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频现储户银行存款失踪案 获赔几率不高

合集下载

多家银行存款“失踪” 内鬼非法运作是主因

多家银行存款“失踪” 内鬼非法运作是主因

多家银行存款“失踪” 内鬼非法运作是主因去年,有相关媒体曾经对银行在2014年至2015年6月这段时间发生的存款时间进行不完全统计,发现其中有18件存款“失踪”,涉及金额46亿元。

而对于国内大多数人而言,银行被认为是最安全放置钱财的地方。

缘何多家银行在存款丢失事件中沦陷?银率网理财分析师闫自杰对法治周末记者指出,就去年新闻报道的几起存款丢失事件看,存款丢失的根源是资金被非法挪用,一个是储户资金被挪给企业使用,这里面牵涉出了资金掮客。

另一个是银行员工非法挪用储户资金,然后去投资。

“过去数年间,因为银行基层分支机构面临较大的存款考核压力,帮助银行揽存逐渐发展成为一项职业,从业者被成为‘资金掮客’。

”闫自杰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闫自杰表示,一般情况下,资金掮客根据银行的资金缺口去找资金,然后拉来相应的资金,掮客拿到提成,储户拿到相对高的存款利息,银行完成了存款指标,皆大欢喜。

这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本来银行的存款考核也是有绩效激励和营销费用的。

“之所以出现问题,是企业、银行员工、资金掮客三方勾结,通过伪造存款单据,表面上看是将储户资金存入银行,实际上是将相关资金直接给到企业使用。

”闫自杰说。

闫自杰指出,一旦储户提出取款,相关企业因为亏损或者现金流紧张等原因,无法及时补上相关资金和利息,就出现了所谓的存款丢失。

“银行员工挪用储户资金进行投资的情况和这个类似,多数也是通过伪造存款单据和信息,挪用储户资金,其本质也是没有将资金存入储户的存款介质(卡、折、存单)中,一旦投资失败,就会形成资金窟窿,最终东窗事发。

”闫自杰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闫自杰表示,对于整个银行业来说,“存款丢失”问题的核心还是利益驱动下银行员工的非法行为。

“从银行角度来说,一方面是在内部流程上加强监管,减少相关漏洞,这一点其实银行也一直在努力改进,比如,前几年很常见的定期存折,现在多数银行已经不再开立新的定期存折账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定期存折为员工非法挪用储户资金留下了可操作空间。

【解密】银行存款是怎么“消失”的?钱还能回来吗?

【解密】银行存款是怎么“消失”的?钱还能回来吗?

【解密】银行存款是怎么“消失”的?钱还能回来吗?日前,又是一个200万存款不翼而飞被公开!银行到底怎么了,这个所谓的“最安全的地方”近年来却频繁出事!“我和我妈加起来大概有两百多万存在招商银行,现在却不翼而飞了,银行方面迟迟不给我们解决问题。

”王女士心急如焚,200多万血汗钱存在银行,说没就没了!据王女士介绍,和她有相同遭遇的共有5人,总计金额高达1500万。

而盗取她资金的正是招行的理财经理,不过在今年初已经自杀身亡,从而给维权雪上加霜,难于登天!与此同时,除了存款不翼而飞之外,母女两人通过招行该员工在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也出现了问题。

王女士不明白,卡在身上,身份证也在身上,密码也只有自己知道,为什么该员工能对她的账户进行多次转账和取现,银行却浑然不知!对此事,招行该支行行长回应称招商银行是所有银行里制度最严格的,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该员工为王女士母女办理的每笔业务,都没有发现任何违规行为!把钱存进银行一直是我们心中最安全最有保障的资金保存方式,这下听说存银行也不安全了,真是心慌慌啊!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仔细盘点一下,你的存款到底是如何“飞走”的?首先,我们看看近两年都发生了哪些案件:2015年6月,储户780万存款被盗警方称想讨回必须销案;2015年6月,兴业银行北海分行高管卷款约30亿元潜逃;2015年5月,中国银行支行100多名储户逾亿元巨额存款“失踪”;2015年1月,泸州老窖在工商银行支行的3.5亿元存款出现“异常”;2014年10月,泸州老窖在中国农业银行支行的1.5亿元存款失踪;2014年初,杭州某城商行42位储户数百万元存款被“清零”。

案件总结:事件发生地:浙江、河南、湖南、四川、河北、广西等;案发银行:兴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案发主体:个人储户、大型A股上市公司;案发数额:单笔“失踪”的企业存款最高达3.5亿元;银行回应:临时工,实习生,银行无责任,离职员工;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你的存款是如何消失的?方法一,犯罪团伙+银行内鬼犯罪团伙先重金收买银行工作人员,储户在柜台办理存款时,银行内鬼会直接把钱转到其他账户,或是获取储户的(包括印鉴、密码等信息等)存储信息转走、取出存款。

泸州老窖存款失踪案例分析

泸州老窖存款失踪案例分析
泸州老窖存款失踪案例分析
2013 年 4 月 15 日 泸州老窖与农行长沙迎新支行签订四分协 定存款协议。根据协议,泸州老窖先后分 四次以网银方式汇入在迎新支行开设的存 款账户共计 2 亿元。迎新支行向泸州老窖 出局了存款证明书、对账单
2014 年 4 月 23 日 第一笔 5000 万元存款到期后,泸州老窖通 过一般存款户转回了该笔存款及相应利息
二、初步探秘.................................................................................................................................. 9 2.1 货币资金与财务费用分析..................................................................................................9 2.2 存款失踪可能性分析........................................................................................................10 2.3 异地存款原因分析............................................................................................................12 2.4 初步探秘小结....................................................................................................................12

为何中国频频爆发“存款失踪”案——基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视角分析

为何中国频频爆发“存款失踪”案——基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视角分析
1  ̄ n e ws . c n t ' v . c n/ 2 O 1 5 / O 6 / 1 3 / VI DE1 4 3 4 1 9 7 3 3 5 5 8 1 1 5 9. s h t ml , 2 01 5 —0 6 -1 3。


问题 的提 出
东亚是世界上储 蓄率最高 的地 区,而中国
又更为突出。2 0 1 4 年, 中国金融体系的储 蓄存 款达 到 4 8 5 2 6 1 . 3亿 元人 民币 , 自 2 0 1 0年 以来
年均增 长 率 为 1 2 . 4 7 %② 。这不 仅是 经过 3 0多年
使有银行 出现问题 ,但是储户的存款依然没有 受到任何损失。 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 , 国 家对银行存款提供了百分之百的隐性担保或者 保险。 这就是 中国老百姓非常信赖银行 , 而银行 存款 被认 为绝对 安 全 的缘 由。 然而 , 当银行“ 存款失踪” 频频见诸报端或 者其他新 闻载体后 , 即使银行不倒闭 , 中国公众 也将不得不开始担忧 自己银行存款的安全④ 。
护体 系。具体表现在 , 中国没有统一 的金 融消费者保护部 门; 缺乏统一专 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
及制 度 ; 实践 中金融 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力度有失偏颇 。切 实保护金融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中国需 要: 建 立专门的 中国金 融消费者保护局 以专 司金融 消费者权 益保护职 责; 制定 专 门统一的 中国金
银 行 的存 款将 不 再是 百 分 百 的 无 风 险投 资 。
④ 2 0 1 5 年上 半年 , 中国国家电视 台连续三次播放 关于存 款失踪的新 闻: 新闻 1 + 1 , 《 丢 失的存款 !》 , 中央电视 台, h t t p : / / n e w s . c n t -  ̄ . c n / 2 0 1 5 / O 1 / 2 0 / VI DE1 4 2 1 7 6 3 4 7 6 4 8 6 5 5 5 . s h t ml , 2 0 1 5 — 0 1 - 2 0 ; 新闻 1 +1 , 2 0 1 5 , 《 银行 柜台: 为何 一再发生违规操作? !》 , 中央电视 台, h t t p : l l t v . c n t ' v . c n / v i d e o / c1 0 5 8 6 / 6 6 c 1 9 2 8 c 6 b c c 4 a e b 9 e 2 6 4 b e 6 c 8 8 1 9 0 6 b , 2 0 1 5 - 0 5 - 2 0 ; 焦点访谈 , 《 被私 了的案件》 , 中央电视 台 , h t t p :

邮储银行丢失重空案例

邮储银行丢失重空案例

邮储银行丢失重空案例
一向被认为非常安全的银行存款,为何竟面临这样不可思议的血本无归风险?专栏作家余丰慧认为,从深处追究,似乎储户、银行、监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银行人员和外部资金掮客们相互勾结已经涉嫌刑事犯罪。

这一观点值得关注。

没有短信提醒、没有电话告知,自己银行账户里的存款却不翼而飞。

近年来,湖南、浙江、河南、安徽等地多家银行频频发生类似的存款失踪”案件。

最近,在浙江等地储户存款不翼而飞事件密集爆发,全国其他地方此类事件也频频出现。

已经给一些储户造成经济损失,储户在银行特别是一些国有银行的存款竟然“失踪’,一向被认为非常安全的银行存款为何竟然面临这样不可思议的血本无归风险呢?
然而,从深处追究,似乎储户、银行、监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银行人员和外部资金掮客们相互勾结已经涉嫌刑事犯罪。

这类客户存款的一般操作手法是,一些不符合银行贷款资质的企业需要资金银行信贷员让第三方中介用高额贴息为诱饵招揽储户,买通柜台工作人员把储户存款存进银行后转账到企业账户上,三方利润分成。

一旦企业还不出钱来,储户的钱就没了。

存款失踪案例

存款失踪案例

存款失踪案例最近,我国某地发生了一起存款失踪案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一名居民在银行存款后,却发现账户中的大部分资金不翼而飞,银行也无法提供合理解释。

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银行安全和监管制度的质疑,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对金融安全的重视和保护。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存款失踪的可能原因。

一方面,银行内部管理不善可能导致资金的流失。

例如,银行工作人员的不当操作、管理漏洞或者内部欺诈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客户存款的失踪。

另一方面,外部因素也可能对存款安全构成威胁,比如黑客攻击、网络诈骗等手段可能导致客户账户资金被盗。

因此,银行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外部威胁的防范。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存款失踪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对于个人而言,存款失踪可能导致财产损失,影响日常生活和投资计划。

对于社会而言,存款失踪可能引发公众对金融安全的担忧,影响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因此,银行和监管部门需要及时公开案件处理情况,恢复公众信心,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风险防范。

最后,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存款失踪事件的发生。

银行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控机制,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同时,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

此外,公众也需要提高金融安全意识,谨慎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避免成为金融诈骗的受害者。

综上所述,存款失踪案例的发生提醒我们金融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银行、监管部门和公众都需要共同努力,加强金融安全的防范和保护,共同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希望通过这起案例的处理,可以加强对金融安全的重视,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莫贪高息,小心你的存款也没了

莫贪高息,小心你的存款也没了

莫贪高息,小心你的存款也没了作者:来源:《新传奇》2015年第25期近日,河北、浙江、广东等地发生多起储户银行存款“失踪”案件,涉案最高金额达到数亿元。

据调查,当前我国银行业或多或少存在违规“贴息贷款”行为,一些基层银行网点对这一行为默许、纵容,致使不少储户存款被“忽悠”轉走,造成了巨额损失。

储户存款频频失踪5月15日,河北几十名工商银行储户表示,他们在中国工商银行石家庄建南支行(下称建南支行)的存款莫名“失踪”,初步统计,涉及金额达数千万元人民币。

事实上,这样的事件并非“孤案”。

今年五一刚过,位于杭州市延安路的中国银行杭州市庆春支行一名前银行员工陆某假冒银行网点工作人员,以高息为诱饵,骗走100多名储户超过亿元巨额存款。

调查发现,在广东、湖南、四川等地,储户银行存款“失踪”事件近年来也频频发生。

违规“贴息存款”乱象丛生据调查,存款“失踪”多因储户遭遇销售误导或蓄意诈骗,以违规的所谓“贴息储蓄”、“贴息存款”形式为主。

专家朱晓哲介绍,“贴息”即相对于银行原有的存款利息而言,是指在银行给予的利息所得之外,向储户提供额外的利息部分。

这一现象是从民间借贷行为中发展起来的。

“贴息存款的隐患在于,嫌疑人用额外利息诱骗受害人存钱。

得手后要么直接卷走存款,要么将资金转给急需用钱的企业,即绕过银行信贷程序,用于风险较高的民间高利贷。

”朱晓哲说。

首先,“贴息存款”多得到银行内部人员配合,作案手法较为隐蔽。

杭州市联合银行法务部相关负责人章小的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储户日渐热衷“货比三家”,选择利率更高的银行进行选择性存款。

不法分子利用银行工作人员的特殊身份,给受害人营造了一个在银行存款的安全假象。

杭州市公安局负责侦办“贴息存款”案件民警认为,贴息原本只是银行为拉拢储户进行的一种暗箱操作行为,不法分子以此为诱饵,并将个别银行工作人员拉下水,利用公众对银行的信任,使这种金融犯罪的风险迅速提高。

相关法律有待完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涉事银行存在人工核实、票证系统等漏洞,甚至在“拉存款”的考核压力下,因“有助于满足考核要求”而默许、纵容违规“贴息存款”的行为。

存款频频失踪银行还能信吗?

存款频频失踪银行还能信吗?

银行BANK 理财Money 46编辑|白利倩 E-mail | 1039879334@把钱存在银行,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也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地方。

作为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在4.3亿户家庭中,住户存款是主要的资产形式。

据悉,截至2014年年末,中国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高达116万亿元。

可近日接连在浙江、河南、安徽、湖南等地屡屡发生的银行存款“飞走”的事件,让老百姓对心目中最安全的行业产生了怀疑和无奈。

他们不得不问:银行,我还能再信任你吗?还能再爱你吗?存款频频丢失,数额触目惊心据媒体报道,去年以来,个人及存款频频失踪银行还能信吗?没有短信提醒,没有电话告知,自己银行账户里的存款却不翼而飞。

单笔失踪的企业存款最高达3.5亿元,尚未追回的个人存款近5000万元。

这让许多市民开始焦虑:这是咋着了,我存在银行的钱还安全吗?以后,我们应该把钱放在哪儿?文/徐曼丽企业存在银行里的存款不断消失。

在浙江绍兴做汽车配件生意的韩国人朴先生,银行卡从来没有离过身,今年1月6日,他突然收到一条手机短信,晚上8点,卡上被刷走37万元。

后经查实,是山东的一台POS机转走的。

银行表示,有可能朴先生的银行卡信息和密码被盗取了,目前,警方正在调查。

1月10日,泸州老窖发布公告称,发现在工行南阳中州支行的3.5亿元存款出现异常。

2014年年底,浙江义乌的刘先生到宁波奉化的一家农业银行取款,突然发现一年前存在这里的250万元不见了,卡上只剩下4元钱。

银行方面表示,里面比较复杂,为了方便破案不能明说。

2014年年10月,泸州老窖在中国农业银行长沙迎新支行的1.5亿元存款失踪。

2014年初,浙江杭州某城市商业银行的储户张先生查询账户时发现,自己户头上的200余万元存款竟然只剩几元钱。

经杭州市西湖区警方查明,该案件共涉及多家商业银行的42位储户,总计9505万元存款不翼而飞。

其实,存款在银行失踪的事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2005年,湖南衡阳市民胡某将1500万元存入工行湖南衡阳市白沙洲支行,不久后却只剩下600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告称,公司3.5亿元存款出现“异常”。此前在2014年 10月,泸州老窖在中国农业银行长沙迎新支行的1.5亿元 存款也出现丢失的情况。目前,四川泸州市人民检察院 对涉嫌骗取泸州老窖存款
的四人批准逮捕。嫌疑人仅通过伪造的银行票证,就成 功从银行骗取泸州老窖公司上亿元存款。记者调查发现, 在广东、湖南、四川等地,储户银行存款“失踪”事件 近年来也频频发生。违规“贴息存款”
存款“失踪”、群众聚集事件,已严重影响相关银行的 公信力,甚至对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产生威胁。完善法 规维护储户权益在存款“失踪”发生后,储户最关心的 是能否挽回损失。但据记者调查,储户获
得赔偿的几率并不高。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执行〈储蓄 管理条例〉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表示,“国家宪法保护 个人合法储蓄存款的所有权不受侵犯。”工商银行、农 业银行等目前出具的存单内容中,也对银
近日,河北、浙江、广东、河南、湖南、四川等地发生 多起储户银行存款“失踪”案件,涉案最高金额达到数 亿元。记者调查了解到,当前我国银行业或多或少、或 明或暗存在违规“贴息贷款”行为,一些
基层银行网点对这一行为默许、纵容,致使不少储户存 款被“忽悠”转走,造成了巨额损失,并导致相关银行 公信力的下降。专家认为,多起案件暴露出商业银行内 控存在巨大隐患,亟待相关部门重拳治理
行对存款的保管责任有明文规定。但是,对存款被冒领、 丢失应如何处理均无具体规定,多数商业银行往往将责 任推到员工个人甚至是“临时工”身上。记者注意到, 除了在杭州联合银行的案件中,该行对
数千万元的储户损失予以先行赔付,其他大多数“存款 失踪案件”的索赔陷入了漫长的官司纠纷中。如在浙江 奉化发生的13名储户6950万存款失踪案件,在中国农业 银行杭州华丰路支行的存款失踪案
件,受害人向银行提出的索赔官司都还在审理中。专家 建议,相关监管部门亟须重拳治理存款“失踪”背后暴 露的贴息存款、误导销售等违规现象,完善法规维护存 款人权益;在当前民间借贷进入高发时期
的背景下,宜防止一些不法人员利用个别银行工作人员 的私念,假借银行的名义进行的金融犯罪活动,造成经 济和信用损失。一方面,亟须明确银行工作人员违规从 事“贴息存款”、误导销售保险的处罚条
完!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网赚平台/ /xssl.asp /experience.asp /codelist.asp /code.asp?id=201 /code.asp?id=202 /code.asp?id=203 /code.asp?id=204 /code.asp?id=205 /code.asp?id=206 /code.asp?id=207 网络赚钱/code.asp?id=208 /code.asp?id=209 /jiaocheng.html /artlist.asp?classid=41 /information.asp /artlist.asp?classid=38 /artlist.asp?classid=47 /artlist.asp?classid=41 /artlist.asp?classid=47 /artlist.asp?classid=41 /artlist.asp?classid=33 /artlist.asp?classid=36 网赚论坛/artlist.asp?classid=32 /artlist.asp?classid=37 /artlist.asp?classid=35 /damajiaocheng.asp /experience.asp?id=41 /advertise.asp?ID=1287 /reg.asp /helpdm.asp /article.asp?id=793 /article.asp?id=782 /article.asp?id=790 /article.asp?id=788 /grow.asp /article.asp?id=776 /article.asp?id=656 /article.asp?id=631 网赚项目/article.asp?id=774 /advertise.asp?id=1327 /login.asp /article.asp?id=728 /article.asp?id=732 /article.asp?id=693 /article.asp?id=759 /artlist.asp?classid=41&page=1 /article.asp?id=647 /article.asp?id=696 /article.asp?id=757 /article.asp?id=688 /article.asp?id=716 /advertise.asp?ID=1328 /article.asp?id=548 /article.asp?id=724 /article.asp?id=743 /article.asp?id=670 /youxishiwan.asp /Rebate.asp?ID=929 /article.asp?id=682 /alimama/ /article.asp?id=678 /Rebate.asp?ID=927 /article.asp?id=694 /article.asp?id=683 /artlist.asp?classID=34 /article.asp?id=697 /article.asp?id=770 /article.asp?id=717 ty9028htvv
款,并明确银行机构在员工行为中的责任。《关于加强 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已明确,商 业银行不得违反规定擅自提高存款利率或提高套利利率 档次。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张远忠认
为,亟须重拳治理、处罚违规现象,“在存款‘失踪’ 案件中,银行工作人员的行为代表银行的职务行为,银 行工作人员可能会存在盗窃、诈骗的行为,但银行不能 因为工作人员个人的行为推脱其应承担的
乱象丛生记者调查了解到,存款“失踪”多因储户遭遇 销售误导或蓄意诈骗,以违规的所谓“贴息储蓄”、 “贴息存款”形式为主。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 朱晓哲介绍,“贴息”即相对于银行原有的
存款利息而言,是指在银行给予的利息所得之外,向储 户提供额外的利息部分。这一现象是从民间借贷行为中 发展起来的。2014年2月,杭州西湖警方接到本地城商 行——杭州联合银行古荡支行报案:
一种暗箱操作行为,不法分子以此为诱饵,并将个别银 行工作人员拉下水,利用公众对银行的信任,使这种金 融犯罪的风险迅速提高。同时,一些涉事银行存在人工 核实、票证系统等漏洞,甚至在“拉存款
”的考核压力下,因“有助于满足考核要求”而默许、 纵容违规“贴息存款”的行为。如银行工作人员在进行 业务授权过程中核查不仔细,对伪造的企业印鉴未向公 司储户核实鉴别,致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பைடு நூலகம்
责任。”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完善相关民事索赔司法解 释,维护储户权益。法律界人士认为,在实践中存款被 盗引发的索赔官司,判决结果相差悬殊,除了案件具体 情况不一致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国
法律对此没有统一的司法解释。朱晓哲建议,可针对存 款丢失等情形,适时出台民事司法解释。(记者 孙飞、方 列、张非非、毛振华)
并导致相关银行公信力的下降。首先,“贴息存款”多 得到银行内部人员配合,作案手法较为隐蔽。杭州市联 合银行法务部相关负责人章小的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 储户日渐热衷“货比三家”,选择利率
更高的银行进行选择性存款。不法分子利用银行工作人 员的特殊身份,给受害人营造了一个在银行存款的安全 假象。杭州市公安局负责侦办“贴息存款”案件民警认 为,贴息原本只是银行为拉拢储户进行的
祝超菊再趁“银主”不备,要求“银主”输入密码完成 转账,后存款被直接转入嫌疑人等人账户。“贴息存款 的隐患在于,嫌疑人用额外利息诱骗受害人存钱。得手 后要么直接卷走存款,要么将资金转给急
需用钱的企业,即绕过银行信贷程序,用于风险较高的 民间高利贷。”朱晓哲说。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基层银 行网点对“贴息存款”行为默许、纵容,致使不少储户 存款被“忽悠”转走,造成了巨额损失,
的一名员工范某进行了简单交接。王丽在范某的指引下, 办理了定期存款业务及U盾网银。今年5月7日,她来到工 商银行查询,才发现自己办理的U盾是假的,而自己的千 万存款也仅剩百元。目前,河北
银监局已向工行核实情况,并约谈了工行相关负责人, 了解事件处置最新进展。据悉,公安机关已受理案件, 案件正在侦办中。事实上,这样的事件并非“孤案”。 今年五一刚过,位于杭州市延安路的中国
银行杭州市庆春支行就陆续有储户聚集,称自己的钱财 被骗,要求银行归还,有的人甚至当场哭晕。据悉,该 案中一名前银行员工陆某假冒银行网点工作人员,以高 息为诱饵,骗走100多名储户超过亿元
巨额存款。杭州市有关部门证实,5月6日,陆某向下城 警方投案自首,另外3名犯罪嫌疑人也于5月9日被警方抓 获。在河南,今年1月10日,工商银行河南南阳中州支行 储户、上市酒企泸州老窖发布
。“‘贴息存款’在企业储户间也比较流行,银行获得 存款、经办人员案比例提成,大家都能获得好处。”一 位房地产企业财务负责人说。此外,在存款“失踪”事 件发生后,银行往往推诿责任,多起案件
发生导致银行业公信力下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 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长期以来,老百姓十分相信 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这也可以说是我国金融系统稳 定的体现。然而,当前国有银行发生多起
违规现象,保障广大储户权益。1080万存款仅剩124元5 月15日,河北几十名工商银行储户表示,他们在中国工 商银行石家庄建南支行(下称建南支行)的存款莫名“失 踪”,初步统计,涉及金额
达数千万元人民币。储户王丽表示,她从2014年5月至 2015年1月间,在建南支行陆续存入了1080万元人民币, 而在今年5月7日,她突然得知,自己的千万存款只剩下 了124元。“从20
该银行储户张某存折上的200万元存款,在其本人不知情 的情况下被划走,经银行内部调查发现,共有42名储户 发生类似的情况,涉案总金额达到了9505万元。据杭州 警方介绍,2013年12月
,该案的主要嫌疑人邱爱玉通过中间人介绍,联系上了 一些手头有资金的市民(被称为“银主”)。签订相关协议、 支付额外利息后,要求“银主”将存款存入指定银行。 其间,另一名嫌疑人银行工作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