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层序划分与对比 [兼容模式]
地震解释第5课

盆地构造演化的旋回性
裂谷盆地:构造沉降的幕式变化
第二裂陷幕
二者之间如何联 系?——桥式对比
(1)VSP
奥 奥
陶 陶
志志 留
留
东东 河 河
生 生屑 屑
双 峰双 峰
石石炭炭CC22
*****井零偏VSP 桥式标定
石石炭炭CC11
上行波剖面
走廊叠加 三维剖面
SP
RES
3803 4045 4290 H(m)
测井
桥式标定局部放大
上泥岩段
下泥岩段 东河上角粒岩
东河底砾岩
实际上具有 旋回特征的地质 作用有很多种, 它们的持续时间 不同,影响的范 围不同,在地层 中形成的响应的 程度也不同。
存在的问题
• (1)过于强调具有全球一致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或天文旋回对 层序的控制作用,其一、二级层序太大,在油气勘探中缺乏实际 意义。而在油气勘探中迫切需要比三级层序更大的层序单元,来 刻画不同演化阶段地层特征的差异性。
• 三级层序: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表现为超覆不整合 面,沉积旋回。不同二级层序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 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沿用Vail术语)
• 四级层序:与基准面旋回的特定阶段相对应,相当于体系域,以 首次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为界,表现为特定的地层叠置模式特征, 通常体系域与准层序组对应,但有时一个体系域也可能包含多个 准层序组,在低位域多为如此。 (基本沿用Vail术语)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5课——地震层序分析剖析

SN4
2380000
XJ24-4-1X
HZ23-1-1
NWSE3
2360000
HZ21-1-1 HZ21-1-2 HZ27-1-1 HZ26-3-1 HZ26-2-1A
HZ22-1-1
EW2
XJ30-5-1
XJ30-2-2X XJ30-2-1X XJ30-1-1X HZ25-2-1X
HZ27-3-1 HZ29-1-1
不整合面的标志。以上层序界面取心少,但根据地震 特征以及测井曲线特征的相似性可以推断也应当是典 型的不整合面。 • 各层序都可以进一步明显地划分出2-3个体系域。 • 目前所划分的24个层序的平均跨时是0.77ma,符合一 般所认为的三级层序跨时为0.5——3ma 的标准。
• 各层序的特征、规模都很接近。
J1S1T+H
3890
3894 m 4050 m
TST LST
J1S1LST T
J1S1 (J b) 1
2800 4090
4290 3000 4 49 0
小泉 沟群
三 叠 系
阜5井VSP综合标定图
网络闭合,交叉检验
2440000
240000 260000 280000 300000 320000 340000 360000 380000 400000 420000 LF1-1-1
西北缘99EW5测线各层序界面及层序内部扇体地震反射特征
2.4.4 层序地层单元界面与地震反 射界面的对应关系
• 层序界面——上超、顶超、不平整整一、视削 截 • 体系域界面——下超、顶超、整一强反射 • 超层序界面——削截
D3/AnD3 角度不整合 D3/AnD3 角度不整合
D/AnD 角度不整合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OUTPUT : SEISMIC FACIES VOLUME
突出不连续数据
*
1600ms相干体切片
1600ms相干体切片
*
相关时窗:1500ms—2800ms
*
小断层典型剖面
横364剖面
横396剖面
从地震剖面上,北部断层断距较小,与北界断层未搭接。
*
精细构造描述技术--相干技术应用实例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吸收系数
识别火成岩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
4、砂砾岩体油气藏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约束反演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
时频分析技术
砂砾岩体油气藏 评价
*
5、潜山油气藏
储集层特征 研究及有利 相带预测
风化壳储集层预测
潜山内幕储集层特征描述
地震反演技术
吸收系数技术
分形技术
多参数分析技术
*
6、落实圈闭
层 g1构造圈闭图
G1ab井过井地震剖面
G1a井过井地震剖面
T1
T1
T1
T1
T1
南
北
西
东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
标定识别储层特征
X33
沙三中底
沙三上底界
夏33井单井相地震相分析
沙三下
沙三中
沙三上
双丰砂体
盘河砂体
Ⅴ
Ⅲ
Ⅳ
Ⅰ
Ⅱ
夏33井单井相分析
平原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岩性解释
*
沙
三
下
沙 三 下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地震资料解释

沿横轴方向上均匀分布的每条小细线上的波形代表共中心点处叠加道记录,从浅到深有一系列的波组。剖面最左端的第1道代表满叠加次数的第1个共中心点叠加道记录。最右端的道代表满叠加次数的最后一个共中心点叠加道记录。剖面上总共显示多少个叠加道记录就说明有多少个CDP点。所以在剖面时间线零线上边标有CDP序号,而且还标有桩号。
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剖面的闭合)
剖面间的闭合不能用二维偏移剖面,只有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才能使其闭合。
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
剖面间的对比:有助于对剖面作地质解释和作构造图等工作。
利用地质规律进行对比 在一个工区内,地质构造特征及地质结构都遵循一定的地质规律,它们必然反映在时间剖面上,抓住其规律对剖面的对比解释有好处。这需要解释人员有较强的地质理论基础和经验。
角度不整合:在0.5s左右存在角度不整合
(二)、超复和退复
超复和退复发育于盆地边缘的斜坡带,也是不整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1.超复 在海侵时,地层沉积范围不断扩大,盆地边缘地带的新地层会依次超越覆盖在下面较老地层之上。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几组反射波互不平行,逐渐靠拢,在超复点处出现同相轴的分叉、合并现象。超复不整合面上的地层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下部地层反射波所代替。 2.退复 当海退时,沉积物分布范围逐渐减小,上覆新地层沉积范围不断向盆地中心退缩。在时间剖面上,上覆新地层的反射波逐步被下面老地层的反射波所替代。
(一)、不整合
不整合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沉积间断。它对油、气的聚集有密切关系,对地震地层学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不整合分为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两种。 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老地层主要受上升运动影响,呈水平状态出露地表,遭受较长时期的外力作用破坏之后,又受下降运动影响而沉降,继续接受新的沉积,因而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其间存在侵蚀面,这种现象称之为平行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在时间剖面上不容易识别,但不整合面受到剥蚀而凸凹不平,往往产生绕射波,并且由于波阻抗差变化大,使不整合面上的反射波振幅和波形变化也较大,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去辨认平行不整合。
地震资料解释五详解PPT课件

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与分布规律
5.孔隙度与裂隙 孔隙度是影响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岩石类型相 同,成分相近、孔隙度大小不同,速度变化范围较大(图5 -1(d),(e),(f)),高孔隙度一般对应为低速,而 低孔隙度则一般对应为高速。碎屑岩的孔隙度通常随着岩石 致密程度和胶结程度的增大而减小,其速度随胶结程度的增 大而增大。此外,岩石中存在着大量的微裂隙可导致岩石的 速度减小,这种现象一般在碳酸盐岩储集层或断裂破碎带中 较为发育。
研究表明,在浅层岩层中,含有一点点气就会使岩石速度 显著降低;但当地层中气体含量达5%时,再增加含气饱和 度只对岩层的速度产生很小的影响,这样就造成有远景的气 藏和近干枯竭的气藏在地震参数上是相似的。实际计算证明 ,时间平均方程不能应用于气体饱和情况,只能采用近似的 计算公式:的因素与分布规律
2.密度 通过大量岩石样品物性研究和数据分析整理,发现地震波 速度与岩石体积密度之间 (图5-1(a)、(b)),存在着一种令人满意的近似关系 。即:
o.31 1/4 图5-2中给出了按上式计算的理论曲线和测定的速度与密度 的关系。图中可以看出,除岩盐和硬石膏偏差大一些外,其 他岩石均比较适用。这一经验公式具体地反映了速度与密度 之间的关系,为参数之间的换算提供了方便。如在计算人工 合成地震记录时,如果已知速度U,缺少密度参数,可用上 式进行换算。图5-3是胜利油田各时代地层埋藏深度、层速 度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与分布规律 理论研究和实际资料证实,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与岩 层的性质、岩石的成分、密度、埋藏深度、地质时代、孔隙 度、流体性质等因素有关,下面分别分析各种因素对速度的 影响。 一、影响速度的一般因素 1.岩性 由于各种岩石类型的成分不同,其传播地震波的速度是不 同的(图5—1);有时即使是同一种岩石类型,由于结构不 同其波速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地震波传播速度主要取决于 构成这些岩石矿物的弹性性质,一般来说,火成岩孔隙很少 或没有孔隙,地震波速度比变质岩和沉积岩的都高,且变化 范围小;变质岩的波速变化范围较大,沉积岩波速最低,变 化范围大,这主要与沉积岩成分和结构复杂,受孔隙度和流 体性质的影响较大有关。表5-l是几种类型岩石与介质的波 传播速度和波阻抗资料。
第三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 层序地层学 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教学课件

频带宽度及不适当的处理程序,人为地制造了一些又黑又粗的反 射同相轴。这样虽然突出了某些同相轴,便利于构造图的编制, 却模糊或压制了具有更重要的地质意义的层序界面。因此,从层 序地层学研究的需要出发,适当地提高频率、适当地选择叠加速 度、适当地作子波处理和选择合适的叠加方式、精细的静校正以 及正确的处理程序,尽可能地排除噪声,尽可能多地显示出地下 反射界面,应当成为当前地震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当然,即使如
通过研究地 震相单元的外部 几何形态及其空 间展布,可以了 解总的沉积环境、
标 沉积物源和地质
志 背景。
外部几何形
态可以分为席状、
席状披盖、楔形、
滩形、透镜状、
丘形和充填型等
(图3-5)。
第三章
二 、 地 震 相 概 念 及 划 分 标 志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
①席状 (或板状):它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
已形成一套统一的波组划分方案,并指导着地震解释和油气勘探。不 过它们主要是用来进行构造解释。
层序地层的分层则是为了满足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根据地震反
射特征中提出的分层意见。这一工作近年来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 各大探区统一的分层方案。尽管上述3种分层方案应当是统一的,然而 由于客观地质现象的复杂性,由于地震资料垂向分辨率的限制,以及 其它技术上的原因,在目前状况下,要做到完全的统一还有困难。
的形势下,地震相分析正在日益显示巨大的潜力,引起 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广泛注意。
根据地震相的定义,在地震剖面上反射特征的任何
及 变化,只要与岩性或沉积特征变化有关,并且有一定的
划 空间范围,都可定义为地震相。
分 标 志
至于一些与构造有关的现象,如地层挤压变形、泥、 盐和火山岩刺穿体等,在地震剖面上也有清楚的表现。
应用地震进行层序划分和对比的原则和依据

3.2 削截与视削截的区分
? (1)削截是地层向上倾方向消失,视削截是地层向下 倾方向消失。
? (2)掀斜型削截往往发育在盆地边缘,地层向盆地边 缘消失。褶皱型削截可在盆地任何地方发育,但它一般 表现为倾向相反的削截面成对出现。而视削截在一般发 育在盆地内部,尤其是发育在陆棚边缘。地层向盆地内 部消失。
3.4 退覆型顶超与削截的区分
? 退覆型顶超发育于盆地边缘。与 褶皱削蚀不整合面相对应的削截可 见于盆地内部各处。
3.5 退覆型顶超与沉积过路型顶超的区分
? 二者在顶部形态上很相似,不同之处在于: ? (1)前者一般在盆地边缘发育,顶超带以外地层很快
尖灭,后者一般与三角洲、浊积扇等沉积体相伴生,顶 超带以外地层通常并不尖灭。 ? (2)前者一般不与前积反射构型相伴生,地层单元底 部一般无下超。后者则与前积反射构型相伴生,地层单 元底部具有下超。
2.2.2 视削截界面
? 其下同相轴呈切线向下倾方向逐渐终止于该 界面上,且地层单元很快侧向尖灭。往往与最大 水进期的沉积饥饿面相对应。
? 此外因海平面下降而造成的陆棚边缘的削截 有时也可形成视削截界面,在顺侵蚀峡谷走向的 地震剖面中较常见。
2.2.3 顶超界面
? 其下同相轴呈切线向上逐渐终止于该界面上, 界面之下地层单元的厚度在横向上变化不大。 可划分为两种成因类型:
2.1.2 不平整整一界面
? 指有局部起伏或下切 ,但其上下的同相轴与总的产状 趋势一致 。其振幅、频率横向上变化较大。
? 不平整整一界面有两种成因, 一种是没有达到准平原 化的平行不整合面 。如果侵蚀地形达到一定强度就可以 在地震剖面上反映出其不平整整一的特点。但若侵蚀地 形高差较小,则尽管间断时间很长,也不能在地震剖面 上识别出来。而是表现为平整整一界面。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Vail层序地层存在的问题
• (1)其一、二级层序太大,在油气勘探中缺乏实际意义。
• (2)其二级层序与三级层序之间跨度太大,其中忽略了与盆地 盆地形成演化过程相对应,持续时间大约在数百万年至数千万年
的层序单元,而沉积盆地的演化无疑对地层产物控制更加直接更 加强烈,由此划分的地层单元对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有更好的指 导作用,因此在油气勘探中迫切需要介于二级与三级层序之间且 与盆地演化的旋回性和阶段性相对应的层序单元。
率相关?
1)年代地层界面与岩性地层界面的区别:垂向差异与横向差异
floodplain
floodlake
crevasse
自旋回与异旋回
年代地层界面垂向差异大,横向分布广,可以形成稳定的地震反射界面,岩 性界面则横向不稳定,难以形成横向稳定的界面。
子波
反射系数
合成记录
2)褶积模型
• 根据褶积模
型可知单道地震 记录上的同相轴 在垂向上是一定 厚度内的多个界 面的综合作用(褶 积)的结果;
(Monk, 2002)
5)实例:松辽盆地
m
Li,2007
结论
•
1)当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岩石的波阻抗特征一般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地 质界面往往是波阻抗界面;但强弱有别,横向稳定性有异,分布范围局限的 岩性界面一般不能形成横向稳定的波阻抗面,只有各种不整合面和重大的沉 积突变面、沉积间断面等重大的地质界面才可形成强的横向稳定的波阻抗界 面。 • 2)有波阻抗差的界面处均可形成地震反射子波,但根据褶积原理和绕射积分 原理,只有强的,稳定的波阻抗界面才能形成强的稳定的地震反射波,其产
•2.5.2 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练习:不整一界面的识别2 地震层序分析•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2.4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2.5地震层序划分对比2.5 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2.5.1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 2.5.2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 2.5.3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 2.5.4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地震识别• 2.5.5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2.5.6地震与钻井的桥式地层对比• 2.5.7地震反射界面的年代地层意义123退积式准层序组进积式准层序组123砂泥砂2旋回特征1、界面特征2.5.1 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2.5.2 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在旋回C结束时,二级最大海退面叠加在一级最大海泛面上。
不同级别旋回滨线迁移的叠加模式(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层序界面为什么要强调“以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推荐采用的层序级别及其特征•巨层序(一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陆泛旋回对应•超层序(二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洋中脊扩张旋回对应•构造层序(新增术语):以区际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完整旋回,与盆地旋回对应。
•层序组(新增术语):以区域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的特定阶段,与盆地演化的阶段相对应,•层序(三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以超覆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
不同层序组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体系域(四级层序,基本沿用Vail术语):以首次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为界,表现为特定的地层叠置模式特征,与基准面旋回的特定阶段相对应,相当于体系域。
通常体系域与准层序组对应,但有时一个体系域也可能包含多个准层序组,在低位域尤其如此。
•准层序(五级层序,基本沿用Vail术语):以沉积作用转换面(突变面)为界,在一个准层序中,沉积作用是连续和渐变的,反映了一个以水进面为界的地质单元。
各级层序与群组段的大致对应关系及地震可识别性•(1)构造层序往往跨系、群•(2)层序组一般相当于组或群•(3)三级层序一般相当于段,甚至于亚段(以上为地震可识别的层序)•(4)准层序组或体系域大致相当亚段或更小(部分为地震可识别)。
•(5)准层序大致相当于小层(大多不可识别,但可以从井出发进行外推)层序准层序组准层序岩层组岩层纹层组纹层层序的规模及可分辨性可分辨性岩芯—露头钻测井识别—标定—地震剖面追踪地震剖面上直接识别•(1)构造层序界面的识别——区域削截面海底T40T60TG•(1)构造层序界面的识别——区域削截面•(1)构造层序界面的识别——区域削截面Cross 的高分辩层序地层边界Embery 的T-R 旋回三级层序界面——上超、顶超、下切、视削截,局部削截;体系域界面——下超(最大水进)、顶超、整一强反射;•(2)三级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陆上不整合面海退侵蚀面最大海退面相对应整合面强制海退底界面T80T83T82trace2571①②③④①②③④地震-时频层序分析分离不整合第一裂陷幕第二裂陷幕裂陷构造层序拗陷构造层序2、旋回1、界面层序组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2.5.5 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1)界面为纲,旋回为体•(2)井震统一,尺度匹配•(3)网络闭合,误差量化(1)界面为纲,旋回为体•不同级别的不整合分隔着不同级别的层序,不同级别的成因旋回(构造旋回、气候旋回、海(湖)平面旋回)形成了不同级别的沉积旋回,与不同级别的层序单元相对应•层序划分必须是界面与旋回的结合,在地震资料上识别界面的能力强,但也要考虑旋回,在钻井资料上识别旋回的能力强,但也要重视界面。
LN50综合柱状图(1)界面为纲,旋回为体削截上超上超上超削截削截TTIII底TIII中TII 底TIII 顶TI 顶TI 底JLN51N•地震资料的优势在于对界面的识别和横向分辨率高,特别是能够在三维空间上反映地层结构和构造古地貌背景。
不足是纵向分辨率低、对旋回的识别能力不强,跨越复杂构造带两侧对比困难,不能确定地层的时代。
•测录井资料的优势在于对旋回的识别和纵向分辨率高,能确定地层的时代,不足是在没有岩心条件下对界面的识别能力较弱,横向分辨率低,三维空间概念相对弱。
•露头资料信息最为丰富,对界面和旋回都具有很好的识别能力,遗憾的是出露有限,只能在有条件下充分发挥其建立概念模型的作用。
•不整合面和沉积旋回在地震、测录井和露头上均有相应响应,因此可以也必须进行综合划分对比,以取长补短。
JTSB3TSB1TSB5TSB2TSB4T TIII底TI顶JTII底TIII顶TI底MFS3MFS4MFS5S Q 5S Q 4S Q 3S Q 2S Q 1TIII中LN50匹配处理前LN50匹配处理后LN50层序地层综合解释剖面钻井界面要落实到旋回转换面,地震界面要落实到极性井震结合的划分应由粗到细,逐步逼近SB4SB4XJ30-1-1X HZ32-2-1GR DTGR DT地震初步识别出不整合面,标定到井上后,在几十米范围内精确确定钻井分层,在有岩心的情况下,进一步精确到0.几米之内。
(1)首先识别区域不整合面和最大海泛面(标志层),(2)全区井震结合标志层闭合后再识别对比三级层序界面(3)最后识别体系域界面(3)网络闭合,误差控制1)地震解释要按规则测网进行,测网密度一般可在5km左右。
过井测线全部要加密解释。
2)钻井要按不同方位拉连井剖面,以反映沉积作用的方向性。
3)在井特别密时下选择适当数量的井作为井震结合基干井。
4)进行网络闭合检查,要给出控制井的井震标定误差,使全区的探井都能在误差范围内实现准确的对比。
LG2LG201JF126JF121LG13LN23LN51LG39SQ5SQ4SQ3SQ2SQ1NW SE(3)网络闭合,误差控制(3)网络闭合,误差控制三叠系各个界面的井震误差统计地震时间地震深度分层深度差值地震时间地震深度分层深度差值JSB53050.594362.424359.45-2.973119.744548.944547-1.94TMFS53084.874426.624428.6 1.983159.054629.74633 3.3TSB53115.664483.5644917.443185.834682.524673-9.52TMFS43128.574507.34534.1526.853199.224708.044710.9 2.86TSB43174.914589.124582.5-6.623245.014790.994784.1-6.89TMFS33185.954609.184613.5 4.323254.514806.414804-2.41TSB33203.014640.784649.68.823274.814843.894841-2.89TSB23258.954751.8847597.123314.984920.764914-6.76TSB13295.164819.254820.10.853359.475002.995005 2.01LN22LN502.5.6 地震与钻井的桥式地层对比地震剖面的纵坐标是时间,钻井剖面的纵坐标是深度,钻井界面与地震界面如何对比?——桥式对比????奥陶志留东河生屑双峰石炭C2石炭C1走廊叠加上行波剖面三维剖面*****井零偏VSP桥式标定奥陶志留东河石炭C2石炭C1生屑双峰(1)基于VSP的桥式对比msm(2)基于合成地震记录的桥式对比合成地震记录是联系钻井剖面与地震剖面的桥梁AC SP IMP RC合成记录井旁地震剖面子波反射系数合成记录(3)通过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地震层位标定的流程深时转换合成地震记录= 子波* 反射系数第一步粗标定1)对声波密度曲线深时转换进而形成反射系数序列AC SP IMP RC合成记录井旁地震剖面2)创建Ricker子波地震资料频谱分析子波频率应于地震实际频率相符;子波相位一般选零相位;子波波长大概在100ms左右;3)大套地层的粗略对比(区域时深关系控制法)按缺省初始时间的合成记录初始时间即声波测井曲线起始深度对应的时间修改初始时间后的合成记录按标志层对比校正后4)大套地层的粗略对比(标志层控制法)按缺省初始时间的合成记录5)子波极性的选择正极性合成记录负极性合成记录10hz相关系数35%25hz相关系数73%6)子波频率的选择50hz相关系数65%子波提取时窗子波长度第二步细标定在第一步粗标定的基础上,利用井资料提取子波并制作合成地震记录。
利用新的合成地震记录进细标定。
子波长度:取决于层厚和分辨率,厚层一般取200ms, 薄层取50-100ms 提取子波的时窗:至少应该为子波长度的两倍井旁道测井约束提取子波相关系数86.91%25hz Ricker 子波相关系数73%第三步:地震界面和地质界面的调整(1)在地震界面已知的情况下,可根据地震界面确定地质界面的大致深度,再根据其测录井特征确定地质界面的准确位置。
(2)在地质界面已知的情况下,可根据地质界面确定地震界面的位置,并根据其界面的波阻抗差异确定地震界面的极性。
(3)两者都可能出现错误,因此都可能需要进行调整。
(4)井震结合标定允许的误差一般应当在1/4λ之内。
2.5 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2.5.1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 2.5.2地层特征及层序划分依据• 2.5.3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 2.5.4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地震识别• 2.5.5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2.5.6地震与钻井的桥式地层对比• 2.5.7地震反射界面的年代地层意义2.5.7 地震反射界面的年代地层意义(1)地震地层学的观点:地震反射界面具有年代地层意义,岩性地层单元的界面不能形成地震反射界面。
Vail,1977南美某地年代地层及岩性地层对比结果图6.2b 南美洲第三系电测曲线划分地层15Figure 6.2b Geologic cross setion showing electric-log correlations, Tertiary example, SouthAmerica(2)地震沉积学的观点:地震反射界面不都是年代地层界面。
岩性地层界面也可以形成地震反射界面,但二者有显著不同。
“如果一个地震同相轴的产状是频率相关的,那么它是穿时的;如果其产状与频率不相关,则为等时的”(Zeng,2003)。
(5-10-75-95 Hz)(5-10-70-90 Hz)(5-10-80-100 Hz)Zeng,2009 (5-10-55-75 Hz)(5-10-50-70 Hz)(5-10-60-80 Hz)(5-10-65-85 Hz)课堂练习1:地震界面的识别左侧中间右侧课堂练习:地震界面的识别左侧中间右侧作业的解释成果表界面名称左侧接触关系中部接触关系右侧接触关系整一整一上超T40削截整一削截复习题•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地层特征及层序划分依据•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地震识别•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地震与钻井的桥式地层对比•地震反射界面的年代地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