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私人领域_的视角认识陶渊明的_唯一性_
关于陶渊明归隐的看法作文

关于陶渊明归隐的看法作文
闲暇之时,翻阅自己以前的一本诗集,首先是陶渊明那清新的田园气息感染着我。
因为他的气质是独特而和谐的。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超凡脱俗,是我给陶渊明的定义,他是安贫乐道,他自得其乐,他淡泊名利,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他宁愿过清贫的生活,也不愿生活在世俗中,他宁愿“夕露沾我衣”也要"但使愿无违”。
我崇尚陶渊明的精神境界,我向往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但是我注定不可能如同陶渊明一般,放弃红尘,舍弃所有,隐居深林,因为这只有心境自然平静的人才能做到,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像陶渊明一样呢?
林语堂曾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
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桑麻、榆柳、豆苗、鸡犬等等,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一经陶渊明重新审视,便进入了审美的可能,隐退尽了锋芒而泛着桃花源间的落英之芳与东篱黄花秋放之味的气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劳作虽辛苦,结果虽让人感到无奈,但这种无所拘束的田园生活却充满了欢乐,充斥着喜悦,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尽管劳动还不熟练,但充满希望和美好向往的生活本身就是快乐的。
从不同的方面看陶渊明

从不同的方面看陶渊明从不同的方面看陶渊明引导语:陶渊明最典型的诗歌就是田园山水诗了,一生与世无争,悠闲自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陶渊明的诗歌。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而田园诗以其质朴自然、优美恬静一枝独秀。
在众多的田园诗人中,尤以陶渊明为代表,甚至可以说是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流派。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做过县令、参军一类小官,但他生活在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时代,仕途中对这种官场黑暗渐有认识,不愿同流合污,终在四十一岁那年辞官归隐,以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诗歌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事而作"。
他的这些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首先来看他的思想特点。
陶渊明看到当时官场的污浊腐败,毅然辞官归隐,以示反抗。
诗人在《归园田居》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常恐霰雪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深恶痛绝,并决心与之决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则反映了诗人"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尚情操。
在《咏荆轲》中,诗人对荆轲不畏强暴的豪侠行为作了高度评价。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天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可谓是豪气冲天壮志凌云,足见诗人并未完全忘怀政治,一味清淡。
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难得而且是进步的,从而也使得诗人的作品得以流传千古。
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分,非人也。
"陶渊明首先作为一个人,然后才是诗人。
他虽然认识到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腐朽,不愿同流合污,但却没有孔子所说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决心,采取消极避世的.隐居方式,所谓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只不过是他为自己辩解的一个借口而已,而在他的另一作品《桃花源记》中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不能不由他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通过陶渊明的田园诗认识一个真实的陶渊明

通过陶渊明的田园诗认识一个真实的陶渊明通过陶渊明的田园诗认识一个真实的陶渊明导读: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还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下面是由文学网(/wenxue)小编J.L为您整理的通过陶渊明的田园诗认识一个真实的陶渊明,更多杂文阅读欢迎访问文学网。
木心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曾提出“知名度来自误解”的观点。
就像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人人心中也都有着不一样的陶渊明。
而这些不一样中,有多少是理解,又有多少源自误解?根据山东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的讲座内容整理而成的《陶渊明的遗产》一书,从误解开始,以诗人留下的百余首诗文为依据,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陶渊明。
魏晋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血雨腥风伴随着政权更替; 但魏晋风度又成全了后世无数代人的想象,成为一种理想的寄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现的陶渊明,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他没有在丛林中寻求夹缝中的生存,而是带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走进自己人生的田园,这是人们对陶渊明最为普遍的想象。
果真如此吗?想象中诗意的田园生活,带给陶渊明的并不全是诗意,也充满着艰辛、孤独与贫苦。
从诗人后期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忙着打理田地,养活家小,夜深人静时也难免会陷入一种不确定中,苦闷与遗憾也常常在诗人脆弱时到访,对于出世入世的徘徊与纠结也在诗中时隐时现,而晚年甚至一度窘迫到“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这才是一个真实的陶渊明,而不是作为中国隐士文化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中被刻板化、符号化的陶渊明,在被人们记住的同时,也失去了原本作为人的生动性与丰富性。
作者以一名优秀作家的敏锐和沉郁纤细的笔法,描绘在动荡黑暗的时代和穷困悲苦的人生中,陶渊明的抉择和无奈,突显陶渊明作为“人”的伟大之处。
人不是写诗的工具,人是“目的”。
“他的诗赋再好,也比不上他的灵魂快乐更重要”。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读《陶渊明集笺注》有感最先接触到陶渊明的就是语文教材中的《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田园居》等作品。
这些作品中,字字都散发出那种清新平实的风韵,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仿佛未经雕琢,自然地流露着他特有的古朴之风,可以直接间接的看出陶渊明渴望隐居和热爱隐居的心情。
现在大多数人对陶渊明的第一感觉都是“隐居在世外桃源的五柳先生”。
在古代,很多文人都把成为隐士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
我在想,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是浑浊不堪的官场没有操守和良心的生存之地?是世俗社会容不下他们的清高和骄傲?他们这么做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还是一种无言的抗争?那五柳先生呢?作为一名隐居之士,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要隐居呢?关于陶渊明的性格爱好,在他的着名作品《五柳先生传》中作了自我介绍。
文章中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并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
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
”他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酒喝。
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
”由此可见,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对陶渊明的认识和评价议论文

对陶渊明的认识和评价议论文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这是名人对他的评价,陶渊明是大隐士,而我在陶渊明的归隐中看到了诗化的归隐,归隐如诗般有意境和耐人寻味。
千百年来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仕隐情结一直是很多古代文人难解并深为之扰的一个情结。
作为他们中的一员,陶渊明自不例外,且体现在他身上的这种独特、鲜明又执着的仕隐观是后代文人所不可企及的。
据说他最后一次从官场辞职时已经四十二岁了。
这就是那一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著名行为。
从此,他就彻底回到田园之中了。
但陶渊明并没有从现实中抽身退出,从而成为一个虚无主义的隐士,相反,他更加真实的热爱着具体的生活,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没有遗忘他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陶渊明只是从仕途中退出,而不是从生活中退出,或者说,他从仕途之中退出,转身回到了自己更加个人化的生活之中。
也正如木斋先生说的“出世但不离世”。
这样,陶渊明才成为了陶渊明。
只有我们置身于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之中时,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我们自己。
陶渊明归隐后在他的诗上赋予了鲜活的自然气息,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
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仿佛在告诉世界他的归隐像他的诗一般素雅而义无反顾。
也许说陶渊明是寂寞的,但寂寞也是一种美。
他隐中恋仕,仕中恋隐,归依于隐。
这也标志着他仕隐观的成熟。
“真”可以说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全部,没有矫饰,没有虚伪,没有违心。
自然本真、生活本真、人性本真本来就是美。
因为独具慧眼,对生活进行哲学思考,认识到真就是美,陶渊明才能将平凡生活艺术和美化。
也正是“真”的显现。
论文:我眼中的陶渊明

我眼中的陶渊明摘要: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独领风骚;在田园诗领域更是一骑绝尘。
那么,陶渊明及其作品在世人的眼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本文试从陶渊明的才华、心境、气节等三方面及其作品、经历等入手,谈谈对陶渊明的看法。
关键词:陶渊明;山水田园诗;文学评价;文学分析;他开创了田园诗派,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是名门之后,一生却又经历五仕五隐;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又“尽瘁国事不得志”……他,便是陶渊明。
提起“陶渊明”,人们总会想到关于他的各类的头衔、成就,那么,陶渊明及其作品在世人的眼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笔者仅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才华横溢,学富五车陶渊明出身世家,却又家道中落。
但祖代家境的显赫到底为他提供了博览群书和拓展学识的机会。
他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对古代先贤的思想和哲学非常感兴趣,这对他日后文学创作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陶渊明的早年生活波折坎坷,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和生活的困境。
但这些经历并没有让他灰心丧志,反而激发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
因此,陶渊明的早年生活经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他成为了一位有着独特见解和广泛知识的文学巨匠。
以《桃花源记》为例:(一)语言优美、简练,富有韵律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文章通过“桃花林”“芳草”“落英”等景物细致地描述了桃花源外优美的自然景色。
语言质朴自然,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进入桃花源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如数家珍般地将土地、屋舍、美池、桑竹、交通、鸡鸣犬吠等农家富有烟火气的场景一一道来。
不仅如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最后更是以老人儿童怡然自乐的场景结束这段描写,连老人孩子都如此的悠闲自得,可见桃花源的宁静与祥和,这样的描写勾勒出了一副理想的田园生活场景,让人读来不禁心生神往。
(二)虚景实写,线索明晰,情节紧凑,构思精巧。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800字(精选10篇)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800字(精选10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800字(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800字篇1在许多现代人眼中,隐士只属于古代。
他们与山为友,与水为伴,品一盏淡茶,酌一壶薄酒,诵读诗书,舞文弄墨,好不逍遥自在!但是,他们看破红尘之后消极遁世,不用自己的浩然正气横扫不平,不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普济苍生,而是逃避社会现实,独自享乐。
所以,在日益发展的当今世界,“隐士”便毫无立足之地。
既肯定又否定,这是许多人一贯抱有的态度。
东篱采菊悠然见南上的陶渊明是隐士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怀有大志,希望建功立业,但现实一次又一次让他跌入谷底。
最后,因不事权贵,他选择了退隐归耕的道路。
正是由于这条道路,陶渊明的田园诗渐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些老师仍然很理性的评价他,重复着“陶渊明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但是他消极遁世……”之类的语言,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
学生们呢,大多也走在这种思想早已铺好的大道上。
在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他想当陶渊明,随即,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成了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笑柄。
这些人都只用了一只眼睛看陶渊明,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消极遁世”。
我则不然。
陶渊明找到了适合自己心灵的栖息地——田园,然后用毕生精力去修筑这个心灵的堡垒。
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宝贝的话说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境界。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陶渊明依然能够安然自若;依然好读书,不求甚解;依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依然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而是乐趣。
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
作文素材:“历史启示”之陶渊明的进与退

乌托邦理想的背后,是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热考素材秀】不做五次官,陶渊明不会归隐田园大部分人知道陶渊明,是从《桃花源记》开始的,他为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的乌托邦;但同时,他也写了像《读山海经》《咏荆轲》一类的诗赋,表达了对政治的感慨。
鲁迅曾说,陶渊明身上有“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两种结合,缺了哪一种,都不是完整的陶渊明。
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范子烨曾指出,陶渊明对时代的风云变幻是密切关注的,他的诗笔也是与时代同步的。
陶渊明并不反对做官,只是反对做贪官,反对与人同流合污。
他渴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这种选择,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选择。
《桃花源记》强调避秦,《咏荆轲》强调刺秦,本质是一样的,陶渊明就是反秦,即反对充满暴政的社会。
他憧憬的是一个至真、至美、至善、至爱、至公、至理的和谐社会。
这样的理想社会的对立面,就是世俗的专制主义社会——也就是陶渊明所面对的现实。
所谓魏晋风流,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美,一种艺术化的人生。
魏晋名士以放达为美,陶渊明尽管他崇尚自然,有名士的潇洒,但在他内心,儒家仍占很重要位置,是一个有原则的知识分子。
在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史上,陶渊明非常重要。
自他以后,中国文人不再寂寞,因为大家寻找到一个特殊的精神寄托,就是这种诗酒风流。
【备考价值】)本则材料着眼于为陶渊明的“隐者”形象“祛蔽”,即力图呈现其生命底色中鲜为人知的“儒家”精神人格的深刻烙印:已彻底归隐田园且声称“此中有真意”的他,却在《读山海经》《咏荆轲》《桃花源记》等诗文中一再流露出对于现实政治的深切感喟和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道义担当。
2019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Ⅱ作文题任务一“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任务四“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2019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由爱国仁人志士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名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都可以引入这则素材进行讨论。
考生可以从祛蔽求真、人生的韧性、青年人的担当等角度切入对这则素材进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从/私人领域0的视角认识陶渊明的/唯一性0乔健(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730000)提要:陶渊明将儒、道、玄学思想和历代高士等的精神、人格经其/熔铸0,形成了自己具有/唯一性0的思想和人格。
从/私人领域0的视角来认识陶渊明,是把握其/唯一性0、进而深入理解其价值和意义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陶渊明;私人领域;唯一性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07)01-0183-06明确界定/公共领域0和/私人领域0[1](p264)是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所谓/公共领域0是与特定社会中所有的人均密切相关的领域,是政府和政治必须进入的领域;而/私人领域0则是与具体存在的个体相关联的领域,是政府和政治不应涉足的领域。
虽然我们不能把现代概念与中国古代的实际状况进行简单的类比,但这一划分却为我们理解/陶渊明0的/唯一性0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古代中国、特别是大一统帝国建立之后基本上不存在/私人领域0,因为强大的/类公共领域0(在古代中国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但各个等级序列中的人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或热切向往的、几乎与每个人均密切相关的/政治领域0有着近似于/公共领域0的因素和色彩,所以笔者在此姑且将其称之为/类公共领域0)已将/私人领域0几乎完全吞噬,个人显示其/自我价值0的最为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建功立业0投身于/类公共领域0,进而在以等级秩序为核心内容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陶渊明似乎是个例外,他以清醒理智地疏离政治为前提建立起自己较为充分完全的/私人领域0,进而在自己的私人领域内努力开掘,最终达到/自我实现0[2](p475)的境界,其/唯一性0也因此得以彰显。
当然,充分完全的/私人领域0的存在是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为其必要前提的,因此陶渊明的/私人领域0与现代意义上的私人领域并不能划等号,但两者间在基本特性方面毕竟十分接近,为行文方便,笔者也不在陶渊明的/私人领域0前加一/类0字以示限定。
冯友兰先生指出:/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哪一派哪一家,都自以为是讲-内圣外王之道.。
0[3](p708)余英时先生指出:/全面地看,中国古代之-道.的人间性是非常明显的。
中国-道.的人间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
司马谈说得最明白:-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政治者也.。
可见先秦诸子,包括讲-坚白异同.的名家在内,最后都归结到治国、平天下之道上去。
0[4](p50)可见/内圣外王0实为中华文化的最高价值和士人的最高理想,次于/内圣外王0的/修齐治平0$ $即在/类公共领域0内/建功立业0则是士人更加具体、更为现实的价值依归和理想之所在。
同时/修身0本身是不自足的,/修身0的层次实际上须由/治平0的成效来反推;/内圣0也须/外王0来反证。
说到底/政治事功0往往成为普遍公认的唯一价值。
事实上以控制他人、进而控制整个社会为基本前提的有意识地/建功立业0真正所起的积极作用,远较人类众多的自发自然的、无意识的、偶然的活动所起的作用为小[1](p40、64),因此看似最为/实在0的/修齐治平0、/建功立业0思想和实践实际上可能往往最不具有实在性。
但是古老却影响深远的过分崇尚在政治上/建功立业0的意识对现代人仍有巨大的影响,它使人们对与/建功立业0基本无涉的陶渊明的存在价值认识不清或认识不足。
应该说陶渊明对其/私人领域0的深度开掘使其个体人格达到了几近完美的境界,他的诗文正是这种人格的自然外见[5](p207),渊明其人也因之而成为衡量其他独立存在的个体所达到的层次和境界的恰当尺度。
作为/大思想家0[6](p205)的陶渊明将儒、道、玄学思想的精华和历代高士等的精神人格、生活情趣经过自己极其自然圆融的/熔铸0[5](p213)$$或者说/渊明化0过程(/渊明化0在本文中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渊明把他人的思想等经自我的/熔铸0而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其二是指渊明在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在汲取他人思想和人生体验的时候仍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对他人的一切进行/渊明化0是陶渊明/唯一性0最为重要的体现方式),形成了具有极强统一性和唯一性的渊明思想和渊明人格,或者说渊明思想、人183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格的统一性强源于其熔铸性强,而渊明思想、人格的统一性、熔铸性强同时是其思想、人格的/自然性0得以产生的重要前提。
下面就上述问题做具体论述。
一、陶渊明的熔铸性和唯一性陶渊明是位极纯粹同时极复杂的诗人,叶嘉莹先生以/日光七彩之融为一白0[7](p41)来概括渊明之本色,/白0当然是至纯之色,同时又是涵容最为丰富的颜色。
具体到渊明,/一白0既指其含蕴之丰富(即将先贤哲人的思想人格和芸芸众生的生活体验均最大限度地纳入到其思考和汲取的范围),也指其含蕴之彻底(不彻底地/含蕴0只能使其思想等成为/杂色0而不是/白色0)。
渊明的/学非称师0(即只将先贤哲人的思想主张作为形成自我思想、自我人格的原材料和启迪之源,而不将任何一家一派的思想主张作为自己的依归和准则,作为自我人格的根基和着落)[8](p529)、/好读书,不求甚解0[8](p420)、/心好异书0[8](p529)均是渊明/一白0之特性形成的渊源和途径。
而严格意义上的/一白0只可能存在于个体身上,只可能是个人在/私人领域0内努力开掘和奋斗的最高成果。
由于陶渊明的思想和人格具有极强的含蕴性、熔铸性、统一性和唯一性,因此细琐、机械的分析方法虽然有效,但用来研究渊明越/分析0离真实的渊明可能愈加遥远,正如朱光潜先生指出的那样:/渊明很可能没有受任何一家学说的影响,,,但是他的天资与涵养逐渐使这么一种-鱼跃鸢飞.的心境生长成熟,到后来触物即发,纯是一片天机。
了解渊明第一须了解他的这种理智渗透情感所生的智慧,这种物我默契的天机。
这智慧,这天机,让染着近代思想气息的学者们拿去当作-思想.分析,总不免是隔靴搔痒0[5](p213)。
陈寅恪先生5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6一文是研究陶渊明的一篇力作,其中陈先生首倡的陶渊明/新自然说0更具卓识。
但陈先生以考证、分析的方法对渊明所进行的研究也显现出巨大的局限,这些太过/著实0的研究方法使陈先生过分注重渊明的家世渊源对他的影响,陈先生将渊明归类于陶氏家族的一分子$$即将渊明/类别化0了,同时/只是把渊明看成有意地建立或皈依一个系统井然、壁垒森严的哲学或宗教思想0[5](p212),这似乎与陈先生缺乏对渊明思想人格的极度丰富复杂性和/唯一性0的整体感悟密切相关。
这一局限的存在甚至使陈先生忽略了天师道诉诸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与陶渊明/委运任化0、崇尚平实的人生观的根本性差异。
因此就总体而言,作为大学问家的陈寅恪先生对陶渊明的认识和把握逊于作为文学批评家的朱光潜、叶嘉莹和徐公持等先生来得准确和深刻,后者似乎为我们主要应从何种角度、以何种方式来认识渊明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范例。
二、陶渊明与古代高士及/田夫野老0等的差异陶渊明/唯一性0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各种人物思想内涵和人格特征的熔铸过程来实现的。
将他人的一切进行/熔铸0,既表明渊明有汲取他人精华的必要性和汲取他人精华的能力,即渊明与他人有/同0的一面;同时也表明渊明与其他任何人均有/异0的一面,否则就不必对其进行/渊明化0了。
当然,渊明的/唯一性0更多地通过其与他人的差异而得以显现,所以我们应更多地关注这种差异。
陶渊明对远古社会生活一直十分神往[8](p8、142、248、35),袁行霈先生认为这是渊明/用自然作标准去衡量现实,发现了现实的丑恶和虚伪,主张返回自然的人性,返回原始社会的自然与淳朴0[9](p64)。
这一观点确有其道理,但是如果充分认识到渊明所具有的/熔铸性0、/唯一性0的特点,认识到对渊明的理解不宜太过/著实化0,那么渊明对远古社会的向往既有对/非自然0的现实政治否定的成分,同时也更多地含有对/傲然自足,抱朴含真0的/人0的存在方式、生活态度的企盼,以及对自我人生选择、生活特质的定位、确证和自励。
渊明在私人领域内的开掘,渊明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自我人格的持守均带有极强的/孤独奋斗0色彩,渊明也因之而必然常常面对刻骨铭心的孤独,/负影只立0[8](p42)、/孤云独无依0[8](p311)、/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0[8](p291)、/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0[8](p224)等实为生活之常态,也是疏离政治、疏离以追求功名利禄为基本价值目标的/世俗0社会的必然代价。
陶渊明当然不愿忍受孤独,他也在尽其所能努力化解这难耐的孤独,其途径主要有三:其一,与/相契最深0的/田夫野老0[5](p210)毫无功利目的的淳真交往,/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0[8](p117);/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0[8](p77)等均是很好的例证。
但我们同时必须注意到在/言笑无厌时0、/但道桑麻长0的过程中,渊明与农夫也有完全不同的体验,渊明与他们通过这种交往所达到的境界、所实现的目的有着极大的差异。
就农夫而言,这种人际交往不大可能被赋予更深的含义,正如农夫去耕种前不大可能象渊明那样/启涂情已缅0[8](p177);对渊明来说,他既能将这种交往作为化解孤独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能在这种交往中体验到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淳真、诗意和超越的成分,而这一切又是其抵御仕宦诱惑的重要依凭之一。
因此渊明与田夫野老的交往具有鲜明的/渊明化0色彩,也是显现和维护其/唯一性0的重要途径,而同/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0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
184哲学其二,与亲朋好友、特别是其中/素心人0的交往[10](p588、590)。
在这一方面我们仍应特别注意渊明与其交往对象在境界等方面的差异[5](p209)。
其三,与古代先贤高士的神交。
这是渊明化解孤独的重要手段,但也必须看到,渊明对基本上均与/主流政治0及其价值导向保持着相当距离的先贤高士的向往、肯定及与其所进行的神交均带有明显的/渊明化0倾向,即渊明的/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0[8](p323)、/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0[8](p313)等等具有很强的自我勉励和自我确证色彩。
正如邱嘉穗先生指出的那样:/大抵善述古者,固不必古人有是事,并不必古人有是心0[8](p319);徐公持先生也认为/陶渊明之5咏贫士6,虽多涉古贤,而实亦咏己0[10](p598)。
由于渊明具有极强的/唯一性0,所以与农夫、素心人和古代先贤高士的或实际或精神的交往都不能彻底化解渊明刻骨铭心的孤独,/欲言无予和0就表明在精神最深处、在最高的精神境界上,渊明不仅在同代人找不到/相和者0,在古代同样也无处寻觅。
因此相对/消极0一点只能/挥杯劝孤影0(这样做既有无可奈何的一面,同时在极其艰难的处境下能够/挥杯劝孤影0、即能对自己进行较为有效的自我慰藉也实属不易),更/积极0一些则可通过/敛襟独闲谣0而实现/缅焉起深情0[8](p70)(即通过自我精神的超化等途径以产生对自然万物、整个人类以及自我人生选择的深度认同和认同后的至性深情$$这无疑是一种真正的/超越升华0境界的具体体现形式),彻悟到/棲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0[8](p70)/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0[8](p107),最终以实实在在的田园生活为基础来实现孤独的、具有极强/唯一性0的自我的恰当坚实的安顿,且/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0[8](p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