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衣
什么是“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什么是“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在绘画史上,画家的创造,被尊称为“样”(即“样子”,即楷模的意思。
)的有南朝张僧繇的“张家样”,北齐曹仲达的“曹家样”,唐吴道子的“吴家样”,唐周昉的“周家样”。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曹家样”、“吴家样”,即“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曹衣出水”一种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
“吴带当风”一种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中所指的“曹”、“吴”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曹为曹仲达,吴为吴道子;一说曹为曹不兴,吴为吴暕。
曹不兴为三国时吴国吴兴人,又名弗兴。
擅长画龙、马、虎及人物,画史有“误墨于素,因势成蝇”的传说。
吴暕为南朝宋人,擅长画佛像罗汉,时享盛誉。
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一般多指曹仲达和吴道子。
曹仲达(生卒年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的著名少数民族画家,来自中亚曹国(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曾任朝散大夫。
擅画人物、肖像、佛教图像,尤精于外国佛像。
据史料记载;曹仲达自辟蹊径,独树一帜,所做佛画,到唐代有“曹家样”之美称。
无作品传世,在绘画实物缺乏的情况下, 学者们将雕塑作为讨论的对象是属可行的范围之内,现存的北朝佛教造像中有与其相似的风格。
相关史料文献:1.、唐彦悰《后画录》;2、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八“曹仲达”条;4、《历代名画记》卷三“记两京外州寺观画壁画”条;5、《历代名画记》卷五《叙历代能画人名》;6、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曹吴体法”条;7、唐、释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隋释明宪五十菩萨像缘》。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又名道玄。
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
少年时孤苦穷困,随书法大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后发奋改攻绘画,渐渐掌握了绘画的妙法。
曹衣出水形容哪种艺术形式

“曹衣出水"是与"吴带当风”相对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前者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后者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指:北齐画家曹仲达和唐代画家吴道子开创的两种衣纹描绘风格。
此两种风格都属于宗教美术范畴,出自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
吴带当风是中国成语,意思是:唐画家吴道子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
后人以之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曹衣出水是绘画中一种风格,是与吴带当风相对的一个概念。
曹衣出水形容哪种艺术形式

佛像风格的演变有时如历史一般是呈螺旋状向前发展的,就在北魏与东西魏的佛教艺术在汉文化的主导下,“褒衣博带”、“瘦骨清像”等“汉式”造像日臻成熟之际,随后的北齐却再次逆转向西,由对华夏优雅衣冠文明的歌颂转向了对西域健美形体的美感追求。
这次对笈多造像风格的复古,有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字: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作为两种风格对比十分鲜明的宗教美术样式,早在唐代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且在之后对佛教美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曹衣出水”在当时将外来的异域风格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要素相结合,使得国人耳目一新,为佛造像风格带来了新鲜的气息。
后出现的“吴带当风”更是在之前佛画风格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样式,并对后来唐代著名画家周昉的“周家样”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笈多王朝(约320~540年)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笈多式佛像在高贵单纯的肉体塑造中灌注了沉思冥想的宁静精神,精神美成为肉体美的内在灵魂,肉体美成为精神美的直接表现,达到了高度平衡、和谐、统一的境界,代表着印度古典主义美术的最高成就。
”(摘自网络:笈多美术_百度百科)这一艺术风格传到中国后,深刻的影响了北齐北周的佛教造像。
而这一风格的代表性人物北齐曹仲达就是“曹衣出水”中的曹。
“曹衣出水”相对于“吴带当风”要出现的更早一些,是由北齐画家曹仲达在吸收外来佛画风格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其面貌为“曹之笔,其体稠迭,而衣服紧窄”,由此我们可以大概看到“曹衣出水”应是表现佛造像仿佛身着薄质而十分贴体的衣服,而描绘衣纹的线条则多而稠密,整体感觉好像出水湿衣的效果。
遗憾的是,如今并没有发现确定为“曹衣出水”风格的佛造像。
对于这种样式,根据近年学者的研究,可以从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南朝造像以及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佛造像中加以体会。
浅析“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的渊源

2016/03浅析“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的渊源文/戴沂君黄楷【摘要】“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是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的表现形式。
吴用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用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本文主要从曹、吴两种风格形式形成的渊源和外在因素对其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佛像艺术;线描“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是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的表现形式。
这两种风格形式同样也流行于古代雕塑和铸像艺术上。
在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卷一《论曹吴体法》中关于“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曹指三国吴的曹不兴,吴指南朝宋的吴;另一种说法曹指北齐的曹仲达,吴指唐代的吴道子。
现代学界普遍认同后者观点,笔者也认同后者观点。
曹仲达,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画家,曹国人,曾任朝散大夫,擅长画梵像,后世称其绘画风格为“曹家样”。
后世没有曹仲达的作品传世,只有文献可以考证。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卷八:“曹仲达,本曹国人也,北齐最称工,能画梵像,官至朝散大夫。
国朝宣律师撰《三宝感应通录》,具载仲达画佛之妙,颇有灵感。
僧悰云:‘曹师于袁,冰寒于水,外国佛像,无竞于时。
’”《历代名画记》卷二“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周昙研师于曹仲达。
……曹仲达师于袁(昂)……”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卷一“论曹吴体法”条:“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
故后辈称之曰:……曹衣出水……雕塑铸像,亦本曹吴。
”从文献资料记载中我们大体了解其身世、师承以及绘画风格形式——用线稠密,以稠密的线来表现衣服褶纹贴身,似刚从水中走出来一样。
由于“曹家样”也适用于古代雕塑和铸像艺术,故我们可以间接地从现存古代佛像雕塑和铸像来窥探“曹家样”的风采。
如果按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所说,曹仲达师从张僧繇的弟子袁昂,而他作为一个曹国画梵像的画家,其风格特征除了受张僧繇及其弟子袁昂的影响以外,还应该保留有其本来面貌。
形容绘画时的成语

形容绘画时的成语
【曹衣出水】
“曹衣出水”是与“吴带当风”相对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前者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后者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
【吴带当风】
唐代画家吴道子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
后人以之称赞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落墨为蝇】
相传三国时,吴兴有一位画家叫曹不兴。
他为孙权画屏风时,误落笔墨,他便顺手绘之成蝇。
孙权以为是苍蝇飞到了画上,便举手弹之。
后人用“落墨为蝇”形容技巧高超,精妙绝伦。
【工力悉敌】
工力:功夫和力量;悉:全、都;敌:相等。
双方的功夫和力量完全相等,不相上下,常形容彼此不分高低,多用于指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造诣。
【笔精墨妙】
笔触精到,着墨巧妙。
形容书法、绘画、诗文等的技法巧妙,笔意精微。
【笔下春风】
形容绘画、作文栩栩如生,如同春风来到笔底下。
也比喻能使人受惠
的文字。
【浑然一体】
浑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
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意到笔随】
指写诗绘画时一旦思绪或构思清晰成熟,即刻可将意境现诸笔端。
形容运笔时文思敏捷。
【妙手丹青】
妙手:技能高超的人;丹青:绘画的颜料,比喻绘画的艺术。
指优秀的画家。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理解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理解“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其含义深远,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来理解“曹衣出水”。
这里的“曹”指的是曹仲达,他是唐代著名的画家。
他所绘的人物,其衣衫的质感十分逼真,似乎能从画中渗出水滴,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这种画法给人以生动、立体之感,仿佛画中的人物就在眼前,其衣衫的纹理、质地都在精细描绘之下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绘画技巧使得画作更加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吴带当风”。
这里的“吴”指的是吴道子,他是唐代著名的画家,被誉为“画圣”。
他的绘画风格独特,尤其在描绘衣衫的飘逸感方面更是出神入化。
他的画中,人物的衣衫仿佛在风中飘扬,生动地展现出人物的动态和神韵。
这种画法给人以轻盈、灵动之感,使得画面更加富有动感和生命力。
这两位画家的绘画技巧,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他们通过自己的画笔,将人物的形象、神韵、气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观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画中人物的情感和生命力。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整体的把控能力,正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精髓所在。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不仅是一种绘画技巧的展现,更是一种艺术境界的追求。
它告诉我们,艺术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真正地理解生活,从而在艺术中表现出生活的真谛。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追求。
总的来说,“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它所蕴含的艺术精神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对我们今天仍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珍视这种艺术精神,传承这种文化传统,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产生背景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佛教受到统治者的扶植,进入到繁荣发展的历史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佛教美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佛教教义的传播,逐渐开始了中国化的道路,造像风格在吸收外来佛画样式的基础上,更是被融入了诸多易于为中国人接受的审美要素,形成了张家样、曹家样、吴家样和周家样等丰富多彩的造像风格。
这些风格样式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特征。
特别是在衣纹的处理上更是出现了“吴带当风”与“曹衣出水”的鲜明对比。
北宋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就论述了吴道子与曹仲达开创的这两种不同的衣纹描绘风格,可见这两种风格应是独具特色,并有着广泛的影响。
艺术特色“曹衣出水”相对于“吴带当风”要出现的更早一些,是由北齐画家曹仲达在吸收外来佛画风格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曹仲达,文献记载其为中亚曹国人,推测他应出生在南梁,供职于东魏、北齐甚至隋唐,而在北齐享有盛名。
他以画梵像著称,在佛教艺术方面开创的造像风格被称为“曹家样”,对佛教绘画及雕塑都具有重大影响。
郭若虚评其风格为“曹衣出水”,称其面貌为“曹之笔,其体稠迭,而衣服紧窄”,由此我们可以大概看到“曹衣出水”应是表现佛造像仿佛身着薄质而十分贴体的衣服,而描绘衣纹的线条则多而稠密,整体感觉好像出水湿衣的效果。
遗憾的是,如今并没有发现确定为“曹衣出水”风格的佛造像。
对于这种样式,根据近年学者的研究,可以从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南朝造像以及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佛造像中加以体会。
“吴带当风”相对“曹衣出水”出现较晚,也更加具有中国本土化的特征。
这一风格由唐代的画家吴道子开创,在衣纹的描绘中更多地表现了中国士人所着汉服“褒衣博带”的飘逸感。
郭若虚在论述吴道子的画风时说:“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依据今天留存的吴道子风格的绘画和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吴带当风”的衣纹风格是用兰叶描,以劲怒的笔力和博大的气势来表现飞动的袍袖飘带。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一种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一种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
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中所指的“曹”、“吴”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曹为曹仲达,吴为吴道子;一说曹为曹不兴,吴为吴暕。
曹不兴为三国时吴国吴兴人,又名弗兴。
擅长画龙、马、虎及人物,画史有“误墨于素,因势成蝇”的传说。
吴暕为南朝宋代人,擅长画佛像罗汉,时享盛誉。
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一般多指曹仲达和吴道子。
曹仲达,北齐人,以画梵像著名,其画风在绘画史上有较大影响。
素有"曹家样" 之誉,其画衣衫褶纹被人们称作“曹衣出水”。
吴道子,又名道玄,何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生卒年代不详,其创作活动时期约在玄宗开元、天宝(七百一十三――七百五十一)年间。
是继阎立本之后的最著名的画家。
吴道子是一位山水、人物、花鸟、器物都能的画家,其人物画影响更大。
他早年行笔线纹较细,中年落笔磊落多变,有如"莼菜条"。
这种兰叶般的有粗细变化的笔线,富有律动感与节奏的变化,使所绘物像具有运动式的立体感。
在敷色上,还创立了不施重彩,仅以淡赭轻涂,而注重线条造型本身的韵味,达清逸简淡的韵致,帮画史称为“吴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衣
曹衣,中国画术语。
指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表现程式。
相传唐代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举;而北朝齐曹仲达画佛像,笔法稠密重叠,衣服紧窄,后人因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1简介
曹衣
中国画术语。
指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表现程式。
相传唐代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举;而北朝齐曹仲达画佛像,笔法稠密重叠,衣服紧窄,后人因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这两种著名的描法,也流行于古代雕塑和铸像。
2由来
曹一说指三国吴的曹不兴,一说指南朝齐的曹仲达;吴指唐朝的吴道子。
见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曹吴体法》。
3详释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中国画术语,指唐代画家吴道子和北齐画家曹仲达。
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独创宗教图像样式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故有之说。
曹仲达继承了中原魏晋以来的汉族文化传统,掌握了绣罗人物的技巧,即一种工笔重彩所应用的粗细一致、细劲有力的线条,把这种线条应用来画菩萨与佛像的衣饰,又带着明显的外来文化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