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小教练——统计
《小教练--统计》教学实录

《小教练——统计》教学实录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5~77页,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学会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求平均数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为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3.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
4.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利用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思考解决“下一个该派谁上场”这一问题,需要先求一下7号、八号运动员的平均成绩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的内容。
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画统计图的,组长检查统计图有没有画错的,如果画错了及时纠正。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引入研究。
师:这场篮球比赛正在紧张的进行着,同学们想不想看?今天请同学们当一回小小教练员。
咱们一起去参加这场小篮球比赛好吗?生:好!出示动画视频师生共同观看,引出问题“选谁上场呢?”师:请问各位小教练,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选谁上场呢?生1;我会选一个身材比较高的能得分的队员上场。
生2:我会选一个投篮准的队员上场。
……师:现在两名队员的身高、体能等都并不多。
你会考虑什么?生:得分快、投篮准的。
师:教练也是这样想的。
为了在关键的时候找准队员,教练就拿出了两人在小组预赛中的成绩记录,对他们的以往战绩进行分析。
请看:挑选运动员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果从得分多少的角度来考虑,应该换谁上场呢?(出示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集体交流:生1:我算了一下,7号在小组赛中共得了9+11+13=33(分),8号共得了7+13+12+8=40(分)。
青岛版三年下《小教练---统计》ppt[1].ppt
![青岛版三年下《小教练---统计》ppt[1].ppt](https://img.taocdn.com/s3/m/a2b4ab81e2bd960591c67700.png)
• 17、Do not, for one repulse, give up the purpose that you resolved to effect. ----Willian Shakespeare ,British dramatist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20.8.520.8.511:01:1911:01:19August 5, 2020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个)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李
张
王
陈
小
晓
钢
明
宇
杰
(个)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吴
刘
史
孙
沈
晓敏
明
燕
娟
敏
芸
芳
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个)
(个)
11
10
9
8
• 20、No man is happy who does not think himself so.——Publilius Syrus认为自己不幸福的人就不会幸福。2020年8月5日星期三11时1分19秒11:01:195 August 2020
• 21、The emperor treats talent as tools, using their strongpoint to his advantage.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上午11时1分19秒上午11时1分11:01:1920.8.5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小学数学_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初步学会简单的收集、整数据的方法,能用表格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统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分析数据老师准备:课件,3份课堂上使用的资料。
(附教学设计之后)学生准备:记录去年体检时的身高,请父母帮助测量现在的身高,计算出一年的增长身高。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是从小婴儿开始慢慢成长起来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你的身高、体重,当然还有智慧都在慢慢地往上增长着。
妈妈付出了很多关爱,我们应该好好的爱护妈妈,关爱妈妈。
赵老师也有一个宝宝,他现在两岁多了,你想了解一下他的成长情况吗?课件出示:出生时:50厘米1岁时:76厘米2岁时:90厘米师:大家看,从出生到1岁身高有什么变化?预设:长高了(增加了)26厘米。
师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交流方法后小结:这个26厘米就是从出生时到1岁时增长的身高。
师: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老师的宝宝的成长情况,大家想不想了解我们班同学身高增长的情况是怎样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统计的知识。
(板书:统计)[设计意图:本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先理解“增长”的内涵,然后结合自身成长确定统计对象,以初步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探究新知1.收集、整理数据师:要了解我们全班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需要先知道哪些数据呢?(课件)预设:需要统计现在的身高和上一年的身高。
师:用今年的身高-去年的身高,就是增长的身高。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教练》

课题:平均数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教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发现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
3、在探索求平均数方法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聪明伶俐、多才多艺,不仅学习特别好,而且回答问题声音也很洪亮。
是这样吗?下面咱们就通过一个说反话的小游戏来验证一下。
这里面还包含着老师的一个信息,看同学们能否听出来。
好,我来说一下游戏规则,就是我说我往东,你就说我往西,明白吗?谁想和老师来PK一下。
我往东我往南我往前我的手大我是老师我是男的我往北我往西我跑得快我长得高我爱做好事我往东我往西我往前我往左我姓左一、引入: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什么?想吃吗?谁表现好,就奖给谁,好吗?这样,我们先用香蕉来做个小游戏,找两个同学上来,这是给你的,这是给你的(一个同学三个,一个同学一个),好,我分完了?你们认为老师分的怎么样?你愿意吗?不愿意,怎么分才公平合理又让们两个都满意呢?谁有办法?同学们现在觉得公平吗?老师还给这个游戏起一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知道什么意思吗?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使他们同样多。
好,谢谢合作。
这是给你们的礼物。
请回到座位上。
同学们请坐好!二、学习新知:虚、听外面什么声音?我怎么听到有打篮球的声音啊!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好吗?打开课本75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平均数”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那些信息?我们队是指哪个队?蓝队比分落后了准备换一个人上场,如果你是蓝队教练,你会派一个什么样的队员上场呢?学生说。
老师这里有7号和8号两位队员的一些信息,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
派哪一个会更合适呢?(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7号和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
横线代表没有参加比赛。
青岛版三年下《七 小教练---统计》ppt课件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个)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吴
李 小 钢
张 明
王 宇
陈 晓 杰
燕
刘 晓 娟
史 敏 敏
孙 芸
沈 明 芳
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个)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小红 小兰 小丽
14 13 13 12 13 11 13 15
相当于把总数平均 分成了4份。
小明
份数 (14 + 12 + 11 + 15)÷4 =52÷4 =13(个)
总数量
口 算 比 赛 120÷3=60×
哪一组的成绩好?
第一小组跳绳成绩统计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合计 14 10 11 9 44 个数 第二小组跳绳成绩统计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10 12 14 个数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个)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吴
李 小 钢
张 明
王 宇
陈 晓 杰
燕
刘 晓 娟
史 敏 敏
孙 芸
沈 明 芳
4名男生共套中28个,5名女生共套中30个,怎么比呢?
(个)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李 小 钢
张 明
王 宇
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第四场 第五场
7号
9
-----
11
1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8号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教练》统计-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教练——统计》教学设计《小教练——统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统计”---------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2.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知识的价值。
在统计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认识这个人吗?师:同学们,你认识这个人吗?生:姚明生:姚明师:姚明是干什么的?师:姚明是干什么的?他在篮球赛场上有非常棒的表现他在篮球赛场上有非常棒的表现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观一场篮球比赛播放红,蓝两个篮球队比赛的情景播放红,蓝两个篮球队比赛的情景师:同学们,发生什么事了?师:同学们,发生什么事了?生:中锋受伤了生:中锋受伤了师:我们得马上换人师:我们得马上换人蓝队只有两名替补球员:7号和8号同学们,如果你是教练,你会派一个什么样的球员上场?生:…………………….. .. (引导说出能得分的)(引导说出能得分的)二:解决问题,探究方法二:解决问题,探究方法(一)针对数据,分析数据(一)针对数据,分析数据1.评价:你可真是个合格的教练员评价:你可真是个合格的教练员师:不管是长得高还是投篮准,谁能得分咱就派谁上场,同意吗?老师给大家收集了最近几场小组赛他们的得分情况。
课件出示7号,8号小组赛成绩统计表。
号小组赛成绩统计表。
第一场第一场 第二场第二场 第三场第三场 第四场第四场第五场第五场 7号9 ———— 11 13 ———— 8号 7 13 ———— 12 8 师:这是7号和八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横线代表没有参加比赛,从这个表中你能得到哪儿些信息?中你能得到哪儿些信息?2.师:现在请根据他们的得分情况,跟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到底应该换谁上场? (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哪儿个小组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哪儿个小组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生1:该7号上场了,因为7号打了3场比赛,8号打了4场比赛。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课时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课时教案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数据整理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知道绘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并学会看简单的统计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统计本班的转圈情况原始表(三种不同的),直尺教学过程:一、初步经历统计的过程1、同学们,你知道“神州”五号是什么时候上天了吗?(2003年10月15日9时10分)在所有职业中,只有战斗机飞行员的工作环境和自身素质最接近航天的要求。
美国、俄罗斯的航天员,都是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出来的。
我国也不例外,第一代航天员全部选自空军战斗机飞行员。
他们都有近千小时的飞行经历,具有高超的飞行技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
飞行员本来就是百中选一,经过航空学校和飞行部队不断筛选,留下来的多是精英。
航天员的选拔,则是从这些精英里面选精。
所以,宇航员要进行许多挑战人体极限的训练,平衡能力的训练就是其中的一种。
2、信息窗,问学生:图中的小同学正在干什么?做转圈训练。
3、你们能转几圈呢?学生按性别分小组试试。
同学们,你们都能转多少圈呢?,老师知道吗?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了解大家的情况呢?(调查、统计)(板书:统计)下面,我们开始统计我们班同学转圈的情况。
问:你准备怎么统计呢?(充分说)二、认识统计表1、哪组来帮老师统计?其他组长了解一下本组同学的'情况,等会儿向他们汇报。
你们这组也分一下工,一个人在黑板上记录,一个人问,还有两人负责计算。
指名一组学生按所说的方法统计,并板书。
问: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人?给它取个名字叫(合计)(板书:合计)2、制表:第一行是什么?(圈数)(板书)第二行的这些数表示什么?(板书:人数)3、为了看起来更整齐清楚,我们可以画上什么?(表格线)(师画线)这张表格统计了什么内容?我们给它取个名称,叫什么?(三、一班转圈情况统计表)是什么时候统计的,我们还要标上什么?(时间)谁知道为什么要标上时间?4、师:刚才,同学们收集了我们班转圈情况的人数,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了统计表,这个过程叫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小教练_统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教练—统计》教学设计王府街道赵河小学王立全教学目标1、结合“中场换人”这件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份数不同,用总分比较,不合理,用平均分比”。
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地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3、在探索求平均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未知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学校一年一度的篮球比赛正在激烈的进行,就在这时有人叫停,要中场换人。
这是谁呢?(板书小教练—统计)原来是蓝队比分渐渐落后,小教练要换人,派谁上场呢?预设:7号上场。
8号上场,他举起了手。
谁高谁上场。
……谁成绩好谁上场。
挑选运动员考虑的因素很多从得分的角度来考虑,谁成绩好就派谁上场。
二、合作讨论,自主探索谈话:(出示课件7号8号成绩统计表)谁的成绩好呢?预设:生1八号队员一共得了40分,七号队员一共得了33分,所以应派八号队员上场。
谈话:有没有不同意见?预设:生2: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两个队员参加比赛的次数不同,比总分不公平。
谈话: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哪个小组发表一下你们的意见?预设:生1:比较一下两队员每场得分得多少?谈话:这样比较行吗?预设:生:不行,两队员上场的次数不同,没法一场一场得比。
比较两队员平均每场的得分比较公平。
谈话:怎样才能知道两名运动员平均每场的得分是多少?利用格子图和学具想想办法,求出他们的平均得分。
(课前准备的格子图学具—小方块)预设:学生1:我涂一格表示一分,得几分就涂几格。
把两名队员的得分涂成条形统计图,用移一移的办法,让他们同样多,求出平均每场的得分。
谈话:这办法真棒,还有别的办法吗?预设:生:我用学具摆一摆,移一移,让他们同样多,求出平均数。
谈话:真棒,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出他们的平均每场的得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小教练——统计
一、教学内容及教材地位
第一学段在每一册教材里都安排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
本单元是今后继续学习平均数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的价值。
3.在探索求平均数方法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材特点
1、素材的选取具有现实性。
打篮球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所以本单元信息窗选取了以学校篮球队比赛中场换人为素材,为平均数的意义、求法、作用提供了现实的背景;同时在自主练习中,也选择了一些现实的素材,这样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平均数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引导学生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体验统计学习的必要性。
在教材的信息窗中,通过引导学生解决“改换谁上场呢?”这一问题,感觉到利用求总分的方法不合理。
四、信息窗解读
信息窗呈现的是篮球比赛的场景。
蓝队需要换人,教材利用表格的形式呈现了7号、8号两名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通过教练提出:“改换谁上场呢?”引出对平均数的学习。
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量,本单元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
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特征。
平均数的概念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如把15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得3个,这个“3个”是每个小朋友实际分得的数;如果说5个小朋友一共有15个苹果,平均每人有3个,这个“3个”就是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有3个。
又如一个班的同学们的平均身高、火车的平均速度等。
为什么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平均数说明了什么?这些都是例题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例题的编写线索。
五、教学建议及注意事项。
1、结合问题引发讨论,引入平均数。
例题“改换谁上场呢?”这一问题,通过比总分,不合理,怎么办?又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应比两个队员平均每场的得分。
虽然两个队员平均每场的得分是个新概念,但由于学生有“平均分”为基础,又在现实情境之中,他们是能够接受的。
怎样计算两个队员平均每场的得分?可以在条形图上移多补少,使每场的得分同样多;也可以把每场的得分合起来平均分。
无论哪种方法,都能清楚地体现了平均数的意义——在7号队员3场得分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重新分配,让每场得分都相同。
学生在探索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过程中,领会了平均数的意义。
求得7号队员平均每场得11分后,继续求得8号队员每场得分10分,这时7号队员每场得分多些就很清楚了。
在这道题里,学生学到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到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状况,体会到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量的作用。
2、问题情境要浓,认知冲突要强烈。
充分利用“打篮球”这个学生喜欢的运动和“改换谁上场呢?”这个学生喜欢的问题,迅速形成欲求不能,欲罢不甘的矛盾状态,在原有的方法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心理氛围中进入“分别求出7号、8号队员平均每场的得分”这个新课题的学习中去。
3、让学生在求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当学生分别求出7号、8号队员平均每场得的分后,不要急于讨论或讲解“平均每场的得分”的含义,因为还不具备理解平均数意义的条件。
要先让学生去求7号队员平均每场得
得分,无论他们采取哪种方法(在图上移多补少或先加后除计算),都能体会到是原来每场得分不同变成每场得分相同,而且得分总数不变,这就是平均数的意义。
这个意义不是讲给学生听的,是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的。
所以,教学平均数的意义的理想时机是求得7号队员平均每场得分以后,让学生讲方法,悟体会。
4、重点关键处设疑,引发讨论,加深对平均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充分利用“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引发讨论,7号队员的呢?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而不是一个数据的水平。
有时可能恰好和某一数据相等,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等的,它是一个统计量,是一个“虚拟”的数。
5、不要给出求平均数的一般公式。
要重点放在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加上应用,当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建立求平均数的模型,但无须死记硬背。
6、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平均数也可以作为不同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实际上在考虑换人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每场得分只是一个方面。
六、关于自主练习
第8题是一道用平均数解决现实问题的练习。
练习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计算妞妞的身高和体重平均每年增加多少”,学生有可能将每年增加的数量求出来,相加之后除以6,还有可能直接用6岁的体重减去出生时的体重,用所得的差除以6。
教师要进行合理地评价,让学生明确哪种方法更简便。
要注意是除以6还是7?
人教教材中类似的题目是:利用线路图提供信息:第一天走了一段是75米,第二天走了两段分别是25米、35米,第三天走了一段是81米,求平均每天走的米数,是除以3还是4?(三下第45页)
第9题是一道课外实践活动的题目,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图中的小资料,引发学生想了解自己单脚站立时间的欲望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进行实验统计,求出小组内平均每人站立的时间,并与其它小组进行比较。
“课外实践”是一个实践性的活动。
组织学生活动时,先要准备好活动所用的温度计与器材,再指导学生进行活动。
可分小组活动,活动后,要引导学生完成第二个问题,了解温度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