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和变化
我国石化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57・2019年第4期我国石化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石化行业结构发展较不平衡,低端炼油产能过剩,高端炼化产能不足,精细化工产 业发展不平衡,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在供给侧改革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石化行业向炼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成为趋势。
2015年,国家发改委放开原油进口权和原油使用权之后,我国地方炼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6年,我国相继上马4个民营炼化项目,规模大且一体化程度高,截至2017年底,地方炼厂合计炼油产能为2.61亿吨。
我国地方炼厂竞争力不断增强,在行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近年来,规模化、炼化一体化、集群化、高端化已成为我国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趋势。
通过发展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提高石化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产品质量;通过市场竞争淘汰落后产能,从而提高我国石化行业的整体质量,正是国家支持大型炼化项目发展的主要战略考量。
从整体和长远发展来看,技术先进的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建设,将大大提 高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国家要求新建炼油项目要按照炼化一体化配置建设,并要求严格控制新增炼油能力、推进落后和低效炼油产能退出,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
“十三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新规划了大连长兴岛、上海漕泾、广东惠州、福建古雷、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浙江宁波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原则上不再新增布点。
近年来,新建和规划的炼化企业均布局在上述基地内,如浙江石化位于浙江宁波渔山岛基地、恒力石化位于大连长兴岛基地。
可以预计,在这些石化基地内,未来还会新建更多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
目前,我国环渤海地区、杭州湾地区、惠州大亚湾集中了国内一批较大规模的炼化企业。
其中,杭州湾石化聚集区集中了国内多家大型炼油和石化企业,炼油能力达到8100万吨/年,乙烯产能395.5万吨/年,分别占国内炼油和乙烯总产能的10.8%和19.1%o惠州大亚湾石化区更是落户了多家国内外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预计到2020年,炼油、乙烯生产能力将分别达到4000万吨/年、500万吨/年。
石化企业发展历程

石化企业发展历程石化企业是指从石油、天然气等石化原料中生产石化产品的企业。
石化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石油工业起步阶段,国内石油储量有限,所以主要依靠进口石油来满足国内需求。
当时,石化企业主要是进行简单的炼油加工,生产一些燃料油和润滑油等基础产品。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开始大力发展石油工业,投资兴建了一系列石油化工厂,进一步完善了炼油加工技术,同时引进了一些国外的炼油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炼油的质量和产量。
上世纪70年代初,国内石化工业开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技术水平低下和市场经济运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为了推动石化工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开始推进改革开放,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时,石化企业也积极进行自主研发,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上世纪80年代初,石化企业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开始生产更多种类和高附加值的石化产品,同时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1984年,中国第一条煤制乙烯装置在山西投产,标志着中国石化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加快石化工业的发展,成立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统一规划和管理石化产业,推动了石化企业的整合和重组。
同时,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石化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经济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科研开发。
进入21世纪,中国石化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化产品消费国之一,石化工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石化企业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生产的产品类型更加多样化,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
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石化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石化企业要继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研发出更加环保、高效的生产技术和产品。
另一方面,石化企业还要加强环境保护,降低污染排放,推动石化工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总之,中国石化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中国石化的现状和发展

一.全球石化产业格局
世界石油需求稳步增长
60 亿吨 50
40
32.35
30
38.25
42.35
44.2
52.6
20
10
0 1980年 2000年 2008年 2015年 2030年
茂名石化
MPCC
7
一.全球石化产业格局
茂名石化
MPCC
8
• 2000年以来,全球炼油能力增长缓慢。 2000-2007年,世界炼油能力年均增长率 仅为1.0%,远低于1.7%的需求增速。
地点 委内瑞拉法尔孔 韩国巍山 印度贾母纳加尔 韩国丽水 新加坡裕廊/亚逸查湾岛 美国德州贝敦 沙特拉斯坦努拉 中国台湾麦寮 韩国釜山 美国路州巴吞鲁日 维尔京群岛圣克鲁瓦 新加坡布库姆岛 美国德州德克萨斯城 科威特艾哈迈迪港 俄罗斯安加尔斯克 美国路州莱克查尔斯 荷兰佩尔尼斯 中国浙江镇海 沙特拉比格 沙特延布
• 2008年全球石油探明储量1838亿吨增加0.8% 全球石油消耗量下降了0.6%。
• 2009为1855.23亿吨,增加0.9%。 全球石油消费量降低了1.7%。
茂名石化 MPCC
一、全球石化产业格局
• 按国际石油界的定义,一般将水深500米以内的海域视 为浅海,超过这一水深标准则为深海,而超过1500米 水深则为超深海。
中国石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茂名石化
MPCC
1
一.全球石化产业格局 二.中国石化产业现状 三.中国石化产业展望
茂名石化
MPCC
2
一.全球石化产业格局
石化工业原料是碳氢化合物,目前 主要是原油,石化产业包括原油的勘探 开发及石油的炼制。其中油品的生产和 乙烯产业是石化工业的基础,现将全球 原油资源、炼制和消费概况简要介绍如 下:
中国石化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中国石化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要来源之一。
石油化工行业具备着很高的利润和技术门槛,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中国石化行业,面对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中国石化行业的现状中国石化行业是指油气开采、加工、销售和化工等相关领域,现有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国有企业占了石油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根据能源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石油产量达到了1911.1万吨,完成工业增加值20668.4亿元,中国的石油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但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如企业规模不够、石化项目数量不够、石化质量不高等。
二、中国石化行业的挑战1、市场需求巨大: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能源支撑,其中石油化工是中国的主要石化产品。
然而,目前中国石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尤其在炼油、石化新材料、特种化学品等领域,中国的依存度仍较高。
同时,进口原油成本也高企。
2、环保压力增大: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保压力,石化行业的排放问题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石化企业要争取补齐短板,逐步实现石化清洁高效发展。
3、国际价格变化:石油和石化产品价格的波动可能会对国内石油化工企业的业绩产生很大影响,价格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价格波动性大,经营风险就很高。
三、中国石化行业的机遇1、改革政策红利:经过国家改革开放之后,石油化工行业并入市场化,许多企业推出在股票市场上的公开发行,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
2、科学技术的引进:新技术的应用也是石油化工行业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研究开发,例如石油催化裂化技术、高性能新材料、降低炼制成本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为中国石化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机会。
3、以环保创新为主导:未来的石化行业将会是环保创新的主导。
强化石化产品的绿色环保性,更加注重可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将对行业的就业、贸易、环保和社会福利造成巨大的正面影响。
四、中国石化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提高产业竞争力:未来石化行业将进一步实施“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产业升级、加强国际竞争”四大战略,通过升级产业推进全面创新,实现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技术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
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一、引言我国石油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之一,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将就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讨。
二、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一)整体情况近年来,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产值和出口额逐年增长。
2019年,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实现产值14.52万亿元,同比增长6.7%;出口额为4220亿元,同比增长1.9%。
此外,石油化工企业在技术、管理、质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能源效率和环保水平逐年提升。
(二)主要行业发展情况1、石油加工我国石油加工行业已形成以中石化、中石油为主的大型石油加工企业集团。
他们在炼油、化肥、基础化工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着较强的竞争力。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石化产品市场需求增长,石油加工行业的增长空间仍然巨大。
2、石化新材料我国石化新材料行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随着高分子材料、特种合成材料和高性能纤维等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石化新材料行业的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
3、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我国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也经历了近十年的飞速发展,企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国内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企业已具备多种类型、各类规模、各种用途的装备生产能力,这对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我国石油化工产业面临的挑战(一)资源约束我国石油储量不足,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而工业化发展所需的新能源技术尚未完全成熟。
因此,石化资源的短缺与更加环保可持续的能源发展之间的平衡,是在当前和未来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二)环境保护我国环保意识增强,政府越来越注重企业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然而,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国内污染治理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产业升级随着技术和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石油化工产业所生产的油品、化学品等产品需求不断变化,因此,企业的技术升级、产品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的趋势。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石油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及配套产品,在经济建设、国防事业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标签:石油化工企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一、前言石油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总体水平的提高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经形成具有20多个行业、能生产4万多种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的工业体系。
目前,我国已有l0余种主要石油和化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
二、我国化工行业的现状1.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
由于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其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快报统计,2003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现价工业总产值18402.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工业增加值5703.8亿元,比上年增长23%;销售收入达到18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6.4%。
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工业的比例为:现价工业总产值占13%、工业增加值占13.9%、销售收入占12.8%。
2.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总量的增加,也带动了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2003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进出口总额为1133.5亿美元,比上年净增281.1亿美元,增长33%,其中进口8l4.7亿美元,出口3l8.8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5.1%和27.9%;进出口贸易逆差达496亿美元,在这将近5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中,石油、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的贸易逆差分别为224亿美元、110.5亿美元、147.5亿美元,分别占45%、22.3%和29.7%。
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石油和化工产品进口量较大,对外依存度较高。
3.化工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石油化工行业分析

石油化工行业分析石油化工是一种重要的工业领域,覆盖了石油提炼、石化、化学工业等多个领域。
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现代化工产业的基础。
本文对石油化工行业进行分析。
一、行业现状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随着石油工业的兴起,石油提炼和加工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化学行业的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石油化工行业实现了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从化工产品结构上来看,化学合成材料和乙烯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其中,在乙烯产品中,聚乙烯和乙烯二聚体是两个最为主流的产品。
聚乙烯是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也是中国化工产业的主导产品。
乙烯二聚体是一种用于制造导热油、分离材料等产品的高科技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行业优势1. 巨大的市场需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原料、产品的国际流通越来越频繁,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2. 产业链的完善。
随着先进的化工技术和生产工艺的推广,石油化工行业的产业链不断完善,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油开采、石油储运加工、石化产品制造等多个环节。
3. 技术不断创新。
石油化工行业的技术不断创新和提高,尤其是新型材料、化学工艺等方面的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行业挑战1. 原材料短缺和价格波动。
石油化工行业的原材料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这种资源的供应不稳定性和价格波动性一直是行业的制约因素。
2. 竞争加剧。
随着国内石油化工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需要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来保持市场竞争力。
3. 环境污染问题。
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废气和废水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企业加强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发展趋势1. 增加产品附加值。
未来石油化工行业将更加注重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自主品牌,降低产品的依赖性,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石化行业分析研究报告

石化行业分析研究报告石化行业分析研究报告一、行业背景石化行业是指以原油、天然气等石油和天然气化学品作为主要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加工过程,生产出各种化工产品的行业。
石化行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础行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石化行业主要包括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塑料等制品生产三个主要领域。
二、发展现状目前,石化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正在迅速推进。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石化消费国和第三大石化生产国,石化行业的规模和产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石化产品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广泛,涵盖了石油炼制、天然气化工、煤制油气和化学制品等多个领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石化行业的前景非常广阔。
三、竞争分析尽管石化行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首先,全球化竞争是石化行业的主要特点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石化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已经越来越国际化,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参与到了我国市场的竞争中。
其次,技术创新也是石化行业竞争的关键。
只有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石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再次,成本控制也是石化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
石化产品的价格受到原油等原材料价格的影响,企业需要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发展机遇与挑战石化行业在我国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首先,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石化产品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石化产品的需求将继续增加,为石化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其次,环保意识的提高为石化行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石化企业需要加大环保投入,采用更加环保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
再次,技术创新也是石化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投入和风险的挑战。
五、发展趋势与建议根据目前石化行业的发展态势和市场需求,我们对石化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和变化1.我国石化工业已具备较强的发展实力,在世界石化市场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国是石化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
进入21世纪以来,石化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逐步提高。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
原油加工能力、乙烯和三大合成材料等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到2008年,我国石油产量从2000年的1.63亿吨增长到1.90亿吨,年均增长1.9%,居世界第5位;石油消费量从2.36(2.50)亿吨增长到3.90亿吨,年均增长6.5%,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1983年我国炼油能力突破1亿吨/年。
2008年我国炼油能力已达4.6亿吨/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炼油国,占世界炼油总能力的10%左右。
同年,加工原油3.42亿吨,生产汽煤柴三大类成品油2.08亿吨。
2000年-2008年国内成品油产量年均增长7.0%,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2008年我国乙烯生产能力为998.5万吨/年,产量逼近1000万吨,占世界乙烯总能力的8%左右,居世界第二位。
同时,乙烯装置平均规模已增至45万吨/年,乙烯厂平均规模提高到52.4万吨/年,超过了世界乙烯厂47万吨/年的平均水平。
中国石化产能(赛科和扬巴产能按50%计)为558.1万吨/年,成为世界第五大乙烯生产商。
此外,我国合成树脂能力3422万吨/年,居世界第一位;合成纤维2990万吨/年,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胶产能209万吨/年,居世界第二位。
2.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四大公司名列世界500强经过近几年的改革重组和发展,我国石化领域已形成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与中化集团等公司并存的局面。
1999—2001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团公司以突出主业、与国际接轨为目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分别改制组建股份公司,并在国内外成功上市,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资产结构趋于合理,资金状况明显改善,竞争能力显著提高。
2003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化集团分别名列世界500强企业的第52位、54位、270位,并初步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
之后我国三大石油石化公司深化改革,持续重组,扩大开放,不断调整发展,规模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2008年,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化集团、中国海油四大公司齐齐名列世界500强榜单,中国石化升至第16位,跻身前20强;中国石油也跃升至第25位;中化集团升至257位,中国海油自从2007年首次进入500强后,2008年排名继续快速上升,由上年的第469位升至409位。
2008年,在世界25大炼油公司排名中,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分列第3位和第5位;在世界10大乙烯生产公司排名中,中国石化排名第5位。
3.主要石化产品的产量和需求增速保持两位数以上2000年以后,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消退,入世后塑料制品、纺织品和轮胎等下游制品出口量的大幅提高,以及世界经济复苏和国内经济持续增长,极大地带动了我国石化产品下游市场发展,石化产品需求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2000-2007年间乙烯当量需求年均增速为10%,合成树脂年均增速为11%,合成纤维为15%,合成橡胶为14%,均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
2007-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部分石化产品需求出现负增长,但降幅仍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到2008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2104万吨,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消费量分别达到3804万吨、2162万吨和260万吨。
同期我国石化工业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2-2007年间,我国石化产品产能平均增速约16.3%,超过了需求增速。
到2008年我国乙烯产能达到998.5万吨/年,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产能分别达到3422万吨/年、2990万吨/年和209万吨/年。
高速增长的石化产品产能和下游需求使得我国石化工业占世界石化市场比例不断增加。
从2002年和2007年中国石化产品产量占世界比重的状况看,大部分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尤其是涤纶、聚酯、PTA和聚氯乙烯四个品种上升幅度很快,占世界市场的比重均增加了10-25个百分点,分别达到62%、41%、25%和28%。
相对生产,我国石化产品消费在世界市场占有比例更大。
尤其是聚酯链产品,在2008年涤纶消费量已达1909万吨,占世界比例高达60%,腈纶、乙二醇和聚酯占世界比重也在40%-50%左右。
图1-1 2002年与2007年我国石化产品产量占世界比重变化图1-2 2002年与2007年我国石化产品消费量占世界比重变化4.加工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石化产品自给率逐渐提高 自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原油进口占原油加工量的比例逐渐提高,2008年原油加工3.42亿吨,同比增加4.7%,进口原油同比增加7.5%,原油加工对外依存度高达53.4%。
图1-3 1999年-2008年我国原油加工对外依存度变化与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相反,我国石化产品自给率因为产能迅速增加而显著提高。
到2008年,有机原料、合纤原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自给率分别达到56%、59%、72%、104%、63%。
除合成橡胶外,大都较2002年提高10-20个百分点,个别品种的供需格局甚至出现产能过剩。
如聚氯乙烯,近年在电石法工艺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产能大幅增长,2000~2008年间产能增速达到21.8%,2008年达到1340万吨/年,产能过剩410万吨/年,平均开工率仅有66%。
聚酯和涤纶在2005年后已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2008年净出口量分别为76万吨和96万吨。
估计未来的净出口量还会不断增加。
22.7%34.7%29.9%34.2%40.5%44.8%47.6%49.7%51.9%53.4%0.0%10.0%20.0%30.0%40.0%50.0%60.0%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图1-4 2002年与2008年我国主要石化产品自给率变化5.装置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原油加工适应性增加在做大规模总量的同时,炼油工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行装置大型化和炼化一体化,炼油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
2008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国有集团公司的平均规模已达600万吨/年左右。
千万吨级炼厂已由2000年的5家增加到11家。
国有控股公司的竞争能力显著提高。
在规模、布局得到不断调整的同时,炼油产品结构也不断改善。
目前,两大集团的催化裂化装置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加氢裂化装置比重有所上升,这样有利于提高柴汽比,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延迟焦化装置能力增加较快,提高了原油加工深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加氢精制和催化重整装置能力的增加为提高油品质量做出了贡献。
表1-1 两大集团主要炼油装置占常减压的比例中国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的轻油收率已从2000年的70% 增至2008年的74% ;二是柴汽比不断提高,从2000年的1.74升至2007年的2.30(2008年为2.17);三是化工轻油收率不断提高,从2000年的10.4%升至2007年的12.7% (2008年为增产汽柴油,化工轻油收率有所下降至11.2%)。
6.石油化工产业布局取得成效,但与市场需求仍有差距我国石化工业近年来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通过统筹资源和市场,我国已建成了燕山石化、大庆石化、上海石化、扬子石化、兰州石化等一批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并重点在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步建立由千万吨级炼油厂和百万吨级乙烯基地组成的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
与世界著名石油石化公司合资建设的上海赛科、扬巴一体化项目以及中海壳牌等第一批大型乙烯合资项目建成投产,进一步使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
此外,“十一五”期间的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如青岛千万吨炼油、福建乙烯、独山子乙烯、天津乙烯以及镇海乙烯等项目也将相继投产,我国石油石化产品供应能力将持续增加。
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炼油化工产业布局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分散的问题仍较突出。
从炼油工业布局看,目前除西藏、云南、贵州等少数省市以外,其它各地均建有炼厂,致使炼油产业集中度差。
从乙烯工业布局看,我国已建和在建的乙烯项目共有近30个,分布在13个省市,难以进行原料和产品的互供和优化,难以实现副产物的集中规模化利用。
二是我国炼化工业生产与消费的区域不平衡依然存在。
华北地区:炼油能力不能满足消费需求,2008年缺口为927万吨;石化生产能力相对当地需求过剩,约过剩111万吨。
华东地区:炼油和石化能力均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缺口分别为1710万吨和2032万吨。
中南地区:炼油和石化能力均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缺口分别为2183万吨和1267万吨。
东北地区:炼油和石化能力均明显过剩,2008年分别过剩2987万吨和253万吨。
西北地区:炼油和石化能力均过剩,2008年分别过剩2649万吨和201万吨。
西南地区:炼油能力和石化产品均有缺口,分别为2161万吨和136万吨。
图1-5 2008年中国各地区原油加工能力和消费比例比较图1-6 2008年中国各地区石化产品生产和消费比例比较7.外资与国有石化企业合资合作日益密切,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国内产业格局不断演化埃克森美孚、壳牌、BP、陶氏化学和巴斯夫等世界领先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利用技术优势在华开展业务,不断扩大业务规模,完善业务布局,在国内市场影响力日益提高。
同时,近年高企的油价促进了具有市场优势的中国国有企业与具有资源优势的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的合作逐渐从规划意向转变为现实行动,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战略合作双赢模式。
在炼油和油品销售领域,2007年由中国石化、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合资设立的中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成为中国第一个炼化生产与成品油营销一体化的中外合资项目。
与此同时,中东及俄罗斯等资源国石油公司凭借其资源优势,加大了对华炼化领域投资力度,希望以此促进其石油的长期稳定出口,并在中国的成品油和石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目前,沙特阿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科威特石油公司以及俄罗斯石油公司等都在着手进行中国的炼油项目投资及规划。
预计这些企业将后来居上成为中国炼化项目的主要外资合作伙伴。
在国内石化产品生产领域方面,2000年前一直由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集团占主导地位。
但在2005年后,原有的供应格局被逐渐打破。
随着扬巴、赛科和南海项目的上马,到2008年,三资企业乙烯产能已占到全国总产能的12%,达到115万吨/年,而两大集团的比例则由2000年的95%下降到2008年的83%。
预计未来三资企业在石化领域的投资将继续增加。
得益于“非公经济36条”政策的出台和部分石化产品国产化技术的推广,民营企业也快速成长为近年石化领域的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