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在此山中读懂武夷茶
武夷山茶文化美篇文案

武夷山茶文化美篇文案
武夷山,素有“福建之魂”之称,这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美景的完美结合。
而武夷山的茶文化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它如同一首精致的乐章,将人们引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武夷山是中国最有名的产茶地之一,这里的土壤富含矿物质,气候多雨,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而且,武夷山的茶树大多是野生的,根深蒂固,品质出众。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自然条件,武夷山茶才能够成为举世闻名的名茶之一。
武夷山的茶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竹编,茶具制作和茶艺表演等方面独具特色。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传统的茶礼,品尝到各种口味独特的茶叶,还能亲手学习茶艺,体验属于武夷山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武夷山茶的品种也非常丰富,其中以大红袍、水仙和肉桂等最为著名。
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令人回味无穷。
而且,武夷山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有助于消除疲劳,调节身心,提高免疫力,被誉为“养生圣品”。
在武夷山,你可以漫步在茶园间,感受大自然的千姿百态。
茶树葱茏的绿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微光,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而茶农们正在忙碌地采摘新鲜的茶叶,他们的勤劳和付出,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无论是品茗还是品茶器,武夷山的茶文化都是无可比拟的,它
独具一格的风格和品质,使人们无法抵挡其魅力。
武夷山茶文化美篇文案,带您领略中国古老文化的卓越魅力!。
武夷茶文化

一、武夷茶武夷岩茶生长在风景秀丽、挺拔奇伟的闽北武夷山,这里海拔大都在几百米,有的达二千多米。
山中云雾缭绕,日照时间短,地质属丹霞地貌,土系沙质,为奇茗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岩茶加工过程非常精细,要经采、晒、捻、焙、剔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不允许有丝毫马虎。
武夷山茶历史悠久。
据记载,早在唐朝元和年间,就有采制武夷岩茶之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许多方士游臣、文人墨客都把品尝武夷岩茶作为一件赏心乐事,并留下不少佳词美赋。
明朝万历年间,荷兰人就运输武夷岩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
不久,美国人也到福州、厦门采购武夷岩茶。
此后,武夷岩茶便在美国、北非等国际市场上热销。
自古以来武夷岩茶就作为佳品,深受朝廷赏识。
元朝皇家宫廷将其列为御茶,并在武夷九曲溪畔的四曲建造御茶园,设立了“焙局”。
民间对武夷岩茶更是视若珍宝,至今在武夷山茶区流传下许多名茶、名丛的摩崖石刻,如“大红袍”、“半天腰”等。
据史料记载,武夷岩茶的品种多达360多种,福建闽南、广东等地及港澳台同胞,都把品尝武夷岩茶视为一种雅兴和享受,不少老华侨谈起武夷岩茶更是津津乐道。
武夷山现有茶园10万亩,主栽品种有大红袍、肉桂、水仙等。
武夷岩茶“臻山川精美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是茶界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自1989年连续六年被农业部、商业部评为乌龙茶类金奖,在1998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上,“大红袍”、“武夷肉桂”荣获中国文化名茶金奖。
2001年,“武夷大红袍”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证明商标。
2002年,武夷岩茶获得原产地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3年,武夷山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
2005年武夷山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成功申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武夷山九龙窠的大红袍母树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它是武夷岩茶高贵品质的象征,由于它品质优异、文化内涵丰厚,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到此,以一睹其芳容。
描写武夷山岩茶的唯美句子(精选合集2篇)

描写武夷山岩茶的唯美句子(篇一)武夷山岩茶,素有“中国岩茶之王”的美誉,以其独特的山石氛围和独到的品质,吸引着众多茶叶爱好者的目光。
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武夷山岩茶的世界,用唯美的句子来描绘它的魅力。
1. 恍若仙境,在山岚中泡一杯武夷山岩茶,仿佛置身于仙山之巅。
2. 步入茶园,一片碧绿的茶树随风摇曳,如诗如画。
3. 漫步茶山间,茶花盛放,如同万朵绽放的芳馥。
4. 岩壁上长满了茶叶,巧夺天工的自然雕刻,给这片山巅增添了无限的美感。
5. 茶园间流传着悠久的传统,与山水相依相伴,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6. 武夷山茶山环绕,清溪潺潺,宛如世外桃源。
7. 一片茶园的山头,云雾缭绕,茶树隐现其中,仿佛仙境一般。
8. 高山林立,茶树在石岩间穿插生长,勾勒出一道动人的景观。
9. 武夷山岩茶的茶叶,叶面青嫩,褐叶油亮,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10. 遥望远山,云雾缭绕,霞光映照,如诗如画。
11. 山间溪流,潺潺流淌着甘甜的茶汤,散发着花果与石岩的气息。
12. 茶树傲立在石岩上,仿佛是自然的雕塑,沉静而美丽。
13. 清晨,茶山中朝霞照耀,给茶园披上一层金色的光辉。
14. 远足至山巅,茶园中的清新空气灌溉着心灵的甘甜。
15. 茶叶在制作过程中焙火而成,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木香,令人陶醉。
16. 武夷山清茶入口回甘,伴着淡淡茶香,令人陶醉其中。
17. 岩茶茶汤清澈如琥珀,透过杯壁尽显自然的灵动。
18. 岩间茶叶的滋味醇厚,仿佛由大地的馈赠,饱含着万物生长的力量。
19. 茶园间雾气缭绕,茶树的芳香扑鼻而来,令人陶醉其中。
20. 冲泡一杯岩茶,茶叶在杯中旋转,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
21. 温润的茶汤,滑爽的口感,将山的斑斓和水的纯净一一呈现。
22. 茶园的雾气弥漫,如薄纱细雨,将一切都柔和了下来。
23. 叶脉苍劲有力,宛如岁月的印记,诉说着茶树的故事。
24. 武夷山岩茶的滋味醇和,仿佛尝到了大地的厚重与力量。
25. 茶园间盛开的茶花,各自散发着不同的芬芳,与茶叶交织成美丽的画卷。
武夷岩茶专业知识

1、 抗衰老
茶中有茶多酚,可提升全血(GSH—PX) 旳活力,有利于清除体内生物自由基,降 低伤害,从而延缓了人体旳衰老。
2、 防癌
茶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脉 (MNNG)诱发肠道恶性肿瘤有克制作用, 预防癌变。
3、 提升免疫力
茶可提升CONA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反 应,保护和调整N—甲基—N—硝基—N—亚 硝基脉(MNNG)造成免疫功能,提升体内 抗病性。
4、 防治心血管病
茶可降低主动脉内膜质斑块和含量,降 低毛细血管脆性,抗性增强。茶多酚类化 合物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脂含量, 降低脂质沉积,并对血液粘度下降,降低 血液高凝状态,预防血拴形成都有明显旳 影响。
5、 减肥和美容
因为降低血脂、胆固醇和三酸甘油含量, 增进了胰脂肪旳分解酶活性,克制中性脂 肪旳增长,到达作为一种养生、治病旳最 佳饮料。神农曾以它解72毒,随即历代名医经 临床试验,总结为:“茶禀天地至清之气,得 春露以培,生意充分、纤芥宰秽不受,味甘气 寒,故能入肺清疾利火,入心清热解毒。凡食 积不化,头目不清,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吐 血、便血等服之皆能奏效。”
据日本慈惠医科大学中村治雄博士、中国 预防医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试验证明, 武夷岩茶有十大功能。
6、 保护泌尿器官
茶中含黄酮醇类及苷类化合物,能利尿, 克制肾小管再吸收,增进氟化物排泄。同 步还有6.8—二硫辛酸对心脏性水肿、肝脏 性水肿和妊娠生水肿都有治疗作用。
7、 对消化器官旳保健
茶中旳儿茶素对胃粘膜起收敛作用,合 适克制了胃液旳分泌,对胃起着保护作用。
8、 对牙齿旳保健
茶中氟旳含量为27.3—146.6PPM,这种 合适含量氟,能防治龋齿,增强骨骼坚韧 度
武夷岩茶旳特点 及其保健功能
武夷茶诗词

武夷茶诗词
嘿,你知道吗?武夷茶那可是相当了不起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它吟诗诵词啊!就像苏轼对西湖的赞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武夷茶在诗词的世界里也是这般独特而迷人。
“仙掌峰前仙子家,客来活火煮新茶。
”这句诗是不是让你仿佛看到了在武夷那如仙境般的峰前,有人正用旺旺的火煮着那清香四溢的新茶呀?想象一下,那场景该有多美妙!就如同你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坐在花园里,享受着一杯香醇的咖啡一样惬意。
还有“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哇,这是多么生动的画面啊!春天的武夷山暖暖的,月初的月亮圆圆的,人们忙着采摘那鲜嫩的新芽,好像是要献给神仙呢!这就好像我们精心准备一份礼物送给最珍视的人一样,充满了心意。
“岩茶就如诗中画,韵味无穷醉人心。
”可不就是这样嘛!武夷岩茶那独特的韵味,真的就像一幅美丽的画,让人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你想想看,当你品着一杯武夷茶,那滋味在舌尖散开,是不是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诗意的世界里?
我觉得啊,武夷茶诗词就是武夷茶的灵魂伴侣!它们相互映衬,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武夷茶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这些诗词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照亮着我们对武
夷茶的认知和热爱。
所以啊,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让武夷茶诗词永远流传下去!。
【心晴周末】在武夷山领略茶文化

【心晴周末】在武夷山领略茶文化在武夷山领略茶文化文│心晴地方前段时间参加一个朋友聚会,我从家里带了一小盒金骏眉去,没想到那天有好几位喜欢喝茶的,就金骏眉到底是属于乌龙茶还是红茶争个不停。
我不懂茶,但我去过武夷山,对当地出产的几种茶略知一二,于是根据回忆作了个简单介绍。
↑带游客到茶庄品茶是当地导游的重要任务武夷山是我国的茶叶王国,这里最出名的茶叶确实属于乌龙茶品类,比如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等岩茶系列,但也有一些名茶属于红茶品类,比如金骏眉、银骏眉等。
其实,茶叶的品质归根结底与种植地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最终归类于乌龙茶还是红茶,只是加工的工艺不同而已,简单地说,乌龙茶是半发酵,红茶是全发酵。
↑武夷山一景武夷山地处福建省西北部的武夷山市,位于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典型的丹霞地貌和古老的文化遗产,不仅使其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避暑佳地,还被联合国列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虽然去武夷山参观游览,可以见识诸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但让人感受最深的,还是无处不在的茶文化。
↑九龙窠峡谷中的茶园大红袍景区是武夷山的必去景点。
景区处在一条狭长的峡谷之内,因为峡谷南北两侧对峙着九座陡峭的山峰,仿佛九条巨龙,故当地人将此处称为“九龙窠”。
跟着导游走进峡谷,可以看到,峡谷内不宽的土地都被用竹篱笆围成了茶园,甚至于有的缓坡,也被改造成梯田用来种茶,不少茶园还标注着茶叶的品种名称。
原来,整个“九龙窠”峡谷,都是武夷山茶叶研究所用来研究武夷岩茶、培育大红袍系列品种的茶园。
↑九龙窠峡谷中的茶园沿着峡谷间的山路走了较长一段时间,终于来到了真正的大红袍茶树所在的岩壁下。
随着导游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高大的岩壁上有一条被石砖围住的裂缝,上面有一排灌木丛样的茶树,边上的岩壁上刻着三个大字“大红袍”。
↑茶中之王大红袍据导游介绍,岩壁上的这一排茶树共6株,这是真正的“大红袍”,被称为“茶中之王”,因为每年的产量很低,加工好后大约只有七、八两,因而成为全世界的茶中极品。
武夷寻茶之旅,瞻仰岩茶之王

武夷寻茶之旅,瞻仰岩茶之王-----简识武夷山及其名茶-----没去过武夷山,或者去过但没有认真研究武夷山茶的朋友,对武夷山的茶可能存在一些误解。
一般的印象里,武夷山的名茶包括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红茶(含金骏眉)两大名茶,去了武夷山,就能同时与这两大名茶亲密接触。
而事实上,当你真正去了武夷山(指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却只能看到武夷岩茶,根本看不到正山小种红茶。
这是为什么?笔者以前也是这么片面认识的,经过这次武夷山寻茶之旅,补充了全面认识,这里分享给驴友和茶友。
我们通常概念里的武夷山,或者狭义理解上的武夷山,是指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辖区内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这个范围内的“武夷山”很小,南北长约14公里,东西约7公里,总面积不过100平方公里。
最高山峰为三仰峰,海拔729米。
著名景点如天游峰、九曲溪漂流、大红袍景区、一线天、水帘洞、虎啸岩、武夷宫等等就在这个范围内。
一般的游客也就是冲着这些个景点去游武夷山的。
以大红袍为首的武夷岩茶也都生长在此。
而广义上的武夷山,比狭义武夷山要大十倍,最高山峰为黄岗山,海拔2158米,为整个华东地区最高峰。
(广义武夷山与右下角的狭义武夷山)而更广义的武夷山脉,则是包括北起浙江境内的仙霞山、南至广东境内的九连山的南北狭长的广袤地带,这个咱们就不去关注了。
(武夷山脉)在广义武夷山的西南部,有一个隘口叫桐木关,桐木关下有一个村庄叫桐木村,桐木村是正山小种的发源地,也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
狭义武夷山景区到广义武夷山桐木村距离65公里左右,也就是说武夷岩茶茶园相距正山小种茶园约65公里左右。
距离还是相当长的,且都是山路,崎岖难行,所以如果旅行时间不充裕,或者体力有限,一般一次只能去一个地方寻茶。
笔者这次选择的是狭义武夷山寻武夷山岩茶,顺便饱览武夷山风景名胜。
-----寻茶路线-----武夷山名胜风景,网上介绍的文章很多,笔者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总的来说,武夷山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地处亚热带,阳光雨露充沛,自然风景极其优美;人文足迹也相当丰富,柳永、朱熹、辛弃疾、白玉蟾等历史名人都在此留下了文化足迹;寺庙、道观也有,只是没甚香火。
碧水丹峰武夷阅读理解

碧水丹峰武夷阅读理解
碧水丹峰武夷是一个以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闻名的旅游胜地,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部。
它是一个被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地方,也是一个被众多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碧水丹峰武夷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而闻名。
这里有美丽的山峰、清澈的溪水和茂密的森林。
这些自然景观与传统的文化建筑相结合,形成了武夷山独特的风景。
在这里,游客可以漫步在青翠欲滴的茶园中,欣赏到美丽的山景。
亦可进入茶园,亲手采摘属于自己的茶叶,并品尝到世界闻名的武夷岩茶。
除了自然风光外,碧水丹峰武夷还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和佛教文化。
武夷山是中国名茶武夷岩茶的故乡,这里有丰富的茶叶种植和制作工艺,游客可以亲自体验制茶的过程,并了解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这里还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如白云寺、南平武夷山寺等,游客可以参观这些寺庙,感受佛教文化的力量。
在碧水丹峰武夷,游客可以体验到丰富多样的旅游活动。
这里有许多徒步和登山的线路,如九曲溪、十八曲溪等,游客可以沿着溪水漫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
同时,这里还有许多凉爽的水瀑布,如大王瀑布、黄毛瀑布等,游客可以在其中畅快游泳,享受清凉的水。
此外,还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和节庆活动,如茶文化节、华严顶大法会等,游客可以参与其中,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总的来说,碧水丹峰武夷是一个独特而美丽的旅游胜地。
它以
其壮丽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活动而吸引了众多游客。
无论是追寻自然风光还是感受人文历史,碧水丹峰武夷都将带给游客一个难忘的旅行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在此山中读懂武夷茶在武夷山,茶的踪迹,和山水的走向,和人文的脉络几乎重合。
茶因山水而来,更因三花并蒂、三教同山之奇观,生出诸多不同的香气。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这两句中,“茶”是最后一字,缓缓道来,正是前面九字精、气、神的最终结晶。
在这里,茶是杯底那抹香,解谜的关键还在于山水人文之中。
天心永乐禅寺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大红袍是武夷山古往今来最负盛名的茶叶,历史之久远让它身上的传奇故事愈加扑朔迷离。
在前往武夷山大红袍景区入口的途中,经过弥勒佛岩雕,一条山路蜿蜒而上,通向比大红袍历史更悠久的天心永乐禅寺,它是大红袍传奇的制造者。
天心永乐禅寺始建于唐代贞元(公元790年)年间,因坐落在武夷山方圆120里的景区范围中心,初名“山心永乐庵”。
坐拥“千叶莲心”、“五象朝圣”美景,是武夷山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
明永乐十七年(1419),明成祖朱棣赐封寺院禅茶为“大红袍”,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寺庙的名称从此沿传至今。
寺院不仅地处“千叶莲心”之处,这里也是武夷岩茶产区(俗称“三坑两涧”)的核心地带,旧殿的山脚下可以看到著名茶学家张天福题写的“大红袍祖庭”五字。
据说,从唐朝贞元年间邑僧结草为庵起,此处的僧人就开始培植茶叶。
建国初期,因为历史原因,寺院一度为周围山民所占,不过茶叶的制作并未中断。
宗教政策恢复后,山民向外迁移,便有了天心岩茶村。
在全国,如天心永乐禅寺这般,集禅茶之闻名,又兼具历史、规模的寺院,说得上来的只有寥寥几处,大红袍更加让天心禅寺脱颖而出。
天心禅茶从茶树生长到茶叶的加工制作均由寺内的茶僧专门负责,并有寺院的居士一同参与成品的外观设计,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禅茶品牌。
在天心禅寺,茶的历史,就是寺院的历史,同历史上的各位高僧,寺院的兴衰起落,乃至武夷山理学的形成、发展,都脱离不开。
名山、名寺、名僧、名流、名茶交相辉映,正好印证了刘禹锡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天心禅茶的大红袍共有袈裟大红袍、一合相、扣冰、无我、香云盖五个品种。
其中的扣冰就是专为纪念寺中的唐代名僧扣冰古佛。
相传,扣冰古佛于此望月而豁然启悟,留下诗句:“欲会千江明月,只在天心一轮光处,何用捕形捉影于千岩万壑?以踏破芒履为耶?”这便是后来“天心寺”一名的由来。
南宋绍兴年间,朱熹常来此问禅,并以一首《天心问禅》道明禅学对自己的影响。
寺内至今还可以看到不少鼎盛时留下的碑石崖刻。
康熙大帝御书“佛”字赐予铁华上人,今刻在大弥勒佛雕像后的岩壁上。
在铁华上人修行期间,天心禅寺接近鼎盛,武夷山跻身佛教“华胄八名山”之列。
天心永乐禅寺在近现代的几十年中一度衰败,所幸,今日的天心禅寺重振宗风,扩建新殿,旧殿亦在修缮当中。
在天心主殿附近的天心禅寺茶堂,游客可了解到天心禅茶,尤其是大红袍的历史典故,幸运的话,还可以一睹“天心禅茶十二道”的风采,漫享禅茶滋味。
慧苑寺山居偏隅茶为邻在武夷山水帘洞和大红袍两点之间,有一处古刹“闹中取静”,每日唯有清泉、素斋相伴,在这里生活便是悟道,吃茶去。
慧苑寺,又名法华寺,始建于宋,位于武夷山“三坑两涧”的慧苑坑。
同时,这里也是景区管委会今年推出的“岩骨花香”慢游路线的途中一点。
通常有两条路线可以到达,一条从水帘洞景区入口进来,沿途可欣赏天车架、鹰嘴岩,路程相对较短;另一条由大红袍景区方向,走流香涧、清凉峡进入。
慧苑寺处在岩骨花香路线的中间,恰是景区中心的中心,其大殿外的一幅对联“涧绕流香心洗涤,峰擎玉柱佛庄严”写的便是寺院周边的美景。
慧苑寺是一处禅寺,面积很小,只有天心永乐禅寺大雄宝殿一般大,却是领略武夷山“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的一处宝地。
寺院的外墙画有道教的八卦图。
在慧苑寺旁边的岩壁上有一处山洞,朱熹曾经在此闭关。
寺院的内部亦别有精巧,民居院落布局门厅是儒家风格,正殿弥漫的是佛家氛围,经阁则含道家韵味。
踱至寺中,殿内抱柱的一幅楹联“客至莫嫌茶当酒,山居偏隅竹为邻”出自朱熹笔下。
游人至此大多会把它当成对古寺清幽、广结茶缘的描写。
其实,此联另有一个故事。
传说当年朱熹在慧苑寺静修,夜闻茶香,循香找到隔壁,遇到月夜煮茶的郑氏茶人郑灵竹,两人十分投缘,结为至交,遂题此联,而“竹”所指即是郑灵竹。
郑灵竹曾是慧苑制茶第一人,朱熹在寺中读书,品郑公煮茶,题匾“静我神”,一度悬挂南庑门额。
相传朱熹病逝后,郑公大哀,于慧苑寺内写一匾“静我灵”以寄托对逝友的哀思。
以茶结缘的传说透着浓浓的人情味,时隔千年,慧苑寺的人情味仍是游客来此最深的印象。
慧苑寺与天心禅寺渊源很深,寺中天喜师傅十分随和,常笑说,寺里有一老一小两和尚,小和尚就是自己。
他们都来自天心禅寺。
慧苑寺相对偏僻,规模又远不及天心禅寺,香客自然少很多。
时下人气颇旺的慧苑寺是天喜师傅苦苦经营后的结果。
寺中设施目前已臻齐全,老和尚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种的蔬菜做起斋饭来比武夷山当地的菜肴更加爽口,后院的斋堂每天因此坐满了人。
斋堂的热闹分减了世人对寺庙的距离感,寺庙的禅味却未消减半分。
来过斋堂的人一定都注意到了这幅对联:“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万偈不如吃茶去”,横批“吃茶去”,这是当代佛学家赵朴初《茶禅》一诗的诗句,写出了茶与出家人的关系,茶能助禅。
在慧苑寺的斋堂,少不了的就是吃茶。
慧苑寺是个结缘的好地方,这里不仅有朱熹和郑灵竹的佳话,每天还来来往往许多老面孔、新面孔。
如果来到慧苑寺,就请坐下喝杯茶,在泡茶、喝茶的过程中,很可能就和武夷山、慧苑寺结下不解之缘。
白云禅寺白云深处小结茅庐描写白云的诗句大多很美,“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在武夷山景区北端,一座寺庙巧借山岩筑寺,取“白云”为名,恰似一团云雾悬绕于山腰之际,比之诗句更多几分意境。
寺庙座落于白云岩—双乳峰景区。
在寺中凭栏南眺,可一览武夷九曲平川、群峰秀色。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霞客登此写道:“登楼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歭,溪自西来,分而环之。
至曲复合为一。
洲外两山渐开,九曲至尽。
”视野极为开阔。
从星村大桥过来,顺山路往东北行五里后抵白云岩脚下,过半山亭,续登即到。
白云禅寺原名白云庵,宋代与朱熹、张栻齐名,同被尊为“东南三贤”之一的学者吕祖谦曾在白云岩结庐修学,留有“东莱先生讲学处”遗迹。
白云寺沿一条狭长岩罅修建,尽头为山门,倒序连接大殿和膳房。
各殿的后半身藏于岩洞中,前一半则利用山势以杉木支架,远远望去有如空中楼阁。
寺内有弥勒殿、三宝殿、观音阁、祖师坛,相传观音阁每天早晚都有白云从中涌出,胜似仙境。
寺庙的闻名还得益于一种名叫“金佛茶”的禅茶,是寺中的供佛茶。
《武夷大观》中有首《金佛茶》诗云:“金佛俨如在,殿前响金钟;晨昏诵功课,千古茶一盅。
”后世认为讲的就是白云庵禅师慈觉和尚以茶礼佛、幽居灵岩的寺院生活。
昔时,有位悟禅者,到武夷山悟禅拜访慈觉和尚,一杯供佛茶入口,含笑悟禅。
相传,朱熹还曾将此茶赠与陆游。
从白云禅寺的后门可望见三教峰、猫耳石等名胜,寺院大殿佛龛的后壁上,有清代名僧捧日大和尚在白云岩上摩刻的“大观”两字。
白云岩上还有一处白云洞,传说《封神演义》一书中提及的夜游神乔坤,曾在此修养,从此自称为武夷山白云洞“散人”。
在寺院北面的尽头有一处岩洞稍为宽敞,这里也被称为“极乐国”。
洞临崖而存,崖下即是深渊,无栏杆可倚,路径之险,可谓武夷第一险境。
胆大者伏身蛇行,手脚并用,方能爬入洞中。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徐霞客首次入闽武夷山时,曾半历其境,并动笔记下这段惊险历程:“余从壁坳行,已而坳渐低,壁危,则就而伛偻;愈低愈狭,则膝行蛇伏。
至坳转处,上下仅悬七寸,阔上尺五,坳外壁深万仞。
余匍匐以进,胸背相摩,得度其险。
岩果轩敞层叠,有斧凿于中,欲开道而未就也。
”洞内现存有清康熙二十八年建立的“漳梁山洞玄师祖舍利塔”一座,可容纳多人,端坐于洞中,可静心悟惮,也可俯看星村烟火,一览美景。
据说寺中主持白云师太年届八十,还常于山洞中打坐,往来动作轻捷,闲庭信步。
白云寺至今人迹罕至,寺内生活朴素到近乎清苦,四下时常一片寂静,身到此处似跳脱俗世藩篱,故同许多香火旺盛、信众不绝的圣地相比,更适合出世冥想、修身养性。
来到白云寺,宜静坐闲看山头云雾空蒙如雪,宜听闻风自卷舒触石明灭,品毕清茶过后,为所求而来,得所求而去。
桃源洞曲水山色有洞天武夷山天游峰景区内,有一个绝胜处,可登山、观云、玩水,春天里,漫山遍野花香四溢、姹紫嫣红。
这个地方有一个美丽而又熟悉的名字:桃源洞。
桃源洞临九曲溪六曲北岸,苍屏峰与北廊岩之间。
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春光尤其烂漫。
到桃源洞有上下两条路可走。
从九曲溪方向进入,沿六曲溪北的山径沿松鼠涧蜿蜒上行。
或登天游峰下来,再向南沿西侧小径向上。
路上小洞、石桥接连不断,待到几块大石当道,几欲山穷水尽之处,一个洞口悠然出现,这就是桃源洞。
桃源洞口实际是两峰之间裂开的巨罅,一条桃花涧流经双峰峙立的峡谷隘口,潺潺汇入沙溪。
穿过洞口,景色豁然开朗。
只见深山之中藏有一片谷地,如茵绿草上无数桃花点缀其间,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几乎如出一辙,该地由此得名“桃源洞”。
谷地中间,青山脚下,是重修后面积约为六千多平方米的桃源道观。
这里目前是武夷山道教活动的中心,规模较为完整。
最初创建于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名为石堂寺。
曾有许多高士听闻武夷山仙灵之说来此隐居修炼,白玉蟾真人也在其中。
经过元朝的扩建,待到明朝道观已是远近闻名,修建有三清殿、三皇元君殿、三官殿、真武殿等殿堂,占地达两千多平方米。
桃源道观后世曾经衰微一时,最严重时空余一座主殿。
1991年,大殿内部进行整修,并用闽北珍贵木杉红豆杉雕刻了一尊高二米一五的三清道祖圣像。
现在的道观修葺一新,主殿由三清殿、玉皇殿、灵官殿、山门组成,左右两边是三皇元君殿、真武殿、三官殿、藏经阁等配殿。
桃源洞的西边有一尊全世界目前最大的老君岩雕。
像高十六米,宽十一米,厚十米,庄严之中透出道家的逍遥自在,由福建惠安工匠历时6个月雕凿而成,堪称“老子天下第一”。
1996年3月4日举行开光大典时,海内外信众有三千多人前来参加。
桃源庵和开源堂两处旧址,位于桃源洞的北面。
旁边一块苍石于乱石中斜插出来,名为金砖石。
金砖石与附近的问津石与寿桃石、老君岩雕散排在绿茵之上,极具道家仙韵。
其实在景区周边的碧霄洞、三隐台、象峰当中,明清之际均有道人筑观修道,经过历代兴衰辗转,现在已难觅踪迹,唯桃源道观经过数次扩建修复,人气愈盛。
道观中的赵道长极少下山,是位世外高人,与之品茗论道,乃人生一大乐事。
桃源道观自古是文人雅士、云游道士修炼访道之地,明代吴拭曾写《小桃源洞访道人》描写“桃源村人”悠然自得的世外生活,诗云∶“……穷源有古村,二三避世客;避世非避秦,栖心炼精魄;春田自耕割,衣食无需索;风动棕花落,雨过药苗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