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艺术特色教育的地理校园文化营造探索研究

合集下载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5篇》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5篇》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5篇》第一篇: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依托发展,丰富内涵,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新沂市北沟镇中心小学校长刘朝明为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根据市教育局《新沂市中小学开展深入学习实践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和北沟镇政府及学校的调研阶段工作计划的总体安排,围绕“办人民群众期待的教育、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这个总体目标和“打造‘三乡五园’教育特色,实施县域理想教育”的总体要求。

近期,我们对本镇的几所小学及幼儿园的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

通过访谈交流、意见征求、问卷调查以及查阅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档案,并征询了有关领导及教师的意见,结合到外学习考察的先进经验及优秀的做法,我们对本镇的学校特色建设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存在的问题也研究出了相应的对策。

现将我校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如下:一、对现阶段我镇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1、对现阶段我镇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工作取得的辉煌成果分析新沂市北沟镇中心小学,地处新沂市无锡――新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辖四所小学,二所幼儿园。

现有70个教学班,近3000名学生,专任教师260人,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占80%。

当你迈入中心小学的四所学校及两所幼儿园时,第一种感觉就是花木成畦,洁净舒心。

北沟小学的校园环境陶人心智,鼓人斗志,寓教于景之中,透出勃勃的校园文化气息;桥口小学的银杏树整齐秀美,富有1生机,校内外的每个角落都干干净净,充分展示出一丝不苟的校园精细管理文化;仲庄小学与田吴小学入眼尽是高大的花木,水杉挺立,青松傲然,玉兰吐绿,处处翠意盎然,相映成趣,生机无限;北沟幼儿园庭深院美,富有童话色彩;第二幼儿园色彩和谐,清雅温馨。

多年来,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心小学坚持彰显特色文化,走内涵发展之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北沟镇中心小学创新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方法,逐渐形成了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新格局。

桦甸五中积极开展体育艺术教育特色校园的研究

桦甸五中积极开展体育艺术教育特色校园的研究

《积极开展体育艺术教育特色校园的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方案一、课题的意义及价值(一)、理论意义特色学校创建,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和生长点,是深化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创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是彰显学校鲜明个性、升华学校办学境界的立足点。

因此,桦甸五中将整合学校资源、挖掘潜在优势,深入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

通过开展创建活动,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特别是要让学习者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与幸福,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最终形成五中独特而鲜明的个性,提高办学品位和质量,满足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结合五中实际情况,深化师资培训,扎实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和民族体育、民族艺术特色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育教学均衡协调发展。

二、特色学校建设步骤和目标在特色学校建设中,我们将分三步走,即“确立特色—打造特色—显现特色”。

(一)近期目标:确立特色项目(2012年)。

主要工作。

(1)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2)注重引领,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制定特色发展规划。

(3)启发指导教师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将他们培养成为学校特色资源的开发者。

整理开发体、音、美有关资料,进行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

(4)各年级按规划要求开展创建工作,确保特色初步显现。

(二)中期目标:形成学校特色(2012年—2014年)。

主要工作。

(1)学校根据特色发展规划和特色建设的总体目标,精心谋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

(2)研究完善与创建工作相匹配的各方面规章制度。

(3)各年级组、各兴趣活动小组开展系列特色活动,确保特色进一步强化并显现。

(三)远期目标:形成学校特色(2015年)。

主要工作。

(1)形成学校独特文化和校本资源。

(2)争取上级支持,对学校进行整体包装。

(3)完成“桦甸市特色学校”课题论证。

三、推进措施在特色学校建设中,我们将从学校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采取推进措施,力争把学校的特色做实、做强、做美。

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总结7篇

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总结7篇

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总结7篇 篇1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艺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一直致力于打造艺术教育特色,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总结将对我校的艺术教育特色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艺术教育特色的定位

我校在艺术教育特色定位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我们坚信,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教授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创造力。因此,我校的艺术教育特色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上。

二、艺术教育特色的具体内容

1. 课程设置:我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和系统性。我们开设了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课程,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同时,我们还注重艺术教育的系统性,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课程设置,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艺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2. 教学方法:我校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创新和实践。我们倡导“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我们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探索艺术的奥秘。

3. 师资力量:我校在师资力量上注重专业性和实力。我们的教师团队由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艺术家和教育家组成。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艺术专业技能,还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艺术教育。

4. 校园文化:我校注重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通过举办各种艺术活动和比赛,如美术比赛、音乐节、舞蹈大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这些活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表现欲望,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

三、艺术教育特色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校的艺术教育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多次在各级各类艺术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同时,我校的艺术教育成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为学校的品牌形象增添了光彩。 四、总结与展望 回顾过去,我们为取得的成果感到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我们将继续坚持“审美素养和创造力培养”的艺术教育特色定位,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师资力量和校园文化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艺术教育服务。同时,我们也将积极拓展艺术教育的领域和影响力,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此特色教育。

《校园文化艺术环境》

《校园文化艺术环境》

《校园文化艺术环境》一加强本土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挖掘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民间美术等。

民间艺术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我校开展了民间艺术教育,努力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的环境,依据民间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充分挖掘、精心创设与民间艺术教育相适应的环境资源并充分的挖掘当地的民间艺术。

例如,山东的地方戏曲“吕剧”,沾化县的“渔鼓戏”,“年画”“剪纸”“泥塑”等等。

(1)聘请县吕剧团退休老演员开展了渔鼓戏课外兴趣班。

(2)由退休并有剪纸手艺的老教师开展剪纸年画兴趣班。

(3)学校美术教师开展泥塑兴趣班二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为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构建文明、健康、平安、人文、美丽和谐的校园艺术文化体系,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乐园;着眼于学校艺术教育活动的进一步拓展,让全校师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学校艺术文化的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修养的形成,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设计和规化校园环境建设,整体规化了学校的文化环境。

让校园充满教育性,体现了一中的文化特质。

(2)创设了各种文化设置,形成黑板文化,橱窗文化,墙壁文化,教室文化,花园文化,道路文化,走廊文化,用文化占领学校这块阵地。

团委要指导各班团支部,每两周出一次黑板报,每学期分年级组织一次板报评比。

(3)班级的班报,要认真办学,每一期的内容要随时代的发展有创意,每学期分年级组织一次班报评比。

(4)利用校园艺术周,把学生的书画作品展出,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5)利用校园艺术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舞蹈,讲演,唱歌的比赛,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的才能,提高艺术素养。

(6)团委组织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

(7)利用学校广播站及时播发校园的新闻和优良事迹。

并以时俱进播送优秀歌曲,演讲节目,促进学生的发展。

(8)学校主要部位,悬挂名人字画,展示学校的校训和教书育人理念,把教师的格言,张贴在办公区,把学生的格言张贴在教学区,提升了校园文化层次。

徽州三雕进校园的探索研究

徽州三雕进校园的探索研究

徽州三雕进校园的探索研究罗宗勇摘要:徽州三雕是徽派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徽州文化和徽派艺术的精髓。

让徽州三雕文化走进校园,进入课堂,是继承和弘扬徽州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

本文着重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徽州三雕进校园系列课程建设的角度,根据徽州三雕文化的教育发展现状和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感悟,分析徽州三雕进校园系列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和研究如何才能把徽州三雕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相结合。

关键词:徽州三雕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安徽省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省,在徽州这片土地上,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留下了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如: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州三雕、徽墨等等。

徽州三雕是指在徽州地区具有徽派风格的石雕、木雕、砖雕三种地方传统雕刻,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

徽州三雕是古徽州人民聪明才智的艺术结晶,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徽州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更加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弘扬。

安徽师范大学作为安徽地区成立最早的高校之一,肩负着继承和弘扬安徽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学校一直本着徽州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理念,使校园文化建設多姿多彩,增强了校园文化的活力,同时也很好地为徽州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让徽州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步步走进校园,进入课堂,从美术学院徽州三雕进校园的课程建设来看,通过开设校选课、体验课、必修课等系列课程,到目前为止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受到校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但从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角度来看仍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其中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

一、徽州三雕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随着21世纪飞速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新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和交锋更加频繁,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设第二课堂培育校园文化的探索与研究

开设第二课堂培育校园文化的探索与研究

高教高职研究开设第二课堂培育校园文化的探索与研究常青姚雅丽荧学智魏冬陈晓(沈阳工程潦院。

辽宁沈阳110036)摘要:文章从沈阳工程学院开设人文艺术粪第二课堂的理念、门粪、规模、内客、形式、效果、意义、作用、旃景方蠹罅了英转详尽秘阐述和分辑。

双姥论证了第篇ui摹堂是培育较霞炙豫行之有效的手蔽。

关键词:披因文化人文艺术类第二课堂实践校园文化越特定区域内的,以槛校师牛为主体。

以主课蹙外的文化激动为内容,以校嘲环境为空间,以校斌稽襻失特征的一种群捧文诧。

校爨文化慰大学纛寿,是一搿大学所其有盼黪定静穰雄文诧秘彩璇文纯酶综会髂珑,其精神文化体观往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师生的精神面貌、学校的符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其物腹义化体现在校阅拣筑、景观设计、各项活动等力.面。

校园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是共性和个性的绕一律。

接毽文化戆多冬性是强家的教蠢方针、时我赣秘熬涔现.个性是校磷入共嗣翻建静俸蠛零校物质、穰捧静交他产物。

每一座大学校园都有它的文化特征。

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温馨『f I i健康的校冈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搬,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伞面发展,对培育“和谐新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投霞文化豹个性特薤是霉要一载叉一袋豹棱亵人爨结奋斗、眍心沥搬、跃期培育、瓜敝掰练才能形成酶。

姣瓣文化的培育应该魑在学校精神的指婵下,伞方位、彩角度、不间断地进行。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沈阳工程学院基础鄢文学艺术教研堂张院系领导的支持下。

以开设人文艺术类第二课堂的形式.对培弯较园文纯徽r},期豹实残、掇豢秘磅究。

一、瑾念耨、门类多、麓模犬我们学院的人文艺术类第二谍墩始建于1997年,创建伊始就以传播培育高雅文化。

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突m文化艺术特色,培养一代新人作为开课的理念和袋旨。

当时我们根懈学生的需要和现煮的师资设备。

组建了4个固定的第二渫囊疆动缀,E#笔度会、演漭臻、歌舞班、旗法绘画缱。

鸯个第二谋堂都配备了专敬教繇整强搿撩教海,在每学期开学时,各个第二踝礅的指导教师都委制定m本学期的错幼计划.安排具体同定的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

构建以美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构建以美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构建以美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作者:付慧琴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32期【摘要】小学校园文化属于校园主体创建的一种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整合,和谐的校园文化会遭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并展现为校园主体、校园环境、社会群体的和谐共处。

美育属于一种基于美感、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其属于一种培养学生文化认知与筛选能力的有效方式。

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综合水平,本文简要分析构建以美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美育教育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实践研究【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2-0011-02基于美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属于一种学校思想文化的内涵体现,同时也是学校精气神的表现,属于一种对学生可以形成潜移默化影响的无形力量,可以形成对师生的有效熏陶与感染,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教师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多年的努力以美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推动学校发展,还能够在社会层面上形成良好的辐射作用。

对此,探讨构建以美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具备显著实践性教育价值。

1.美育的基本概念美育概念最初可以划分为两个类型,从狭义角度来看是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属于一种基于审美观、美学素养为核心的艺术素质教育[1]。

从广义角度来看是指形式美育生化成为实质美育,将美育教育渗透在不同学科中并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

从整体来看,美育属于基于审美观作为导向,针对性培养对于美的欣赏与创造能力,从而提升审美素质教育,属于推动教育持续发展的有效教育活动。

因为不同时代之下的审美标准并不相同,所以美育本身也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在不同时代背景之下可以制约不同的社会伦理道德,同时因为美育的本质带有情感性,美感属于内在、超越功利的,所以美育的最终结果是至高的善[2]。

想要培养审美意识并倡导审美的人生境界,在不同时代以及不同地域之下人们共同追求至上理想,从这一含义角度来看美育不仅属于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纵深,同时还关联着整个社会的未来,属于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之下的对话桥梁。

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铸就的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铸就的特色校园文化

第34卷第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4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13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铸就的特色校园文化罗映红吴暑静(湖南科技学院 图书馆,湖南 永州 425006)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积极功能毋庸置疑,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紧紧结合其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来繁荣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搭建校地双方交流平台,形成自己独特的特色校园文化。

论文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以区域文化为基础,以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开展独树一帜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地方性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3)02-0121-04引言“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坐落在潇水之滨,西山脚下的湖南科技学院在地方性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上有着积极的探索,自2002年升本以来,确定了特色名校的目标,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打好永州文化这张牌,以促进永州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建设意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 文化。

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书社、文学社、棋牌、健身俱乐部等社团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雅的校园文化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教育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养,而且在活动中使相当多的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艺术特色教育的地理校园文化营造探索研究
作者:胡高娟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1期
【摘要】地理校园文化的营造与完善,能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创造地理校园文化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地理技能与地理能力的提升,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地理成绩。

本研究希望能充分利用起校园中的地理资源,并结合我们的特色校园文化,创建有学科特点的地理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推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丰富地理校园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地理校园文化; 艺术特色教育; 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150-02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素质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多的积极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

但是校园文化的建设往往是学校层面的,学生大多是被动的参与,对于学科学习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

各个学校基本都建设有地理园地,地理专业馆室,但是真正在教学中利用起来的并不多,学生对于地理园地的了解与探究也非常少,对于地理的学习仅限于课堂。

但是众所周知,地理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学习过于狭隘,不利于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

因此,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地理资源,并结合新时代学生的特点,营造有学科特点的地理校园文化很有必要。

一、关于地理校园文化的研究
经过大量阅读文献,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地理校园文化则是在现有的校园文化基础上,结合学科特色,积极创建有利地理素养培养、地理技能提升和地理能力发展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二、关于地理校园文化的探索实践
现代家长们重视对学生艺术方面的培养,故而很多学生都对音乐或美术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我校是一所艺术特色教育学校,学生在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专业能力较强,这对地理校园文化的建设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根据我校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了以下探索尝试。

(一)音乐类:结合教学中每个具体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收集相关的歌曲,或者将地理知识改编成歌曲。

初中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以及乡土地理,涵盖有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的方方面面。

我们已有的音乐作品有很多歌颂赞美祖国山河、家乡风土人情的,所以在具体的章节里,有意识的收集相关作品给学生欣赏,并引导他们去找出更多相关的作品来交流分享。

例如,在学习河流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长江之歌》,在学习东北地区的时候可以欣赏《松花江上》等;学习世界地理时,推荐学生们欣赏《富士山下》《樱花》等。

在学习自然地理知识时,有季风气候知识改编版的《大约在冬季》可给学生进行参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普遍对与地理有关的音乐比较有兴趣,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在任教年级举办了《尚志音乐,遐思地理》的趣味地理音乐会活动。

节目形式多样,有地理歌曲展演、改编歌曲演绎、民族舞蹈、地理小品相声等,有效的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地理的热情。

(二)美术类:地理趣画创作
笔者了解到,现在的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接触到比较多的绘画、手工制作类的学习,有一定的经验。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稍长的假期布置一些趣味的地理作业,如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地理趣图创作,制作地理模型等。

并将学生优秀作品在班级、年级进行展示,張贴制作班级文化墙。

主题主要有:美食地图(顺德区、广东省、中国等不同范围)、地理模型制作(谷豆地图等)、地域特点趣图创作等。

并在学校举办《方寸之间,无限山河》的地理趣图集萃展览。

(三)地理小报系列创作
初中学生自小学就有制作各种手抄报的经历,因此笔者根据这一特点,在地理作业的布置上,加入了“地理小报”的设想。

地理小报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

定期的是要求每个班每周轮流出一期小报,根据最近所学的教材内容进行发挥,可以是知识点总结类,也可以是与之相关
的奇闻趣事等。

不定期的小报则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学情等,随机的出一个主题,进行主题式地理手抄报的创作。

已经尝试的主题有气候方面的,如《“万恶”的回南天》、《哈尔滨的冬天VS顺德的冬天》,地球方面的如《半球汇》等。

(四)开设地理校本课程
为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明确自我认知、社会认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校开展了《流浪地球,生涯地理——趣探地理职业生涯规划路径》的校本课程。

课程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根据普通中学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加强中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尝试从地理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在地理课内外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五)利用微信平台,创新学习方式
在一个信息化高速发达的时代,地理教学也要与时俱进。

中国国家地理、中学地理参考、地理沙龙等很多优秀的公众号,还有一些学校、优秀教师也建立了地理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发送与地理有关的各项资讯,我们就应该及时利用这些资源,丰富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

笔者经常筛选一些有趣的、又与现阶段学习相关的咨询分享给学生,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学科知识、创新了学习方式、拓展了学习渠道。

三、关于地理校园文化的反思与畅想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激发同学们学习文化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营造良好的地理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

地理校园文化的营造不是心血来潮的赶时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也不仅仅是粘贴地理标语、底图展示和地理场馆的修建,更是这里设施的高频率使用、地理活动的有效开展。

在将近一年的地理校园文化营造中,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也组织了一些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有很多设想没有实现,如开展地理知识竞赛、地理类的辩论赛,组织地理社团、校园(或社会实践)中的定向越野等。

校园地理文化的营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探究能力、地理实践能力等,还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和特长;既促进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也推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丰富了地理校园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陈道华.课程创新基地的校园地理文化建设[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4-6.
[2]冯虎,刘丹.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校园地理文化建设探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7-8.
[3]邓先武.构建地理文化氛围提升学生地理素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9-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