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格致余论》对“汗”的解读
大器晚成朱丹溪

快 就要 生小 儿 郎 喽 。 ” 书生 大 吃一 惊 , 我 是 个 男
子 汉 ,怎 么 会 有 孕 呢 ? 愈 想 愈 觉 得 不 可 思 议 :
“ 真 可笑 , 这 个 庸 医 !” 他 站 起 身 来 就 走 出 了诊 所 。从此 书 生逢 人就 说 , 你 们 都 说 朱 丹 溪 是 个 名医 , 其 实他 连 男 女 都 分 不 清 , 号 脉 说 我 有 孕
德 、 戴 思恭 、 王 履 等著 称 , 皆成 金 元学 派大 家 。 丹 溪 学 说 由 日本 人 月 湖 和 田代 三 喜 等 传 人 日
本 , 日本 又 成 立 “ 丹 溪 学社 ” , 进行 研究 和 推广 。 迄 今 日本 仍 存 “ 丹 溪学 社 ” 。
朱丹 溪 大器 晚成 。朱丹溪 青 年 时 , 研 读儒
家经典 ; 3 0岁 时 , 其 母 亲 罹 患 胃病 , 多 方 求 医 鲜 有 疗效 , 遂 开始 习医 , 并 治 愈 了 母 亲 的痼 疾 , 3 6岁 时 , 他 闻听 许 文懿 承朱 熹 之 学 , 即 前 往 东 阳八 华 山 , 投 拜许 文懿 为师 , 学 习理学 。 后 许 文 懿 年 迈多 病 , 医不 见效 , 便 劝丹 溪 学 医 。 丹 溪遵
在身 , 还说 很 快 就 要 生 孩 子 了 , 你 们 看 N- 多好 笑 。他像 发 表重要 新 闻一 样逢 人 便说 , 然 后一 常 不 足 ”的 学 术 思 想 。 他 明确 提 出人身之 火有 “ 君火” 和“ 相火” 之分 , 其 中“ 相火 ” 在 正 常情况
同哈 哈大 笑起 来 。就 这样 , 书 生 的 病 竟 不 药 而
师 命 ,访 知 杭 州 名 医 罗 知 悌 曾 得 刘 完 素 之 真 学 , 而旁通 张从 正 、 李 东垣 二 家之 说 , 欲登 罗知
从《内经》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

从《内经》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班级:11级骨伤A班姓名:张卫成学号:111505073摘要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是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的,常态意义上是指一切生命活动有赖于“阳”对“阴”的动用,病态上的“阳有余阴不足”实质是指人身精血正气耗损,真阴真阳俱不足,水火俱虚。
朱丹溪的“养阴”思想和“滋阴降火法”实质也体现了对真阴真阳双方互根互生的重视。
关键词阳有余阴不足阴阳互根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被崇为“滋阴派”的开创者。
后世多以擅长滋阴概括其学术思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相火论”被视为丹溪学说的主旨性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朱丹溪并非“过分强调人体‘阳常有余’的一面而不知阳亦有亏损的时候”[1]。
丹溪学术思想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蕴含了深刻的阴阳之道,从阴阳互根互用的基本关系出发,能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运用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和经验。
1 朱丹溪学术思想以阴阳之理为根基,重视阴阳互根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总纲,是中医理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2]。
对阴阳之理的深刻理解是朱氏学术成就的根基。
戴良《丹溪翁传》所载,朱丹溪“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旨,以寻其指归”,达到“以阴阳造化之精微与医道相出入者论之”的境界,其所论的“阴阳造化之精微”根源于《内经》和理学太极论。
朱丹溪从医之路就是从自学《内经》三年治愈母亲“脾痛”开始的,从医后更是反复研读,指出“素问,载道之书也”,“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格致余论·序》),可见其对《内经》的尊崇。
另一方面,朱丹溪理学素养深厚,引儒入医,始创将“太极之理”引入医学。
在《相火论》的开头直接引用周敦颐《太极图说》论相火,在《吃逆论》中又指出“先儒谓物物具太极,学者其可不触类而长,引而伸之乎”。
太极之理作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已经积淀于心,在无形之中发挥着指导作用[3]。
中医学的“阴阳”内容极广,气血、形质与功能、水火即阴精和君相二火等均在其中,就“阴”与“阳”本身的含义而言,相对模糊而不确定,但“阴”与“阳”之间的基本关系却是相对清晰而明确的。
1986年中医资料1“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新释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由于部份数据清晰度不高,文字扫描时系统难以识别,或生僻字字库里面没有,特把数据原文图片附在后面。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新释第一军医大学陈达理由《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一句,不少医家作过解释。
如王冰认为是汗出散热;张景岳认为是阴暑当汗;朱丹溪认为该句前后文次序应该调整。
当今医家也有几种解释:或认为“汗出而散”是指用发汗的方法散热,属于治法的范畴;或认为“汗出而散”是汗出热邪离散。
这些说法,均似有不妥之处。
我认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一句,应理解为机体本身的阳气耗散。
理由如下:1.对这句话的解释,应注意该句与前后文以及整篇文章的关系。
这一段中,还有因于寒、因于湿、因于气等句,主要是记述病机证候的,并非阐发治则治法,故“汗出而散”也不应从治法方面去解释。
2.《生气通天论》中用了很大篇幅来阐述阳气的生理功能及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并且对阳气所伤而致的病理变化、症状以及保护调养阳气的方法也作了详细说明。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一句的前后文都是讨论有关阳气的问题。
故不应认为“汗出而散”是热邪随汗而散。
3.此句是在“因于暑”之冠下,暑为阳邪,易引起高热,引起大汗。
由于汗出太过,阴津耗伤,阳气即随之而耗散。
因而“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一句应解释为:因感受暑邪,“体热潘炽如焚炭,由于大汗淋漓而引起阳气的耗散”。
(本文发表在1986年1期第65页上)。
朱丹溪传(原文+译文)

【原文】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姓朱氏,讳震亨,字彦修,学者尊之曰丹溪翁。
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
稍长, 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
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
益闻道德性命之说, 宏深粹密,遂为专门。
【译文】丹溪翁,婺州义乌县人,姓朱,名震亨,字彦修,学医的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
丹溪翁从小好学,每天能记忆千字的课文。
渐渐地长大时,跟从家乡的先生学习儒经,修习科举考试的学业。
后来听说许文懿先生得到了竹子第四代传人传授的学说,在华山将受道学,又到那里去拜师求教,进一步领会到关于道德和人性与天理之关系的学说是那样的博大精深、纯正周密,于是就把它作为专门的事业。
【原文】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
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翁以母病脾,于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
”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译文】一天,许文懿对他说:“我生病卧床已久,不是精于医学的人,不能够使我康复。
你很聪明,超乎常人,也许愿意从事医学这门技艺吧?!”丹溪翁由于母亲患有脾病,对于医学也粗略学过,等到听了许文懿的话,就慷慨地说:“读书人如果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广惠及万物的仁德,即使在当世没有做官,犹如做官一样。
”就完全烧毁抛弃了以前修习的科举考试之学业的书籍,专心地在医学上下起了功夫。
【原文】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翁穷昼夜是习。
既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 其势不能以尽合。
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
”遂治装出游, 求他师而叩之。
乃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皆无所遇。
【译文】当时正在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校订的《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丹溪翁不分昼夜地研习此书。
不久就醒悟了,说:“拿着古代的方剂来治疗现在的疾病,那时势必不能够完全适合的。
如果要建立法度、确立规则、制定标准,必须用《素问》、《难经》等经典吧!但我家乡的众多先生中缺少能够通晓它们的人。
格致余论-元-朱丹溪

色欲箴
惟人之生,与天地参,坤道成女,乾道成男。配为夫妇,生育攸寄,血气方刚,惟其时矣。成之以礼,接之以时,父子之亲,其要在兹。睠彼昧者,徇情纵欲,惟恐不及,济以燥毒。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长春。血气几何?而不自惜!我之所生,翻为我贼。女之耽兮,其欲实多。闺房之肃,门庭之和。士之耽兮,其家自废,既丧厥德,此身亦瘁。远彼帷薄,放心乃收,饮食甘美,身安病瘳。
治病必求其本论
病之有本,犹草之有根也。去叶不去根,草犹在也。治病犹去草。病在脏而治腑,病在表而攻里,非惟戕贼胃气,抑且资助病邪,医云乎哉!族叔祖年七十,禀甚壮,形甚瘦,夏末患泄利,至深秋百方不应。予视之日,病虽久而神不悴,小便涩少而不赤,两手脉俱涩而颇弦,自言鬲微闷,食亦减。因悟曰:此必多年沉积,僻在胃肠。询其平生喜食何物?曰:我喜食鲤鱼,三年无一日缺。予曰:积痰在肺。肺为大肠之脏,宜大肠之本不固也。当与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萸、陈皮、青葱、蔍苜根、生姜,煎浓汤和以沙糖饮一碗许,自以指探喉中,至半时辰,吐痰半升许如胶,是夜减半。次早又饮又吐半升而利止。又与平胃散加白术、黄连,旬日而安。
饮食色欲箴序
传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予每思之,男女之欲,所关甚大;饮食之欲,于身尤切。世之沦胥陷溺于其中者,盖不少矣!苟志于道,必先于此究心焉。因作饮食、色欲二箴,以示弟侄,并告诸同志云!
饮食箴
人身之贵,父母遗体。为口伤身,滔滔皆是。人有此身,饥渴洊兴,乃作饮食,以遂其生。睠彼昧者,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病之生也,其机甚微,馋涎所牵,忽而不思。病之成也,饮食俱废,忧贻父母,医祷百计。山野贫贱,淡薄是谙,动作不衰,此身亦安。均气同体,我独多病,悔悟一萌,尘开镜净,日节饮食。《易》之象辞,养小失大。孟子所讥,口能致病,亦败尔德。守口如瓶,服之无斁。 《格致余论》元 朱丹溪撰
中医对自汗、盗汗的认识

自汗、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相当认识如指出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
生理性的出汗,与外界气温有密切关系,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进行治疗。
“历节、肠痈、脚气产蓐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
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
《丹溪心法·自汗》说:“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
”《丹溪心法·盗汗》说:“盗汗属血虚、阴虚”。
《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但是他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说:“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对血瘀导致自汗、盗汗的治疗作了补充。
自汗、盗汗这一病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症状而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
本篇所讨论的自汗、盗汗系属前者,因其他疾病所致者,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亦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医古文练习题(打印版)

医古文练习题(打印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黄帝内经中,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______密切相关。
2.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______”的治疗原则,强调辨证施治。
3.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药物的分类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三级分类法。
4.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______”的治疗原则,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5. 王叔和在《脉经》中详细论述了______种脉象,为后世脉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出了“______”的治疗原则,强调调和阴阳,平衡脏腑。
7.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了“______”的治疗原则,强调辨证论治,因时制宜。
8.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了“______”的治疗原则,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
9.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出了“______”的治疗原则,强调补肾为本,调和阴阳。
10.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温热经纬》中提出了“______”的治疗原则,强调清热解毒,凉血养阴。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思想及其对现代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
2. 试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的“六经辨证”体系及其临床应用。
3.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药物分类的方法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4.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的“治未病”原则有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现代中医临床实践进行分析。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王叔和在《脉经》中对脉诊的贡献及其对后世中医脉诊的影响。
2. 论述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出的“阴阳平衡”治疗原则及其在现代中医临床的应用。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五行学说2. 辨证论治3. 草部、木部、金石部4. 治未病5. 二十四6. 调和阴阳7. 辨证论治8. 脾胃为后天之本9. 补肾为本10. 清热解毒二、简答题1. 《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主张通过调养身体,增强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
格致余论讲解

格致余论讲解
《格致余论》是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字丹溪,号丹溪翁)所著的一部医理学专著,成书于公元1347年(元至正七年)。
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格致余论》不仅反映了朱震亨的学术思想,而且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著作共有四十二篇论述,内容涉及面广泛,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基础理论:书中探讨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中医基本理论,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创新性观点。
2.病因病机:朱震亨强调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关键地位,提出了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重要理论,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多与阴精亏损有关,这一理论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养生保健:书中提倡饮食调养和精神调摄的重要性,主张顺应
自然规律以保持身心健康。
4.辨证论治: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还阐述了自己的辨证施治
原则,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重视个体差异以及内外环境对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5.具体病症分析:针对当时的一些常见病及疑难杂症,朱震亨进
行了深入剖析,并提供了具体的诊疗方法。
《格致余论》体现了朱震亨“滋阴降火”为主的学术思想体系,奠定了其在中医历史上的“滋阴派”创始人地位。
该书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医理学文献,对于研究和发展中医学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致余论》是元代名医朱丹溪的代表作,笔者在温习《格致余论》这本书时,发现朱丹溪虽然是历史上“滋阴派”的代表医家,然而书中所述皆是以“补法”为主,其所谓的滋阴,并不是简单地用麦冬、玉竹、沙参、天花粉等滋阴治疗,而是阐述了气血的不足皆可致人体真阴之虚,其常用四君子汤补气,四物汤补血来滋养人体之阴液,笔者在学习中发现本书全篇有42小篇,其中“汗”字出现很高频率,大约出现了35次,汗法是中医治病的八法之一,而汗症则是既可以作为中医学里面的一个症状,也可以是一个病症。
笔者现就《格致余论》这本书讨论“汗”的运用,也有助于对于丹溪学术核心思想的理解。
人体生理的自然之汗:《逗疮陈氏方论》:……连日出汗甚多……绝汗:《涩脉论》:……且与竹沥下白术膏,尽二斤,气降食进,一月后大汗而死。
作为疾病的治疗方法,祛病的途径,中医治病的八法之一:《痎疟论》:……疟得以暑,当以汗解……《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辨》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用补剂以助汗:《痎疟论》:……若得汗而体虚,又须重用补剂以助之,俟汗出通身,下过委中,方是佳兆。
疾病痊愈的佳兆:《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困倦鼾睡,微汗而解,脉亦稍软。
郁热由汗而解:《虚病痰病有似邪祟论》:……彼郁热在上,热邪在表,须以汗解,率得清冷,肤腠固密,热何由解……作为一种病症:《醇酒宜冷饮论》:……其始也病浅,或呕吐,或自汗,或疮痍……汗所失当,致病之由:《脾约丸论》:……原其所由,久病,大下,大汗之后,阴血枯槁,内火燔灼,热伤元气……而成此证。
说明药物的特性:《石膏论》:况石膏其味甘而辛……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因吐而汗:《倒仓论》:……表者因吐而汗。
《呃逆论》:……遂以人参芦煎汤饮一碗,大吐顽痰数碗,大汗……间接出汗:《张子和攻击注论》:……又思仲景有言,病当汗解,诊其尺脉涩,当与黄芪建中汤补之,然后汗之。
在临床工作中,往往碰到类似的情况,需要我们四诊合参,仔细观察。
典型病例:①腰椎间盘突出症。
患者,男,75岁,惠山区金惠苑人,腰痛伴左下肢酸痛麻木年余,加重1周,患者发病以来行走不便,走路疼痛加剧,有酸麻沉重感,查体:腰部序列正常,于第4腰椎左侧处,压痛明显,叩击时向左下肢放射痛,左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在某医院CT示:第4、第5腰椎间盘突出,舌苔腻,舌质淡,脉细数。
此证属于寒湿阻滞经脉,局部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治拟活血化瘀,疏通经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方药组成:独活9g,桑寄生6g,杜仲6g,牛膝12g,细辛5g,秦艽6g,茯苓6g,桂枝6g,防风6g,川芎6g,党参20g,甘草6g,当归6g,芍药12g,干地黄12g。
1服/d,保留药渣,晚上泡脚使用,每晚30min,以汗出为度,如此治疗。
15d为1个疗程,患者细述2个疗程治疗后,诸症消失,走路恢复正常。
作为临床中医师,主要的思路就是发散风寒,以泡脚从中往上祛除寒气,以发汗为度,为一种思路。
②颈椎病。
患者颈部僵硬不舒伴头痛,头晕25d,加重3d,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昏花旋转,无双下肢浮肿,在某医院头颅CT示未见明显异常。
颈椎CT示:颈椎3~5,颈椎间盘向右侧突出。
刻下:患者颈部僵硬不舒,头痛,头晕,自述颈部有冷感,热敷即觉舒。
查体:T37℃,血压120/80mmHg,神志清,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斑点,颈部淋巴结未触及,心率80次/min,其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舌苔薄,舌质淡红,脉弦浮。
证属寒邪束表,太阳膀胱经脉经气不利,治宜散寒解表,疏通太阳膀胱经脉。
因思《格致朱丹溪《格致余论》对“汗”的解读胡凯214000无锡市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7.62摘要汗是中医学认为的很重要的一种临床表现,既可作为疾病的症状,又可作为疾病恢复的一种标志。
在传统中医中,有许多关于汗的解读。
文章温习《格致余论》中对“汗”的解读,为临床提供探讨。
关键词朱丹溪;汗;中医临床Interpretation of"Han"in"Ge Zhi Yu Lun"of Zhu DanxiHu Kai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Huishan District,Wuxi City214000Abstract Han is a very important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t can be used as a symptom of the disease,but also as a sign of disease recovery.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re are many interpretations about Ha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Han in"Ge Zhi Yu Lun",to provide discuss for clinic.Key words Zhu Danxi;Han;Clinical Chinese medicine(下转第103页)余论》引《素问》:“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又思《金匮要略》“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遂拟方如下:葛根12g,炙麻黄9g,桂枝9g,白芍12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6枚。
如服药后出现出汗是正常现象,效果更佳。
然平素饮食起居应避风寒,以免病情加重。
在本案中,抓住颈部的“冷”字,从而想到“汗”法,“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从而以祛除病邪,达到痊愈的目的。
纵观《格致余论》全书,朱丹溪对于“汗”的理解,既有人体生理的自然之汗,亦有治病出现的祛病佳兆,也有治病的大法,皆说明了朱丹溪对于“汗”的灵活运用,体现了朱丹溪高超的临床技艺,同时也提示我们在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中,应该审思慎辨,观察细致,四诊合参,才能有所收获。
进行自我评分,疼痛越明显,评分越高。
随访情况:随访时间12个月,分别在3、6、12个月的时间随访并记录每次随诊时VAS、Lysholm和HSS评分,以最后一次评分评价治疗效果。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16.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以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治疗前后VAS、Lysholm、HSS评分比较: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34,P<0.05);治疗后Lysholm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73,P<0.05);治疗后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35,P<0.05),见表1。
治疗前后HSS优良率比较:治疗前HSS评分优0例,良10例,优良率13.89%。
最后1次随访优40例,良18例,优良率为80.56%,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χ2=32.10,P<0.05),见表2。
讨论髌骨软化症是髌骨不稳定、骨内压增高、软骨溶解、创伤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病机制与先天不足、直接或间接暴力导致髌骨软骨损伤,损伤血液循环有着密切关系。
主要以髌骨软骨退变为主要特征[6]。
中医认为髌骨软化症乃是外伤或劳损导致气血瘀滞,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脉络,使软骨及周边筋膜、肌肉失去气血的濡养而发病,属中医“痹证”的范畴[7]。
射频烧灼具有“去神经化”的作用,通过清除部分髌骨周围神经,可减少疼痛的神经传导,缓解膝前疼痛[8]。
针对病机治以补益肝肾、祛寒除湿、温经通络、活血止痛治疗。
对本组患者皆选补肾通络方加减给予调治。
方中以骨碎补(补肾、活血)、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君药,大黄(凉血解毒、逐瘀通经)、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为臣药,佐以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五加皮(补肝肾、强筋骨)、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络)、桑寄生(补益肝肾、强筋健骨),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仙茅(强筋骨、行血消肿)、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以及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为使药。
目前对于髌骨软化症的治疗方法较多,但都不能完全去除症状,晚期归结于严重骨关节炎而行关节置换术[9]。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能有效阻断其病理进展过程,治疗目标也主要是止痛和改善功能[10,11]。
关节镜下去神经化联合中药透入治疗髌骨软化症具有微创、经济、疗效佳等优点,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推迟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时间。
参考文献[1]张文庆,周湘桂,易化平,等.中药联合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髌骨软化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6):461-463.[2]Burger C,Kabir K,Mueller M,et al.Retropa-tellar Chondromalacia Associated with Me-dial Osteoarthritis after Meniscus Injury[J].European Surgical Research,2006,38(2):102-108.[3]纪斌平.膝关节功能评估的历史与现状[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4):244.[4]Marshall JL,Fetto JF,Botero PM.Knee lige-ment injuries:A standardized evalution-method[J].Clin Orthop,1977,123(1):115.[5]Tegner Y,Lysholm J.Rating systems in theevaluation of knee ligament injuries[J].ClinOrthop,1985(198):43-49.[6]Smith TO,Davies L,Donell ST.The reliabilityand validity of assessing medio-lateral pa-tellar position:a systematic review[J].ManualTherapy,2009,14(4):355-362.[7]聂勇.阳和汤内服配合玻璃酸钠注射液应用治疗髌骨软化症57例[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7):200-201.[8]谭庆远.中药萃取超导透入治疗兔膝骨关节炎疗效的实验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1,3(3):11-13.[9]Doberstein ST,Romeyn RL,Reineke DM.Thediagnostic value of the Clarke sign in assess-ing chondromalaciapatella[J].J Athl Train,2008,11(2):190-196.[10]Q iu L,Zhang M,Zhang J,et al.Chondromala-cia p atellae treated byw arm ing need le andrehab ilitation training[J].JT radit ChinMed,2009,2:90-94.[11]刘长风,闫晓光,杜敏,等.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早期原发性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7(13):66-67.(上接第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