等级意识仍然强烈D.皇权独尊遭受外戚挑战4.王莽改制,根据周朝办法造大钱,后又相继发行契刀、错刀、宝货等货币,民间仍用五铢钱。
王莽下诏:“敢非井田、挟五铢钱者为惑众,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可见当时A.制度变革获得法律保障B.币制由复杂走向简单C.托古改制重视民众基础D.政府的货币信用不足5.《公羊传》记载:“桓何以贵?母贵也。
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然而汉武帝却在立幼子为太子后杀其生母,北魏时期道武帝将子贵母死立为定制。
这一转变的目的在于A.提高三纲五常的地位B.促进华夏认同C.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D.加强集权统治6.唐太宗审查《氏族志》时,认为山东崔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不配第一等。
他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新修订的《氏族志》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干被降为第三等。
2024-2025学年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2024-2025学年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1. 《诗经》中有大量对黄河中下游地理环境的记载。
《大雅·韩奕》把“川泽訏訏,鲂鱮甫甫”的“韩”地(在今河北固安县境)歌为“乐土”;《周颂·振鹭》描写雍水(在今陕西西部)是“振鹭于飞,于彼西雍”,《周颂·潜》则提及“猗彼漆沮,潜多有鱼”。
这样的地理环境()A.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B.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C.决定了君主集权统治的政治模式D.有助于北方保持对南方的优势2. 西周建立后,周公营建洛邑,将大量“殷顽民”迁移至此,并将其编制为“成周八师”。
其后,周公将“殷民六族”封赐给鲁国,使鲁国“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奴隶)”,让“殷民六族”以国人身份职事于鲁。
周公的举措反映了()A.殷商遗民对西周统治的反抗B.周公掌控了殷商的政治力量C.西周利用羁縻策略维系统治D.商周间的文化交流日益扩大3. 《睡虎地秦简》中的《法律答问》有对夫妻关系的明文记载:“‘夫有罪,妻先告,不收(不没收家财)。
’妻媵臣妾、衣器(妻子陪嫁的奴婢和财物)当收不当?不当收。
”“妻有罪以收,妻媵臣妾、衣器当收,且界夫(赠与夫家)?畀夫。
”秦律的规定体现出()A.男女经济地位平等的趋势B.宗法观念遭到严重削弱C.女性财产权得到法律保护D.对社会成员的严密管控4. 东汉时期有一首这样的歌谣:“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
”指的是弘农人成瑨在南阳任太守后,辟召当地名士岑公孝为功曹。
结果岑公孝把政事打理得清清楚楚,成瑨每天只需要找个清静地方吹口哨玩就可以了。
据此可推知,东汉()A.门阀士族专权日甚B.官吏选拔注重实际能力C.中央集权受到冲击D.黄老政治思想一度复苏5. 492年,孝文帝“开建五等”整顿爵位,用北魏皇族直系血缘联系取代鲜卑氏族血缘联系。
496年,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次年规定改姓后的穆、陆、贺、刘等“勋臣八姓”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等“四姓”同等纳入“士流”。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测试(岳麓版选修4)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政治家第10课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测试【基础夯实】1.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宣告了中华民国成立B.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C.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诞生D.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语2.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贡献是()A.辛亥革命中对袁世凯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B.辛亥革命后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武装斗争C.向共产国际建议实行国共合作D.领导了北伐战争3.由于三民主义没有比较完整的土地纲领,对资产阶级革命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A. 致使革命缺乏坚强的领导B. 致使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C. 致使革命阵营成分复杂D. 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4.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未尽事业,这主要表现在()A.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B.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C. 实现了平均地权,把土地分给了农民D. 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公有制5.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B.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能力提高】1.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C.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D.民族资产阶级与满洲贵族的矛盾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A.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当家作主 B.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C.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3.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
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
”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B、以“党内合作”方式同共产党合作C.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D、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新式军事干部4.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为实现民主共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有()①创建同盟会②提出三民主义③颁布《临时约法》④领导“二次革命”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5.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最根本的区别表现在()A. 革命力量B. 革命对象C. 要实现的人民权利D. 革命前途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岳麓版高三历史选修4_史料解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弃医从政图谋救国1.弃医从政医术救人所济①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
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
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
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
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②【解读】1883年爆发的中法战争,清政府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机,激起了声势浩大的人民爱国运动,推动了当时日趋激烈的维新思潮。
孙中山认为“中国人已经有相当的觉悟”,更加认真考察和剖析日益腐败的清朝政府,认为只有推翻满清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孙中山曾向友人表示:“余自乙酉中法战后,始有志于革命。
”这也促使孙中山从“医人”转变为“医国”之路。
材料显示:①孙中山已经从时局中抓住了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看出改革政治才是救国救人之根本途径。
②他对清政府已非常失望,有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趋向。
③体现了他投身政治和报国救民之决心。
【注释】①济:对困难的人给予帮助。
②陈少白:原名闻韶,后改名白,字少白,号夔石,广东新会人。
1905年任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
《兴中会革命史要》是陈少白于1929年完成的,主要记述了兴中会的革命历程。
2.《上李鸿章书》当今风气日开,四方毕集,正值国家励精图治之时,朝廷勤求政理之日,每欲以管见①所知,指陈时事,上诸当道,以备刍荛②之采……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是治国之大本。
……只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
……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事,保我藩邦。
……伏维我中堂佐治③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
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生民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之难,又有行之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用敢不辞冒昧,侃侃而谈,为生民请命,伏祈择施行,天下幸甚。
──《孙中山全集》④第一卷【解读】《上李鸿章书》是孙中山于1894年1月所写,先后经陈少白和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王韬等作文字上润色。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全册教案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概念,提高历史素养。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提高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全册包含古代中国历史的整个发展过程,分为以下几个单元:第一单元:人类社会与文明初步发展1.人类起源和文明的初步发展。
2.夏、商、周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特点。
3.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特点。
第二单元:秦汉帝国的建设和发展1.秦帝国的崛起和历史进程。
2.汉帝国的建设和历史进程。
3.秦汉帝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
第三单元:唐宋元明清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1.唐、宋、元、明、清历史进程和社会特点。
2.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
3.封建社会的问题与改良。
三、教学方法1.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发问和思考,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借助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和人文因素,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
3.教师可以在讲解时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幻灯片、视频等,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四、教学评价1.定期进行测试和考试,检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在考试后,针对学生的弱项进行补充和巩固,帮助他们提高历史知识和素养。
3.鼓励学生参加历史知识竞赛、作文比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五、教学安排本教案按照全册的内容和学生学习进度,计划分为三个学期进行教学。
第一学期第一单元:人类社会与文明初步发展(8周)第二单元:秦汉帝国的建设和发展(8周)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唐宋元明清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8周)第三学期复习和总结(4周)针对本学期的历史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准备期末考试。
六、教学资源1.打印版的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全册教材。
2.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视等。
3.教学辅助材料,如历史地图、历史资料等。
4.在线教学资源,如历史课件、历史视频等。
岳麓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单元检测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
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A.开展世俗教育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C.自由探讨真理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解析:选B。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中世纪”“教皇”,中世纪的欧洲处于教皇和教会的神权独裁统治下,世俗教育、自由探讨真理、学术研究都受到严格限制,当时欧洲只有一门学问,那就是神学。
“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是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希望巴黎大学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故选B项。
2.马丁·路德认为人们惟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应该是()A.《九十五条论纲》B.《圣经》C.耶稣D.教皇、教会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A项“《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D项“教皇、教会”是马丁·路德反对的;B、C两项相比较,符合题意的是B项“《圣经》”。
3.下列对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的表述,错误的是()A.人们大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子民B.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他们利用各种手段聚敛钱财C.14、15世纪的天主教会得到了西欧各国王权的积极拥护D.德国被称为“教皇的奶牛”,是因为它受教会压榨最严重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中世纪时的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因而不可能得到各国王权的积极拥护。
4.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A.教权高于王权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解析:选C。
材料重点突出了世俗权力是凌驾于一切权力之上的权力。
5.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
岳麓版高三历史选修4_《先师孔子》参考教案

第1课先师孔子【课标要求】1、了解孔子的生平2、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2、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3、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2、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3、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表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4、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又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
3、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二)讲授新课一、孔子生平经历(一)孔子的出身1、所处时代[探究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的时代,赋予了孔子强烈的发扬光上古礼制的使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性测试题二十五(选修四综合评估测试) 本卷共6道小题,每小题15分。
满分9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1.(2013·贵州六校联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大同世界,关键就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就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弘扬和推行仁政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因此,孔子主张要自觉修行德行。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有关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重点论述了重视儿童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和以“善”为最高目的的教育理念。
材料二孔子主张学习要通过闻和见,要直接接触外界事物,通过阅读书籍来达到博学。
他说“见而识之”,就是要多见,并且要把所接触的外界事物记忆起来。
柏拉图认为“学习即回忆”,主张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他认为,人在出生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知识被遗忘,通过接触感性事物,人们就可以重新回忆起被遗忘的知识。
——以上材料均摘自《论孔子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异同》(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据材料二说明孔子与柏拉图学习观的不同。
(8分)(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他们观点的认识。
(7分)【答案】(1)相同点: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部分,重视道德教育。
(4分)不同点:孔子认为学习应从外界获取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把外界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柏拉图认为学习就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4分)(2)孔子强调从外界获得知识,容易形成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性,但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分) 柏拉图的内在的回忆说,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但容易导致知识的零散和不系统,(3分)两者取长补短为最佳教学方法。
(1分)2.(2013·湖北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
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柴等事。
其拾柴收粪等事,必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习之。
”“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知风味。
”“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
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以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
”——摘自《曾国藩家书》材料二民国学者郭斌和教授认为:“曾文正,即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的最良之果之一。
故能才德兼备,文武兼资。
求一平均发展道德文章事功三才之成就,可与文正相比者,实不数数觏。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摘自《曾文正与中国文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曾国藩的主要教育思想。
(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郭斌和与革命党人评价曾国藩的角度。
我们应依据何种标准评价曾国藩。
指出影响评价人物的主要因素。
(7分)【答案】(1)主要教育思想:孝友;耕读;勤敬;戒傲惰。
(6分)(2)评价角度:郭斌和从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之荣的角度评价的。
革命党人是从曾国藩镇压农民运动和镇压人民反侵略运动的角度评价的。
(4分)标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全面评价。
(2分)影响因素:研究者的阶级立场、史料占有情况、时代性、评价角度等。
(3分)3.(2013·牡丹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私人企业和私人的主动性应该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
然而,鉴于这个大民族和大国的整个需要,并且考虑到私人资本不能做很多事情,因此经济应该由国家控制。
——摘自凯末尔《土耳其国家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凯末尔认为,尽管考虑到私人企业和活动仍然是我们的基本主张,但我们的主要政策之一是国家积极关心涉及民族普遍性问题和重大利益问题,特别是国有经济问题。
——摘编自《现代土耳其》材料二到30年代末,土耳其全国铁制品生产的100%,钢制品生产的80%,水泥制品生产的55%,均被国有苏美尔银行所控制。
而国有埃蒂银行则控制了土耳其全部的煤炭和铜矿生产。
——摘编自《危机中的土耳其:从国家主义到新殖民主义》(土耳其由)1927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仅占0.14%的比例,逐渐上升到了1939年的0.23%,成为在当时除了苏联和日本以外,工业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最快的国家。
——摘自《现代土耳其的兴起》(1)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对私人企业的认识。
(6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凯末尔的“国家主义”。
(9分)【答案】(1)私人企业应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国家应控制私人企业的发展;私人企业只是国有经济的补充。
(6分)(2)评价:凯末尔的“国家主义”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国家主义,实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对国民经济重要部门的控制);使民族工业迅猛发展,巩固了民族独立(新生政权),较顺利地渡过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9分)4.(2013·淮安)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
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恺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善于治理被征服的地区……是位行政家……而他竟还有立法家所具有的才能。
——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材料二拿破仑严重地破坏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各民族自决的原则、公民平等的原则等。
他的称帝可能是出于某种需要,但……把自己的宫廷搞得和欧洲帝国的宫廷一样,则纯属历史的倒退。
——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梯也尔对拿破仑的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史实依据。
(6分)(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5分)综上所述,你认为评价拿破仑时应遵循怎样的原则?(4分)【答案】(1)拿破仑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多次打败反法同盟;制定《拿破仑法典》,并在被征服地区推广;改造法国社会,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6分)(2)观点:拿破仑称帝,实施军事独裁统治,镇压人民运动,严重破坏了人民主权、公民平等的原则,违背了由专制走向民主潮流,是历史的倒退;(3分)拿破仑对外侵略扩张,奴役被侵略国家,违背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2分)原则: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一分为二、全面辩证评价。
(4分)5.(2013·贵州四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的民粹主义思想及其本质上的小农倾向和他对“共同生活、共同劳作”的农民理想的浪漫称颂,使他把“人民”这一概念仅仅理解农民群众(因为农民毕竟是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并导致他高度评价他相信农民所具有的那种自发的革命性。
……如果说,毛泽东因其民粹主义思想而被证明不是一个纯粹的列宁主义者,那么,在中国的历史环境中,正是这些平均主义的民粹主义思想对成功地实现一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发挥了积极作用。
——(美)迈纳斯《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材料二此外,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工厂(社会生产、公营和私营的)与合作社(变工队在内),不是分散的个体经济。
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也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社会(旧民主、新民主、社会主义,一概在内)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
简单言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
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机器,所以我们还没胜利。
如果我们永远不能获得机器,我们就永远不能胜利,我们就要灭亡。
现在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民主社会的主要基础,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
——《毛泽东书信集》材料三右图所示是美国《时代》杂志1985年某一期的封面。
画面很清楚地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和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1)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中迈纳斯关于毛泽东的“民粹主义思想”观点的看法。
(8分)(2)材料三中该期杂志封面土的“CHINAMovingAwayfromMarx”(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说法对吗?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7分)【答案】(1)他的观点不正确。
(2分)他只看到毛泽东重视农民,而没有看到毛泽东的深层思想:革命的任务是(获取机器)实现由农业基础向工业基础的转变,在中国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毛泽东不是一个民粹主义者,而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6分)(2)不对。
(2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了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这不是远离马克思主义而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5分)6.(2013·云南联考)(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牛顿说:“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爱因斯坦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思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
”“如果你要解决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你就不要去理会你自己的限制。
”材料二据英国米切尔·怀特《牛顿:最后的巫师》记载,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一个收藏者手里购买了一批有关牛顿的秘密资料。
通过几年的研究,凯恩斯于1942年在英国皇家学会俱乐部发表了一次名为“牛顿其人”的演说,给出一个与传统模式截然不同的牛顿形象,即牛顿不再只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醉心神学和炼金术的人。
1942年,爱因斯坦为纪念牛顿诞生300周年撰写了一篇文章,对牛顿的一生作了如下评价:“只有把他的一生看做为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之一幕才能理解他。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牛顿经典力学的关系。
概括他们取得科学成就的共同条件。
(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恩斯和爱因斯坦是如何评价牛顿的?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