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设计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发展历程
2.主要功能
3.制作工艺
4.典型代表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的概念
2.记事内容和意义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
2.造字方法对汉字的重要影响
当堂达标
见学案、课件,学案、课件同步使用
教学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活动项目,安排学生课前准备相关材料,通过主题发言、虚拟课堂等形式,使学生充分了解和体会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具体内容及其重大历史意义。教师还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出土文物想象古蜀国文化的基本情况,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思维能力
板块二 甲骨文记事
1.观看视频《商代文明·甲骨文密码》和甲骨文图片(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解释甲骨文的含义。
答案: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观看图片和文字介绍(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讲述甲骨文的发现情况。
答案: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
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赠送给联合国的世纪宝鼎。
教师:联合国在它成立50周年前夕,得到了中国人民赠送的珍贵的礼物——世纪宝鼎(见课件)。这个大型青铜器,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底座上饰56条龙,象征中国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你知道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哪些高度发达的文明成果?一起走进《青铜器与甲骨文》来学习吧。
3.观看青铜器图片(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历史想象能力;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2.过程与方法:积极开展搜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象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通过“甲骨文一汉字,汉字一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
教学难点: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
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博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的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它们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影响?二、讲授新课:(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多媒体展示小知识,介绍什么是青铜、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
2.介绍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及杰出代表。
3.多媒体展示青铜器图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青铜器的特点。
提示: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广4.启发学生思考:青铜器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并介绍商代青铜器的制造过程。
提示:(1)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2)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造的模型里。
(3)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第5课 青铜文明与甲骨文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历史
年级/册
七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人教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难点名称
青铜文明的含义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本节知识点属于文化史的部分,文化史课的形象性特点难以把握,成为了教学过程中一大难点。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在科技水平落后的奴隶社会,人们如何掌握了铸造青铜器的技术难以理解。文明如何解说。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
发展历程
青铜文明 商周---灿烂时期
基本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湛、分布广
小结
灿烂的青铜文明歌:
原始社会到末期,我国已有青铜器。
夏朝种类渐增多,商朝青铜灿烂期。
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精工艺。
举世闻名“三星堆”,青铜立人有新意。
2、依据司母戊鼎解说为什么叫青铜,青铜时代如何到来,文明如何解说?
3、依据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对四羊方尊及三星堆青铜器图片的观看探讨青铜文明的特点。
4、用简单的思维导图小结概述青铜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一步加深理解。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让学生概括铸造青铜器的过程从而理解智慧的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青铜文明。
难点教学方法
1.观看图片,了解铸造青铜器的过程及此时青铜器的特点。
2.情景解说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司母戊鼎”图片,解说其结构特征,然后问题引入:1)我国何时开始使用青铜器?2)青铜器在夏商周呈现怎样的特点?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可以通过如下这些青铜器的用途。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质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二、甲骨文记事(重点)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刻有文字的甲骨2.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有1500个以上。
3.甲骨文记载的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甲骨文发现的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难点)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甲骨文字形举例【知识拓展】金文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
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材从青铜器和甲骨文两个方面展开,介绍了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的重要成果。
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古代中国文明的重要代表,它们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价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古代文明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青铜器和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早期成果,对学生来说仍然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掌握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教师讲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价值。
2.难点:甲骨文的文字系统和解读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则关于青铜器的故事引起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它们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小组成员共同探讨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价值。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疑问,教师进行讲解,重点阐述青铜器和甲骨文的价值地位。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 教材分析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青铜器、甲骨文和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一部分介绍了青铜器的起源、制作工艺和代表作品,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第二部分讲述了甲骨文的起源、特点和解读方法,以及甲骨文在研究商周时期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则从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介绍了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青铜器和甲骨文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等多种途径,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同时,学生对古代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制作工艺和代表作品,认识甲骨文及其在研究商周时期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图片、解读文字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制作工艺和代表作品;甲骨文的起源、特点和解读方法。
2.教学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商周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其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2022-2023统编版七上历史实用趣味备课(教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①了解青铜器的用途、功能、代表作品及工艺成就。
②知道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
③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难点: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
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历史学家易中天将其概括为“青铜铸就,甲骨绘成”的文明。
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这一时期的辉煌文明究竟有着怎样的灿烂景象。
环节二:整体感知1、问题探究:阅读教材目录,找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史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的生产工具分别是什么?中国由此进入到了什么时代?答案提示:本课总共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青铜器与甲骨文。
远古人类使用打制石器,称之为旧石器时代,原始农耕使用磨制石器,称之为新时期时代,夏商周时期使用青铜器,称之为青铜时代。
教师指导:青铜时代,以人类最初使用青铜金属工具和生活用具为标志。
由于青铜冶铸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并广泛应用青铜金属原料制作劳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使生产发生了质的变革,社会生活也出现了大的变化。
我国青铜时代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周三代,其中,青铜文化的兴盛繁荣在商、周时期,到春秋开始衰退。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自主学习:青铜器是由哪几种金属冶炼而成的?大家知道青铜器是什么颜色的么?答案提示:铜、锡、铅;金色教师指导:我们现在看到的青铜器,大都是青绿色,然而它最初的样子,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是很漂亮的金色,被称为“金”。
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
高古文献中的“赐金”“受金”“吉金”中的金,多指的是青铜。
而青铜器上的铭文,也被称为“金文”。
2、自主学习:结合课本P25-P26,将表格青铜器的相关内容补充完整答案提示:①出现时间:距今5000-4000年②作用:饮食、祭祀及军事等③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④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习目标】1.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
2.运用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材料,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展示鼎的图片,设问你知道下面图中的物品是什么吗?你能说出多少个与鼎相关的成语?(同学们回答成语)教师:你们说得真好!鼎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
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又具有怎样高超工艺?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自主学习1.商朝以后的青铜器有哪些用途,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特点、制作工艺、代表作品分别是什么?3.甲骨文的含义,甲骨文是如何发现的?有什么影响?4.甲骨文有哪些造字方法?探究新知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展示《甘肃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图片:学生回答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距今5000—4000年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丰富。
2.青铜器的功能用途,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猜测这些青铜器的用途。
青铜器用途广泛,由此总结出青铜器特点一:种类丰富。
3.相关史事:展示《周代的列鼎列簋制度》图片,指导学生阅读P25页相关史事说一说,青铜器的功能有什么变化?教师点拨: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青铜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国家权力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等。
此时鼎从最初是一种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逐渐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成为了“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3.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图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它的制作是以什么为范本吗?这一范本的制作在什么时候达到鼎盛?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
2.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3.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
提示: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4.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青铜器制造 5.教师小结: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
(1)规模大。
(2)品种多。
(3)用途广。
(4)工艺精美。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
1.图片展示:殷墟甲骨文
2.教师讲述:(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4.教师强调:甲骨文首次被发现是在清朝,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5.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教师讲述: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铸就了我国古代文明灿烂的丰碑,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既要继承先人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发扬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文化范畴的内容,主要是掌握青铜工艺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创设历史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大量图片的分析,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更容易对青铜工艺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概括。
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