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层序划分与对比
地层划分与对比

(四)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2、标准层的确定
(1)地层标准层: 在整套旋回沉积中,哪些岩性稳定具有
特殊标志,易于鉴别的单层或岩性组和明显的层段。
同时性、稳定性、特殊性
标准层根据其稳定程度及可控制范围可分为二级:
一级标准层:在油田范围内可进行对比使用。稳定程度大 于70%。
这表明地层对比不是新技术,但要掌握对比的方法、干活要仔细,否则要出错。
目录
一、概述 二、地层对比划分方法 三、不同沉积类型对比划分
二、地层对比划分方法
主要包括: 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化石)、 岩石地层学(岩性、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组合等) 地层记录的地球物理响应:(地震与电测) 层序地层学(沉积物供给与可容空间变化速率) 重矿物、稳定同位素、古地磁、事件地层
1、对比前的准备工作
(四)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1、对比前的准备工作
(4)、根据综合 录井图、取心图 及相应的资料划 出各层段的沉积 相及沉积微相, 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不同的沉积 相模式,其对比 模式是不同的。
桩74-9-2
滨浅湖 扇三角洲
近岸湖底 扇
-2050 -2100 -2150 -2200 -2250 -2300 -2350 -2400 -2450 -2500 -2550 -2600 -2650 -2700 -2750 -2800 -2850 -2900 -2950 -3000 -3050 -3100 -3150 -3200 -3250 -3300 -3350 -3400 -3450 -3500 -3550 -3600
Z52-2
Z52-2Z074-7-6Z74-8-6ZZ7744--1100--G6Z674-12-6 Z74-14-6
地震分类等级

地震分类等级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震级:震级是用来表示地震强烈程度的一种物理量。
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衡量地震的大小,数值越大表示地震越强烈。
2. 震源深度: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通常分为浅源震和深源震。
浅源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中,深源震则发生在地幔和地核。
3. 震中距离:震中距离是指地震震中到观测点的水平距离。
震中距离越近,感受到的地震强度就越大。
4. 烈度:烈度是一种用来描述地震对人类造成影响的评估标准。
通常使用中国地震烈度分级标准(GB/T 17742-1999)来评估地震烈度等级,共分为12个等级。
5. 地震类型:地震类型是指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通常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
这些地震分类等级都是用来描述地震的不同特征和影响程度的。
在地震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中,这些分类等级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地震层序

层序概念示意图
第二节 地震层序划分原则及划分方法
2、地震层序概念
1)定义 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它是以地 震特征为依据所划分的一种地层单元。
目前地震分辨力较好条件下的地震资料中,一个地 震波的周期代表了一个厚度至少为几十米的地层单元。 地震层序仅代表较大(厚)规模的沉积层序,小级 别(如十几米到几毫米)的沉积层序地震上无法鉴别出 来。
2、 顶超
3、 整一
下部边界
1、地层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而改变原始地层产状时,上超与 下超往往不易区分,可统称为“底超”。
地震反射终止--顶超与下超
地震反射终止:削截
准葛尔盆地东北部三台地区JH8701地震剖面
下超 顶超
上超
三、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地震剖面上层序的划分是通过层序界面的追踪对比来 完成。一个层序界面,必须是一个不整一界面,或者至少 在盆地边缘是一个不整一界面,这一界面向盆地延伸可逐 渐表现为一个连续沉积的整一界面(如盆地中心)。 层序的划分步骤: ★找反射终止现象;确定不整一界面(层序界面) ★在全盆地内追踪对比层序界面的空间 ★确定层序顶底面,在顶底面之间无不整一地震反 射波
界
1、 上超
3、 整一
2、 下超
3、 整一
底超
界
整一界面
3、 整一
2、不整一界面:某一地震反射界面两侧的地震反 射波同相轴产状不协调 不整一地震反射界面是通过反射终止的识别来确定的, 不整一反射有四种基本的反射终止现象:顶超、削截、 上超、下超
1、削截:在层序的顶部发生的反射终止,一组上 倾的地震反射波通常以较大的几何角度突然终止, 与角度不整合面对应。 特征:其下同相轴以较大角度向上终止于该界面 成因:构造挤压 河道下切
第二章地层对比和划分

它能在已确定油层组界线的基础上,配合次一级旋回特征划分 砂层组和单油层。
C建立标准剖面
油田(藏)综合柱状剖面图就是该油田(藏)的标准剖面。 它是进行油层划分对比的标尺和依据,是全油田进行新井分 层和全区统层的标准。
从几口钻遇油层较全、录井取心资料和测井资料丰富的井中, 挑选有代表性的油层组合汇编成综合柱状剖面图
§1 地层对比
(5)某些矿物的热释光
油藏地质研究
碎屑矿物如石英等受热激发时,以光的形式释放出 的聚集的部分能量特性作为对比标志。
热释光现象分为天然热释光和人工热释光两种。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二、油层对比
1.油层对比的概念
在邻井之间和研究区范围进行油层的横向连续性追踪。 油层对比是研究油层空间展布和连通情况的基础。
常见标志层: 碎屑岩中夹有的致密薄层灰岩、稳定泥岩、油页岩或化石层; 碳酸盐剖面中石膏夹层或泥岩夹层; 冲积沉积中的煤层、古土壤层、火山灰等; 含有特殊矿物的地层; 上下层段间某种特征(地层水矿化度、放射性物质含量)的差异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b.岩性及岩性组合
岩性特征: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学特征,它们都是沉积环境 的物质反映。
由若干相邻的单油层组合而成。同一砂层组 的岩性特征基本一致,其上下应有较为稳定 的隔层分隔。
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 其顶底应有较厚的泥岩作盖层和底层,并且 分布在同一岩相段内,其岩相的顶底即为油 层组的顶底界。
由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同一含油层系内 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油水特征 基本一致。含油层系的顶、底界与地层时代 的分界线基本一致。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b.地震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层序划分与对比 [兼容模式]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层序划分与对比 [兼容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4a6a8679aaea998fcd220e14.png)
综合练习:不整一界面的识别2 地震层序分析•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2.4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2.5地震层序划分对比2.5 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2.5.1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 2.5.2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 2.5.3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 2.5.4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地震识别• 2.5.5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2.5.6地震与钻井的桥式地层对比• 2.5.7地震反射界面的年代地层意义123退积式准层序组进积式准层序组123砂泥砂2旋回特征1、界面特征2.5.1 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2.5.2 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在旋回C结束时,二级最大海退面叠加在一级最大海泛面上。
不同级别旋回滨线迁移的叠加模式(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层序界面为什么要强调“以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推荐采用的层序级别及其特征•巨层序(一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陆泛旋回对应•超层序(二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洋中脊扩张旋回对应•构造层序(新增术语):以区际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完整旋回,与盆地旋回对应。
•层序组(新增术语):以区域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的特定阶段,与盆地演化的阶段相对应,•层序(三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以超覆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
不同层序组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体系域(四级层序,基本沿用Vail术语):以首次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为界,表现为特定的地层叠置模式特征,与基准面旋回的特定阶段相对应,相当于体系域。
通常体系域与准层序组对应,但有时一个体系域也可能包含多个准层序组,在低位域尤其如此。
井震约束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以准噶尔盆地石南地区为例

J u n l fOi a d Ga e h ooy ( . P ) o r a l n sT c n lg J J I o
第3卷 2
第5 期
Oc. 0 0 Vo. 2 No 5 t2 1 13 .
井震 约束 下 高 分 辨 率层 序 地 层 划分 与对 比
[ 要 ] 准 噶 尔 盆地 石 南地 区 高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起 步 较 晚 ,全 区连 片 三 维 地 震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摘
程度 较低 。 应用 层 序 地 层 学 原 理 和 方 法 ,根 据 岩 心 、测 井 、 录 井 识 别 出最 大 洪 泛 面 及 具 有 暴 露 标 志 、 各
立油 田乃 至油 藏级 储层 的成 因地层 对 比骨架 嘲 ,其理 论 的核心 是在 基准 面旋 回变 化过程 中 ,由于可 容纳
[ 收稿 日期]2 1 0 0—0 —0 4 2
[ 者简介]冯动军 (96 ) 作 1 7 一 。男 , 19 9 9年 大 学 毕 业 ,硕 士 ,工 程 师 ,现 主 要 从 事石 油 与天 然 气 地质 勘 探 方 面 的 研 究 工 作 。
种 冲 刷 面 、进 积 到 退 积 的 转换 面 为 标 志 的超 长 期 、长 期 和 中 期 基 准 面 旋 回 界 面 。 在 钻 井 层 序 划 分 的 基 础 上 ,充 分利 用地 震 资 料 , 制 作 地 震 合 成 记 录 ,识 别 地 震 层 序 界 面 , 划 分 地 震 层 序 。研 究结 果 :侏 罗 系 三 工 河 组一 白垩 统 清 水 河 组 划 分 出 3个 超 长 期 基 准 面 旋 回 ( 下 U级 层 序 ) 7个 长 期 基 准 面 旋 回 (I级 层 序 ) 、 I I
第三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 层序地层学 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教学课件

频带宽度及不适当的处理程序,人为地制造了一些又黑又粗的反 射同相轴。这样虽然突出了某些同相轴,便利于构造图的编制, 却模糊或压制了具有更重要的地质意义的层序界面。因此,从层 序地层学研究的需要出发,适当地提高频率、适当地选择叠加速 度、适当地作子波处理和选择合适的叠加方式、精细的静校正以 及正确的处理程序,尽可能地排除噪声,尽可能多地显示出地下 反射界面,应当成为当前地震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当然,即使如
通过研究地 震相单元的外部 几何形态及其空 间展布,可以了 解总的沉积环境、
标 沉积物源和地质
志 背景。
外部几何形
态可以分为席状、
席状披盖、楔形、
滩形、透镜状、
丘形和充填型等
(图3-5)。
第三章
二 、 地 震 相 概 念 及 划 分 标 志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
①席状 (或板状):它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
已形成一套统一的波组划分方案,并指导着地震解释和油气勘探。不 过它们主要是用来进行构造解释。
层序地层的分层则是为了满足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根据地震反
射特征中提出的分层意见。这一工作近年来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 各大探区统一的分层方案。尽管上述3种分层方案应当是统一的,然而 由于客观地质现象的复杂性,由于地震资料垂向分辨率的限制,以及 其它技术上的原因,在目前状况下,要做到完全的统一还有困难。
的形势下,地震相分析正在日益显示巨大的潜力,引起 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广泛注意。
根据地震相的定义,在地震剖面上反射特征的任何
及 变化,只要与岩性或沉积特征变化有关,并且有一定的
划 空间范围,都可定义为地震相。
分 标 志
至于一些与构造有关的现象,如地层挤压变形、泥、 盐和火山岩刺穿体等,在地震剖面上也有清楚的表现。
地震层序分析2

T2- 反射层:双轨,中振幅、连续 较连续反射 T2-2反射层:双轨,中振幅、连续—较连续反射
主要地震反射层
T2- 反射层:一般由4 个高振幅、 T2-1反射层:一般由4-5个高振幅、强连续性反 射层组成,边界位于4 个高振幅、 射层组成,边界位于4-5个高振幅、强连续性反射层组 区域上容易追踪。 底,区域上容易追踪。Biblioteka 合成记录主要地震反射层
T2- 反射层:双轨或多轨, T2-0反射层:双轨或多轨,高-中振幅、连续性— 中振幅、连续性 较连续反射,具有削截或顶超标志。 较连续反射,具有削截或顶超标志。
主要地震反射层
T2- 反射层: T2-0反射层:由3-4个高振幅、强连续性反射层组成,区域 个高振幅、强连续性反射层组成, 上容易追踪。 上容易追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波系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类似波组(类似地震相特点)的反射 波称波系,往往形成于类似构造背景的 同一构造期内。 可对应于岩石地层单位的群、统、系等,快速堆积条 件下的也可对应于地层 组或段。
第一章
•1.地震地层的几种单元:同相轴,层序,波组,波系 •2.地震地层的等时性 •3.地震地层的六种接触关系及地质意义:上超、顶超、 下超、削截、退积、整一 •4.层位标定:平均速度的概念,合成记录、VSP、时深 关系图的制作与解释 •5.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 •6. 标定与对比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地震地层的几种单元
4.等时的相对性
等时性受地震资料分辩率和研究对象规模的限制
• 高分辩率剖面上,薄层可等时对比。但同样的薄 层在低频剖面则无法等时对比。
• 常规地震剖面上大于30-50m(一个同相轴)厚度的 地层可用地震资料实现等时对比。小于 这一规模 无法等时对比。正如交错层理中的层系界面相当 于细层是穿时的,层面相当于层系 面又是穿时的 一样。
(3)在时间域(或深度域),一个同相轴持续一定的距离或宽度,即梯 形黑斑的宽度。对于薄 层该宽度往往对应于一定的厚度,约半个 周期。若层速度为3000-4000m/s,频率为20-30HZ ,则一个同相轴 对应的地层厚度为25-50m。有时为了突出显示某一储层,在三维地 震显示时 ,让井点目的砂层的时间厚度(小于1λ/4)正好等于同相轴 梯形斑块的厚 度。此时,同相轴越厚,则砂层越厚,二者成正比。
1.同相轴的等时性
2.
3.波组-
4.等时的相对性
1.同相轴的等时性
正演模型和一些实例研究表明,地震反射同相轴追踪古沉 积表面,而不是岩石地层单元界面 。这是因为,岩石地层 单元界线并不是一个连续光滑的波阻抗差面,不满足形成 同相轴的条 件。
形成同相轴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这个界面存在波阻抗抗差。从一维角度如井、或露头看, 岩石地层单元满足这一条件。
由于地震层序顶底存在不整合,横向不同位置缺失的地 层程度不一,因而,严格地讲,层序 也不是一个等时单位。 但是,层序作为一个地层单元,却不穿时。因为不整合之下 的地层永 远不会新于不整合之上的地层,反之则相反。另 外,用不整合划分的层序还具有成因意义。
3.波组-
因为同相轴等时,所以与其平行的波组、波系则也应是 等时的。
由声波和密度测井曲线经以上公式可求出一个波阻抗 曲线。然后用下式求反射参数曲线。
R I2 I1 I2 I1
②选择地震子波,可用井旁道提取子波,但多用瑞克子
③求合成地震记录:将反射系数曲线与子波褶积得到
M2
X i k Rik K M1
•退积(Retrogradation):不是退覆(Regress)。与物源逐渐减少和迅速 水进有关的一种视削 截接触关系,由远源反射终止逐渐向盆地边 缘移动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一般为海、湖相水进体系域的顶界。 湖相中比海相中较少见。
四、层位综合标定
一般把在过井地震剖面上找出井点位置某一地层界面或(油)砂 层顶底面准确反射位置的这一过程叫层位标定。一般通过制作 合成地震记录或VSP实现标定。通过标定不但可以确定钻井 层 位、岩性、含油性等与地震反射相位、振幅、频率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可得到一组井点的 时间和深度关系。
2.地震层序:
在地震剖面上,顶底被不整合或与之 对应的整合限定的、内部连续的成因上有 联系的一套地 层。所对应的地层单位也 叫沉积层序,常简称层序。
地震层序的最小厚度往往要大于或等 于两个同等轴,否则无法识别其顶底不整 合。它是地层 划分,对比、相分析、层 序地层学研究最基本的单元。
3.波组
三、地震地层的六种接触关系
•整一(或整合)关系(conformity) •削截:由于构造抬升或基准面下降而引起的层序顶部地层被侵蚀 现象,水平、垂直构运动 均可形成。 •上超:沉积物沿古沉积斜坡向斜坡的上方超覆;反映海进或一次 构造运动。分远源上超和近 源上超,可指示原始盆地沉积边界。
覆称下超。分前积下超或侧 下超, •顶超:前积反射体顶部出现的与其上覆地层之间的角度相交或相 切接触关系,代表一种沉积物过路面,即不侵蚀又不沉积的面, 一般与下超伴生出现,规模多小于削截面,其较平整, 但可分期
二、地震地层的等时性
是否满足等时性条件是地层学分析要求的一个重要 准则。构造演化、沉积相、油 田开发层系等分析均要 求所研究的地层单元满足等时条件。但是在存在侧向堆 积的覆盖区或 盆地的原始斜坡上超带沉积区,如三角 洲或扇沉积区,用测井划分的地层单元往往难满足等 时条件,而地震地层却能满足等时对比。
(2)这个波阻抗差面必须是连续、光滑、平整的。由于岩石 地层单元是一个想象推测的井间 、露头间的界面,在前积 带或上超带并不一定平整、光滑和连续,因此满足不了这 一条件。
当然在大多数垂向加积的平坦沉积区,我们发现钻井划分 的岩石地层单元和地震地层单元一 般均满足等时条件。
2.地震层序的非穿时性
1.同相轴: 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相同峰值(波峰或波谷)相位的连线与相应
的 反射界面的形态相似,于是在变面积记录中,代表相同极值相 位的梯形斑块,就自然排成一 条条光滑的线条.同相轴一般指波峰, 但波谷也算。 有三方面地质意义: (1)当反射界面下部地层单层厚度大于1/4地震波波长λ(一般为3040m ±),一个同相轴可看成对应于一个反射界面(该岩层的顶面), 此时称单波。 (2)当为薄互层地层时,一个同相轴则为许多反射界面的复合体,此
两种方法
(1)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Synthetic Seismogra Profiling)
用测井资料经人工合成所得到的地震记录称合成地震记录 (Synthetic Seismogram)。制作流程如下:
① 波阻抗I=速度V·密度ρ =密度ρ/时差△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