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句容市2017-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第三单元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九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

苏教版九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

苏教版九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苏版初中语文第九册诵读欣赏的内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一)、诵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说学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而且本节课执教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和自学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老师适当设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等组织学生学习。

四、说教学设想根据新课程标准及课文特点,本节教学拟采用以读带讲的方式,通过大量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并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内涵突破重难点。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成功、创造学思想录、学问和智慧、论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教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成功、创造学思想录、学问和智慧、论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教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成功、创造学思想录、学问和智慧、论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教学设计夜阑一、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认识前辈学者读书治学的经验,并能有所启示。

2.熟读精思,学会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深读精思,含英咀华,反刍品味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内涵,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并能说出这些语句的含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3.学习不同的论述方法(谈话式、随录式、独白式),并能模仿一定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4.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二、单元教学设计: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学牛吃草”,即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泛读”和“精读”的读书方法,尤其是对一些经典之作像牛“反刍”一样反复品味,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

本单元的4篇文章均为经典之作,其内容都是论述与读书治学修身相关的道理,但论述的角度和论述的方法却不一样,语言风格也不相同。

因此,要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品味。

特别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并能就一些共性问题展开讨论,得出自己新的感悟。

“反刍”式的读书方法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因此,与课文的阅读教学同步,要指导学生利用好课外的阅读训练,以加深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品味,如某一种说理的方式,或某一位作者的创作风格等等。

最后,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的能力,要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三、教学过程:第1课时单元导读学习目标:1.能够清楚的知道本单元学习内容。

2.能够知道学习本单元所要运用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一)学习精读泛读的读书方法。

阅读单元导读“学学牛吃草”,说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参考:牛大量的吃草,但吃下去还不够,它有一个特殊的硝化方式——反刍,这就好比我们读书,能大量的阅读固然是好事,但更需要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进行深度精思,反复品味。

(二)泛读本单元课文,明确单元学习内容。

1.快速阅读本单元课文,概括这四篇课文有哪些相同点。

江苏省句容市茅山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测试(新版)苏教版

江苏省句容市茅山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测试(新版)苏教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测试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环而.攻之而.不胜()()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5、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6、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8、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9、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0、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11、故君子有.不战()
二、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黄梅中学初三语文下学期默写练习
姓名班级得分
观沧海曹操
,。

,。

,。

,。

,。

,。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


,,
,;,!
古文选句
1、,,必以情。

2、夫战,。

,,三而竭
3、乃下令:“,受上赏;,受中赏;
,,受下赏。

4、,万钟于我何加焉?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

7、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8、,不求闻达于诸侯
9、,奉命于危难之间
10、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练习及答案专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备人:朱晓白审核人:徐美云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3)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 .正确的道理B.作战的规律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和()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5.“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9.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9081.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9081.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海口市桂林洋中学林雪梅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郭、夫、委、去、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3、德育目标:(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自由畅谈“孟子名言”“与孟子相关的故事”(2)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大学》、《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

(2)资料助读: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江苏省句容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得道

江苏省句容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得道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 胜矣。
读准下列字音
• 夫环而攻之 (fú)
• 米粟
(sù)
• 畔之(pàn)得Fra bibliotek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 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约前372一 前289),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
家,是儒家学派
的代表人物,地位 仅次于孔子,被尊 称为“亚圣”,与 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 战国中期,孟子反对不义之战,
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共七篇,记录孟子
与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 这本书是孟子 与其弟子万章、
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 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
感染力。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 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 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 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 地利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 胜矣。

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并从中受到教益。

2学情分析
1、本文是浅显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主要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

2、课堂设计主要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

3重点难点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理解课文的内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和
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2【活动】走进名人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道”,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提倡君王要“与民同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

与《论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校:班级:姓名:
一、默一默
能合上书本,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郭()粟()亲戚()
二、读一读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预设: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能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对抗赛
规则:六个小组进行朗读比赛,总分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直到扣完为止。

3、翻译全文(看谁又对又快)
先自主学习,圈出疑难,组内合作解决。

解决不了的全班解决。

然后进行组内文言知识大比拼。

(多媒体展示)
三、想一想
1、请同学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本文属论说文,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论点,说明“人和”在战争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或现实中依靠“人和”占尽先机的例子不胜枚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四、练一练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

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五、作业:
在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简短的演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