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三集中_河谷盆地型城市城乡统筹战略_以兰州市为例

合集下载

城市化近域推进过程案例

城市化近域推进过程案例

在总体规划思想指导下,首先建成以兰炼、兰化为 龙头的石化工业体系,集中安排布局在西固区,西固工 业组团初步发展起来,并与大洪沟以东的城关中心组 团共同构成城区空间的基本骨架,两大组团之间的农 田和绿地,形成了天然的隔离防护带,将西固工业区与 城关生活区分离开来。
50一60年代,国家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兰州经济快速发 展,在距市中心一定距离内先后形成七里河和安宁组团, 其中,七里河组团主要围绕着火车西站铁路枢纽、小西湖 商贸中心等地发展起来,安宁组团则依托于长风、万里、 兰新等几个大型国有企业发展起来,这两大组团的形成, 既接应了市区部分功能外溢,也截留了部分涌入市区的外 来人口,为他们及本地居民的居住、就业、教育以及货物 仓储、中转运输提供了发展空间。
③区域性的气候条件、水文特征等会对城市产业的空间 布局产生重大影响。兰州常年盛行偏东风的气候特征,决 定了城市工业布局特征。早在1954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就 提出将西固区布局在市区下风向及黄河上游位置,这在今 天看来仍是一个明智之举,虽然至今还有人对来自西固区 的工业“三废”超标排放造成市区上游河流污染提出质 疑,但是不可否认,目前的技术水平对改变兰州城市主导 风向这一难题还无法克服,而河流污染则可以通过人为努 力得到控制,比如将上游污水管道延伸到市区下游排放或 者将上游的工业“三废”收集转移到别处处理。
兰州城市空间演化过程
城市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各要素的空间安排提出新要求,并 通过用地结构的变化来体现这种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方 面,人口、物质、财富从广大地域向城市中心区不断聚集 到城市中心发生膨胀向郊区扩散,寻求和开拓新的空间区 位,最终形成新的城镇或扩大城市区域;另一方面,城市内 部功能不断演替,城市中心原有功能为更高级的功能所取 代,如商业取代工业、学校取代工厂等,城市经济效益大大 提升。其发展结果,必将形成一个整体有序、更具发展活 力的城市空间结构。兰州城市空间发展演化过程能够充 分说明这一点。

基于海绵城市兰州排水系统调研

基于海绵城市兰州排水系统调研

基于海绵城市兰州排水系统调研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建设具有可持续性和适应性的城市排水系统,成为学术界和工程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

海绵城市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它使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更具人性化、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

本次调研的重点是基于海绵城市的排水系统,在兰州市展开,以期能够对海绵城市排水系统的优点、思路和实现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未来兰州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和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兰州市基本情况兰州市位于西北地区,是松潘-甘南高原、祁连山山脉和黄河流经地区的交汇点。

兰州市区位于黄河的南岸和北岸,主要地处于冲积平原和河谷地带。

兰州市的气候属于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年平均降雨量为318.6毫米,全年平均气温为10.2℃。

兰州市有着丰富的水资源,黄河贯穿其中,水文条件良好。

二、兰州市排水系统基本情况目前,兰州市的排水系统是由传统的黑管道、绿地、储水池等构成的。

大部分排水采用下水道经污水处理厂排放,由于排水系统与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在城市化过程中导致城市排水系统的供水、污水处理和燃气提供等环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排污处理能力不足、下水道堵塞、污水处理不彻底等。

此外,由于传统排水系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强,对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因此,传统排水系统已经日益无法满足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需求,而海绵城市排水系统则成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海绵城市排水系统概述海绵城市排水系统是指通过模拟自然水文循环的方式,减缓和滞留城市雨水径流、增强城市生态功能、提升城市景观、改善城市气候、控制洪涝和水源涵养的城市排水系统。

它包括了城市雨洪处理、生态和绿色景观、低影响开发等多个方面,实现了“水清、地绿、天蓝”的城市环境目标。

四、兰州市海绵城市排水系统现状1.海绵城市示范区目前,兰州市已经建立了海绵城市示范区,在这里实施了很多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通过建立植被屋顶、雨水花园、雨水滞留池、绿色屏障等设施,逐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产业集群升级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产业集群升级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内部信息网络 关中 共用技术 全球价值链 供应链管理 佛山禅城 传统产业 企业集群 企业迁移 企业能力 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 产业集群网络 产业集群知识网络 产业集群升级 产业转移 互动 专利保护 专业市场 三峡库区 万州 fdi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创意产业 分工创新 再生资源 全球生产网络 全球与地方 信用 企业集群 企业价值网络 价格 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经济 产业升级 交城县 互补性资产 中小企业 专利保护 不确定性 上海市 fdi "地方-全球"力量
推荐指数 8 6 3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以“三生”空间为导向的市级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初探——以汉中市为例

以“三生”空间为导向的市级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初探——以汉中市为例

以“三生”空间为导向的市级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初探(汉中市城乡规划市政工程设计院,陕西汉中 723000)[摘要]本文以“三生”空间为视角,分析汉中市“三生”空间总体布局及发展空间存量,梳理汉中市国土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汉中市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对策。

对汉中市国土空间发展布局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为“三区三线”划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生”空间,国土空间,布局优化1.研究背景汉中市正在全面加快推进“三市”建设,需要不断提升生态建设水平,促进城市“三生”空间统筹布局、“三生”功能协调发展,促使城市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同时需要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并实施严格管控,统筹协调三类空间,保护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保障农业空间提质增效,促进城镇空间紧凑集约,为汉中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生态经济强市、幸福宜居名市夯实基础。

2.概念释义“三生”空间具体指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

“三区三线”具体是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三区),与其对应的是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线)。

“三生”空间是“三区三线”空间管控的具体空间应用。

与“三区三线”的明确空间分区不同,“三生空间”是从使用功能出发,反映不同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体现,分区并没有被明确划定,其功能属性大过空间属性。

同时也是城乡环境中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类功能要素在空间上的投影。

由于生产、生活、生态活动存在功能复合性,对应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存在交叉重叠的情况[[1]]。

3.结合“三生”空间的总体布局分析3.1研究区域概况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之南,巴山之北,汉江上游,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市下辖2区9县,即汉台区和南郑区两个区,城固、洋县、西乡、勉县、略阳、宁强、镇巴、留坝、佛坪九个县。

3.2汉中市“三生”空间总体布局3.2.1生态空间总体布局生态空间总体布局直接表现了生态用地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汉中市生态空间占市域国土面积的大部分区域,主要分布于汉中盆地以外的中高山区和丘陵地区。

新型三集中:河谷盆地型城市城乡统筹战略——以兰州市为例

新型三集中:河谷盆地型城市城乡统筹战略——以兰州市为例

杂且统筹发展需 求迫切 的河谷 盆地 力,使其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性更强。
矛盾,且较为严重和复杂,“ 三集中”
型城市的城 乡统筹发展,国内学术界 在这些地区,“ 三集中”战略的运用不 战略可有效解决其部分矛盾,但对其 尚无相关研究。本文以典型 的河谷盆 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其实 余 矛盾特别是对城 乡统筹发展影响 地型城市兰州市为例,通过理论分析 施过程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人口等要 很 大的特殊 矛盾 尚缺 乏有效 的应对 和实证分析,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素集中的过程因受 民族文化等多元因 之策。另外,苏南城市群和成都等地 素影响而变得更为复杂。②从河谷盆 的 “ 三集中”战略实践经验也揭示了
96

问题 的必 由之 路
但 关 于 其 内涵 可 否

理 论界 的学 者们 重 点

步 予 以深化

其 是 否 为 万 能药
适 用于
..
总之,河谷盆地型城市城 乡统筹 否适用于发展条件特殊、成长过程复 家战略安全和权力中心具有较大影响 确 实存在 有别于 平原型城市 的特殊

切地方的城 乡统筹发展,尤其是能 和 多元文化交汇区等特殊 区位,对国
城乡统筹的关键 问题。换言之,在于 发展需求看,目前部分河谷盆地型城 等多种问题成 为城 乡统筹的重点 内
明确河谷盆地型城市城乡统筹是否面 市处于要素资源匮乏和枯竭、产业结 容,而如何才能在此特殊背景下借鉴 临有别于平原型城市的特殊矛盾,若 构偏重和畸形、城 乡生态环境破坏和 能否解决这些特殊矛盾的问题。 “ 三集中”战略引导人口集中、产业集
宠醐 胎
[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4

兰州城市的发展历程与规划概况

兰州城市的发展历程与规划概况

兰州新区建设
兰州新区将建在兰州 市榆中县秦王川镇, 建设主要以产业集聚 为主,着力培育多元 支柱产业体系。
6.规划空间结构布局的初步设想
第一设想为:市域空间结构:“一心五片环城组团都市区”。一 心指中心城区,五片分别为连海工业片区、中川经济片区、青什生态 新城片区、榆中盆地高新技术片区、兰南区域片区等。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一河两翼三城四片区”。中心城区以黄河 为轴,两山为翼,完善跨河形态,构筑昼夜山水城市整体空间新形象, 对中心城区内的城关、七里河老城、安宁新城、西固石化城三城进行 优化提升,分步构筑青白石片区、沙中片区、河口南片区、和平定远 片区四大片区。 第二设想为:“一带一心三轴四片区”。一带:指黄河生态景观 带。一心:指现状城区,是兰州都市区的发展核心。三轴:指联系外 围三个主要拓展空间的发展轴线(向西到海石湾、向东到榆中盆地、 向北到秦王川盆地)。四片区:指构成兰州都市区的四个主要发展空 间,分别是,中心城区(包括现状市区及青什、沙中片区)、榆中盆 地、秦王川盆地、湟水河谷地(海石湾地区)。 第三设想为:“两带三城三轴九片”。两带:湟水-黄河发展带, “引洮工程”宛川河发展带。三城:主城区(现状城区及青什、沙中 片区),西城区(河口东川),东城区(榆中盆地)。三轴:向西到 海石湾、向东到榆中盆地、向北到秦王川盆地。九片:东川片区、河 口片区、西固片区、七里河-安宁片区、城关片区、青什片区、和平定远-宛川河谷地片区、榆中县城-三角城-夏官营片区、中川片区。
3.中心城区范围
中心城区拟定为东起定远、金崖,西至河口南地区,南起皋兰山南麓, 北到青白石,规划面积约 1000平方公里。另外,将中川航空港、红古 区海石湾镇、夏官营地区作为独立区域纳入城市规划统一管理。
4.人口规模
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估计将达到350万人。

兰州黄河水源――地下水关系

兰州黄河水源――地下水关系

兰州黄河水源一一地下水关系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上游水利水电资源的开发,流经兰州的黄河水量、水质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由黄河水补给的兰州市地下水,特别是供饮用的水资源量和水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部分研究结果,已污染的黄河水是地下水的污染源之一。

黄河水质的好坏对地下水源的影响很大,要保护地下水首先要保护黄河水。

黄河水对地下水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受污染的黄河水是否会危及地下水源?本文正是在前人大量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此作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以便为正确利用、开发和保护水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1概述高、中、低山地;黄土丘陵峁兰州市位于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是一个东西长(约50km),南北窄(约2〜8km)的连续河谷盆地中的沿河带状城市。

受地质构造的控制,黄河在兰州段形成三个串珠状阶地型河谷盆地,即新城-河口盆地、西固-七里河盆地和城关-雁滩盆地。

黄河自西向东纵贯全市,市区位于西固-七里河盆地和城关-雁滩盆地,分割成城关、盐场、七里河、安宁、西固等五块自然小区。

盆地内部有5级高低不等的阶地,大多为冲积-洪积物所构成,二级阶地面积最大,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阶地。

兰州市大部分地面为黄土覆盖。

黄土丘陵是主要的地貌类型。

全市地貌可分为石质、沟谷地;河谷川台盆地;这三种类型分别占全市面积的65%、20%、15%。

市区海拔1520m,南有皋兰山,海拔2159m,北有九州台,海拔2067m, 地形相对高差最大约600m。

兰州断陷盆地及其周围的地层有前第三系变质岩、砂砾岩及夹泥岩和第三系红色砂岩、泥岩以及第四系松散层。

市区东部和西部为第三系红层隆起,第四系松散堆积较薄;市区中部为兰州断陷盆地,第四系堆积厚度大。

兰州断陷盆地四周均受到构造断裂的控制,市区发育多条北西西向、北北西向、北东向活动断裂,全新世以来继承性的北北西向断裂和相伴生的北西西向断裂多处见到新的活动。

主要存在有马滩断裂、雷坛河断裂、深沟断裂及黄峪断裂。

12黄兰州市地下水环境概况2.1水文据黄河兰州水文站的资料,黄河平均径流量从建站以来可分为三个时期:①1935-1968(共34)年,黄河兰州段未受到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可代表自然状态,多年平均流量为1100m3/s;②1969-1986(共18)年,黄河径流受到刘家峡水库蓄洪和调流量作用,与建库前相比最大流量有所减少,最枯流量有所增加,多年平均流量为1034m3/s;③1987〜至今,黄河径流除受到刘家峡水库调节外,还受到库容更大的龙羊峡水库调节,使年内流量变化更趋平缓,多年平均流量为998m3/s o2.2地下水环境兰州市地处我国陇西黄土高原,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沿黄河两岸分布的带状城市,主体由两个北西西向盆地连贯而成,即西固一一七里河盆地和城关一一雁滩盆地。

新发展理念视野下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研究(之二)

新发展理念视野下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研究(之二)

新发展理念视野下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研究(之二)■曾明君(二)协调发展是兰州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协调”。

1.城乡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着力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突出顶层设计,出台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实施意见。

突出产业培育,充分发挥远郊三县一区特色资源优势,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

突出园区建设,加快完善水、电、路、气、热等基础设施,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突出科技带动.利用好省会城市科技资源富集优势,促进县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对接,加强县域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由要素驱动向要素和创新“双轮驱动”转变,突出县域工业发展,兰州市县域经济包括永登、榆中、皋兰县和红古区共“3县1区”,到2020年,全市县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力争达到20%以上,占县域经济比重稳定提高到60%,左右:园区工业经济在县域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提升到95%以±o深化县域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县域工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做强县域工业链式集群发展弱项,补齐县域工业发展政策配套短板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积极推进榆中青城、永登苦水国家级特色小镇和皋兰什川国家运动休闲小镇建设,启动恒大足球小镇建设,加快西固河口、永登武胜驿、红古平安等省市级特色小城镇发展。

加大小城镇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民生保障设施投入力度.提高镇域承载力和带动力。

实施沿黄河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

抓好小康村建设、省市级美丽乡村和环境整洁村创建、5个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

二是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

今后兰州市应不断优化创业发展环境,着力推进美丽兰州、智慧兰州、幸福兰州建设,大力实施“美丽城市、创新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优化投资创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等硬环境和“三张清单、一张网”“放管服”改革等的政策软环境,持续开展造林绿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城市交通和小街巷综合整治、主要城市景观改造提升工作,重点加大实施招商引资、“双创”工作和人才“引用培管服”等政策措施力度,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氛围,激活产业成长内生动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竞争力和市民的获得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6□ 赵四东,杨永春,李伟伟,冷炳荣,钟 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渐进式的制度改革直接推动了城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乡村经济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快速增长后逐渐进入缓慢增长阶段,甚至陷入相对停滞阶段。

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快速拉大,城乡空间关系日渐分割和复杂化。

在此背景下,建立和谐的城乡关系、促进乡村快速发展成为保证国家持续发展和政治稳定的一项战略任务。

自党中央提出“五个统筹”以来,城乡统筹的相关研究迅速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

理论界的学者们重点新型三集中:河谷盆地型城市城乡统筹战略—以兰州市为例[摘 要]作为典型的河谷盆地型城市,兰州市的城乡统筹面临着有别于平原型城市的特殊矛盾,导致其不能照搬平原型城市的“三集中”战略,而应采用“新型三集中”战略:以分类引导为原则,转变农村扶持方式,引导人口梯度集中;以转型升级为契机,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引导非农产业园区化集聚和集群发展;以精明增长为理念,形成高效、有序和生态化的土地利用方式,推进土地园区化、产业化、特色化、适度规模化集约经营和土地流转。

“新型三集中”战略与“三集中”战略相比,增添了分级规模化生态移民、梯度集中、集聚集群和精明集约的新内容,更利于河谷盆地型城市城乡统筹的推进。

[关键词]河谷盆地型城市;城乡统筹;新型三集中;兰州市[文章编号]1006-0022(2011)11-0096-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New Concentrations” for Valley City Urban Rural Integrate Development: Lanzhou Ex-ample/Zhao Sidong, Yang Y ongchun, Li Weiwei, Leng Bingrong, Zhong Y uan[Abstract] As a typical valley city, Lanzhou urban rural integrate development has its unique problems. Its development shall adopt “new three concentrations” measures: leveled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non-agricul-tural industry concentration, smart growth oriented land use concentration. Compared to “old three concentrations”, the new strategy will better promote urban rural integrate development for valley cities.[Key words] Valley city,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New three concentrations, Lanzhou city关注了城乡统筹的基本理论、方法途径、模式和规划等问题[1-5],并建立了城乡统筹评价体系[6];自2007年以来,我国在实践领域先后成立了近20个城乡统筹综合改革配套示范(实验)区,以探索适宜地方发展的特色战略[7]。

上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很重视“三集中”战略,“三集中”战略是由上海、成都以及苏南城市群城市等较为发达的平原型城市城乡统筹经验总结而成的战略方法。

“三集中”战略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已居于核心地位,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方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8]。

但关于其内涵可否进一步予以深化,其是否为万能药,适用于[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4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6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NCET-07-0398)、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lzujbky-2012-k35)一切地方的城乡统筹发展,尤其是能否适用于发展条件特殊、成长过程复杂且统筹发展需求迫切的河谷盆地型城市的城乡统筹发展,国内学术界尚无相关研究。

本文以典型的河谷盆地型城市兰州市为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1河谷盆地型城市城乡统筹“新型三集中”战略构建1.1河谷盆地型城市城乡统筹的主要问题“三集中”战略最初于1985年在上海郊区农村率先提出并实施[9],其在苏南城市群和成都等地的实践过程中得到较快发展,从而促使“三集中”战略在全国各地推进实施。

所谓“三集中”战略,即乡镇工业向开发园区或工业集中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或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农民向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集中[10]。

回顾苏南城市群等地区的发展经验,可知“三集中”战略提出的初衷是解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村工业布局,“独门独院”和“走了一处又一处,处处见农户”的传统农村生活居住分散[11],农业生产效益和效率较低等问题。

新时期,“三集中”战略的内涵是否需要增添新内容,关键在于“三集中”战略能否有效地应对地方特性和城乡统筹的关键问题。

换言之,在于明确河谷盆地型城市城乡统筹是否面临有别于平原型城市的特殊矛盾,若有,则需进一步回答“三集中”战略能否解决这些特殊矛盾的问题。

河谷盆地型城市特殊的发展条件和成长历程,赋予其城乡统筹有别于中部及东部地区平原型城市的特性,对“三集中”战略的应用形成较大挑战。

河谷盆地型城市城乡统筹发展不但受特别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约束等普遍性矛盾的制约[12],而且深受下列特殊矛盾的影响:①从区域和国家视野分析,多数河谷盆地型城市处于边疆、交通枢纽、多民族地区和多元文化交汇区等特殊区位,对国家战略安全和权力中心具有较大影响力,使其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性更强。

在这些地区,“三集中”战略的运用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其实施过程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人口等要素集中的过程因受民族文化等多元因素影响而变得更为复杂。

②从河谷盆地型城市的自然限制要素看,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域特征对城乡统筹的阻碍和限制性更强,尤其表现在地貌和水文气候条件对城市空间拓展、产业布局与规模、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这些阻碍和限制使城乡两个系统的地域耦合发展较为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三集中”战略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启示,但照搬“三集中”战略将会面临重重困难,如城镇空间难以容纳乡村转移人口、抄袭人口集中方式会使城市财政崩溃而“拖垮”城市等。

③从国家发展战略变化和城市成长历程看,计划经济时期,中国西部多数河谷盆地型城市在国家支持下经历了“突变式”的成长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建立和发展战略重点东移导致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发展较为滞后,积累了诸多的体制性矛盾,如下岗职工多、居民收入水平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13]、城乡统筹的复杂性高,以及任务比平原型城市艰巨得多。

④从现实条件和发展需求看,目前部分河谷盆地型城市处于要素资源匮乏和枯竭、产业结构偏重和畸形、城乡生态环境破坏和风貌损坏严重等发展状态[12-13];产业和城市转型迫在眉睫,而且面临的压力和困难巨大,尤其是城市空间扩展难度大、环境容量十分有限,制约了城乡对接及耦合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三集中”战略虽然可应对这些问题,但非完美之策。

例如,在环境容量有限性条件下,“三集中”战略因过分追求集聚而非集群和集约发展,在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育的矛盾上面临巨大挑战,存在集中发展导致集中污染的隐患。

总之,河谷盆地型城市城乡统筹确实存在有别于平原型城市的特殊矛盾,且较为严重和复杂,“三集中”战略可有效解决其部分矛盾,但对其余矛盾特别是对城乡统筹发展影响很大的特殊矛盾尚缺乏有效的应对之策。

另外,苏南城市群和成都等地的“三集中”战略实践经验也揭示了其不足之处,如人口集中仅追求居住空间和身份转换而忽视居民的职业、收入及生活保障等;城市出现了城镇扩张,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热等现象,造成大量耕地被占用[9]。

因此,当前不仅要抓好河谷盆地型城市城乡统筹的“三集中”建设,更要克服“三集中”战略现有缺陷,在新时期进一步深化其内涵和赋予其新内容,推进其从单纯集中向更高层次发展。

1.2河谷盆地型城市“新型三集中”战略的内涵解析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在于协调城乡发展状态和能力之间的差异。

如何在受上述矛盾制约而导致统筹实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实现城乡对接和共同发展,成为河谷盆地型城市城乡统筹的关键,其要求城镇发展不会“榨干”乡村,乡村发展又不会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累赘”。

因此,如何综合解决乡村现状的改善、生态风貌的修复以及乡村的城镇化和工业化等多种问题成为城乡统筹的重点内容,而如何才能在此特殊背景下借鉴“三集中”战略引导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高效利用更成为重中之重。

据此,本文提出针对河谷盆地型城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三集中”战略。

“新型三集中”战略的内涵为:以分类引导为原则,转变农村扶持方式,引导人口梯度集中;以转型升级为契机,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引导非农产业园区化集聚和集群发展;以精明增长为理念,形成高效、有序和生态化的土地利用方式,推进土地园区化、特色化、产业化、适度规模化集约经营和土地流转,促进生态保育972011年第11期 第27卷图3 兰州市城乡统筹聚落体系构建示意图和城乡协调发展。

其三个维度之间并非孤立演化,而是协同演进,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其中,产业园区化集聚和集群发展是关键,人口梯度集中是核心,土地园区化、特色化、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集约经营是基础(图1)。

(1)以分类引导为原则,转变农村扶持方式,引导人口梯度集中。

针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等传统扶贫手段失效、城镇承载力和带动力有限等矛盾,要求人口不能仅从水平方向向城镇集中,而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同时向发展条件较好的乡村及城镇梯度集中,使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或新型农民。

基于此,应将全域分为禁止开发高山区、限制开发半山区与引导开发沟谷区,以及优先发展川谷区(包括乡村主导的优先发展川谷区和城镇发展核心区)等若干等级发展区,不同等级发展区之间人口流动强度各异(图2)。

为达到真正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实现区域生态化发展的目的,为产业和城镇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在人口梯度集中过程中还应坚持分期推进大规模生态移民。

(2)以转型升级为契机,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引导非农产业园区化集聚和集群发展。

要求非农产业发展放弃单纯产业集聚和乡村工业园区过度发展的方式(突出表现为“乡乡批土地,镇镇办园区”),应坚持通过“招商选资”和产业链条优化升级等方式,分类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并鼓励和指引企业互动耦合,走集群发展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