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地震进行层序划分和对比的原则和依据
《地震地层学》第二章(层序分析二)

上超
上超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T2 T3 T4 T6
削蚀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削蚀
T2
削蚀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削蚀
T2
T3 T4 T5 T6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削蚀
T2
T3 T4 T5 T6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顶超
顶超
1、主要地震反射 (1)反射同相轴明显; (2)反射同相轴延续范围比较大;
主要地震反射
主要地震反射
第三节 地震反射的年代地层意义
一、 基本概念
主要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意义。即主要地震反射追随 年代地层的对比关系而不是以跨时代的岩性地层单元。
2、年代地层意义
年代地层意义指界面具有区分地层时代新老的作用, 界面以下的地层比界面以上的地层时代更老。
2、顶超(顶部超覆)
成 因:
顶超发育期间,在基准面之上发生了沉积物 的过路情况(Sedimentary bypassing) 和小的侵蚀作用。
顶超通常与三角洲复合体相伴生。但也可见 于深海沉积中,如深海浊积扇,在那里的沉 积基准面是受浊流和其它深水作用控制的。
二 、沉积层序顶界类型
3、整一
地层对一个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整合面的平行。
2、在盆地边缘部位 (1)由于(横向)水体能量横向的渐变性,使得一些
岩性边界为过渡性界面,波阻抗没有明显的差 别,因此产生不了显著的反射波形。 (2)但是水位变化所影响的每个时期的沉积物之间 都具有相当大的声阻抗差,往往能够形成较强 的反射同相轴。即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意义。
地震资料解释

2 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的显示方式:
波形显示 变面积显示 变密度显示 波形+变面积显示 波形+变密度显示
2020/5/7
27
2 地震剖面
20波20形/5显/7 示
变面积显示
变2变8密密度度显显示示
1 地震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2020/5/7
波形+变面积显示
29
2 地震剖面
2020/5/7
因而,它们的叠加结果——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子波组, 其波组特征(相位个数,哪个相位最强等),也一定具 有某些相对稳定的性质。
这就是地震记录面貌形成的过程。
2020/5/7
15
1 地震记录的形成
地震道f(t)是有效波s(t)和干扰波n(t)叠加组成的,即:
f (t) s(t) n(t)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纵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2020/5沿/7任意方向切出的垂直剖面
52
2020年5月7日10时
53
27分
2020年5月7日10时
干扰波由非激发干扰n0(t),噪音背景n1(t)及规则干扰 N(t)叠加而成,即:
n(t) n0 (t) n1(t) N (t)
规则干扰分两类:
一类与地质结构有关,称第一类规则干扰N1(t),包括多次波, 反射-折射波,转换波,断面波,绕射波,伴随波,折射波,瑞雷
波,勒夫波,斯通利波等,这类波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转换为有
同相轴:一串套得很好的波峰(谷) 相位:通常用波峰(谷)的数量来描述 复波(波组):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同相轴,往往
是一组相邻反射波叠加形成的。 波系:相邻几套稳定的波组
2020/5/7
25
2 地震剖面
实验三 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

实验三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一、实验目的:通过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的识别,划分和识别层序和体系域边界,利用Exxon 模式对地震剖面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确定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陆相断陷盆地两种不同构造背景的层序地层样式,通过海(湖)岸上超点的变化推断海(湖)平面升降特征,撰写地震资料层序地层分析实验报告。
二、地震资料地质背景:三维地震剖面JN87-0lB为澳大利亚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第四系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混积沉积剖面。
过陆参3井的三维地震剖面为辽河油田陆家堡坳陷断陷湖盆侏罗系碎屑岩沉积剖面。
三、实验结果:一.JN87-01B剖面1.层序界面和体系域的识别及层序和体系域的划分,自上而下分为五个体系域。
层序A,为具陆棚坡折的海相碎屑岩沉积,发育LST、TST和HST,其中LST中可以见到明显的盆底扇和斜坡扇反射特征。
可以识别出层序的底界面SB1。
层序B,是缓坡样式的沉积层序,发育LST、TST和HST。
可以看到明显的S型加积和S型-斜交型前积特征。
可识别出最大海泛面。
可以识别出层序的底界面SB2。
层序C,是具有陆棚坡折的沉积层序,缺失LST,发育TST和HST,可以识别出最大海泛面与首次海泛面。
但该层序中存在明显的S型加积和S型-斜交型前积。
可以识别出层序界面SB3。
层序D,是具陆棚坡折的沉积层序,发育LST、TST和HST。
可以识别出最大海泛面MFS。
可以识别出层序界面SB4。
层序E,是具陆棚坡折的沉积层序,发育LST、HST。
可以识别出最大海泛面MFS。
可以识别出层序界面SB5。
二.过陆参3井的剖面1.层序界面和体系域的识别及层序和体系域的划分过陆参3井的剖面上识别出三套层序,自下而上命名为层序A、B、C。
可以识别出层序界面SB1,SB2,SB3。
层序A:根据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终止关系和地震反射特征。
可以识别出首次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
在该层序中可以识别出LST、TST和HST。
LST明显的发育有斜坡扇和盆地扇沉积。
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

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姜在兴李华启等编著第一部分层序地层学原理层序地层学是一种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地层的新方法。
当与生物地层及构造沉降分析相结合时,它提供了一种更精确的地质时代对比、古地理恢复和在钻井前预测油气储集岩、烃源岩和盖层的方法。
层序地层学概念在沉积地层上的应用有可能提供一个完整统一的地层概念,就象板块构造曾经提供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构造概念一样。
层序地层学改变了分析世界地层记录的基本原则,打开了了解地球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因此,它可能是地质学中的一次革命。
从本质上说,层序地层学分析提供了划分层序和体系域等时间地层单位组成的地层格架,这些层序和体系域与特定的沉积体系、岩相和油气分布有密切联系,并形成于与海平面相对变化有关的基准面变化。
而这些变化表现为地震资料上的反射不连续性和测井、岩心及露头剖面上相带叠置方式的变化。
层序地层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消除了地层学中长期存在的年代地层与岩石地层单位及生物地层单位三重命名的混乱现象。
地震反射近似地逼近等时面本身,为地层的划分与对比(至少在准层序级以上) 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象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全球统一的构造概念一样,层序地层学也有可能提供一个全球统一的地层学格架和沉积作用格架。
②第一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成因地层划分方案(成因地层年表)。
过去人们根据某一或二项标志,提出过地层划分方案(地层年表),其中有古生物的、岩性的、放射性向位素年龄的、古地磁的方案等。
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从地层的成因和发展上进行研究,因此,出现了许多相互矛盾、无法解释的现象。
层序地层学通过对控制地层形成的四个要素(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气候、沉积物供应) 的综合分析,得出相对海平面(或基准面) 控制层序形成与发育的概念。
将层序内部和层序之间的成因联系确立下来,把地层学从描述性提高到有完整体系的理性阶段。
③建立了地层分布模式。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地层分布模式的一门科学,它把层序定义为“顶、底以不整合或与这些不整合相应的整合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一套地层”。
第二章地层对比和划分

它能在已确定油层组界线的基础上,配合次一级旋回特征划分 砂层组和单油层。
C建立标准剖面
油田(藏)综合柱状剖面图就是该油田(藏)的标准剖面。 它是进行油层划分对比的标尺和依据,是全油田进行新井分 层和全区统层的标准。
从几口钻遇油层较全、录井取心资料和测井资料丰富的井中, 挑选有代表性的油层组合汇编成综合柱状剖面图
§1 地层对比
(5)某些矿物的热释光
油藏地质研究
碎屑矿物如石英等受热激发时,以光的形式释放出 的聚集的部分能量特性作为对比标志。
热释光现象分为天然热释光和人工热释光两种。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二、油层对比
1.油层对比的概念
在邻井之间和研究区范围进行油层的横向连续性追踪。 油层对比是研究油层空间展布和连通情况的基础。
常见标志层: 碎屑岩中夹有的致密薄层灰岩、稳定泥岩、油页岩或化石层; 碳酸盐剖面中石膏夹层或泥岩夹层; 冲积沉积中的煤层、古土壤层、火山灰等; 含有特殊矿物的地层; 上下层段间某种特征(地层水矿化度、放射性物质含量)的差异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b.岩性及岩性组合
岩性特征: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学特征,它们都是沉积环境 的物质反映。
由若干相邻的单油层组合而成。同一砂层组 的岩性特征基本一致,其上下应有较为稳定 的隔层分隔。
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 其顶底应有较厚的泥岩作盖层和底层,并且 分布在同一岩相段内,其岩相的顶底即为油 层组的顶底界。
由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同一含油层系内 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油水特征 基本一致。含油层系的顶、底界与地层时代 的分界线基本一致。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b.地震
第4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61

地 )
球
地震剖面的纵坐 标是时间,钻井剖面 的纵坐标是深度,钻 井界面与地震界面如 何对比?——桥式对 比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1)基于VSP的桥式对比
奥 奥 陶
陶
志 志 留
留
东河 东河
生 屑 屑
生
双 双 峰 峰
石 炭 C2 石炭C2
*****井零偏VSP 桥 式 标 定
中 ms
国
石
油
大
学
北 (
京
地 )
石
油
大
学
北 (
京
地 )
球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trace2571
(2)时频分析反映的旋回特征——以地震剖面为例
④
③
T80
②
①
T82 T83
中
国
石
油
学 ③ 大
④ 北 (
京
地 )
球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②
①
(2)直接根据地震剖面上的振幅和频率特征识别沉积旋回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北 (
京
地 )
球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1)视振幅变化反映的沉积旋回 2)视周期变化反映的沉积旋回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民 2.5.6 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英
• (1)界面为纲,旋回为体
球 • (2)井震统一,尺度匹配 京 • (3)网络闭合,误差量化 石 油 大 学 北 ( 地 )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层序划分与对比 [兼容模式]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层序划分与对比 [兼容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4a6a8679aaea998fcd220e14.png)
综合练习:不整一界面的识别2 地震层序分析•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2.4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2.5地震层序划分对比2.5 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2.5.1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 2.5.2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 2.5.3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 2.5.4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地震识别• 2.5.5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2.5.6地震与钻井的桥式地层对比• 2.5.7地震反射界面的年代地层意义123退积式准层序组进积式准层序组123砂泥砂2旋回特征1、界面特征2.5.1 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2.5.2 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在旋回C结束时,二级最大海退面叠加在一级最大海泛面上。
不同级别旋回滨线迁移的叠加模式(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层序界面为什么要强调“以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推荐采用的层序级别及其特征•巨层序(一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陆泛旋回对应•超层序(二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洋中脊扩张旋回对应•构造层序(新增术语):以区际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完整旋回,与盆地旋回对应。
•层序组(新增术语):以区域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的特定阶段,与盆地演化的阶段相对应,•层序(三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以超覆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
不同层序组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体系域(四级层序,基本沿用Vail术语):以首次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为界,表现为特定的地层叠置模式特征,与基准面旋回的特定阶段相对应,相当于体系域。
通常体系域与准层序组对应,但有时一个体系域也可能包含多个准层序组,在低位域尤其如此。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

第二节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一、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一)地层划分地层的划分是地层学的一项基础任务,也是地质工作的基础。
其目的在于确定区域地层层序和建立相应的地质年代系统。
我们把一个地区的岩层,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岩性、化石等特征归纳成不同级别的地层单位,建立区域地层层序,了解该区域地层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称为地层划分。
如果地层形成以后,一直保持其原始生成顺序,即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属正常层序。
但在地壳发生过强烈运动的地区,由于岩层遭受褶皱和断裂的影响,使原始地层产状发生变动,甚至倒转,使早期形成的岩层覆盖于晚期形成的岩层之上。
因此地层划分首先要判定地层的正反顺序,建立正常层序。
地层的特征和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如岩层的几何形态、接触关系、岩性、岩石组合、化石特征、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其中任何一种特征都可以作为划分地层的依据。
由于切分地层的依据和标准不同且具有多样性,因而可以划分出多种地层系统,不同种类的地层划分可以重叠在同一剖面上进行,这就是地层单位和地层划分的多重性。
目前常用的有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三种。
(二)地层对比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将不同地区(或剖面)的地层进行比较,论证其地质时代、地层特征和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即为地层对比。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特征和依据不同,有不同种类的对比。
例如:岩石地层对比是论证岩性特征和岩石地层位置是否相当;年代层对比是要论证地层的地质年龄和年代地层单位的位置是否相当;生物地层对比是要说明含化石层的化石内容和生物地层位置是否相当。
地层划分与对比两者在原则和依据上是同一的,在方法上是有密切联系的。
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一)岩石地层学方法凡是以地层的岩性特征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岩性界面变化为准,划分地层,是建立区域地层层序的主要方法统称为岩石地层学方法。
岩石特征主要指岩性、岩石组合、岩相、岩层的横向展布和岩石的变质程度等。
根据岩石特征的相似程度,对地层进行划分,并建立岩石地层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立新 2004年2月16日
提纲:
1 、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2 、地震层序划分的标志 3 、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 4 、层序边界及地震层序划分的原则
1 、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地震资料的地层学和沉积相研究是地震地层学和层序 地层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地震资料以其 覆盖面积大、能反 映地层相互接触关系和沉积体宏观的三维形态及其接触关 系为其显著特征。虽然地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不如露头、 钻井和测井资料,但是其连续的地震反射具有相对年代地 层意义,这为我们建立盆地范围内的年代地层框架提供了 良好的基础。在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时,一 定要选择来自 统一采集系统、统一处理系统的地震剖面 , 选择那些地层发育齐全、构造简单、地震反射清楚且能反 映全区地质面貌的地震剖面 ,建立地震测网。
2.2.5 下超界面
? 上部同相轴对该界面向下向前推进,并以角度相交于其上。 下超是在进积明显的沉积体前部具有的现象。主要有三种类型:
? (1)陆上沉积间断型下超:与在陆上沉积间断的基础上所发育 的冲积扇、崩积锥等进积明显的沉积体相对应。
? (2)水下沉积间断型下超: 与在水下沉积间断的基础上所发 育的海底扇之类的进积沉积体相对应。
? (3)连续沉积型下超: 与在连续沉积但沉积速率很低的背景 下,局部发育的沉积速率很高并显著地进积的沉积体相对应,此 种情况下虽然并无沉积间断,但受地震资料分辩率限制,看起来 好象是在对着沉积缺失面下超。
? 除第一种类型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与不整合面相对应外,各种 下超界面主要并不反映构造不整合面,而是与因沉积物进积作用 和沉积速横向变化而形成的沉积作用面相对应。
?
2.2.3 侵蚀界面
?
2.2.4 顶超界面
?
2.2.5 上超界面
?
2.2.6 下超界面
2.1.1 平整整一界面
? 指本身光滑连续,其上下的同相轴均与其平 行或大致平行即具有平整整一接触关系的地震反 射界面。其振幅、频率横向上一般较稳定。
? 地震剖面上所能观察到的平整整一界面主要 反映了由沉积事件所形成地层层面如沉积间歇面、 海进面等。这取决于地震资料的分辩力,分辨力 越高,则地震剖面上能看到的界面就越多,所能 揭示的沉积事件就越细致。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 地震剖面上所能观察到的较强的平整整一界面一 般与海进面或沉积间歇面旋回界面相对应。此外, 地貌起伏不大的平行不整合面(侵蚀间断面)也表 现为平整整一界面。
2.2.2 视削截界面
? 其下同相轴呈切线向下倾方向逐渐终止于该 界面上,且地层单元很快侧向尖灭。往往与最大 水进期的沉积饥饿面相对应。
? 此外因海平面下降而造成的陆棚边缘的削截 有时也可形成视削截界面,在顺侵蚀峡谷走向的 地震剖面中较常见。
2.2.3 顶超界面
? 其下同相轴呈切线向上逐渐终止于该界面上, 界面之下地层单元的厚度在横向上变化不大。 可划分为两种成因类型:
? 2.1 整一界面
地震反射界面上下的同相轴均与其产状平行或大致平行。根据地震反 射界面本身的平整性又可分为:
?
2.1.1 平整整一界面
?
2.1.2 不平整整一界面
? 2. 2 不整一界面
指其上部或之下的同相轴与之有角度接触关系的界面,根据具体形态可 细分为多种类型:
?
2.2.1 削截界面
?
2.2.2 视削截界面
? (1)沉积过路型顶超:常与三角洲等进积显 著的沉积体相伴生,与沉积过路面相对应。
? (2)退覆型顶超:退覆型顶超与退覆不整合 面相对应,它受构造运动控制,表现为盆地边 缘同沉积轻度抬升,沉积边界向盆内后退。
2.2.4 上超界面
? 其上部同相轴对其 逐层超覆,并以角度相交于其上。 若上超点所对应的各同相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此平行,称 平行上超,若 同相轴之间向盆地内部增宽,称 发散上超。前者基本上 是由于海平面上升所引起的,后者则一般与构造沉降相 对应。根据上超的发育部位可分为岸线上超和水下上超。 岸线上超界面是超覆不整合的表现。它是由基底差异各 降造成下伏地层的程度不同的剥蚀和倾斜后,又下沉被 后期沉积物所超覆。水下上超界面是水下侵蚀面或沉积 间歇面的表现,与构造作用关系不大。在陆坡底部发育 的低水位体系域往往表现为水下上超。
? 3. 以关键井岩心相分析为依据,考虑盆地结构和古地 形特征,消除地震相解释的陷阱,有机地将 地震相转化 为沉积相并进行沉积环境解释。
2 、地震层序划分的标志
? 层序地层学应用反射波的终止(消失) 现象划分层序。
? 根据地质事件在地震上的响应划分为协 调(整一)关系和不协调(不整一)关 系。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及成因
2.1.2 不平整整一界面
? 指有局部起伏或下切 ,但其上下的同相轴与总的产状 趋势一致 。其振幅、频率横向上变化较大。
? 不平整整一界面有两种成因, 一种是没有达到准平原 化的平行不整合面 。如果侵蚀地形达到一定强度就可以 在地震剖面上反映出其不平整整一的特点。但若侵蚀地 形高差较小,则尽管间断时间很长,也不能在地震剖面 上识别出来。而是表现为平整整一界面。
? 另一种是水下侵蚀面 ,如海底峡谷面,此类界面起伏 的规模一般较大,可达数十米至数百米。
2.2.1 削截界面
? 其下同相轴以较大角度向上突然终止于该界 面上,是削蚀角度不整合的表现。削截界面在 盆地内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构造运动的性质,在 断陷盆地中受基底翘倾运动的控制,削截往往 只在盆地的一侧出现。在拗陷盆地中,受垂直 运动引起的差异沉降的控制,削截往往出现在 盆地的两侧。而在褶皱运动或区域块断运动控 制下,削截在整个盆地都有可能出现,并与背 斜构造或断块构造相伴生。
1 、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综合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1. 根据削蚀、顶超、下超和上超等 地震反射终止关系,
考虑露头、钻井和测井层序划分方案,对 地震资料进行 地震层序划分 ,进而利用地震合成记录、 VSP 、古生物 和同位素测年资料对 地震层序进行年代地层标定 ,并建 立露头、钻井、测井层序和地震层序的一致关系。 ? 2. 根据初次和最大海泛面的位置以及上超点的迁移规 律、地震反射形态, 区分低位、海侵和高位体系域 ,并 努力在全区追踪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