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
文言文教案模板八篇

文言文教案模板八篇文言文教案篇1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学弈)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诗句我们熟悉的有: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理解题目,提出质疑1、弈:下棋学弈:学下棋2、就题目提出问题(预设所提问题:谁学下棋?跟谁学?怎样学的?学的结果怎样?)三、初读课文,寻找节奏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2、老师逐句领读。
(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
)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
4、齐读,再把没读懂的句子读出来四、逐句理解,把握语气师:理解了意思会读得更好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2、理解句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a、对照注释自己来理解b、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联系《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氏的儿子。
之:的"通国之善弈者也。
"之:的。
"善弈者也"中的"善",联系《伯牙绝弦》。
文言文教案模板6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文言文教案模板6篇文言文教案篇1学习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学弈》)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__主要讲什么内容?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
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
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
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教资文言文教案万能模板

教资文言文教案万能模板文言文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
2. 能力目标:能够独立阅读理解文言文文章,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言文的写作。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
2. 难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文言文教材、练习册等。
2. 学具:黑板、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课题、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以及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授课:通过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知识、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
3. 实践: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学生的参与互动,以及多种练习方式的开展,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理解文言文文章,并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4. 归纳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概括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反思和总结。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和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和不足?3.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如何?4. 下节课如何进行教学调整和提升?注:以上只是一种文言文教案模板的示例,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 成果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来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
七、拓展延伸1.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写作实践,如写作古文诗歌、散文等,增强学生的文言文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标准化教材、补充教材。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文言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得:买得起。
盛:装。
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高中语文教案(文言文)

高中语文教案(文言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能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把握文章的大意和细节。
(3)能够分析和欣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文言文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翻译和解读文言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文言文基础知识(1)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3)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方法。
2. 第二章:文言文阅读与理解(1)阅读和理解《庄子·逍遥游》一文,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通过翻译和解读《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段记载,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3. 第三章:文言文修辞手法欣赏(1)介绍文言文中的常见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等。
(2)分析和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诗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 第四章:文言文写作技巧(1)学习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如开头、结尾、转折等。
(2)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5. 第五章:文言文与文化传承(1)了解文言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通过阅读和研究不同的文言文作品,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传授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技巧。
2. 阅读法: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言文文章,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翻译法:学生通过翻译和解读文言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 写作法: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文言文《劝学》教案

文言文《劝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劝学》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分析《劝学》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劝学》的主旨。
(2)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进行思考和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劝学》。
(2)理解《劝学》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掌握《劝学》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2.2 教学难点(1)理解《劝学》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含义。
(2)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进行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成书年代。
(2)阐述《劝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劝学》,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美感。
(2)让学生自主翻译《劝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劝学》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讲解与示范(1)讲解《劝学》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2)示范如何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进行思考和表达。
3.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运用《劝学》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4.1 过程性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2)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
4.2 终结性评价(1)测试学生对《劝学》的朗读、翻译和理解能力。
(2)评价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劝学》文本。
5.2 参考资料:关于《劝学》的注解、解读和分析文章。
5.3 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学习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劝学》所处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兴趣。
文言文作品欣赏教案

文言文作品欣赏教案篇一:《岳阳楼记》【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岳阳楼记》,使学生了解文言文作品的特点,并能够准确理解、分析和欣赏此篇文章。
【教学重点】- 理解、解读并默写《岳阳楼记》的内容- 分析文言文的特点和修辞手法- 复述和欣赏《岳阳楼记》的意蕴和艺术价值【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文言文中的词义和修辞手法- 深入理解《岳阳楼记》的内涵和创作意图- 把握文言文作品的欣赏方法和技巧【教学准备】- 课本:文言文课本- 岳阳楼的图片或者演唱视频【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巩固上节课所学的文言文的特点和修辞手法。
- 引发学生对岳阳楼的了解和兴趣,提问:“你们对岳阳楼有多少了解?认为它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学生简要回答并展示对岳阳楼的了解。
2. 学习《岳阳楼记》(20分钟)- 学生带着教材,齐读《岳阳楼记》,让学生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 引导学生逐段解读《岳阳楼记》的内容,解释生词、引导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 让学生默写文章的关键词和句子,提高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3. 文言文欣赏(15分钟)- 播放岳阳楼的图片或演唱视频,让学生欣赏这些图片或者演唱视频,感受岳阳楼的美。
- 引导学生思考岳阳楼与《岳阳楼记》之间的联系,分析作者写作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 学生自由发表对岳阳楼的欣赏和感受,鼓励他们用文言文表达。
4. 写作练习(15分钟)- 让学生选取岳阳楼的一处景色,结合学习的《岳阳楼记》,用文言文写作描述该景色的特点和美感。
- 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增加作品的艺术性。
5. 总结(5分钟)- 请几位学生提供他们自己的作文,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总结学习的文言文作品欣赏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文言文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 引导学生思考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岳阳楼记》的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并能够独立分析和欣赏文言文作品。
文言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

文言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文言文教案篇11、理解: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⑴ 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 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第一课时一、解题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对照译文,辨析疑难)1、第一段:⑴ 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 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 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 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⑴ 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 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⑶ 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⑷ 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3、第三段:⑴ 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⑵ 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⑶ 读准音:“相之”。
⑷ 口译本段。
4、第四段:⑴ 标出下列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
⑵ 悲夫(fú)5、第五段:⑴ 找出假借字。
⑵ 找出判断句、省略句。
四、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一、分段讨论问题1、第一自然段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提示:记所游山名,交待“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课内容:中考文言文复习复习目标:1、掌握文言文词语的解释方法。
2、掌握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方法。
3、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4、激发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复习重点:1、掌握文言文词语的解释方法。
2、掌握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方法。
3、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复习难点:直译的方法复习准备材料:《中考说明》、《中考内参》、《语文学习报》课时安排:四课时复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考点解读)。
1、考题展示:2010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17——20题2010秦并赵,北向迎燕。
燕王闻之,使人贺秦王,赵王系①之。
使者曰:“秦赵为一,燕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
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郄②。
秦赵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
且臣之使秦,无妨于赵之伐燕也。
”赵王以为然而遣之。
使者见秦王曰:“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
”秦王曰:“夫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子何贺?”使者曰:“臣闻全赵之时,南邻为秦,北下曲阳为燕,赵广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胜秦者。
国小而地无所取。
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于秦矣。
臣切为王患之。
”秦王以为然,起兵而救燕。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秦赵为一,天下服矣。
(顺服,顺从,服从)(2)秦王以为然而遣之。
(释放,使离去)(3)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 (通“拒”,抗拒)(4)臣切为王患之。
(忧虑,担忧)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是( C )A 且臣之使秦北有愚公者,且年九十B无妨与赵之伐燕也属予作文以记之C国小而无地所取忌休八尺有余,而形体昳丽D乡为深思而不受臣切为王患之19.将文中句句子翻译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译文:燕王私下听说秦国兼并了赵国,就派我带千金来祝贺20.选文中的燕使和足迹讽齐王纳谏有何不同?答案:燕使从对方角度舍身处的进行劝说。
2、分析考点:中考题型1、解释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找出加点词解释错误或不同的一项3、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4、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分析。
5、联系实际谈主观感受。
二、师生互动,巩固双基。
一、文言文实词辨析1、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通假字的格式“”通“”-----------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百废具兴③将军身被坚执锐④为天下唱2、古今异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一词多义【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1)不足为外人道也(2)古道西风瘦马(3)伐无道,诛暴秦【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横线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既克,公问其故/广故数言欲亡③野芳发而幽香/发闾左谪戍渔阳可怜白发生④广故数言欲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词类活用一狼洞其中打洞妇抚儿乳喂奶名词活用为动词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向北,向南名词作状语此皆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新的知识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亲贤臣,远小人”“亲””远”意为亲近疏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猛浪若奔奔跑的马动词活用为名词父利其然也。
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不耻下问认为――是耻辱一览众山小认为――都是渺小的意动用法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恼怒动词的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形容词使动用法【练习】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情况①愿为市鞍马②其一犬坐于前③不能名其一处也④箬篷覆之⑤乃丹书帛曰三、课堂精炼,提高能力。
请找出下文中所出现的各种文言实词并辨析其用法肃王与沈元用(宋)陆游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
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
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
元用归馆,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
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
元用骇服④。
(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
②矜:自夸。
③他语:说别的事情。
④骇服:吃惊佩服。
四、课后作业精选。
第二课时二、文言虚词辨析师生互动,巩固双基。
1、【例题】下列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多助之至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笑而止之曰呼尔而与之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它(们)”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之助词不译汝心之固音节助词,无实义怅恨久之动词相当于“到”、“往” 辍耕之垄上“拿”.“用”.“把” 必以分人“凭”.“根据”.“按照”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介词“因为”.“由于” 先帝不以臣卑鄙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用来”.“以便”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表结果,相当于“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动词与为结合,相当于“认为”愚以为营中之事表顺承,相当于“就”、“然后”、也可不译表并列,相当于“并且”,也可不译而表修饰,相当于“着”、“地”,也可不译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但是”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相当于“在”、“到”。
于: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给”用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2、常见文言虚词(略)课后作业精选。
第三课时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师生互动,巩固双基。
文言句式:1、判断句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式。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也”式。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3.用“为”、“乃”、“则”、“悉”、“即”等词表示。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4、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练一练1.环滁皆山也。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3.夫战,勇气也。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臣本布衣。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有以下几种:A.主语省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问:“何以战?”B.谓语省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宾语省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D.介词省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E.量词省略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练一练指出以下句子各属于何种省略,并补出省略的词语。
1.()便舍船,从口入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可以()一战4.或异()二者之为5.()杂然相许6.( )见渔人,( )乃大惊,( )问( )所从来。
7.贫者自南海还,以( )告富者。
8.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3、倒装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1、宾语前置句孔子云:何陋之有?2、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3、定语后置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4、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练一练翻译下列各句中划线的部分。
1.何有于我哉?()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王曰:“何为者也?”()4.微斯人,吾谁与归?()5.子将安之?(指出下列各句为何种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2.惟利是图3.尝射于家圃5.孔子云:何陋之有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7.韩告急于齐8.何以战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的语序。
1.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7.故临崩寄臣以大事()8.开小门于大门之侧()9.赵急,请救于齐()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以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文言语句翻译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同义连用、偏义复词等)、虚词删去。
换:对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调: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贯:指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翻译。
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三大原则:信:忠于原文达:文意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总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应对策略1、翻译以直译为主。
2、翻译要字字句句落实,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字词的意义。
3、翻译要译出文言句式的特点。
4、翻译还要补充省略成分。
四、内容理解和欣赏评价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对主题、语言、写作特色、背景材料、人物、事物等的赏析。
【例题】①曹刿是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加以评价。
②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③《爱莲说》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现实生活中,有人却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简述理由。
课后作业精选。
第四课时综合训练板块一一、导入:越人溺鼠鼠好夜窃粟。
越人置粟于盎①,恣鼠啮不顾。
鼠呼群类入焉,必饫而后反。
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
而鼠不知也。
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
【注释】①盎(àng):腹大口小的盆子。
解释加线的字词:1、恣鼠啮不顾2、鼠呼群类入焉,必饫而后反翻译下面文言句子:1、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
2、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
二、讲解:解释加线的字词:1、恣鼠啮不顾放纵放任。
“恣睢”《故乡》顾1、回头看。
可引申为看,理睬。
如“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顾野有麦场”《狼》2、探望、拜访。
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2、鼠呼群类入焉,必饫而后反于此1、句中作疑问代词,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2、句末作语气助词或兼词“于此”。
例:“始一反焉”;“惧有伏焉”饫根据语境进行合理的推断。
吃饱三、方法指导字词翻译的方法:联想推断: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语境推断: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实词的意思。
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句子中位置,推断其词性和意义。
组词推断:在单音节词的前或后加词,组成双音节词来推测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