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新教材上册:第18课《我的白鸽》新教案

七年级语文新教材上册:第18课《我的白鸽》新教案

18 我的白鸽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掌握生字生词,积累词汇。

2.朗读课文,探究并概括作者喂养白鸽的生活情景,理解作者尊重和呵护生命的深情,体会作者对弱小者的体谅和同情。

3.学习运用对话表现动物生活,像作者那样细致观察动物生活,培养学生表现动物生活的能力。

4.学习、品味语言,学会运用生动传神、饱含深情的语言反映生活。

教学重点:探究并概括作者喂养白鸽的生活情景,理解作者尊重和呵护生命的深情,体会作者对弱小者的体谅和同情。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话表现动物生活,像作者那样细致观察动物生活,培养学生表现动物生活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捕鱼教学法:学习课文和学习生活同步,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在阅读课堂完成写作全程指导,然后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进一步理解课文,以写促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你喜欢小动物吗?动物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乐趣,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伤感,今天,让我们走近《我的白鸽》,感受一下作者对小动物的细腻感情。

二通读课文,领会课文反映的生活,理解课文主题。

学习方法:围绕预习提问“作者喂养白鸽的情景是怎样的?”进行探究,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后小组交流,老师归纳。

《我的白鸽》描写的是“我”喂养白鸽的生活情景。

白鸽很可爱,很爱恋老巢,很信赖主人,给我带来很多欣喜,很多快乐。

但白鸽的悲惨遭遇,让我感到十分痛苦和震惊。

“我”尊重小生命,关爱小生命,同情小生命。

三对应生活学习字词。

预习和学习方法:边读、边看、边写字词,看谁又对又快又好,一边写词语,一边驰骋想象再现词语反映的事物和生活情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一样,还可模拟表演词语所反映的动作或情态,摒弃死记硬背词语解释的方法。

1.学习生字。

喙(huì) 孵(fū)化豁(huò)朗按捺( nà)绚( xuàn)烂幢(zhuànɡ) 隧(suì)道漫溢(yì)蜕(tuì)变骊(lí)山惬(qiè)意南麓(lù)2.学习生词。

《第18课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18课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

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1.教师出示图片,并将学生简单叙述九一八事件的大致经过。

学生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经过——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北三省;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教师提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学生回答:1932年,长春。

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

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

提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学生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语文九年级上册
2.思考作者批驳什么观点,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呢?作者批驳对方的论点用了那种方式呢?
明确:作者批驳对方的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明确:批驳对方的论据。
3.作者为什么说对方观点是错误的?
明确:对方论据:自夸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作者从批驳对方的论据入手,指出中国前不久失去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着“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所以对方论据证明不了论点,所以对方论点错误。
教学
难点
品味杂文语言,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探究作品思想意义。
教学
方法
教学
媒体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本文的论证思路,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探究本文的语言魅力。
课时计划(教案)
本期总课时序数备课日期年月日
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课时
序数
第1课时
课时教学内容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了解杂文和驳论文相关的文体知识。
2.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3.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教学
重点
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二、检查预习情况
了解杂文和驳论文相关的文体知识。
三、阅读三则资料,再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称赞》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称赞》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称赞》教案【导语】《称赞》是一篇小巴掌童话,讲述了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给对方消除疲劳、增加自信的故事。

【篇一】教学目的: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内容。

4、学习通对话进描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学着发现别人的优点。

难点:学习课通过对话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挂图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二、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三、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新课。

“称赞”是什么意思?你平时因为什么受过别人的称赞?(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3、借助图片和生活经验识字。

借助图片一、幅图:感知“刺猬、板凳、椅子、粗糙”的意思,认读六个生字。

“猬”在刺猬“一词中读轻声。

称赞教案|称赞优秀教案借助第三、四幅图:通过口语交际,感知“瞧、留下“等词语的意思,认识其中的两个生字。

4、在朗读词中认读生字。

(1)清晨,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

(2)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

板凳做得很粗糙。

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

5、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板、椅、但、傍:都是左右结构,板—饭,换偏旁。

椅—奇,加偏旁。

但—旦,傍—旁,加偏旁记字。

6、写字指导;“采”是爪字头。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板书设计刺、猬、板、凳、糙、但、傍、奇、瞧、留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学着发现别人的优点。

二、教具准备图片。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朗读课文,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二)看第一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品读第二自然段。

(三)看第二、三幅图:想象一下小刺猬和小獾在说些什么?分角色读第三、四自然段。

(四)看第四幅图:从小刺猬和猬的表情和动作中感觉到了什么?(互相欣赏,互相称赞,心情愉快)(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教案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浪淘沙(其一)》: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江南春》: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

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书湖阴先生壁》: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作品,是题壁诗,广为流传。

这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奋斗,最终实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因素、过程和影响。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和发展的热爱。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和发展,并了解其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和影响。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和发展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PPT、黑板报、教学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文化。

1.4 教学内容和时序安排1.教学内容:–中华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春秋战国到秦汉获得统一的历程。

–唐宋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国家格局。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并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时序安排:–第一步:引入(5分钟)——通过PPT、视频等展示中国大陆的多民族文化特点,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兴趣。

–第二步:导入(10分钟)——通过举例讲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

–第三步:阐述(30分钟)——通过PPT、黑板报等进行讲解和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和发展。

–第四步:分析(15分钟)——通过讨论和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因素、过程和影响。

–第五步:总结(10分钟)——通过讲解、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意义。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良好,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和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结合生动的案例、图表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了当时的历史文化。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慈母情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慈母情深》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慈母情深》讲的是贫穷⾟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慈母对孩⼦的深情,以及孩⼦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五年级上册语⽂第18课《慈母情深》课⽂原⽂ 我⼀直想买⼀本长篇⼩说——《青年近卫军》。

书价⼀元多钱。

母亲还从来没有⼀次给过我这么多钱。

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次要过这么多钱。

但我想有⼀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我从同学家的收⾳机⾥听到过⼏次《青年近卫军》的连续⼴播。

那时我家的破收⾳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

在⾃⼰对⾃⼰的怂恿之下,我来到母亲上班的地⽅,向母亲要钱。

母亲那⼀年被铁路⼯⼚辞退了,为了每⽉⼆⼗七元的收⼊,⼜在⼀个加⼯棉胶鞋帮的街道⼩⼚上班。

那是我第⼀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

空间⾮常低矮,低矮得使⼈感到压抑。

不⾜⼆百平⽶的⼚房,四壁潮湿颓败。

七⼋⼗台破缝纫机⾏⾏排列着,七⼋⼗个都不算年轻的⼥⼈忙碌在⾃⼰的缝纫机旁。

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头上⽅都吊着⼀只灯泡。

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个⼥⼈的⾝体和七⼋⼗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在蒸笼。

我呆呆地将那些⼥⼈扫视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

七⼋⼗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欲聋。

“你找谁?”⼀个⽼头对我⼤声嚷。

“找我妈!“你妈是谁? 我⼤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 ⽼头朝最⾥边的⼀个⾓落⼀指。

我穿过⼀排排缝纫机,⾛到那个⾓落,看见⼀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周围⼏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来了,我的母亲。

褐⾊的⼝罩上⽅,⼀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母亲⼤声问:“你来⼲什么?“ “我。

……”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字,可是竟说出来了! “要钱⼲什么?” “买书……” “多少钱?” “⼀元五⾓……” 母亲掏⾐兜,掏出卷揉得皱皱的⽑票,⽤龟裂的⼿指数着。

第18课给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教案)

第18课给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教案)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开放式讨论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学生们也从中收获了很多。但我也意识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内向,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后续教学中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提高自信心。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仍有个别学生对某些内容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课程内容,我决定在课后设立答疑时间,方便学生随时向我请教。
3.艺术创作中的科学元素:分析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融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
4.科学与艺术的互动实践: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原理进行艺术创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第18课给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基本概念。科学与艺术结合是指科学家和艺术家相互启发,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创新的过程。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使科技与人文相互交融,丰富我们的生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作,他运用了解剖学、光学等科学知识,使画作更具立体感和生动感。
举例:如达芬奇在绘画中运用解剖学知识,梵高在画作中表现星空的科学观察。
(2)艺术作品中的科学元素:分析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融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
举例:如杜尚的《裸体下楼梯》运用了物理学中的运动与时间概念。
(3)科学与艺术实践:学会运用科学原理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创新思维和美学素养。
举例:利用光学原理创作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泊岚中学七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张希林执教人:授课日期2013年11月2日第9周第2课时
课题
第18课三国鼎立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1课时本课时为第1课时备课日期2013年10月24日
教学目标
1、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2、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3、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4、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5、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6、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6、作业:如何评价曹操?
附: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袁绍与曹操
二、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教后
反思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挂图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教学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教学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教学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前准备
导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个性复备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
师生活动
个性复备
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