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与思考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摘要]根据当今社会培养“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我们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系列的教学改革,通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编写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地改革尝试,并运用于教学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体系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高校近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
针对学校的定位、教学计划的调整及逐年扩招的形势,为培养“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我们从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及编写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方式、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由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重组而成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两门课程的内在联系,突破了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理论分段编排的体系,融会贯通地将内容联系最紧密的“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新的课程新体系和教学内容。
将四大滴定分析及其应用穿插在四大化学平衡之中,讨论相应的平衡后,介绍其对应的化学分析内容。
这种将原理和应用揉为一体的教学改革,避免了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减少了授课的学时,使教学内容更为简练、完整,紧凑合理,前后连贯,系统性强,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确,重点更加突出;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深入浅出、容易接受、有重点地掌握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实质。
另外还要考虑仪器分析的内容及仪器分析在相应专业中的应用和当前仪器分析发展的动向等内容,使课程教学体系能较全面、系统得反映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
二、编写适用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根据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新体系,我们制定新的教学大纲,转变重视理论讲授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举协调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编写了适合相关专业教学需要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和《大学化学实验》教材各一部,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心得

2 1 年 3 卷第 2 期 01 9 1
广州化工
・7 ・ 1 3
无 机 化 学 教 学 改 革 心得
王 宁 ,陈 静 ,万东锦 ,孙旭镯 ,李 波
( 南工业 大 学化 学, - 院 ,河 南 郑 州 4 00 ) 河 f 学  ̄x 50 1
摘 要 : 无机化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从优
Ab t a t n r a i h mit a e o tn a i o r ei ih re u ai n h f c f n r a i h mi— s r c :I o g n c c e sr w sa v r i y y mp ra t sc c u h g e d c t .T e ef t o g n c c e s b s n o e o i t a f c e oh rl so s o c l v t t d n s s l e r i g a i t n e r i g i tr s ,t e t a h n eo m f r c n af tt t e s n .T u t ae su e t ’ ef—l a n n b l y a d l a nn n e e t h e c i g r fr o y e h e i i i o g n c c e s ywa a r d o t r m o ra p c so a h n o t n , e c i g me h d,c h v t i gt e la ig i tr n r a i h mi r sc r i u o fu s e t f e c i g c n e t t a h n t o t e f t u iaen e r n e - h n n e to t d n s n a e c ig s fsu e t ,a d lb ta h n .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实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机及分析化学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探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实践,并就改革方向、路径和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一、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存在的问题目前,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传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操作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老师讲解,缺乏与实际科学实验操作的结合,导致理论知识无法真正应用到实践中。
课程内容较为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知识体系已经相对稳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以满足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
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较为单一,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支持,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基于以上问题和挑战,对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方向,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需要调整课程结构,突破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操作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可以引入问题式学习、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探究,提升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更新课程内容,加强与科技前沿的结合,增加新的课程内容,例如纳米材料、功能材料等,以及化学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虚拟实验、远程实验、多媒体教学等,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们调整课程结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采用问题式学习和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探究,培养他们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无机 化学课 程 由基础 理论 和元 素化学 两大 部分组 成 , 它们相 互渗 透 , 成课 程 的整 体 。在基础 理论 组 部分 中 , 需要学 生理解 和应 用 的概念 、 原理 比较 多 , 元 素化 学部 分 的 内容 繁琐 、 杂 , 要记 忆 的 材料 而 庞 需
多, 不仅 教师感 到难 教 , 生也觉 得枯 燥难 学 。此时需 要 教师 采 用科 学 的教 学 方法 , 如 元 素部 分 可 以 学 例 通 过对实 验现象 的归纳导 出性质 , 基础理 论部 分则 先讲结 论再 用实 例验证 理论 , 而 以使 学生 建立正 确 的
近年 来 , 州大 学化学 与分 子工 程学 院 以创 建 国 内一流 学科 一 流专 业 为 目标 , 大 教学 改 革力 度 , 郑 加 特别 是根 据 国家化 学基地 的学 生普遍 具有基 础好 、 习 能力 强 等特 点 , 用 “ 学 利 国家级 化 学实 验教 学 示 范 中心” 良好 实验条 件 , 分 发 挥 其学 科 门类 齐 全 和 科 研 实 力雄 厚 的优 势 , 励 教 师 进 行 本科 教学 改 的 充 鼓 革, 注重 学生 实践 能力和创 新思 维 的培养 。笔者 根据 无机 化学课 程 的特点 , 对化 学基地 班 的无机化 学课
基 础理论 性 和科 学创 新性 原则 。如何 在课 堂教 学 中真 正做 到 以学生 为主体 、 以教 师为 主导 , 在传授 基本 理论 、 本 知 识 和 基本 技 能 的 同 时 , 基 努力 培 养 学 生 的科 学 素 质 和创 新 能 力 。 一 个 值得 探 讨 的 重要 问 是 题¨ , 1 而解 决这一 问题 需要 将教学 与教 研相结 合 。 j
关 问题进 行归 纳总结 的能 力 。例 如在 讲氮族 元 素 的时候 , 从其 外 围电子结 构人 手 , 述其 可能 的物理 先 概 化学 性质 , 再通 过上 下 同族 元素及 左 右 同周 期元 素 的对 比 , 析其 独特 的化 学性 质 以此类 推 , 过理 解 并 通 论一 分析一 总结 的方 式将 P区元 素 放在一 起 串讲 , 学生 有 了更 加全 面 、 使 系统 的理解 和认 知 。
无机化学教学经验与体会

无机化学教学经验与体会Ξ吕惠卿浙江中医学院药学系 (杭州 350023)摘 要 无机化学是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其后续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提高无机化学教学质量,从四个方面谈谈无机化学教学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 无机化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师角色转变 无机化学是各中医药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大一学生第一学期的必修课,它为后续课程如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同时它对学生尽快适应由高中到大学的教材和教法及学习方法、技能等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体会,谈谈无机化学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紧扣教学大纲,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11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精心备课,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而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是各章节之间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各章节间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有始有终,学生听后思路清晰,印象深刻。
曾经问几位已学过无机化学的学生,无机化学主要讲什么内容,重点难点在哪里,结果却说不出所以然来。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特意安排了三节课专门介绍无机化学的国内外发展近况以及各章节主要内容,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而且对教材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
综合分析各中医院校无机化学教材及大纲,《无机化学》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四大平衡、两大结构、元素化学。
其中四大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平衡)占主要部分,分别是电解质溶液、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章节。
两大结构即原子结构与周期系、分子结构。
元素化学即s 区、p 区、d 区、ds 区元素、矿物药等。
授课前,先介绍每章节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及授课思路,让学生有个完整的整体轮廓印象。
21授课过程中及时归纳总结课堂内容,做到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对于大一的学生尤其重要。
因为大学的学习、上课方式完全不同于高中,高中上一节课往往围绕某个知识点反复评讲,而大学一节课的信息量非常大,知识博而广,不像高中的课精而深。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
作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化学在大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无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实验教学一直是化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改革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一、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在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大多是以观察、演示、模仿为主,实验内容和操作过程相对单一,缺乏足够的挑战和启发。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思维的参与,只是简单地按图索骥,导致实验结果的俗套化,缺乏新意。
传统的实验教学在实验内容和器材的选择上已经有些滞后,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化学人才的需求,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
无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课程,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在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通过改革实验内容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革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提高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改革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科竞争力。
1. 实验内容的更新与拓展改革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第一步是更新和拓展实验内容。
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需要更加贴近社会实际需求,更加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
针对当今社会的科技需求,可以增加一些新颖、前沿和创新性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实验设计的灵活与开放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以“老师设计、学生操作”为主,因此改革实验设计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适当放开实验设计的限制,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改进,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高等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等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改革探索与实践近年来,高等师范院校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以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介绍高等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背景、目标和策略,并重点介绍了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改革。
高等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背景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实验步骤,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操作的技能。
与此教育部颁布了《教育改革与发展“2010年-2020年行动计划”》,要求高校教育体系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等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无机化学原理与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技能。
高等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加大实验装置和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力度,使得实验教学设施能够满足新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的需求。
优化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验操作的难度。
在实验内容上增加实验设计、实验报告和实验研究等任务,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
引入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
建立科学、全面的实验评价体系,通过实验报告、实验考试和实验操作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提供反馈。
高等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通过实验报告的评价,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进行评估。
通过实验考试的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进行评估。
通过实验操作的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评估。
这样的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水平。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tahn to spa e inf a toeo ec e c l icpie n d ct nd v lp n i h l ru dq ai e u aint epo t g terfr e c igmeh d ly dasg ic n l ft h mia s il sa de u ai e eo me tW t tealo n u l i r h d n o h —  ̄ d c t ob rmoi ,h eom o n
目的、较好 地 完 成教 学任 务 、达 到 理 想 的教 学 效 果 , 一 个 值 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O l 4卷 6月 O 2年 第 2期
Junl安 康1 n ece o ee ora f l gT 报 r C lg o 师专学 ah s l 【 a
V 1 4 №2 o.1
Jn . 2 o ue 02
无 机 化 学 教 学 内容 及 教 学 方 法 的改 革 实 践 与 思 考
关 键 词 :无 机 化 学 ;教 学 改 革 ; 创 新 能 力 ;创 造 型 人 才
中 图 分 类 号 :C 4 .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 6 24 0 9—04 (0 2 2—0 9 —0 2 X 2 0 )0 01 3
Re o ms a d f r n Tm n kmg f I o g i o n r n c Che it y’ ac i g Co e t a d e ho s m s r S Te h n nt n n M t d
如 :( )原 子 结 构 部 分 。 高 中 化 学 介 绍 了有 关 原 子 的 组 成 和 基 本 性 质 ,原 子 核 外 电 子 运 动 的 基 本 特 I 征 ,短 周 期 元 素 原 子 的核 外 电 子 排 布 , 以及 原 子 结 构 与 周 期 表 的关 系 ,对 大 量 过 渡 元 素 原 子 的 电子 排 布 未 作 介 绍 。大 一 无 机 化 学 应 适 当 降 低 理 论 起 点 ,简 要 介 绍 玻 尔 理 论 ,以 原 子 的 量 子 力 学 模 型 为 起
金 华峰
( 安康 师 范 专科 学校 化 学 系 ,陕 西 安康 7 50 ) 20 0
摘
要 :介 绍 了在无 机 化 学教 学 过程 中对 无 机化 学 教学 内容 及 教学 方 法 改 革 的 实践 经 验 ,目的 使 学生
逐 步 掌 握 获 取 知 识 、 更 新 知 识 的 能 力 , 开 发 学 生 的 创 新 思 想 和 科 学 研 究 意 识 ,为 提 高 学 生 素 质 和 创 新 能 力 , 培养 2 世 纪 的化 学工 作 者奠 定 基础 。 l
一
、
注 意 中学 化 学 与 大 学 化 学 教 学 内 容 的 衔 接
我 国 目前 中 学 化 学 教 学 改革 的 主要 趋 势 是 适 当降 低 理 论 深 度 ,拓 展 知 识 面 ,体 现 少 而 精 的 教 学 原 则 ,着 眼 于 化 学 知 识 的实 际应 用 、兼 顾 全 体 高 中生 和 部 分 有 可 能 进 入 高 校 的 学 生 对 化学 知识 的 不 同需 要 。 在 大 学 化 学 教 学 中 ,应 充 分 注 意 中学 化 学 教 学 特 点 ,找 准 合 理 的 起 点 ,深 入 浅 出 ,使 学 生 能 自觉 地 过 渡 和 领 悟 大 学 无 机 化 学 的 教 学 内 容 ,认 识 到新 知 识 、新 概 念 、新 规 律 是 学 科 发 展 深 化 的结 果 。 比
Ke od :iog i h mi r; ta h yw r s n rncc e s y e c  ̄ rfr ;a it f a_Jn;(e ̄ ep ro t eom bi o (el ly ' o . a R ai esn - v
无 机 化 学 是 化 学 的 二 级 学 科 ,是 学 生 从 中 学 步 人 大 学 的第 一 门 主 干 课 程 ,如 何 使 学 生尽 快适 应 大 学 学 习 方 式 ,培 养 学 生 获 取 知 识 的能 力 ,如 何 引 导 学 生 开 发 创 新 的 思 想 ,如 何 从 事 于 科 学 研 究 活 动 , 培 养 2 世 纪 的 化 学 工 作 者 是 每 位 从 事 于 无 机 化 学 教 学 的老 师 思 考 的 问 题 。 对 传 统 无 机 课 程 的 教 学 内 l 容 及 教 学 方 法 进 行 改 革 ,以适 应 现 代 化 学 人 才 的培 养 ,具 有 重 要 的意 义 。
JN Hu I a—f n eg
( eateto hm sy,A l g Tahr ol e nag 7 50 C i ) D pr n fC e ir m t n mn ece"C lg ,A k n 2 00, hn s e a
Ab t a t T 1  ̄o i l t o u e x re c s o e o ms i i o g i h a f t ’ S c n e t n e h d u i gt e sr c : he a. tma n y i r d c s t e pe n e f f r n r n c c er s ̄ 1 t n he i r n i o tn sa dm t o sd r n h t a h g r c c . T e am s a e t k h t d n s g a p h b l y o b an n n wl d e a d r n wi g k o e g ec a p at e i h i l o ma e t e s u e t r s t e a i t fo ti i g k o e g n e e n n wld e,n a d s in e a x l i h t d n ’ e s f('  ̄ n c e c , ndi r v h t d n ’ u l y a d ('aJ n t o n ab ssf rb i g e o mp o et e s u e tSq a i n a lo of n t e a i o en ac e c l h mi a r e f2 s e t r wo k r o 1 tc n u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