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工笔人物画创作的色彩
浅析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表现

2012年第·8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3期Aug2012[摘要]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一般称为“工笔重彩人物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笔工整细致、色彩浓重艳丽的人物画。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在总体上倾向于表现性与装饰性,无论是“五彩彰施”还是“随类赋彩”,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设色可以说是一种主观的“心象之色”。
文章主要从其中国画颜料本身所带来的的色彩视觉效果入手,通过对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传达的表现性、色彩配置的结构性探索其意义非凡的色彩表现。
[关键词]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色彩传达;色彩表现[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8-0151-02浅析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表现程格格(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1)作为最具有艺术表现力的因素之一,几乎所有的造型艺术都离不开色彩,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也是如此。
可以说,从顾恺之《洛神赋》的顾盼生辉到周仿《簪花仕女图》的雍容华贵,从阎立本《步辇图》的大唐风范到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传神写真,这些经典作品无一不展示着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色彩的独特魅力。
受中国传统五色观的影响,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形成了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和色彩结构,无论是在用色技巧所带来的色彩效果上,还是在色彩对比、色彩调和的色彩传达上,都把单纯、装饰性的主观性色彩艺术发挥到一种惊人的高度。
一、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色彩的视觉表现效果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具有精雕细刻、色彩绚丽的艺术风貌,在设色上重视固有色的表现,不仅注意用色的单纯性,还讲究于轻薄中见厚重、于单纯中蕴含丰富、于自然中彰显色墨气韵,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传达出非同一般的视觉表现效果。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强烈的色彩视觉表现效果首先是与其绘画所用颜料的单纯性息息相关的。
众所周知,传统中国画颜料分为植物性颜色和矿物质颜色,颜色种类相对较少;植物性颜色透明清亮,矿物质颜料厚重饱满,因色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如植物色覆盖能力弱,矿物质色覆盖能力强,而且它们在纸上或者绢上的附着力也不同,一般来讲,水色或胶重的色附着力较强,石色或胶轻的色就较弱,特别是粉质色的附着力更弱,因此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常有“淡彩”、“重彩”之分。
浅论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色与墨

浅论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色与墨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其特点是讲究画面细腻、造型准确、色彩饱满和墨色浓郁。
其中,色和墨是两大重要元素,它们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共同塑造出独具魅力的工笔人物画。
一、色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色彩非常重要。
色彩的运用不仅可以突出人物的气质特征,还可以表现出人物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心境、情感状态。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绘画有色彩区分明显的“工笔”和墨色丰富的“写意”两种,工笔画的色彩通常比写意画更加绚丽多彩、饱满厚实。
工笔人物画中,应该分析出人物身上不同地方的颜色,并运用不同的色彩,展现出人物的真实感和充满生命力的气息。
色彩的运用在中国具有香港和澳门的绘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1、着色技巧1) 涂色分色。
中国传统画中,色彩比较纯净,各个颜色之间不会互相渗染。
因此,在着色时要将一个颜色完全涂满,然后再涂另外一种颜色。
这种涂色方式也叫“分色法”,是工笔绘画的一种重要着色技巧。
2) 点染法。
在工笔画中,点染法是一种主要的着色技巧。
这种涂色方式可以通过千变万化的点染技巧,表现出不同色彩之间的过渡和渐变,使人物的肌肤、衣服、头发等细节更加逼真。
3) 运用灯光。
灯光在工笔人物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灯光的角度和方向,让画面显得更加明亮、生动。
充分发挥灯光的作用,可以让观者感到画面有动感、有生命力。
填色的时候也要根据灯光的位置进行判断,决定人物哪些地方要着重强调颜色的亮度和深浅程度。
2、色彩搭配在人物画的着色中,颜色的搭配也非常重要。
颜色的搭配如果不得当,会影响人物形象的展现以及画面整体氛围。
一般来说,工笔画中最常用的色彩搭配有以下几种:1) 冷暖对比。
冷色和暖色搭配让人物画的画面更有层次感,同时也能突出人物气质的特点。
比如人物的衣服用冷色调,而人物的脸部则用暖色调。
2) 三原色搭配。
红、蓝、黄三种颜色是人类可以看到所有颜色的三种基本色彩,它们可以相互搭配,营造出鲜艳、明亮的画面效果,同时也能很好地突出人物的特性。
韦红燕工笔人物画的色彩探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韦红燕工笔人物画的色彩探索
杨 懿 ( 首都 师范大学 北京 10 0 ) 000
中国工笔 画源 远流 长 ,影 响深 远 。与其 它 国画种 类 相 比,工 画 中人 身上 ,通 过人 物 的姿 态 、眼神 传达 了更 为 深刻 的 内容 。由 笔 画造 型严 谨 ,线条 工整 细腻 。随着艺 术 思想 的解 放 、艺术 观念 这种 特 定 的语言 唤起 独特 的审美 情感 ,表 达 了无 可奈 何中 的光 明 的更 新 ,2世 纪8 年代 后 工笔 画逐渐 呈 现 出生机 勃勃 、 多元化 的 与憧 憬 。 O 0 发展 趋势 。一 些作 品 ,画面 增加 了对 物 象形 态 “ 客观 ” 的把握 , 韦 红燕 早 期 至 晚 近 的作 品 , 从 《 叶有 声 》 《 林子 》到 落 红 另外 一些 则更 注重 个人 内心 的表 现 。一批 优秀 画家 逐 渐思 变 :怎 《 》 《 春 平》 《 侍者 》 都在 继承 传统 的基 础上 ,融入 了现 当代 花 样 继承 传 统 ,怎样 从西洋 画 、东洋 画 中有 选择 的拿 来 ,如 何加 以 的元 素 。画家 在 思考 的过程 中更加 注重 色彩 和心 灵 的关系 ,在 弱 融 合创 新 。韦 红燕就 是其 中脱 颖 而 出的一 位女 画家 ,她 的 画突 破 化 线 条的 同时又 采 用大 面积 的暖 色 为背 景 ,采用 单纯 的颜 色作 为 一 古 代工 笔 画以线造 型 的传 统模 式 ,吸 收 了中 国画 的没骨 、 写意方 幅作 品色 彩 的基 调 ,并 以小面 积 的色块 形 成一 种呼 应 的色彩 关 法 ,摒弃 传统 工笔 画 的表 面效 果 ,探 索 新 的绘 画形式 语 言 。一改 系感 ,通 过 协调 对 比 ,表 现 了一 种舒 缓 、优雅 的节 奏感 。通 过特 前辈 画家 造型 上一 味 的 “ 实 ”和色 彩上 单纯 的平实 厚重 ,弱 化 写式 的画 面构 成 唤起 观者 进入 如诗 的 审美 境界 ,抒 写着 内心 对于 写 传 统 工笔 画惯 用 的线条 ,重 物象 整体 轮廓 而不 事 细节 ,用 混合 色 现 实 ,对于 人性 的独特 感 受 。 彩 叠合 、冲撞 、渗化 和局 部 的精 染 ,营造 出朦胧 梦幻 诗意 的 画面 当代工 笔 画 ,有 着 越 画越 写实 ,越 画越 细腻 ,越 画越 艳 丽的 韦 红燕 五十 年代 末 出生于 北 京 ,从小 耳濡 目染 ,秉 承家 学 。 倾 向,一些 画 家或 是 固守着 驾轻 就 熟 的传统 模式 或是 盲 目的追 随 青 少年 时代 随父 亲到 新疆 克孜 尔石 窟 临摹过 壁 画 ,又在 故 宫学 习 西洋 画。诚 然 ,传统 工 笔 画用笔 严 谨工 整 ,用墨 用色 细致 不苟 , 过 一 段 时 间 ,后 免 试 就读 刘 福 芳 先 生 中 国工 笔 重 彩 画 专业 研 究 传 统应 该继 承 ,但 一味 追求 视觉 效果 和 外在 形式 ,而 不是 传承 内 生 ,这些 经历让 韦红 燕的人 物画 有着 自己的独特 面貌 。 在 的精 神气 韵 ,不免 会 减弱 中 国工笔 画 的 内在审 美 品质 。韦红燕 韦红 燕在 其工 笔人物 创 作 中 ,结合人 物 性格 与画 面需 求 ,大 以对 传 统元 素 的解构 ,不 拘泥 于 以形 写神 的方 式 ,而 是凭借 对色 面积 运用 纯色 ,利 用各 种方 式增 强 画面 的装 饰效 果 ,并在 此 基础 彩 的理解 领 悟 ,融汇 中 西 ,利 用 色彩 语言特 有 的情 感 、节奏 ,采 上进行 适 当的勾 勒渲 染 ,将 壁画 中 的某些 表现 手法 与传 统 的工 笔 用 分 染 、接 染 、 罩染等 传 统绘 画形 式 ,把宣 纸 正面 细腻 扦清 的染 表现手 法相 结合 ,如 作 品 《 红葡 萄藤 》 中 ,画面 中女 性 的服饰 和 色 与 宣纸 背 面激 情 奔放 的 用色 结 合起 来 , 从而 变 薄弱 为深 厚 , 变 构 风 帽子 即是运 用这 种表 现手 法 ,这种 绘 画风格 与传 统 工笔 画细 腻 的 刻 画 为变 化 , 建 着颇 具 抽 象 意味 的现 代 绘 画形 式 ,如 《 景 中 风景 中的歌 》等 ,也 体 现 了她对 于人 生 ,对于 人性 的 画风不 同 ,增加 了工 笔人 物 画的表 现 形式 ,还在 一 定程 度上 加 强 的故事 》 《 了画面表 现 力 。她 运用 纯 色相 的对 比 , 自觉地 把壁 画 中装饰 性 、 深层 次 思考 。 表现 性 、壁 画 中的勾 勒渲 染 ,有选 择地 融入 到 自己的工 笔画 中 , 在 古代 色彩 表 现 中 ,分 感 觉 色 彩 表 现 、感 情 色 彩 表 现 和 想 用传 统 的 中国画颜 料演 绎着 内心 的感受 ,强 化着 中国画 的审 美特 象 色彩 表现 ,那 么 与西 方相 比之 下 ,中 国古人 更 重情感 和想 象 色 征 。年少 时 临摹壁 画 的经历 ,给 了韦 红 燕潜 移默 化 的影 响 。新疆 彩表 现 。韦 红燕用 想 象性 色彩 ,遵 循 “ 象 ”造型 的原 则 ,反 映 意 拜城 县境 内的克孜 尔石 窟壁 画 ,跨越 了古龟 兹 国佛教 信仰 从 小乘 出直 趋人 类 艺术精 神 深层 次 的表现 性和 贴近 表 现艺 术本 质 的精神 向大乘 过渡 的漫长 时期 。 性 。她 的色 彩 是 画家追 求 艺术 本体 表现 的一 种 大胆 实验 ,注 重色 而 《 ・ ・ 柳 人 玫瑰 》 《 惑》 等系 列作 品 ,却呈 现 出另 一种 面 彩 的内在属 性 ,用 一种 直觉 的体验 ,融 再现 性 、装 饰性 、象 征性 诱 貌 : 画面色 彩斑 斓 。韦 红燕 的作 品不 仅是表 现对 象 的形 与质 而更 和 表现 性为 一 体 ,孜孜 不倦 地 探索着 本 民族 绘 画的 意象 色彩表 现 重 在感 性 的情绪 表达 。用 大面 积 的纯色 相对 比,或 是具 有特 殊 的 形 式 。 感情 表 现力 的低 明度 灰色 对 比,利 用 中 国颜 料有 别 于西 画颜 色 的 任 何有 自己见解 的 画家 都不 会 忽视对 传 统 的学 习和借 鉴 ,韦 通透 性 ,构 成 了色彩柔 和却 又斑 斓朦胧 的 画面效 果 。 红 燕重 视对 传统 的继 承 ,更注 重 于在 传统 上 的创 新与变 革 。在对 与 《 诱惑 》系 列作 品 同时期 的另一 类作 品 《 侍者 》 ,则 回 色 彩的 探索 上 ,融入 对传 统 工笔 画 的深刻 理解 ,学而化 之 ,在 西 花 归到 了传 统 的精神 本质 。这 系列 作 品用 单纯 的 明亮背 景 ,近似 于 洋 画和 日本 画 的冲 击 下 , 自觉 而有 选择 的拿来 ,主 观上 做着 既源 传统 中 国画处 理意 境 的手段 , 即通 过大 面积 的空 白来 衬托 画面 主 于传 统又 不 同于传 统 的语 言探 索 ,体现 了建构 在传 统基 础上 的现 体 ,如唐 代周畴 《 簪花 仕女 图》 的纯 色 背景就 使主 体 更加 突 出。 代 审美 情 趣 。创 作时 的韦 红燕 受着 心灵 的 指 引,率 性而 为 ,以 飞 《 花侍 者 》系列 ,用单 纯而 空灵 的背 景 ,使观 者 的注 意力集 中在 扬 的思 绪 ,坦然 的心 态前行 在 自己创 作的道 路上 。
工笔人物画创作中色彩的应用与探索

工笔人物画创作中色彩的应用与探索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以精细的线条描绘人物,色彩运用也是其重要的表达手段。
色彩在工笔人物画中有以下几个应用和探索:
1. 色彩象征:工笔人物画中的色彩往往是有象征性的,如红色代表喜庆、吉祥,蓝色代表清凉、高洁,黄色代表金钱、权力等等。
艺术家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选择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色彩重叠:在工笔人物画中,色彩的多次叠加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艺术家可以在多层次的色彩之间加以考虑和构造,以达到更丰富的细节和效果。
3. 色彩变化:工笔人物画中,色彩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比如故事情节的起伏、角色的喜怒哀乐等等。
艺术家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达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4. 色彩整合:艺术家可以按照主题或故事情节对不同色彩进行整合,使整幅画面更加和谐有序。
同时,色彩的整合可以增加画面的美感和视觉效果。
总之,工笔人物画中色彩的应用和探索是一个复杂而精致的过程,需要艺术家对色彩的深入理解和实践。
同时,色彩也是工笔人物画中表现主题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艺术家需要通过色彩来传达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浅析中国工笔人物画中色彩的表现

龙源期刊网 浅析中国工笔人物画中色彩的表现作者:张琳倩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中国工笔人物画色彩的表现是工笔人物画的一个主要表现手段。
它一方面向古代的工笔人物画传统敞开,另一方面也向当代的一切优秀视觉艺术敞开,在这样一个开放系统中每一个工笔画家都可以找到一个能发挥自己特长的表现形式。
本文分为两部分一是正确认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统色彩观;二是正确认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现代色彩观。
关键词:中国工笔人物画;传统工笔人物画;现代工笔人物画;色彩表现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208-01中国工笔人物画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它是以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为基础,是我国民族绘画重要的绘画形式,是最宝贵的传统。
色彩表现则是工笔人物画的一个主要手段。
1.正确认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统色彩观周时期所使用的颜色与绘画上的颜色在源流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中国工笔画色彩的发展开拓了正确的道路。
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沙出土的两幅帛画《凤夔人物》、《人物御龙》。
这两幅帛画在造型、设色、勾线上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它使用单线勾勒、细致有力,用墨和色平涂,渲染,画中的人物简略的施用了一些色彩。
它代表了中國封建社会早期绘画发展的新面貌和新水平。
到了西汉时期工笔人物画在色彩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成就。
最具有影响的画是马王堆一号墓《轪侯利仓之妻》,这幅早期的工笔画线条勾勒得细致有力,色彩涂抹得也很浓重,画面较多的使用了红、黄等颜色。
由于使用的是矿物颜料,所以至今色彩仍很艳丽。
中国工笔人物画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通过将外来绘画语言与自身的绘画传统相结合,开始了对色彩的全面探索。
顾恺之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他的代表作品是《女史箴图卷》。
它使用色彩的方法有主有次,既鲜明活泼又有力。
此时绘画的发展成为了以后工笔画繁荣的先声。
隋这一时期绘画色彩的运用和表现形式在我国工笔人物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是一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重要阶段。
浅谈工笔人物创作中线条色彩运用

浅谈工笔人物创作中线条色彩运用作者:杨璐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9期摘要: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主要是以构图的完整、线条的表达、色彩的搭配的一个过程,不仅考验了画家对于工笔的基础能力,更体现出画家对自己作品的技法、立意、刻画深度和艺术情趣等多方面独到的艺术品位,最为重要的是画家对作品浸入的情感,都会通过画笔表现出来。
在创作的过程中,以自己的主观意旨作画的同时,也要适当参考、借鉴当代工笔人物画家和古代工笔人物画家的技法与闪光点,让作品更加丰富、有层次感,这样用心创作的作品,一定会让自己满意,得到别人称赞。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参考借鉴;情感表达一、工笔人物画概述工笔人物画讲究的是意境,内涵和真、善、美的表达,不同于西方古典人物油画的求实写真,而是“以形写神”的意象艺术,以最简练和直接的线条来表达画家的意象世界。
[1]在实践探索和生活中获得灵感,创作出现代人情感的的工笔人物作品。
我的人物创作是以亲近绿植、享受自然为题材,母亲手持花洒浇灌绿植,女孩儿拥捧着美丽的花朵儿,母亲的笑意浅吟与女孩儿透着稚嫩的双眼,体现了母女的温情惬意。
一张可以被认可的工笔人物画作,不一定需要超凡的技艺和立意独到的内容,它只需要蕴含了创作者对作品独有的认知与想要表达出的情感态度,在画纸上构建一方反映自己内心的小天地,将“意”融于工笔之中,让作品浑然天成。
二、工笔人物画创作构思之我见(一)创作构思的初形成。
工笔人物创作是一种艺术,需要创作者的感情倾注,才能够创作出得到别人认可的优秀作品。
[2]构思是在艺术的体验基础上,并不是胡乱拼凑寻找素材,要自己主观的对生活素材加工、提炼、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创作作品。
其中也离不开创作者的情感表达,如果缺乏丰富的情感或者表现的情感不够真实,就会影响到作品的共鸣,所以我们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必须要将自己的情感、社会的情感、对社会的认识及感受等都渗入到作品中去,这样才能够让作品变得有生命、有灵魂。
当我们将作品展示出时,才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其中的情感韵味。
工笔人物画中色彩的情感性

美术界艺术论坛TEXT/杨静刘亚璋工笔人物画中色彩的情感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使人们对绘画中色彩因素的感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绘画艺术中的色彩表达有了更多的要求。
就在这种需求下,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色彩情感性受到了画家的普遍关注,色彩的情感性表现已成为当代工笔人物画的主要特征之一,向人们传递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色彩能被人感知并产生丰富的联想,从科学角度的解释是这样的: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
例如暖色,人们见到红、红橙、橙、黄橙、红紫等色后,马上联想到太阳、火焰、热血等物像,产生温暖、热烈、危险等感觉。
冷色的表现则是:见到蓝、蓝紫、蓝绿等色后,则易联想到太空、冰雪、海洋等物像,产生寒冷、理智、平静等感觉。
人们对于色彩的冷暖感觉,不是只表现在固定的色相上,同一色相的颜色也会因为不同的明度、纯度倾向,影响人们的感觉。
面对不同环境下的创作客体,所运用的色彩也是变化的。
例如,在表现朝霞时,大都会选用玫瑰红来描绘朝霞清新而偏冷的感觉,而描绘晚霞则需要暖感强的大红了。
色彩的冷暖在对比中更容易体现,例如这两种颜色与橙色对比都具有冷的倾向。
色彩除有冷暖的偏向,还会让人感觉到轻重感、软硬感以及前后感,这是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三要素发生变化的关系。
色彩的明度高会使人联想到轻盈、柔软、遥远的事物,比如白云、彩霞、花卉还有棉花、羊毛等,产生轻拂、柔软、飘动、上升、灵活,以及事物位置靠后形象模糊等感觉。
明度低的色彩易使人联想钢铁、岩石等物品,产生沉稳、厚重、安定、下降,以及事物位置近前形象清晰等感觉。
运用不同情感性的色彩搭配能给人带来更丰富感觉,如一般暖色、纯色、高明度色、强烈对比色、大面积色、集中色等会给人有前进的动态感觉,相反,冷色、浊色、低明度色、弱对比色、小面积色、分散色等有后退动态感觉。
浅谈工笔人物画中色彩的装饰性

浅谈工笔人物画中色彩的装饰性作者:袁静娴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1期摘要:工笔人物画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色彩的装饰韵味在不断的更新。
从传统到现代,工笔人物画设色的装饰性都体现着当时的审美观念,它极大的丰富了工笔人物画的面貌。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色彩;装饰性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154-01工笔人物画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说是我国绘画的始祖,是我国绘画体系中的一种绘画形式。
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彩陶上面绘制图案并具有装饰性的设色。
而到了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大型的人物壁画,它们的色彩都具有着很强的装饰性。
谈到装饰性,我们首先要明白何为装饰性,狭义的意思指装点修饰,广义泛指统一中有变化、调和中求对比的画面效果。
传统的工笔人物画的色彩来都源于生活,例如赭石色,为氧化物类矿物刚玉族赤铁矿,主含三氧化二铁。
需要经过采挖后,然后除去杂石,在经过提炼而成。
虽然色彩的来源受一定的限制,但传统的工笔人物画却形成了其特有的色彩结构以及表现形式。
例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在设色方面就已经很具有自己独特的装饰性了,从右起的第一个人,她身着朱红色的长裙,外披紫色的纱罩衫,上搭朱膘色的帔子。
头上插着一枝淡粉色的牡丹花,侧身右倾,左手执拂尘引逗小狗。
单从她一个人身上的着色来看,就已经非常的丰富,彰显雍容华贵。
无论是在用色技巧所带来的色彩效果,还是在色彩的对比以及色彩调和方面,都把色彩的装饰性艺术发挥到了一种惊人的高度。
再看一下站立在对面的贵妇身披浅色纱衫,同样是朱红色的长裙,但上面却有着紫绿色团花作为装饰,上搭绘有流动云凤纹样的紫色帔子。
第五位贵妇人头戴着海棠花,身着朱红色的披风,外面套着紫色的纱衫,双手紧拽纱罩,她的头饰及衣着极为华丽,超出众人之上,神情似有傲视一切之感。
最后一位贵妇,髻插芍药花,身披浅紫纱衫,束裙的宽带上饰有鸳鸯的图案,白地帔子绘有彩色云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影响 , 从 当代 角度对现代工笔人物 画创作 中色彩 的运 用表达 自己的看法。笔 者特 别注重绘 画的创作 实践 . 通过 当 代 工笔人物 画家个案研 究, 结合 自身的经验之谈 , 贴近 色彩实践 的阵地前 沿, 以期尽 力接近 事实本 身。
关键词 : 中国工笔人物画 ; 色彩 ; 玄色体 系 中图分类号 - J 2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1 3 0 — 0 0 2 9 — 0 2
力 的原 因之一 。 因此有必要 理清中国传统色彩观 , 以及 这种 色彩
观下 工 笔 人 物 画 的发 展 。
一
漫长 的演 变 , 并且 继 续 以其 独 特 的方 式 发 展 着 。
二、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色彩抒情性
南齐谢赫提 出“ 六法” 中的“ 随类赋彩 ” 以及南朝宋 的宗炳 的
2 0 1 4 - 1 1
文艺 生活 L I TE RA T URE L I F E
— T - , 术 鉴 赏
浅析 传统 工笔人物 画创作 的色彩
汤 秀 星
( 福 建师范大学 美术 学院, 福建 福州 3 5 0 1 0 8 )
摘 要: 色彩对 于绘画 , 正如语言对于文学 、 旋律 对于音 乐, 色彩影响 着精神 , 关注 色彩 是美术 自律发展 的要 求 ; 而中 国绘画有着 自身民族特性 的审美特 点、 发展体 系; 中国的 色彩 由原始的“ 单 色崇拜 ” 发展到 “ 五彩 彰施 ” 的阴阳玄 色体 系, 都是植根 于中国深厚的哲学思想土壤 中, 体现天人合一的观 念。中国绘 画的早期可以说是 由勾线染色的工笔画为 始端; 随着历代 发展 都有 其独特 内容 。 时至今 日, 传 统中国色彩观依然 以其独特的审美品格 影响着工笔人物 画创作。 然
审美发展却是与哲学紧密结合的 , 五行 相生相克演变 的间色无穷规律与现代科学的配色原理都有 色彩的一般规律 , 可见中国古老哲学 思想 的智 慧。儒 、 道二家对 中国美 学的塑造亦折射在五行五色之 中。《 太平经》 记载 : 五行方位 色彩情感
木: 东 方 青 喜 赢
兽食颛 民 , 鸷鸟攫老弱。于是 , 女娲炼 五色石 以补苍 天, 断鳌 足以 立四极 , 杀黑龙 以济冀州 , 积芦灰 以止淫水 。苍天 补 , 四极正 ; 淫
伦理和维护封建 的君君 臣臣、 父父子 子森 严等级的礼乐之邦 , 都 涉及到色彩的等级分配 , 子 日“ 绘事后素 ” 深刻影 响文人 。 与儒 家
而, 随着西方 色彩 理论 对 中国进一步的影响和 工笔人物 画 自身 自律 发展要求 以及新 色彩材料 的运 用 , 古老 的 中国画
种 已经站在 “ 全球化” 之下 的十字路 口, 转变之 势不可挡 , 中国画 色彩在 中华 民族所独具的 审美理 想关照之 下, 怎样 以
一
种崭新的姿 态立足 于世界 艺术之林 , 是需要我们共 同努力的 。本文 旨在理 清 中国传统工笔画设 色的 关学渊源 以及
五色喻病 ; 均可体现 中国古老 的色彩大国 。以下 , 笔者以历史的 车辙为线索 , 寻 出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变迁 。 中 国绘 画的早 期可 以说是 由勾线染色 的工笔画为 始端 ; 人
火: 南方赤修乐
金: 西 方 白忧 哀 水: 北 方 黑 愠 怒 土: 中央 黄 和 平
以色彩为区分标尺 的情感必然不足 ,但是古人 的观念所构
水涸, 冀州平 ; 狡虫死 , 颛民生; 背方州 , 抱 圆天 。” 《 尚书益稷》 云: “ 五彩施彰 于五色 ” 的青 、 赤、 白、 黑、 黄 的五色之说 , 《 周礼考 工
记》 的“ 画缋之事杂五 色” 成为礼仪之邦的统治规范 。 且不论埋葬 的山顶洞人对铁 矿粉 的赤色崇拜 , 以中医名著《 黄帝 内经 》 也 以
色彩 , 是 由“ 色界” 向“ 无色界” 的超越 , 使得传统文人水墨在宋元
彩认知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 相比于西方 , 中国的色彩体 系又 十分 后独领 中国画坛风骚 ; 但是翰墨 的称霸并未使丹青沉沦 , 敦煌壁 显著 的特色 , 正是这种玄色的特殊性 , 是工笔人物 画有其 自身魅 画依然绽放着她夺 目的色彩 。 直至今 日, 中国工笔人物画经历 了
“ 以色 貌 色 ” 虽 然是设色所遵守 的最基本法则 , 但 是 中 国 色 彩 的
、
中国传统 工笔人物 画色彩流变
色彩本体 的重视在我们 国画的另一个名字——丹青 中就已
经体现 出来 了。更有《 淮南 子览 冥训 》 中道 : “ 往古之时 , 四极废 ,
九州裂 , 天不兼覆 , 地不周载 , 火滥 焱而不灭 , 水浩洋而不息 , 猛
成 的 色从儒家重和谐 、
物画从早在六 千多年前 的《 人 面鱼纹彩 陶盆》 到战 国的《 人 物龙 凤 帛画》 ,这一脉 络的延续过程 除了作 品本身 的功用和统 治需
要, 亦然对人 的社会活动添姿加彩 , 并逐 渐蔓延到生活的各个方 面。 《 尔雅 释天 》 日: 春为青 阳 , 夏为朱 明 , 秋为 白藏 , 冬为玄英 。 这 便是农业文明对于 四季的色彩观念鲜 明写照 。另外出土于 1 9 8 6
当代工笔人物画深受传统艺术精神影响 。传统是一种 民族 沉 淀下来 的性格 , 烙刻 在精神上 , 因此体现在 色彩上 , 必然有形
奋 盖 外 侧 立 面 七 ,可 以看 出 画 幅 以黑 红 为 主 基 调 ,充 满 优 雅 闲 致。
态 流变 。中国传统色彩经历朝历代的发展形成独特 的色彩 观以
及 色彩 的哲学——五行五色的色彩象征性 , 讲 究“ 随类 赋彩 ” , 主
道家 的虚 、 空、 灵、 “ 五色令人 目盲 ” 的观念和文人 画的逸格 , 使 通常意义 的随类 赋彩转 向庄 、 玄、 禅、 儒之和力的哲学本 体论
张“ 墨分 五色 ” 的设色理论 , 这些传 统对后来 的工 笔人 物画 色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