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4课 地震层序分析-地质界面的类型和地震界面的类型 [兼容模式]
地震资料解释第四章

显差异。
断点平面组合应注意以下几点:
3.断点平面组合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两条断层相交时,按断层发生的先后分为主干断层和派生断层; ➢晚期的新断层切割老断层,老断层在新断层两侧发生错断; ➢两个断层相接触时,小断层一端触到大断层上,其中长支是老断层 或是同时伴生的。 ➢深层断,浅不断是老断层;深浅都断,断差一致时一般为是新断层; 落差上小、下大,是边沉积边发育(如图2-27) ② 断层平面组合时不能穿过无断点的剖面。 ③ 弧立断点应是断距小,延伸短的小断层。 ④ 地层倾角较大时,应结合偏移剖面,因剖面平行走向时,断层不 能实现偏移归位,会出现假断点(如下图2-28)
➢ a、N22线上断层面陡,测线近垂直断面走向。 ➢ b、E5线上断层面缓,测线近平行断层走向。 ⑤ 断点组合时,平面、剖面相结合,反复对比。
表示有一个倾斜界面,沿
走向布置测线B,沿倾向布
置A,任意方向布置C;
是测线B的剖面图,因测线是沿界面走向,
虽然界面是倾斜的,但反射同相轴是水平
的,偏移后D的位置不变,所以,二维偏
用等t0图经空间校正换算的真深度构造图, 有如下不足之处:
未偏移,对比和识别地质现象困难;
对弯曲界面的空间处理不利
求出倾角; 然后代入连续介质公式中求出一系列的水平偏移距O1O2和真深度H。 将t0 -△x- O1O2 –H的对应数据列出表,即为空校数据表。
求水平偏移距离和 真深度H 均匀介质情况下: 连续介质情况下: 均匀介质 连续介质
OOh0sinhh0cos OOR0sinhZ0R0sin
作构造图的步骤和方法
➢ ② 等t0构造图(时间等值线表示)
层序地层学-第2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视削截界面
• 其下同相轴呈切线向下倾方向逐渐终止于该界
面上,且地层单元很快侧向尖灭。往往与最大
水进期的沉积饥饿面相对应。
• 此外因海平面下降而造成的陆棚边缘的削截也
可形成视削截界面,在顺侵蚀峡谷走向的地震 剖面中较常见。
开阔台地
开阔海陆棚
前斜坡
斜坡脚
停滞缺氧盆地
陆棚坡折
(3) 顶超界面
T8
复 合 不 整 合 面
Tg3
Tg5 Tg5-1 Tg8
塔西南隆起
塔中隆起 满加尔凹陷 塔北隆起
Z40线,按T8(第三系底界)拉平。示Tg复合不整合面,剖面近南北向
l300_t8
T3 T6 T2
T8
T82’ Tg
复合不整合面
Tg3
Tg5-1
Tg5
Tg8
L300线,按T8(第三系底界)拉平。示Tg与上覆、下伏众多不整合面在塔东地区组成的复 合不整合面,剖面近北东东向,从塔西南到塔东北
•
3、七十年代
以数字地震仪为主,资料质量显著提高,并可以获得丰富的各种参数,产生了地震地层学、 岩性地震学、烃类检测技术和储层参数估计技术。
•
4、八十年代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交互式人机联作解释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地震与 地质结合得更为紧密,学科朝宏观和微观发展,分别产生了层序地层学和储层地震学,走 向综合。
三、学习方法和要求
思路和技能
• 脑袋 • 手足
2.1 地震层序分析
• 2.1.1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 2.1.2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 2.1.3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 • 2.1.4 地震反射界面的地层学意义
地震层序划分与对比幻灯片PPT

1.同相轴的等时性
正演模型和一些实例研究说明,地震反 射同相轴追踪古沉积外表,而不是岩石 地层单元界面 。这是因为,岩石地层 单元界限并不是一个连续光滑的波阻抗 差面,不满足形成同相轴的条 件。
(1)这个界面存在波阻抗抗差。从一维 角度如井、或露头看,岩石地层单元满 足这一条件。
2.
由于地震层序顶底存在不整合,横 向不同位置缺失的地层程度不一,因而, 严格地讲,层序 也不是一个等时单位。 但是,层序作为一个地层单元,却不穿 时。因为不整合之下的地层永 远不会新 于不整合之上的地层,反之那么相反。 另外,用不整合划分的层序还具有成因 意义。
两种方法
(1)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Synthetic Seismogram)_
(2)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
用测井资料经人工合成所得到的地震记录称合成地震记录 (Synthetic Seismogram)。制作流程如下:
① 波阻抗I=速度V·密度ρ =密度ρ/时差△t
地震层序划分与比照幻灯 片PPT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1.地震地层的几种单元 1.同相轴:
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一样峰值(波峰或波 谷)相位的连线与相应的 反射界面的形态相 似,于是在变面积记录中,代表一样极值相 位的梯形斑块,就自然排成一 条条光滑的线 条.同相轴一般指波峰,但波谷也算。 有三方面地质意义: (1)当反射界面下部地层单层厚度大于1/4地 震波波长λ(一般为30-40m ±),一个同相轴 可看成对应于一个反射界面(该岩层的顶面), 此时称单波。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OUTPUT : SEISMIC FACIES VOLUME
突出不连续数据
*
1600ms相干体切片
1600ms相干体切片
*
相关时窗:1500ms—2800ms
*
小断层典型剖面
横364剖面
横396剖面
从地震剖面上,北部断层断距较小,与北界断层未搭接。
*
精细构造描述技术--相干技术应用实例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吸收系数
识别火成岩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
4、砂砾岩体油气藏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约束反演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
时频分析技术
砂砾岩体油气藏 评价
*
5、潜山油气藏
储集层特征 研究及有利 相带预测
风化壳储集层预测
潜山内幕储集层特征描述
地震反演技术
吸收系数技术
分形技术
多参数分析技术
*
6、落实圈闭
层 g1构造圈闭图
G1ab井过井地震剖面
G1a井过井地震剖面
T1
T1
T1
T1
T1
南
北
西
东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
标定识别储层特征
X33
沙三中底
沙三上底界
夏33井单井相地震相分析
沙三下
沙三中
沙三上
双丰砂体
盘河砂体
Ⅴ
Ⅲ
Ⅳ
Ⅰ
Ⅱ
夏33井单井相分析
平原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岩性解释
*
沙
三
下
沙 三 下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综合地层学4地震地层、层序地层

古生物及 相对丰度
Phacocypris altidorsata
Eucypris albata
Phacocypris guangraoensis Dongyiingia florinodosa
Macaronichnus-Planolites Ichnocoenosis Scoyenia-Beaconites Ichno-assemblage
高 三 位 分 VI 湖 层 侵 序 低位
进 退 湖 进 T 序 R 序 层 三分 层序
湖
位
高 位
湖 侵
湖进
退 T R
湖
位 序 层 分 三
高
湖 层
三分 层序
T-R 层序
T
TS
TS
TCS
遗迹 湖平面 层 序 体 三级层序特点 化 一 二 三 系 层序 界面 含 含 化石 变 砂 油 深 浅 级 级 级 域 类型 成因 率 性
Huabeinia obscura
Camarocypris ovata Ilyocyprimopha jinanensis
Chinocythere huidongensis
Pseudocandona boxingensis Huabeinia chinensis
Pseudocandona boxingensis
Mermoides-Neonereites Ichno-assemblage
下
三
沙
中
三
沙
T6
Pseudocandona ovata
T2
Dongyingia inflexicostata
04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4

波形、频谱及振幅是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三个主 要参数。利用波形、频谱信息、振幅信息的差异在于: 振幅信息能进行定量解释,应用方法有比较明确的原 则与步骤,而波形、频谱信息主要是定性的,在很大 程度上是凭经验,如在构造解释中提到的波的对比等。 波形特征横向上的变化反映了反射界面的性质、 岩性、厚度等的变化,因此利用波形特征及其频谱信 息来研究岩性、预测含油气性的设想是可行的,至少 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岩性的辅助手段。
3.5.2、波形特征与垂向地震界面结构的关系
单波
垂向不同性质界面的地震响应: ①对于无限厚层和厚层,其顶 底的地震响应为单波,即波形 特征相同于单个子波的波形, 并可看到顶底界面明显的极性 反转; ②当层厚减小到子波波长的1/4 时,其地震响应的极值将大于 厚层时顶底的峰值,此时的厚 度就是调谐厚度,所得到的脉 冲称为调谐脉冲;
3.5 地震波形特征和频谱的利用
3.5.2、波形特征与垂向地震界面结构的关系
波阻抗渐变主要是由沉积 物在沉积期间的物性渐变 所致(如砂岩中岩性纵向 上粗细变化)。不同的颗 粒和孔隙度导致不同的物 性,而岩石的孔隙度与含 油气性则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研究纵向上不同波 阻抗类型对应的地震响应, 对研究岩性、油藏性质等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5 地震波形特征和频谱的利用
3.5.2、波形特征与垂向地震界面结构的关系
厚波阻抗过渡 接触边界的地震响 应:随着底面过渡 接触边界的增加, 反射波形的振动延 续时间增加,振幅 相应减小,视周期 变大,反映出高频 成分的损失,波谷 连线对应着过渡带 的顶面。
ft
波阻抗变化曲线
厚的过渡接触的地震响应 (布特沃斯带通子波10-40 Hz)
3.5 地震波形特征和频谱的利用
第4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61

地 )
球
地震剖面的纵坐 标是时间,钻井剖面 的纵坐标是深度,钻 井界面与地震界面如 何对比?——桥式对 比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1)基于VSP的桥式对比
奥 奥 陶
陶
志 志 留
留
东河 东河
生 屑 屑
生
双 双 峰 峰
石 炭 C2 石炭C2
*****井零偏VSP 桥 式 标 定
中 ms
国
石
油
大
学
北 (
京
地 )
石
油
大
学
北 (
京
地 )
球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trace2571
(2)时频分析反映的旋回特征——以地震剖面为例
④
③
T80
②
①
T82 T83
中
国
石
油
学 ③ 大
④ 北 (
京
地 )
球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②
①
(2)直接根据地震剖面上的振幅和频率特征识别沉积旋回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北 (
京
地 )
球
科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1)视振幅变化反映的沉积旋回 2)视周期变化反映的沉积旋回
学
学
院
王
英
民
民 2.5.6 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英
• (1)界面为纲,旋回为体
球 • (2)井震统一,尺度匹配 京 • (3)网络闭合,误差量化 石 油 大 学 北 ( 地 )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层序划分与对比 [兼容模式]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层序划分与对比 [兼容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4a6a8679aaea998fcd220e14.png)
综合练习:不整一界面的识别2 地震层序分析•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2.4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2.5地震层序划分对比2.5 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2.5.1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 2.5.2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 2.5.3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 2.5.4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地震识别• 2.5.5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2.5.6地震与钻井的桥式地层对比• 2.5.7地震反射界面的年代地层意义123退积式准层序组进积式准层序组123砂泥砂2旋回特征1、界面特征2.5.1 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2.5.2 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在旋回C结束时,二级最大海退面叠加在一级最大海泛面上。
不同级别旋回滨线迁移的叠加模式(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层序界面为什么要强调“以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推荐采用的层序级别及其特征•巨层序(一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陆泛旋回对应•超层序(二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洋中脊扩张旋回对应•构造层序(新增术语):以区际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完整旋回,与盆地旋回对应。
•层序组(新增术语):以区域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的特定阶段,与盆地演化的阶段相对应,•层序(三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以超覆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
不同层序组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体系域(四级层序,基本沿用Vail术语):以首次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为界,表现为特定的地层叠置模式特征,与基准面旋回的特定阶段相对应,相当于体系域。
通常体系域与准层序组对应,但有时一个体系域也可能包含多个准层序组,在低位域尤其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地震层序分析
•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
•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2.4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2.5地震地层单元划分
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2.3.1 地质界面的基本类型
地震反射界面是地层界面的表现形式,因此首先应对各种地层界面的类型和特征有所了解。
沉积岩地层基本上是层状的,各时代地层被不同性质的地层层面所隔开。
从地层之间的时间连续性上看,有两种最基本的地层界面——不整合面和整合面。
当两套地层在形成时间上不连续,其间出现地层缺失,则称其为具不整合接触关系。
这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面则称为不整合面。
反之,如果地层之间没有明显的时间缺失,则为整合接触,其间的界面为整合界面。
2.3.2 不整合面
不整合面的分类
(1)按地层产状特征分类
(2)按成因分类
(3)按分布范围分类
(4)按剥蚀期次分类
(1)按地层产状特征分类
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大类。
•A 平行不整合:界面上下总的地层产状一致,但其间存在时间缺失,具有不整合面的地质标志,如冲刷面、底砾岩、古土壤层、根土岩、赤铁矿、钙质结核等,并表现为沉积相序的不连续和古生物的不连续。
平行不整合主要是区域性垂直升降运动的产物,老地层呈水平状抬升遭受剥蚀,而后又整体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平行不整合
1-2,2-3,4-5之间为整合,3-4之间为下切型平行不整合,3-5之间为均夷型平行不整合
可进一步细分为:a.削蚀不整合:界面上下产状不一致。
地层向上倾方向遭受剥蚀。
b.超覆不整合:在发育长期侵蚀间断的地层表面上新地层逐层向上超覆
c.超削不整合
:二者同时存在。
a.削蚀不整合 c.超削不整合B 角度不整合:受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倾斜或褶皱,经过剥蚀或沉积间断后再接受新的沉积,从而新老地层产状不同。
b.超覆不整合
(2)按成因分类
•A.内动力作用不整合:因构造等内动力活动使地层产状变化造成时间缺失而形成的不整合,包括:
–a.褶皱不整合
–b.掀斜不整合
–c.块断不整合
–d.抬升不整合
–e.岩浆岩侵入不整合
–f.塑性岩侵入不整合
–a.褶皱不整合:由于褶皱作用而地层弯曲遭受剥蚀
– b.掀斜不整合:由于掀斜作用而使抬升一侧的地层遭受剥蚀
–c.块断不整合:因差异升降而使断凸遭受剥蚀形成的不整合
–d.抬升不整合:因整体抬升而形成,一般为平行不整合
f.塑性岩侵入不整合:因塑性岩层侵入造成界面间出现时间间断,所形成的不整合
e.岩浆侵入不整合:因岩浆岩后期侵入形成时间反转(相当于逆断层),所形成的不整合
花岗岩B与地层A为侵入接
触,与地层C为沉积接触;
花岗岩D与地层A、C为侵入
接触。
(2)按成因分类
•B.外动力作用不整合:在没有构造变动的情况下,主要由于沉积、侵蚀等外动力地质作用造成地层中的时间缺失而形成的不整合,主要有:
–a.河谷下切不整合
–b.海底峡谷下切不整合
–c.淹没不整合
–d.沉积过路:
–e.沉积间歇:
• a.河谷下切不整合
b.海底峡谷下切不整合
•c.淹没不整合:因海平面快速上升从而使碳酸盐台地停止发育而形成的不整合。
海平面
海平面
停止沉积
•d.沉积过路:海平面相对静止时期,形成沉积物的进积作用,在沉积基准面附近,沉积作用与侵蚀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即形成沉积过路。
•e.沉积间歇:沉积间歇是规模较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沉积间断。
无明显地层侵蚀,造成沉积间歇的原因可以是水平面的高频相对变化、水道迁移、物源条件变化等等,其产物小到层理界面、大到垂向层序界面。
范围小到中等。
crevasse
floodplain
floodlake
•(3)按分布范围分类
1、区际不整合:多个相邻盆地同时发育
2、区域不整合:在盆地内大部分地区发育
3、4、局部不整合:在盆地内局部发育
(4)按剥蚀期次分类
–单期不整合
–多期复合不整合
按新生界底界拉平。
示T8复合不整合面,剖面近南北向
2.3.3 整合面
•(1)海泛面:海(湖)平面的突发性的迅速上升,会使岸线迅速后退,在广大地区形成细粒沉积,即形成海泛面,海泛面是一个稳定的分布广泛的波阻抗面。
可进一步分为首次海泛面、最大海泛面和一般海泛面•(2)沉积速率剧变面:沉积速率在横向上具有显著变化,如三角州前缘。
形成下超面。
•(3)沉积饥饿面:在海平面相对上升达到最高水位时期,形成密集段,并有沉积速率的横向变化,形成视削截和下超面。
分布广泛。
2 地震层序分析
•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
•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2.4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2.5地震地层单元划分
REFLECTION (STRATAL) TERMINATIONS
REFLECTION TERMINATIONS
2.4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2.4.1不整一界面(Discordance)
指其上部或之下的同相轴与之有角度接触关系的界面,根据具体形态可细分为多种类型:
–(1)削截界面
–(2)视削截界面
–(3)顶超界面
–(4)上超界面
–(5)下超界面
(1)削截界面(Truncation)
•界面之下的同相轴以较大角度突然终止于该界面处,是削蚀角度不整合的表现。
削截界面在盆地内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构造运动的性质,在箕状断陷盆地中受基底翘倾运动的控制,削截往往只在盆地的一侧出现。
在拗陷盆地中,受垂直运动引起的差异沉降的控制,削截往往出现在盆地的两侧。
而在褶皱运动或区域块断运动控制下,削截在整个盆地都有可能出现,并与背斜构造或断块构造相伴生。
(2)视削截界面Apparent Truncation
界面之下的同相轴呈切线向下倾方向逐渐终止于该界面上,主要发育在破坏型陆坡边缘或海底峡谷的纵剖面上,此外深水区的沉积饥饿面亦可造成视削截现象。
(3)顶超面(Toplap)
•界面之下的同相轴呈切线逐渐终止于该界面下,界面之下地层单元的厚度在横向上变化不大。
常与三角洲等进积显著的沉积体相伴生,与沉积过路面相对应。
坡折迁移轨迹与顶超类型
(3)顶超面
(3)顶超面
这里有顶超吗?
(4)上超面(Onlap)
界面之上的同相轴由盆地原始的低部位向高部位逐个终止于其下倾角更大的同相轴之上,是超覆不整合面的表现。
•平行上超:上超点所对应的各同相轴彼此平行,基本上是由于海平面上升所引起的;
•发散上超:上超点所对应的各同相轴之间向盆地内部增宽,一般与差异构造沉降相对应。
(5)下超面(Downlap)
下超是沉积物侧向进积的表现。
一般发
育在三角洲和扇体的前缘带。
其特征是
该界面之上的同相轴向沉积体前方逐个
终止于界面之下倾角更小的同相轴之上。
坡角迁移轨迹与下超类型
(5)下超面(Downlap)
2.4.2 整一界面(Concordance)
是其上下的同相轴均与其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地震反射界面。
根据界面本身的几何形态特征和振幅、频率的横向连续性,可进一步划分为连续整一面、不连续整一面和下切面三种类型。
(1)连续整一面:其振幅、频率横向上较稳定,主要反映了由沉积事件所形成地层层面如海进面等。
此外,地貌起伏不大的平行不整合面(侵蚀间断面)也表现为连续整一界面。
(2)不连续整一面:其振幅、频率横向上不稳定,主要反映不稳定环境下的沉积突变面。
(3)下切面:指界面上下同相轴总的产状趋势一致。
但界面本身有局部起伏或下切特征,其振幅、频率横向上一般变化较大。
是平行不整合的产物。
下切面有两种成因:
河谷下切和海底峡谷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