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二节 xx

合集下载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1、《新青年》的创办及其主编陈独秀《新青年》(第1卷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

当时,中国正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在政治上,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进而加紧策划复辟帝制。

在思想文化上,竭力提倡封建道德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鼓吹复古思想,宣扬鬼神迷信,严重阻碍了人民的觉醒。

现实的教训引起先进人士的深思,曾经追随辛亥革命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着手,广泛开展一个“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来唤起民众。

他们开始从先前热衷于旧政党政治活动转向从事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

《新青年》杂志是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出刊9卷54号。

陈独秀(1879~1942),《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字仲甫,笔名三爱、实庵、?眼等,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1896年考中秀才,次年又赴南京考举人,落榜。

由于受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影响,他抛弃了传统的仕宦旧途,转而走向寻求西方新学,从1901年他21岁起的五六年中,多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

同时,在国内外组织团体,创办报刊书社,1903年在上海协助章士钊等创办《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

1904年在安庆(后迁芜湖)与人合作创办并主编《安徽俗话报》半月刊,1914年,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

他为报刊撰写时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激励国民的志气,克服“奴隶根性”。

1915年夏,在袁世凯卖国复辟的危难时局中,陈独秀回国即着手筹办《新青年》,由上海群益书社印刷发行,作为“救国新民”的舆论基地。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徐宝璜(1894-1930)
字伯轩,江西九江人。 最早赴美国研究新闻学, 回国后任北京《晨报》 编辑; 北京大学教授。
徐宝璜特别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他认为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主张采访要有闻必 查,不能有闻必录,更不能有意捏造。 徐宝璜要求新闻记者有大无畏的精神, 见义勇为,宁愿牺牲一身以为民请命。 作为报刊编辑,应对社会负重大责任, 应有纯洁之品德,高尚之思想,远大之 眼光,为对社会负责,刊发的新闻应确 为对时事所下的正确透彻之批评。
第四节
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
一、★新闻工作改革
(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 (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三)新文风的出现
(四)副刊的革新
(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四大副刊” ★
《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
《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
《晨报》的《晨报副镌》副刊 《京报》的《京报副刊》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919.7创刊,1920年停刊,共出刊100多期 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主编。 对开大张日报,后改为三日刊,有时发行号外, 以评述为重点。 天津的“新曙光“, “全国的学生会报冠”。
第三节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一.《新青年》的改组和 《共产党》月刊的创办 李大钊将《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 成马克思研究专号。
《敬告青年》
——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充分表达了“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知 识分子 ——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张、体现瞩望于青 年但又必须改造青年国民性的深刻意识。
★二、《新青年》主要宣传贡献
①批判封建的旧道德, 抨击尊孔复辟逆流
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 新道德新思想。
《新青年》主要的宣传贡献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2、主要内容
(1)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2)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 (3)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 五四运动

(二)报刊对五四运动的宣传报道
1、北京各报突出报道学生爱国行动 2、《大公报》胡政之采访巴黎和会 3、上海各报集中报道 4、《每周评论》舆论先导
(2)毛泽东
(1)早期报刊活动 向《新青年》投稿; 主编《湘江评论》和《新湖南》周刊 (2)早期报刊思想 认为报纸的作用在于传播最新思潮,推动群 众运动; 主张报刊应有战斗的风格。

2、《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概况 1919.7.21-1919.9.2,周恩来主编,天津学生 联合会机关报 以评述为重点 “全国的学生会报冠” 《革新、革心》、《黑暗势力》、《本报继 续出版的布告》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二、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 三、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四、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

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 (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三)李大钊揭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一页
(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宣传内容: 1、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易白沙:《孔子平议》,批孔第一枪 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孔子之道与现代生 活》、《复辟与尊孔》、《宪法与孔教》 李大钊:《今》、《新的、旧的》 鲁迅:《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 父亲》 吴虞:《家庭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人与孔教》 (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
二、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

第四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四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1)1918年10月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
会创立,蔡元培、徐宝璜、邵飘萍为核心人 物。 (2)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我国新闻学研 究的开端,也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教育团体。 (3)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新闻 周刊》。 (4)我国第一本中国学者撰写出版的新闻学 专著——徐宝璜《新闻学》 (5)国际交流在加强。
二、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
1、《每周评论》和《新青年》的互相配合。
2、五四运动前后全国报界呈现立场一致的局
面。 3、进步学生的办报活动积极。
(1)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为一份
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2)《每周评论》在五四运动期间,发挥了 积极的舆论先导作用。 (3)它是《新青年》的姊妹刊物,二者相互 补充,各有特点,他们协同作战共同扫除新 文化运动的障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开辟广阔阵地。
第四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学习要点
《新青年》的贡献和影响
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取得的成绩
一、《新青年》
1、《新青年》创办的历史背景和创办宗旨。
2、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1922年7月
终刊,创办人为陈独秀。 3、《新青年》的三个发展阶段。 4、《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宣传内 容。 5、《新青年》的贡献和影响。
(1)北京各报报道学生爱国运动,并发表言
论支持。 (2)天津《大公报》记者胡政之是采访巴黎 和会的唯一中国记者。 (3)上海各报进行集中报道。eg,《申报》、 《神州日报》、《时报》、《时事新报》等。
(1)毛泽东和《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
日创刊于长沙,小型周报,以宣传最新思潮 为宗旨。 (2)周恩来和《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919年7月21日创刊于天津,三日刊日报, 以评述为重点。 (3)恽代英和《武汉星期评论》。

第6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6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复习笔记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1.《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1)《新青年》l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因有重名之嫌而改为本名。

l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

从创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54号。

《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l917年12月),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l920年5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l922年7月)。

l917年初,陈独秀应聘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到北京出版,并由个人主办发展为拥有一批进步教授、学者参与编撰的同人刊物。

1918年1月第4卷第l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主编者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主要编撰人有鲁迅、周作人、高一涵、陶孟和、王星拱、陈大齐、张申府等,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宣传的统一战线。

(2)陈独秀陈独秀(1879-1942),早年受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影响,抛弃了传统的仕宦旧途,转向寻求西方新学,多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

他还在国内外组织进步团体和报刊书社。

l903年,协助章士钊等在上海创办《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

l904年与人合作创办《安徽俗话报》半月刊,并任主编。

辛亥革命后,陈独秀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月刊,并在报刊上发表时论,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激励国民志气,克服“奴隶根性”。

1915年夏,陈独秀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危难时局中,毅然回国筹办《青年杂志》,由上海群益书店印刷发行,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

陈独秀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一共撰写了l00多篇政论、专论和杂文。

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带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6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6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 5、文学改良运动
•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倡导“八大主义”:“ 一曰言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 不用典。七曰不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曰,推倒雕琢的、阿 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 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 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在职业基础上,它还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 介的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 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 的更高权威的精神和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 度。
• 3、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
– (1)内容
• (1)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 众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2)新 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 益集团的宣传员;(3)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 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 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4)他 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 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 5)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 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 制。
• 葛红兵:五四之前,传统中国文化以理性为本位,以人伦关系的秩 序有度为基础,我将之称为“群体伦理本位文化”,我所定义的 群体伦理本位文化在世界性范围内属前工业文化,它的天然土壤 是小农经济及其衍生物族类社会,族类意识是群体伦理本位文化 的基本纽带,它的基本的规约是整个族类的群居点必须统一在一 个一元的权力构架中,以对抗大自然的狂暴,因为族类群居的根 源在于人类在整体上处于与大自然为敌的状态,生产力的底下使 得族类劳动的收益极低,人们在青壮年时不能积蓄足够的财富来 维持自己年老力衰时的生活,这时人们生育子女是为了使自己的 老年生活得到保障。这样整个族类群居点的关注焦点就放在了老 人身上,对年老的恐惧成了社群的中心恐惧,这种恐惧使它们发 明了一整套制约方式,来制约青年人,使青年对老年俯首帖耳。

中国新闻史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308-09-2

中国新闻史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308-09-2

“五四”空前的群众运动, 冲破了“二次革命”以来 新闻界万马齐喑的沉闷空 气,发挥了报刊巨大的宣 传鼓动作用,同时也促进 了报刊的大发展。
爱国学生在北京街头向群众演说, 并散发传单
1919年5月4日,北京 学生群众大会现场
31
北京大学和五四运动
32
1919年5月4日《时事新报》的漫画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散发的 《北京市民宣言》
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 “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24
叫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33
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发行 的关于“五四运动”的号外
1919年5月20日《时事新报》的漫画
34
北京学生在五四运动中散发的传单
五四时期的爱国传单
35
1919年6月12日《新闻报》的漫画
1919年6月初,上海、江苏政府和上海学联 36 劝告商界坚持罢市的两个广告
五四时期的歌谣和传单(一)
19
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20
陈独秀
21
李大钊
胡适
22
鲁迅
23
五四时期现代诗欣赏:
鸽子
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 青天, 十分鲜丽!

第六章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六章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
1916年9月复刊-1917年8月。主要目的 就是批孔 批孔——反对封建文化、传统伦理 批孔 道德。 易白沙:《孔子平议》 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 《宪法与孔教》《复辟与尊孔》 吴虞:《家族制度与专制主义之根据 论》、《吃人与礼教》等
《新青年》第三阶段
北大教授轮值主编时期。1918年1月-1919年12月,主 编人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 尹默等。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提倡白话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学问题》 鲁迅《狂人日记》 双簧之《答王敬轩》 荆生》 双簧之《答王敬轩》,《荆生》事件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前期思想的总结
报刊对五四运动的宣传报道
北京:《晨报》 天津:《大公报》刊登胡政之的独家专访。 上海:《申报》《神州日报》《时事新报》等 7家报纸联合拒登日商广告。 《每周评论》舆论先导的作用。 中国报界空前团结,北京上海等共83家报纸成 立中华全国报界联合会。
1919年4月巴黎和会决 定将战败的德国在中国 山东的一切权利转让给 日本。这种无视中国主 权的行为,激起中国人 民的强烈反对。《每周 评论》发表文章,揭露 巴黎和会的骗局,谴责 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 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是该报刊登的山东问 题。
《新青年》杂志 《新青年》的创 办四中国现代新 闻事业开始的标 志。
《新青年》发展的第一阶段
1915年9月,陈独秀在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 起,吹响了中国历史上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 解放的号角。
《新青年》发展的第一阶段
陈独秀主编时期 (1915年9月15日-1916年2月) 宗旨: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 志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但也用蔑视的 态度记录筹安会与袁世凯的活动。 发表《敬告青年》《一九一六年》《吾人之最 后觉醒》等。 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歌颂西方资产阶级自由、 独立平等、人权等思想,但因为曲高和寡没有 市场,终因销量太少而于1916年2月休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一文中说:“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 了干部。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 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来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 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三、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诞生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三、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诞生
3、 “中俄通讯社”(华俄社):
1920/7——1925/8/1,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社长杨明斋
4、《劳动界》等第一批工人报刊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劳动界》 (1920/8/15——1921/1/23)
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劳动音》 (1920/11——1920/12/5)
2、《共产党》月刊的创办
1920/11/7——1921/7 , 中 共 上 海 发 起 组创办理论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李达 主编 三方面进行宣传: 1 、党建;俄共; 2 、 道路和纲领;3、宣传马克思主义。 反对伪社会主义(宣传社会改良主义, 鼓吹发展资本主义)和反对无政府主义的两 次思想论战。扩大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 并为建立中国共产党扫除了思想障碍。

我们学生联合会在求社会同情的时 候,不能不有两个利器:一个是演 讲,一个是报纸。演讲、报纸全是 表现我们学生思潮的结晶。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二、五四运动与新闻宣传
(四)周恩来和《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 1919/7/21 - 1920/1/25) 1919/7/21,《天》天津创刊,周恩来任主编(飞飞)。 《天津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日刊发行旨趣书》,表明对 报纸的重视 大力进行反帝反军阀的宣传鼓动,影响很大。2万份,“全国 学生会报冠”。 “天天在奋斗里讨生活”
1920-9-1: 《新青年》改组 沈雁冰:这暗示 中国人民与十月 革命后的苏维埃 俄罗斯必须紧紧 团结,也暗示全 世界无产阶级团 结起来的意思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二、五四运动与新闻宣传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三、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诞生
《新青年》的贡献:向广大读者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 启蒙教育,激励团结许多人从民主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在 思想上、干部上为中共的建立作了积极准备。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二、五四运动与新闻宣传
(二)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
全国新闻界积极支持和报道五四运动 北京各报 天津《大公报》的“巴黎来电” 胡政之 是采访巴黎和会的惟一中国记者,他的“巴黎来电”是《大公报 》吸引读者眼球的一个亮点。 上海,拒登日商广告 《每周评论》舆论先导:“五四运动” 报界联合:83家报纸,中华全国报界联合会,“外为和会专使的后盾, 内作南北代表的指导” 进步学生报刊的发展,1919年,400种之多
中 外 新 闻 事 业 史
以史为镜
明方向
知荣辱
筑信仰
徐 欣
逃离北上广
逃离北上广,一种社会现象,即逃 离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是 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 增长的情况下,在白领中兴起的思潮: 要不要逃离北上广,到二三线城市去安 放青春,这是两种价值,选择哪种是性 格和每个人具体情况所决定的。
逃离北上广
逃离北上广
逃回北上广
逃回北上广,即在逃离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四 座一线城市之后再度逃回。前一年逃离北上广,到二三线 城市去安放青春的浪潮之后,有些当时坚定地离开北上广 的人,又从二、三线城市逃回。在面对北上广巨大的生活、 工作压力,选择了逃回二三线城市的人,发现二三线城市 的生活也并非想象中的那般惬意,于是,他们又打点行装 回到北上广。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二、五四运动与新闻宣传
26-37期,由胡适主编,宣传实用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期发表文章,名为:《多研究些 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引起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这便 是统一战线开始分化的一个标志,也是胡适“和马克思主义者冲突的第 一个回合 ” 李大钊以《再论问题与主义》为题,坚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向。 胡适又写了《三论问题与主义》和《四论问题与主义》 1919/8/31,《每周评论》被查禁,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止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二、五四运动与新闻宣传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二、五四运动与新闻宣传
(三)毛泽东和《湘江评论》
《湘江评论》1919/7/14—1919/8,长沙创刊,湖南学联机关报, 指导湖南革命运动,以评论为主,时事与评论结合。 《创刊宣言》:“宣传最新思潮” 宣传内容: ——进行了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宣传; ——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连载《民众的大联合》,阐述了“民众的大联合”的思想。 “湘江的怒吼”, 5000份,李大钊“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 刊物” 。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二、五四运动与新闻宣传
《每周评论》第一次把学生的伟大爱国运动称为“五四 运动”,赞扬它是中国学生和中国人民的一个“创举”;第 一次提出学习“五四精神”,即在关系中国民族危亡的时候 所表现的“学生牺牲、社会制裁和民族自决”的精神。
《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宣传,惊醒了一代青年,被看作是 “明灯黑室”、“空谷足音”,开中国历史的 “新纪元”。广大青年推崇 陈独秀是 “思想界的明星”。 胡适说︰“廿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 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而《 民报》与《甲寅》还算不上。”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二、五四运动与新闻宣传 两个阶段:
第 1—25期,陈独秀主编,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倾向社会主 义。五四运动时期,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先导作用。进行了强有力 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军阀的宣传鼓动工作。发挥评论的优 势,如陈独秀著文痛斥“分赃会议”、“武人政治”。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不管在哪个地方工作生活,只要这个地方能够实 现你一直以来的梦想,那它就是你的桃花源。 各位: 为努力寻到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加油!
拼 爹
一线城市是江湖,二线城市是道场; 一线城市是现货,二线城市是期货;
热点
一线城市拼智商,二线城市靠情商;
一线城市有优越感,二线城市有归属感; 一线城市适合小众者,二线城市适合生活家; 一线城市适合青春前5年,二线城市适合青春后5年; 一线城市让人见世面,二线城市让人拓视野;
一线城市胜在GDP,二线城市胜在CPI;
五、新闻业务的重大改革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五、新闻业务的重大改革
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报纸编排的改进,版面变得生动活泼多样化 新闻采写方面: 国际通讯报道的开展 俞颂华、瞿秋白等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 报》聘为我国第一批赴苏俄采访的特派员,采写许 多“苏俄通信” 《俄乡纪程》、《赤都心史》。 周恩来被聘为天津《益世报》的特约记者,在旅欧 时写了大量的“旅欧通信”。
一线城市有文化,二线城市有闲情; 一线城市是“飘之城”,二线城市是“一生之城”;
世界这么大,心安即是家。
——《新周刊》
逃离?还是逃回?这是个问题!
热点
从“逃离”到“逃回”,表面上看,这样的“折返跑”颇 具戏剧性,其深层次原因却更加值得深思。
中小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也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 增强中小城市的吸引力,首先要加快发展步伐,调整产业布局、 提升经济结构,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更重要的,是 建立公平、有序的社会结构,赋予大家平等的发展机会,为年 轻人创造更有利的就业环境。
复习与思考
1、《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2、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的报刊活动 3、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第七章创意空间
1、蔡和森和《向导》 2、中国广播事业的产生
课前预习
1、《向导》、《中国青年》 2、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的党报特点 3、国共合作及报刊的发展 4、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邵飘萍 5、中国广播事业的产生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特点: ——以向工人阶级和劳动者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本任务。 ——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 ——新闻宣传工作和建党的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而行。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意义: 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筹建中国共产党进程中发挥了宣传、 鼓动作用,为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在中国新闻 事业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四、新闻学研究与教育的开端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四、新闻学研究与教育的开端
新闻学教育 •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举办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 “百余人”(邵 语),第一期一年证书23人,半年32人(毛泽东),第二期40人,为 新闻界培养了优秀人才。 • 徐宝璜主讲新闻学概论 ,1919年12月以北大出版部新闻学研究会名义 出版《新闻学》 ,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在我国新闻界实为 破天荒之作”(蔡元培语) • 邵飘萍主讲新闻采访,1923年《实际应用新闻学》,第一部研究新闻 采访工作的专著。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五、新闻业务的重大改革
蝴 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胡适白话诗歌
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群人“如丧 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 以,的确是“大仗”——鲁迅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广东共产主义小组的《劳动者》 (1920/10/3——1921/1/2) 最早译载《国际歌》歌词(《劳动歌》为题)
一些共产主义小组还 创办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 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 俗工人报刊。这些工人报 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我 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