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提炼,致虚极守静笃,领悟人生大道

合集下载

老子的修行悟道之心法

老子的修行悟道之心法

老子的修行悟道之心法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做到完全放下自我,不带任何成见,身心放松,安静下来,让心处在空明宁静的状态。

这时候就能逐渐看清万物杂然并茂、生生灭灭、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环运作法则。

虽然万物齐生、齐长、齐茂,但落叶归根,万物最后都会再回归到其根源处。

生命从哪里来,就会回归到哪里。

回归到生命的根源,生命自然安心、自在、宁静,也就是“复命”——回复生命的本源,与道合一。

生命从哪里来,就会回归到哪里,也就是万物都会回复到生命的本源、本然,这是宇宙运转的法则,这是恒常不灭的真理。

(一切万有源自于道,也回归于道。

)了悟宇宙(道)的运转法则、了悟生命实相,就称为“明”……大彻大悟大明白。

如若不知宇宙(道)的运转法则,就会背道而驰、胡作非为,招来灾祸。

宇宙大道……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演化一切万有,养育一切万物,而且平等对待。

所有生命也都是由道所化育。

当我们能了悟宇宙的运转法则、生命实相,自然会启发出我们的道性,如道一般……包容万有。

心量广大能包容一切,做人做事自然公平、公正。

为人处世有包容量、公平公正,考量事情自然会周全、全面兼顾。

能周全、全面兼顾、不偏颇的人,其德行就与“天”一样,无我无私普爱一切众生。

(如太阳,无私地普照地球上所有的人、动物、植物。

)老天爷(太阳·虚空)……就是道的显相。

人的德行如能做到与老天爷、与太阳一样无我无私普爱一切众生,此乃真得道之人。

得道之人,所作所为……德泽天下,其生命自然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虽然有形肉体会在世间消失,但其生命不会死亡。

其智慧、其阴德与日月同辉;其生命、其心灵与天地共存。

智慧分享如果你没有突破、颠覆掉很多传统的观念认知的话,你没办法了解无界线的宇宙真理,没办法体会到超越二元对立的真理实相。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感悟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感悟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感悟《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以下是关于这一章的感悟:这一章是老子对于道的特性的描述,强调了虚静无为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达到虚无的境界是修行的根本,保持静笃是得道的必要条件。

万物生长发展,但最终会回归到它们的根本。

这个根本就是道,是万物之源和归宿。

归根即是静,这是万物回归到自己的本源,即复命。

复命即是道的常理,知道这个常理即是明智。

不知道这个常理,轻举妄动就会带来凶险。

知道常理的人是无所不容的,无所不容才能公正无私,公正无私才能全体周全,全体周全才能符合自然法则,符合自然法则的道才能长久存在,终身没有危险。

这一章的感悟在于理解虚静无为和道的常理的重要性。

虚静无为是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意味着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空灵,不受外界干扰和欲望所困。

道的常理则是万物生长发展的规律和根本法则,是必须遵循和认识的。

只有了解和遵循这些规律和法则,才能避免轻举妄动和凶险,实现公正无私、全体周全和符合自然法则的境界。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章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考。

首先,要学会保持内心的虚静和空灵,不被欲望和杂念所干扰,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其次,要认识和遵循万物的生长发展规律和根本法则,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以更好地应对变化和挑战。

最后,要追求公正无私、全体周全和符合自然法则的境界,以实现自身的和谐与长久发展。

总之,《道德经》第十六章的智慧对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理解和实践这一章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应对挑战、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生活中的感悟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生活中的感悟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
根。

生活中的感悟
【引言】
“致虚极,守静笃”是一句道家的名言,出自《道德经》。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在心灵上达到极致的虚空,坚守内心的宁静,使之变得深沉而坚定。

这里的“虚”和“静”并非指物理上的空虚和安静,而是指心灵的虚空与宁静。

只有在心灵上达到这种境界,我们才能更好地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本质。

【主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万物生长、变化不居的现象。

所谓“万物并作”,就是指万物在不断地生长、发展、变化。

而“吾以观其复”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关注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

这个规律,就是道。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它无形、无音、无味,却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通过观察万物的生长和变化,我们可以领悟到道,从而把握生活的真谛。

【生活中的感悟】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这句话揭示了万物生长的规律。

大自然中的万物,无论形态、颜色、大小如何不同,最终都会回归到它们的根源。

比如,树木从种子生长为参天大树,经历风吹雨打、四季更替,最后落叶归根,化为泥土,为下一轮生命提供养分。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无论经历了辉煌还是低谷,最终都要回归到生活的本质。

【结论】
总之,道家思想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回归本源。

只有做到“致虚极,守静
笃”,我们才能观察到万物生长的规律,从而认识生活的真谛。

同时,我们要明白“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道理,时刻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回归生活的本真。

致虚极,守静笃译文

致虚极,守静笃译文

致虚极,守静笃译文
“致虚极守静笃”出自中国古代经典著作《道德经》第十六章,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无的状态,并持续这种状态到极致,同时坚守这种清静状态不改变。

这一句话的含义是,人们应该通过保持内心的虚无和清静,来达到一种纯粹的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这是道家思想中的一种重要观念,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内心的修养和修行,来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在具体实践中,这种虚无和清静的状态可以通过一些修行方法来实现,比如冥想、打坐、呼吸练习等。

通过这些方法,人们可以逐渐减少内心的杂念和欲望,使内心变得更加平静和纯粹。

这种状态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致虚极守静笃”是一种追求内心平静、纯粹和超越的境界,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观念之一。

通过这种修行方法,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道家自修自得的句子

道家自修自得的句子

《道家自修自得的句子》
1.无欲无为,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这些都是强调内心的净化,与佛家的禅定一致。

2.知足常乐,老子强调自足者富。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就是强调要知足,知足者常乐。

否则老是与别人攀比,只会致悲伤消沉,所以知足对减轻心理负担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今物质欲,官欲财欲高度膨胀的情况下,有了知足观,就会什么事都要适度,过分往往事与愿违。

过分会带来内心紧张,所以只有知足才能有好的心态。

3.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的不争之道,就是告诉人们该争时要争,不该争时不争,现在有的人事事必争,无形中导致了心理高压,所以对事业的成败及身体的健康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人的一生要须知要做的事很多,策划好自己何时加何事,何时减何事,理应得到的就增加,不能求到的就坚决减掉。

这样才能保护心态好。

4. 道法自然,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

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引起心理不平衡,而影响了身体的健康。

品经典语录,悟人生大道

品经典语录,悟人生大道

品经典语录,悟人生大道1.人生如戏,笑泪交织,唯有悟道,方能明理。

2.人生在于修行,修行在于领悟。

不是所有的经历都是修行,吃一堑,就要长一智,修行,在于经验的积累,灵魂的上升,境界的突破。

人在哪里,修行的道场就在哪里。

3.感悟人生真谛,汲取智慧源泉,一切尽在不言中。

4.人生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

人生,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通往真实自我的路。

人生,只有一种精彩,那就是用你自己的选择度过了真实的一生。

5.悟还需要德行的具足。

有德有一切,德大自在。

德行圆满,才能觉悟人生。

6.做人要地道,才能步步高。

走就走正道,好人有好报。

7.悟道比闻道更重要。

只有勤思、善思、恒思的人,才能悟出人间与人生的各种大道理和小道理。

8.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9.人生的道理,即使智者亦难理解,但在人遵循此道走的时候,也就逐渐对它明白过来。

人生的道理即使凡庸之才亦可了解,但若不循此道而行,便会对它越来越不明白了。

10.人生就是一条路,但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我们之前,也没有我们自己的路,我们的路,需要我们自己开垦,至于路的平坦还是曲折,全在于我们自己。

11.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行走,人生最大的选择,是怎么活与怎么死;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己身安与心亦宽。

不要等丢失的时候才知道珍惜;不要等后悔的时候才知道做错。

12.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3.人高在忍,诸事能忍品自高。

人贵在善,积德行善方为贵。

人杰在悟,悟透人生则杰。

英雄未必在成败,在其身体力行。

14.天有阴晴,月有圆缺。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路大道坦途。

人生不能像玻璃般脆弱,温室花朵般娇嫩。

应像水晶般透明;太阳般辉煌;野草般顽强;松柏般挺拔。

要经受岁月的历练,才能享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道德经中形容当下的句子

道德经中形容当下的句子

道德经中形容当下的句子老子《道德经》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明日常,知常曰明。

一个人,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内心宁静不杂,才能真真切切地活在当下,才能在虚静中接近大道,领悟大道。

在我看来,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最大区别就是:道家思想告诉人们活在当下,多做人生减法,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一切顺其自然,努力达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而儒家思想总是讲理想、谈梦想、谈未来,让人们一切朝前看,把今天努力和苦难视作是明天成功的垫脚石。

就是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鸡血打多了,我们也会感觉心力交瘁。

何况,人的目标和欲望是无极限的,实现了一个目标,还有下一个目标。

因此,我们经常是一边得到满足,又一边感觉失落。

就是哲学家叔本华所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可以说,大部分人的人生就是这样,一步步沦为欲望的奴隶,又感觉痛苦和无助。

所以,我们会发现,现代社会即便是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是患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精神内耗的人越来越多。

殊不知,思虑之害人,甚于酒色。

一个人如果思虑过度,整天在那里想来想去,过度思考和焦虑,其实危害远大于酒色对人体的伤害。

所以古人告诫我们说:生年不满百,何必常怀千岁忧?真正聪明的人,应该多学习道家思想,善待自己,珍爱生命,及时止损,远离精神内耗,让自己少一点焦虑,努力活在当下,而不是为了过去和未来而活。

就如曾国藩在日记中的一句名言所说: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事不杂,过往不恋。

也如现代人所总结的: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道家出世名言

道家出世名言

道家出世名言1. “道法自然,咱就得顺应自然的节奏呀!就像那水,遇石则绕,遇洼则聚,多自在!”例子:你看那些着急忙慌的人,总是跟自然规律对着干,能不累吗?咱们可别学他们。

2. “无为而治,不是啥都不做,而是不刻意去做呀!好比放风筝,你不能硬拽,得顺着风!”例子:有些家长总是对孩子管得太多,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咋就不懂无为而治呢。

3. “清心寡欲,才能内心平静啊!就像那平静的湖面,没有波澜才美呢!”例子:你看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心里永远不踏实,哪有啥快乐可言。

4.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多伟大呀!就如同那默默奉献的人,从不求回报!”例子:那些做好事不留名的人,不就是上善若水的最好体现吗?5. “致虚极,守静笃,让自己的内心空灵安静多重要啊!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宁静的世界!”例子:当你烦躁的时候,试试让自己致虚极,守静笃,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6.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世事就是这么奇妙啊!就像那天气,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例子:别遇到点坏事就垂头丧气,说不定好事就在后面等着呢。

7. “大巧若拙,真正有智慧的人看起来可能很普通呢!就跟那隐藏在民间的高手一样!”例子:别小瞧那些其貌不扬的人,说不定人家是大巧若拙呢。

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啥事都得慢慢来呀!好比盖房子,得一砖一瓦地来!”例子:那些急于求成的人,最后往往啥也干不成。

9.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自己可太重要啦!就像知道自己的喜好一样!”例子:你都不了解自己,怎么能过得开心呢?10. “宠辱若惊,别太在意那些荣辱呀!就像风一样,吹过就过了!”例子:为了别人的看法而患得患失,多不值得呀!我的观点结论:道家的出世名言真的蕴含着深刻的智慧,能让我们更好地看待世界和自己,值得我们好好领悟和践行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知提炼,致虚极守静笃,领悟人生大道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中最伟大的哲学名著,没有之一,此书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人文等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为了更好的认识此书,了解老子的深沉哲思,哲学诗画特意为大家整理了此篇,一起来学习,品读,感悟并践行“道”的真谛。

01
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意思是,人要善良,生亦柔弱,死亦刚强。

天道不会亲近某个人,但常常赠与那些心存善良之人。

又或是,天道的法则是没有亲疏远近的,但它总会偏向那些有德行的善人。

02
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意思是,老天并不仁慈,只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来随意牺牲。

03
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思是,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

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

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偏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

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

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04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是,道若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

事物如果可以命名的话,就不是真正的事物。

名之所以为名,原因是名在变化中显现。

其包含的哲理是,世间一切规律或人类所定义和理解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
世间一切道理或真理也不是绝对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与时俱进的,虚虚实实而又实实虚虚。

05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意思是,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

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

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

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智慧,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06
老子: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意思是,以尊贵卑贱的理念来治理天下,这样的帝王和普通人一样,担负不起治理天下的重责。

一个爱天下像爱自己的人,可以托起整个天下。

07
老子:大国者,下流也。

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

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意思是,大国像水一样,是向下流淌的。

它既像一个大海,容纳一切,又像一座雪山,向下游源源不断供给水源。

大国就好像天下的雌性,是天下所有人的交往对象,如同一个交往中心。

雌性总是用安静胜过雄性,这是因为其处在天下雌柔守静的位置,雄性被其吸引而自动过来,所以大国要像雌性一般最好居于下。

大国用谦让的方式对待小国,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用谦让的方式对待大国,那么小国自身就可能争取到大国的支持和帮助。

08
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再大的树木,也是从一颗小树苗开始长起来的;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点点堆积起来的。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不断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若能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09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是,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为像自然界的水一样呵护大家。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不会埋怨他人。

10
老子: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意思是,大道被毁坏了,才会有仁义道德的出现;追逐名利的谋略智谋出现了,就会产生狡诈、虚伪的事;父子、兄弟、夫妇不和睦的时候,才会显出慈孝之道的好处;国家在动荡混乱的时候,忠臣才能显现。

老子告诉我们,凡事都有两面性,否极泰来,有得必有失,而有失也必有得。

结语——
天下道理虽多,但《道德经》却用5000个字把它们全部概括,迄今为止,中国古代的哲学书恐怕没有一本能超越《道德经》。

而中国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除了从《道德经》中去找寻,再无其他更好的书了。

老子虽然骑着青牛离去了,但只要你读懂《道德经》,能悟道,谁又说他真的远去了呢?时光流逝,千年烟云,道依然如影随形,遍满虚空,无人无事能出道外!运动有运动之道,休息有休息之道,学习有学习之道;猫有猫道,树有树道,人有人道。

世间万物皆有各自的道。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是客观历史规律,是人心所向之大道。

希望我们作为炎黄子孙,都能明白老子大道的真实内涵,运用于自己做人的道路中去。

文章的最后,附赠一位网友总结的道与一的关系:
大道名同,至简为一。

同则一,一则同。

同与一,互为道形。

凡以同为道者,则得一之形。

凡以一为道者,则得同之形。

一同同一,互为内外,互为道形。

欲知形之一,以同为道,推演则知。

欲知形之同,以一为道,铺列即明。

形,常先于道为人所觉,概假人目之观,须臾则觉。

道,常无形,存亘古,非人一日可察。

十年明一象,百年明一道,千年造新象,万年知永在之大道。

求道者众,得道者寡。

于人,一寿促,二假目,三无数。

数者,可录众象于帛,存百千年,一象察千年,大道不远矣。

大道,常无名无形。

此无名,非真无名,因其自为其名,有名仍似无名。

此无形,非真无形,因其自为其存,非他之有形各物均难状之。

人以目视物之形而识物,人以何识无形之道?唯借其名,因大道之名即大道之存,大道之存即大道之名。

其名同其存,二者实为一。

故大道之名,吾暂以“一”为表。

念时之未始,天之未开,物之未出,大道已存。

其外无他,其形为一。

其内为同之道,故此一亦为一切之一。

以大道观,一切皆相同,同则得唯一之形。

以大道观,一切皆一之手足体肤,缺一不可,故一切皆同尊无缺。

同则一,一则同。

同为一切之同,同为一切之源。

故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