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第一课时:介绍地理学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培养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定义和内容。
- 教学内容:
- 什么是地理学?
- 地理学的基本领域和研究内容。
- 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第二课时: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形状。
-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 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哪些层次?
- 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模型和图表进行解释。
第三课时: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认识地球季节的形
成原因。
-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动画和图片进行演示。
...
(依次编写其他课时的教学内容、目标和重点,按照教材的章
节顺序进行排列)
课程评价
- 课程评价方法: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程度,观察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 评价工具:笔试、口头回答问题、观察记录等。
- 评价标准:能准确描述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产业区位因素

12345
(2)南宁重点规划发展铝加工产业,试分析该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答案 铝矿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农 业基础较好等。
交通运输条件。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地区,对 输
工业具有很大吸引力
自来水厂、啤酒厂
区位选择要求
典例
对大气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 电子厂、感光器
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严重的地区
材厂
需要清洁水源的工业,应布局在市区河流的 自来水厂、啤酒
上游
厂
钢铁厂、水泥厂
区位选择要求
典例
规模小,基本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 服装厂、玩
5.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区位选择发生了很大变化。
6.
、包装、冷藏运输的发展,使得信一息些本需临近市场的工厂,转而临近优质
原料地。
保鲜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TAN JIU ZHONG DIAN TI SHENG SU YANG
02
探究点一 工业区位因素 探究导引
1.假如你是某工业企业的总裁,在对你的工厂建在哪里进行区位选择时,通常你要考 虑哪些因素?
c.布局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空气污染企业的布局,可 布局在图中甲、乙两处。
d.在城郊热力环流显著的地区,宜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如下图中的甲、乙 两处。
B.有水体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如下图河流由甲流向乙,自来水厂应布局在甲 处,化工厂应布局在乙处。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2章第2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讲解。
首先介绍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概念以及转型发展的措施;其次,以焦作市为例,具体分析焦作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以及它的转型之路。
本节课的内容是对第一节中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运用典型案例,说明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判断该资源型城市所处的生命周期位置。
2.通过典型案例,说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分析该城市发展的方向。
3.归纳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方向的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身边城市调査研究与分析中,为该城市的发展献计献策。
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周期。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3.地理实践力:绘制资源枯竭型城市兴衰与转型的思维导图,。
4.人地协调观:树立因地制宜的城市发展观。
1. 说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要特征。
2. 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方向。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老师】图片上展示了焦作之前和现在的景观,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景观?【学生】看图回答。
【老师】过去的焦作市有黑色的煤山,漫天的黑烟以及各式各样的工厂。
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焦作市的发展随之滞后。
但是如今的焦作市在调整产业方向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
思考:焦作市从煤炭之城到如今的绿色之城,其中的转型过程是怎样的呢?【老师】陈述:答案就在今天这节课的内容里,让我们一起来通过对区域要素的学习领略不同区域的风采。
首先我们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展示:教学目标【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板书)【老师】在学习资源枯竭型城市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什么叫资源型城市?比如刚才我们提到的焦作,还有大庆等我们都称为资源型城市,那所以大家归纳一下什么是资源型城市呢?【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老师】通常把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液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主题02 人口迁移(课件)高一地理(中图中华地图版2022必修第二册)

正面 影响
更多的工作机会 更高的经济收入 独立的生活能力 ……
家庭生活水平改善 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缓解劳动力短缺
……
促进科技文化交流 促进地区间文化交流
……
……
负面 乡愁 影响 ……
留守儿童 空巢老人 ……
劳动力减少 ……
增加就业压力 ……
11
小结
11
B 1.1995年美பைடு நூலகம்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是( )。
11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例如,在政局动荡、战争频发的地区,常常发生大规模的人口迁出(图1.15)。
11
推拉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伊沃里特·S.李(E.S.Lee)提出了人口迁移推拉理论。他认为两地 间人口迁移现象的发生,是原住地的推力和目的地的拉力、中间障碍交互作用的结果。
0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们为什么要从一个地方 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呢?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1
01
自然
因素
Natural factors
• 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 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 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 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 产生巨大的拉力。环境问题、自然灾害 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主题2 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1单元 人口
11
主题2 人口迁移
【学习目标】 1.运用资料,列举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特点。 2.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11
11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通常是指人们改变居住
地并超过一段时间的空间迁移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3.1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第2课时(共35张PPT)

小农经营
单产高 商品率低
机械化 水平低
水利工程 量大
科技 水平低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商业型热带栽培业
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热带经济作物,比如橡胶、咖啡、可可、油棕、剑麻、 香蕉、菠萝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橡胶种植园主要分布 在东南亚和巴西,咖啡种植园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及非洲。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棕产 地和棕油出口国。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Agricultural location factors and agricultural distribution
永清县第一中学 王云飞
湘教版必修二第三章
农业区 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 土壤、水源。
科学技术 社会经济
技术装备、生产 技术、信息化。
市场、交通运输、 劳动力、政策、 开发历史、饮食喜好。
右图为乌拉圭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相比,乌拉圭的牛肉具有( )
A.低价优势 B.品牌优势
C.牧草优势 D.自贸优势
7.阿根廷一度牛肉出口严重下滑的主要因素是 ( )
A.全球变暖,草场退化
B.政府相关政策
C.工业发展缓慢,技术落后
D.人口增多,国内市场需求旺盛
8.关于乌拉圭的叙述,错误的是( )
分布:亚洲季风区
主要产品
稻米
水稻生产需要什么条件?
水稻是好暖喜湿作物,在生 长期内要求有较高的气温。 水稻又是需水量很大的作物, 生长期内需求降水量在750 毫米以上,总需水量相当于 旱粮的2-4倍 。水稻种植要 求田地平整,排灌方便 。水 稻种植的生产过程复杂,劳 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的 劳动力 。水稻种植主要分布 在亚洲地区。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4章第2节产业转移(第2课)

……
……
活动:分析新疆纺织工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1.分析新疆承接东部棉纺织业转移的有利 条件。
• 2.说出“东锭西移”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 的有利影响。
• 3.新疆大力发展棉纺织业,会面临哪些困 难?请你试着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
……
分析新疆承接东部棉纺织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 一是新疆作为优质棉花重要产区, 生产原料充足,原料运输成本低;
第四章
2019人教版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节 产业转移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棉纺织行业面临压力产业转移提速”,思考中棉纺织 工业的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产生那些影响?
课程标准
KE CHENG BIAO ZHUN
【课标内容】 以某地区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标解读】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状况均不相同,因 此区域之间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发生产业转移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原因。按照经 济规律做决策的企业,要选择利润率相对高的地区布局。当区位条件发生变化后, 企业会向新的利润相对高的地区迁移。对产业转移应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发生原因 和过程,二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后者是重点。
活动:
分析日本通过产业废旧建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思考:
1.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日本迁出了哪些产业? 2.迁出后日本的工业如何发展,企业迁出对日本产生了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日本迁出了哪些产业?
-01
• 日本将轻纺、机电等价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迁到成本较低的亚 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
01 02
改变区域 地理环境
04 03
促进区域产业 分工与合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教学设计

5.观看一部关于乡村和城镇发展的纪录片,如《乡村中国》等,并结合本章节所学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体现纪录片中的乡村和城镇发展现象,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地图阅读与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工具研究乡村和城镇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乡村或城镇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其发展特点及原因。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6.每位学生绘制一幅乡村或城镇发展规划图,包括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要求运用地图符号和地理信息技术,展示规划思路。
-通过地图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
3.精讲精练,突破重难点:
-对于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组织、功能差异等难点内容,教师应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提出与乡村和城镇发展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展示不同类型的乡村和城镇图片、案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其特征。
-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和城镇的发展现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强化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结合GIS等软件,指导学生进行乡村和城镇空间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城镇化(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备课

……
——第二节——
城镇化
Urbanization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课程标准
○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 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 的应用。
○▋学习目标
○说出城镇化的概念和意义。(区域认知)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进程和特点。(综合思维)
……
……
▊知识拓展●“再城市化”(二次城市化)
在知识经济社会,再城市化强 调的是一种产业、社会结构和 城市空间的重组。从上个世纪 80年代开始,很多国家就开始 走再城市化的发展道,完善城 市环境,建设并优化公共服务 体系,为城市提供完善的教育、 卫生、体育设施,以提高城市 化的品质而非城市化的数量和 速度。
……
……
03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
……
▋城镇化不合理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 城镇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当城 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 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 影响人们的生活。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
……
城市交通拥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
……
城市中的贫民窟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
……
大学生就业困难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
……
社会秩序混乱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
……
……
……
▊案例●非洲国家的城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中国古代土 地制度的演变)--贵族土地所有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过渡
1、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原始社会土地实 行公有制,你怎 样看待这种土地 的公有制呢?
氏族公有 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 生产力低下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井田制
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如果你是 统治者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有没有根治 的“灵丹妙药”?
危害: 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
遭受剥削,农民经济状况恶化 ,导致租佃关系 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措施: 均田、限田——北魏至唐初实行均田制 土地兼并不能抑制的原因(参考)
1、概念
地主把土地地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原因: ①土地兼并--主观原因
②人多地少--客观原因
3.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发展历程:
产生:( 战国 )时期 发展:( 宋 )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
(租佃经营 )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 式。
材料一: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 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 ——《管子· 海王篇》 材料二:“千耦其耕”、“十千维耦”的集体 劳动被分散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劳动 取代。
结合以上材料,依据生产力原理, 你能否预测井田制发展前景?
3、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1.崩溃表现: ①大量公田被抛荒 ②部分私田成为使用者的私田 2.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 (生产力水平提高) 直接原因: 各国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 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齐:相地而衰征 鲁:初税亩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 臣 ——《诗经· 小雅· 北山》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三: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由周王将 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通过以上三段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制度的实质、 特点并分析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4、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土地私有制
⑴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秦国: 商秧变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依军功行田宅”
作用:
1、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 制给予了全面肯定。 2、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A、主要形式 君主土地私有制
私有 同 时 并 存 此 消 彼 长
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 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使土地兼并不可 避免。
土地兼并的概况:
★汉代:土地买卖严重
★北魏至唐初:实行均田制,一 定程度上限制土地兼并
★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 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
三、地主土地私有制的主要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日 普遍化)
2009年农民秦汉在承包的10亩土 地上种植玉米,总产量约5000千克。 试分析: (1)秦汉与这10亩地之间的关系, 他能否将地卖给别人? (2)收获的玉米将如何分配?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标:
知道古代中国的 土地制度。
课文解读: 三个子目一条线索贯穿本课的学习
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③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雇佣劳动关系)
小结:
土地公有 (原始社 会) 商周贵 族土地 所有制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各 国 税 制 改 革 土地兼并
抑制
均田制
以私有制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 制形式
租佃关系
特点:
①一切土地名义上属于国王所有 ②分为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和 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实质: 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关系:
井田制——经济制度 分封制——政治制度
井田制是商周社会的经济基 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 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 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思考:
在土地私有制的形式中哪一种占支配 地位?其土地的来源有哪些?你认为它不 断发展后,会导致什么情况出现?
地主土地所有制 公田转化为私田 来源 军功赏赐 土地买卖 土地兼并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 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 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 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 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汉书•食货志》
进一步发展:于(明清 )时期,普及全国。 原因: 1、商品经济的发展
2、人口增加、人均占有 土地数量减少
4、租佃关系下,农民和地主关系的
发展趋势:
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 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5.影响: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
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 农业的稳步发展。
②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