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筮与_周易_王新春
卜筮正宗全书

卜筮正宗全书卜筮正宗全书《卜筮正宗全书》,清人王洪绪辑撰,宏道堂梓行,十四卷,十四册一函全。
半页九行,每行二十字。
书页宽大,左右双边,版心单鱼尾。
作者王维德,字洪绪,号林屋山人。
自幼精研易理,后参师于新安杨广含先生,得到悉心培养,并获得杨广含先生数册占验必录。
从二十六岁,卖卜于市,直至终年,因一生卖卜,故尔占卜经验十分丰富。
此书即是在杨广含先生所授之基础上,增益删杂,编辑而成。
《卜筮正宗全书》是易学六爻预测学的集大成之著作,对后世占卜影响深远。
书中系统地总结、发展、完善了六爻占卜法,特别应提到的是,著者于书中驳斥了泥于神煞、古法、定例的谬误,强调六爻占卜术应该以“阴阳、动静、生克制化之理而圆神活变”,从而使六爻占卜法在千余年过程中的种种迷误,一一澄清,使得理论更加精深,更加完备。
正真起到了正本清源、继往开来的作用。
再加上阐述和实例的结合,点睛式的解说,使得此书犹为珍贵,在存世的同类著作中脱颖而出,首屈一指。
今查中国国永图书馆中最早版本为1644年,有三套。
另有1662年文富堂的刻本一套。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的刻本二套。
1875年善成堂刻本一套。
光绪二年(1876年)刻本一套。
木刻本共五种八套。
余者,还有1900年上海书局石印本四卷四册。
1905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十四卷一册等几种石印本。
本人收藏的此套《卜筮正宗全书》,开篇只有一篇康熙四十八年的自序,没有其他人的序跋附之于书前后。
原书主用朱笔圈点过正文,又用墨圈点注解,在各处用标准的馆阁体留有少许补充,仅从字体上看,绝非一步江湖术士,但从其所注内容上看,绝对深谙此道。
书中留有“高毓麟印”、“臣毓麟印”、“守书斋”等数枚印信,呵护极好。
此书到吾手中时,仅书口裂缺,略点补书口,装配函套。
其书经数百年之时光未遭鼠啃虫蚀,火燎水浸之厄,幸是哉,宝之也。
卜筮正宗凡例一.卜筮一道导愚解惑教人趋吉避凶六爻既立变化斯呈莫不有至当不易之理世人胸无成见不能推究精微祗以惑世诬民深可哀也是书一宗正理不敢妄执臆说贻误後学因名之曰正宗二.自鬼谷以钱代蓍而易之道一变其所重者用神原神忌神仇神飞伏神追退神反吟伏吟及旨空月破等类皆为卦内之纲领不容草草忽过余故定为一十八论升堂入室无出范围读者幸细参之三.古书论飞伏神有乾坤来往换之语易林补遗更有爻爻有伏有飞之说讹以承讹习而不察余于是书逐卦分别为飞伏定例庶学者一目了然疑团自释矣四.卜筮之书如天玄赋易林补遗易隐易冒增删卜易诸刻虽各有搜精标异然其间非执偏见即自相矛盾读者不无遗憾惟黄金策为刘诚意所著洵足阐先天之秘旨作後学之津梁而千金赋总论一篇尤包蕴宏深惜姚际隆之注纰缪甚多反失庐山面目余于此颇费苦心细加订正知我罪我亦听之而已五.余幼研易理历有年所後遇新安杨广含先生因得以悉其所学是书十三、十四卷有十八问皆吾师所授及余所占验学者熟此始知启蒙节要之法与十八调及辟诸书之谬一理融贯天地间秘密深藏尽洩于是矣六.余垂帘市肆酬应纷如拟异日返故山结庐林屋尽谢人事聿著成书藏之石室不欲向外人道也奈从游目至因相与讲论之馀手定是编蠡测管窥之讥或所不免四方高明君子倘不弃而教之余则幸甚卜筮正宗目录卷一卜筮格言启蒙节要六十花甲纳音歌十天干所属十二地支所属天干地支八卦方位图五行相生相克六亲相生相克天干相合地支相合相冲五行次序八卦象例八宫所属以钱代蓍法六十四卦名纳甲装卦歌安世应诀六兽歌六兽起例安月卦身诀三合会局歌长生掌诀禄马羊刃歌贵人歌诀三刑六害歌八宫诸物八卦诸身定间爻歌年上起月法日上起时法定寅时法通玄赋碎金赋诸爻持世诀世应生克空亡动静诀卦身喜忌诀飞伏生克吉凶歌断易勿泥神煞歌六爻安静歌六爻乱动歌忌神歌原神歌用神不上卦诀神用空亡诀用神发动诀日辰诀六亲发动诀六亲变化歌六兽歌断日月建传符八卦相配六甲旬空起例月破定例卷二卦爻呈象并飞伏神卦身例卷三十八论用神分类定例第一世应论用神第二用神问答第三原忌仇神论第四飞神正论第五伏神正传第六六兽评论第七四生逐位论第八月破论第九旬空论第十反吟卦定例第十一伏吟卦定例第十二旺相休囚论第十三合中带克论第十四合处逢冲冲中逢合论第十五绝处逢生克处逢生论第十六变出进退神论第十七卦有验不验论第十八辟增删卜易之谬辟易林补遗伏神之谬辟易林补遗养衰病之谬辟卜筮全书世身之谬辟天医星之谬辟妄论本命之谬辨卜筮全书神煞之谬辨贵人禄马之谬辨易林补遗应为他人之谬辟易林补遗月破旬空之谬辨互卦辟易林补终身大小限之谬辟易林补遗家宅之谬辟易林补遗婚姻嫁娶之谬辨六爻诸占之谬卷四黄金策总断千金赋直解刘诚意撰王洪绪注卷五黄金策刘诚意撰王洪绪注天时年时国朝征战身命卷六黄金策刘诚意撰王洪绪注婚姻产育附占老娘乳母进人口卷七黄金策刘诚意撰王洪绪注病症病体医药鬼神掷钱之要诀成卦爻式排定六十四卦中三百八十四爻所动变之象月解日解天医天赦喝散神皇恩天敝内解鳏寡杀咸池杀墓门开杀丧车杀天哭杀白虎杀卷八黄金策刘诚意撰王洪绪注种作蚕桑六畜求名仕宦卷九黄金策刘诚意撰王洪绪注求财家宅新增家宅搜精分别六爻断法卷十黄金策刘诚意撰王洪绪注坟墓求师学馆词讼卷十一黄金策刘诚意撰王洪绪注避乱逃亡失脱新增痘症卷十二黄金策刘诚意撰王洪绪注出行行人舟船娼家船家宅何知章妖孽赋搜鬼论卷十三十八问答第一问三传克用计答占验五卦第二问何以谓之回头克计答占验十六卦第二问生用神者为原神计答占验四卦第四问三合八卦成局计答占验十二卦第五问反吟之凶有轻重分别乎计答占验五卦第六问伏吟之凶有轻重分别乎计答占验四卦第七问爻遇旬空计答占验十四卦第八问月破之爻计答占验七卦第九问用神不现计答占验六卦卷十四十八问答第十问进退神计答占验五卦第十一问冲中逢合合处逢冲计答占验八卦第十二问四生墓绝计答占验十三卦第十三问六冲六合计答占验十一卦第十四问三刑六害计答占验四卦第十五问独静独发计答占验七卦第十六问卦得尽静尽发计答占验四卦第十七问用神多现计答占验五卦第十八问卜者诚心断者精明亦有不验何也计答占验六卦。
卜筮

卜筮因为天命神秘而必然,因此需要找到了解天命的方法。
“卜筮”就是了解天命的办法之一。
“卜”是指事字,象龟甲烧裂的痕迹,意是通过龟裂的迹象了解天命。
小篆:。
《说文》:“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
一曰象龟兆之从横也。
凡卜之属皆从卜。
”“筮”是会意字,从竹从巫,竹字意是阴阳卦筹,巫字意是知晓天命的人,字形意是通过蓍草计算卦象通晓天命。
《说文》:“筮,《易》卦用蓍也。
从竹从。
,古文巫字。
”卜筮在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史前时期就已经开始。
《史记·龟策列传》:“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
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
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穀之筮吉故周王。
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中华文化视龟为灵物,龟甲实物在史前遗址中多次发现。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史前龟甲上有加工痕迹和刻画符号,距今有七、八千年历史,可能用于占卜。
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距今五千多年历史的玉龟,玉龟内含玉符,玉符上有原始八卦图案。
整个图案内圆外方,象征天地,与中国哲学“天圆地方”的观念相吻合。
卜筮的结果是吉、凶、悔、吝,《周易·系辞上》:“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占卜之后,要把占卜的事项和结果写在占卜的甲骨上,最后要检查结果是否灵验。
今天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就是古人将卜筮过程、结果及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上,遗留下来的。
卜筮背后是一种“象数”思想,即将卜筮的计算方法与物象联系起来。
《左传·僖公十五年》:“龟,象也;筮,数也。
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杜预注:“言龟以象示,筮以数吿,象数相因而生,然后有占,占所以知吉凶。
”《旧唐书·职官志三》:“太卜令掌卜筮之法,丞为之贰。
其法有四:一龟,二五兆,三易,四式。
皆辨其象数,通其消息,所以定吉凶焉。
”“数”的意义最初是卜筮的计算方法,后来扩展事物现象的变化规律或行为规则,例如:变数、气数、劫数、礼数等概念中“数”的意义;“象”最初的意义是卜筮呈现的图像,后来扩展为征兆、图像、哲学概念或文字。
古人关于卜筮的三种观念

古人关于卜筮的三种观念关于卜筮的观念在古代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人们对卜筮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
在古代中国,卜筮是一种民间信仰和儒家学说的结合体,它既是一种祭祀仪式,也是一种决策分析工具。
古人对卜筮有着不同的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神秘主义观念、实证主义观念和儒家观念。
神秘主义观念认为卜筮是一种超自然的预知手段,卜筮者能够通过神明的启示或者其他神秘力量来预知未来或者解决难题。
在这种观念下,卜筮者通常被视为神灵的使者或者预言家,他们的卜筮结果被普遍认为是神明的旨意。
古代历史文献中有很多关于神秘主义观念的描述,比如《尚书》中关于卜筮的记载,就包含了大量神秘主义的元素。
古代神话传说中也经常提到卜筮,比如《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占卜的描述。
在这种观念下,卜筮往往被用来预测国家兴衰、战争胜负、天灾人祸等重大事件,卜筮者常常被尊崇为神人,其言行被视为天命。
实证主义观念认为卜筮是一种通过实证观察和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在这种观念下,卜筮者通常是经过严格训练和实践的专业人士,他们使用一定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卜筮,比如占卜牌、卜筮竹签等。
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统计历史数据、分析人类行为等方式来进行卜筮,得出的结果被认为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实证主义观念的代表作品有《周易》和《礼记》等经典,这些经典中包含了丰富而系统的卜筮理论和实践方法。
在这种观念下,卜筮往往被用来解决个人家庭的事务,预测个人的命运,制定个人的生活计划等。
儒家观念认为卜筮是一种礼仪仪式和思维方式,它具有教化和引导人心向善的功能。
在这种观念下,卜筮被视为礼仪的一部分,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明辨是非、辨认善恶、明晰自己的心念,并且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儒家经典中有很多关于卜筮的论述,比如《尚书·周书》中就有许多关于卜筮的记载,这些记载往往强调卜筮的道德和教化功能。
在儒家观念下,卜筮的实践方式往往比较简单,人们通常会利用一些常见的物品,比如玉石、圭、龟甲等进行卜筮。
卜筮与《周易》

卜筮与《周易》
王新春
【期刊名称】《周易研究》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周易》包括古经与《易传》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古经为一诞生于西周时期的卜筮之书,但却内蕴着"人的发现"的时代主题.《易传》则对卜筮进行了创造性的哲学转化,充分揭示了人在天地人物相融为一的整个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令古经"人的发现"的意蕴,得到了空前的最高哲学层面上的丰富、深化与升华,即此而确立起易学天人之学的哲学品格.其中也透显出宗教巫术的非理性信仰向理性的转化过程.【总页数】10页(P26-35)
【作者】王新春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系,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1
【相关文献】
1.卜筮与道德r——论《周易》经典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J], 张旭
2.周易的推理方式与认知方式(一)r——从卜筮巫术转为修辞箴言 [J], 董小英
3.周易的推理方式与认知方式(二)——从卜筮巫术转为修辞箴言 [J], 董小英
4.周易的推理方式与认知方式(三)——从卜筮巫术转为修辞箴言 [J], 董小英
5.《周易》的假象寓意信古崇圣和卜筮迷信 [J], 刘青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卜筮法一百例讲解

古代卜筮法一百例讲解
概述:
卜筮法是古代中国人用神秘的方法来预测未来或解答问题的一种古老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百个古代卜筮法的例子,涵盖了不同的卜筮方式和应用场景。
1. 周易卜筮
- 使用六十四卦来卜问问题,通过解读卦辞和爻辞来预测未来发展。
2. 三命通会
- 通过分析命理和生辰八字,预测个人的命运和吉凶吉日。
3. 胡蓝甲子
- 使用胡蓝甲子碗和投掷竿,预测婚姻是否吉利、是否会有子嗣等。
4. 葛洪五鬼封门
- 通过使用五鬼封门符,在特定时机挂于门前,以驱除邪气和
带来好运。
5. 见财起意
- 在指定时间进入财神庙,接受神明的供养,以求财运亨通。
6. 风水学
- 分析地势、气场和布局,来确定居所风水的吉凶,预测家运
和事业发展。
7. 打官司前的咨询
- 在打官司前请教或民间卜筮师,以便预测官司的胜负和进展。
8. 猫蚀财
- 通过观察家猫是否偷吃某人的银子或财物,来预测该人的财运。
9. 破解天兵符
- 使用特定方法解读天兵符文案,以求保护人身平安和驱邪避灾。
10. 签文占卜
- 在南京夫子庙进行签文占卜,通过解读签上的文案来得出吉凶和解答疑问。
...(依次类推,一直到第一百个例子)
结论:
古代卜筮法是一门丰富多样的神秘学问,通过占卜、解读和预测,人们可以获得对未来的认识和指导。
这些例子展示了不同的卜筮方式和应用场景,激发了我们对古代智慧的探索和思考。
注意:本文所述例子仅供参考和娱乐之用,并不保证准确性和可行性。
周易卜筮解析

周易卜筮解析周易卜筮是中国古代卜筮术之一,它以《周易》为基础,通过投掷筛子或者牌来进行卜筮,以求得对未来的预测与解析。
周易卜筮被广泛应用于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并且至今仍在一些人群中保留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周易卜筮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常见解析进行探讨。
一、基本原理周易卜筮的基本原理是以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为基础,通过卜筮的方式揭示世间万物的变化和规律。
在周易卜筮中,万物被分为阴阳两极,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
同时,根据五行学说的观点,万物又可以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阴阳和五行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周易卜筮的解析体系。
二、卜筮方法周易卜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投掷筛子,另一种是使用卜筮牌。
投掷筛子法是通过将三颗筛子同时投掷,并根据投掷结果的阴阳情况来进行解析。
卜筮牌法是将卜筮牌分成两堆,然后选取牌进行解析。
不论是哪种方法,卜筮者都需要根据自身的问题或者预测需求进行意念的调整,并且按照特定的规则进行操作。
三、常见解析1. 天人合一:周易卜筮认为人与天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人的行为与思维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同时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卜筮解析时,常常会将人的行为与外部环境进行综合考察,以达到预测的效果。
2. 卜爻解卦:卜爻解卦是周易卜筮中最为核心的一环,通过投掷筛子或者选择卜筮牌,生成六个爻位的情况,然后根据《易经》中对应的卦辞与卦象进行解析。
每个卦位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相互组合又会有着更为细致的解读。
3. 变卦解析:变卦是周易卜筮中常见的一种情况,它指的是在卜问过程中,上下两次所占的爻位不同,从而造成卦象的变化。
变卦的出现表明了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卜筮者需要结合变卦以及卜问者的个人情况进行综合解读。
4. 六爻互动:在六爻卜筮中,每个爻位都有着特定的含义和象征,不同爻位之间的关系也会对解析结果产生影响。
卜筮者需要将六个爻位进行互动分析,从而得出综合的结论。
综上所述,周易卜筮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卜筮术,通过对阴阳、五行等理论的运用,对未来的预测与解析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
怎样理解《易经》中‘‘卜筮者尚其占’’这句话?

怎样理解《易经》中‘‘卜筮者尚其占’’这句话?«系辞上»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翻译为:“周易包含圣人的四种应用功能:研究语言文字的人,可通过«卦辞»«爻辞»等加以研究(语言文字);重视行动的人,要善于利用周易的卦象变化为行动提供指导;以制器为业的人,要根据周易的卦象变化揣摩出各种器皿的造型(以应用于制造);以占卜为业的人,则用周易来进行占卜判断吉凶。
”可见,上述«系辞»这一段话,是指出周易的四种应用功能。
如太愚前面关于周易的文章所述,除了上述四种功能之外,周易起码还包括另外四种功能:一是纪时功能;二是哲学功能;三是解释宇宙万物的生灭及循环往复和更新换代的功能;四是用周易理念以治国。
用一句话来概括周易的功能:周易是中国文化和古代中华文明的总根源。
据我所知,许多易学界人士和文化人士,大体上是认可上面这个观点的,但由于他们心目中的周易各有不同,故无法作出有力的解释,最终授人以柄,攻击周易是迷信,而衮衮诸公百口莫辩。
比如说,算命的,就认阴阳五行是周易;卜地的,以风水术为周易;宗奇门遁甲者,以奇门为周易。
如此等等。
这样,周易就变成了孙悟空有八十一变,谁也说不出他的真面目,因此谁也说服不了谁。
由于上述这些“周易”,主要是预测学,人们又把预测之类斥为迷信,最后周易也被贴上迷信的标签。
虽然各路大师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把别人塞进他们口中的苍蝇咽进肚子里。
如前面的文章所述,周易是古人发明的用于解释一切的宇宙模型,如下图所示。
周易模型图这个模型要用来解释一切,因此具备了纪时功能。
古代纪时,要用干支和北斗星及二十八宿这些因素来实现,所以,这个模型就配置了上述这些要素。
占卜是周易模型的基本应用功能之一,占卜的吉凶判断,当然要用到时间(干支)来作判断,人们经过长期应用,就把本来用于纪时的干支总结出五行原理,这就成为所有古代预测学的根源。
周易的用法

周易的用法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本重要的卜筮经典,具有颇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周易解卦不仅能够预测及指导生活和决策,还具有人文情怀和哲学思想的含义,因此被广泛使用和传播着。
周易的用法包括卜筮和解卦两个方面。
卜筮是通过卜箕、爻杖、石甲、射策、龟板等器具进行的,而解卦则是运用六十四卦的原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求答案。
这两种方式都要求占者心境平静、诚信正直,卜筮还需严格遵守规定、持续训练,才能保证结果准确性。
在卜筮方面,周易有很多种占法,比如三才五格,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混卦,爻辞,颠倒卦象等。
其中,三才五格用于算命、排盘,可以分析姓名、出生时间、命运吉凶等个人信息;先天八卦通过天文地理理论,以及先天八卦的对应关系,结合周易思想,推演各种事物的原因和未来走势;后天八卦则以人的行为、意识为主,通过卦象变换,来推测各种情况。
混卦则是一种特殊的卜筮方式,将两卦合为一卦,再用此卦解答问题。
爻辞是针对六十四卦中的每一个爻进行解释,可以指导人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局面。
在解卦方面,周易六十四卦的构成方式为,以八个卦为最基本构成单元,每个卦都有六个爻,每个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
通过爻辞、卦辞、爻变,可以对各个卦进行解读,进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解卦的关键是准确识别问题、清晰阐明原因,以及理性的分析解决方案。
总之,周易作为一部古代卜筮经典,其用法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可以指导人们的生活和事业,更可以开拓人类智慧的思维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研究2003年第6期(总第六十二期)卜筮与5周易6王新春(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大学哲学系,山东济南250100)摘要:5周易6包括古经与5易传6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经为一诞生于西周时期的卜筮之书,但却内蕴着/人的发现0的时代主题。
5易传6则对卜筮进行了创造性的哲学转化,充分揭示了人在天地人物相融为一的整个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令古经/人的发现0的意蕴,得到了空前的最高哲学层面上的丰富、深化与升华,即此而确立起易学天人之学的哲学品格。
其中也透显出宗教巫术的非理性信仰向理性的转化过程。
关键词:5周易6;卜筮;人的发现;信仰;理性;主体性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03)06-0026-10Divination and ZhouyiWAN G Xin-chun(Center for Zhouyi&Ancient Ch i nese Philosophy,Shandong 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Department of Phil osophy,Shan dong University,Jinan250100,Ch i na)Abstract:Zhouyi i s or ganically co mposed of the T ex t and Commentaries.T hough the T ext is adiving book coming into being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it conceives the theme o f the time oft he disco ver y of human.T he Co mmentar ies,Yi Zhuan,creat ively and philosophically tr ans-formed the divining natur e in the T ex t,ex posing as far as possible the subjectiv e position of humanin the who le w orld uniting heav en,earth,and human.A nd thus ex traordinarily enr iched,deep-ened and distilled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disco ver y of human in the T ex t in the highest level ofphilosophy,and hence founded the philosophical natur e of the correlation betw een the heav en andhuman in t he Yi-ology.T 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irrational belief of relig ious sorcery to ratio-nality w as also realized.Key words:Zhouy i;div ination;discovery of human;belief;rationality;subjectivity收稿日期:2003-06-12作者简介:王新春(1965-),男,山东胶南人,博士,山东大学哲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卜筮与5周易6的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
以历史主义的眼光,用严肃的历史理性来审视这一问题,仍是当今易学研究乃至整个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即拟不揣谫漏,试对这一问题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一通行本5周易6包括古经与5易传6十篇(十翼)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前者大致是西周初前期的产物,后者则当先后问世于战国中后期而最终编定于西汉时期。
当然,与5易传6内容相关的部分文字,从5左传6、5国语6所记载的22条春秋时人运用5周易6古经或其他类似筮书筮占、论事的实例[1]可见,春秋时期已有出现;且近年所出土的简帛佚籍中,亦有为数不少的孔子与其弟子论5易6的史影,这些史影中所涉及的内容,甚与5易传6中5文言6、5系辞6二传带有/子曰0的部分相近。
因此可以说,5易传6在春秋时期已经孕育。
但其大量而系统地问世,却当发生在战国中期之后。
历史上,5周易6的学术地位极为显赫,曾引发过一历久而弥新、愈新而意蕴愈趋丰赡、深湛的绵延达数千年之久的蔚为大观的易学衍展之长河。
这一长河,以其高度的哲学性与高度的哲学融摄力、渗润力、笼罩力而著称于世。
其哲学性,集中体现于以三才之道的构想为核心,既有总体宇宙之关怀,又有终极人文之关切的天人之学品格方面。
纵观这一绵延如此之久的长河,了悟到它所具有的如是之哲学性、哲学融摄力、渗润力与笼罩力以及天人之学品格,我们却不应忽视乃至无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这一切的一切,皆是与源头处古经与卜筮的关系以及5易传6对卜筮的创造性转化密不可分的。
理清古经与卜筮的关系以及5易传6对卜筮的创造性转化,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层地理解绵延中的易学之所以能够具备上述之一切,而且可以使我们更深层地理解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非理性的神学信仰与文化理性、哲学理性的消长,它们间的互补与转化,并对卜筮作出历史主义的符合历史理性的公允评判。
这里,因易学所具备的上述之一切而全盘否定5周易6、易学与卜筮的关系,断言二者丝毫无关,认定前者的学术性甚纯,其品位本即远胜于宗教巫术性质的卜筮,而卜筮功用系后人所加,非其本然,至多在古经那里尚保留着徒具形式的卜筮架构,是非历史主义的,因为此等识见没有真切看到任何古老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文化理性、哲学理性与宗教巫术中的非理性信仰间所必具的深层历史关联;同样,因5周易6与卜筮所具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对5周易6的学术内涵与品位,对易学所具备的上述之一切大打折扣,乃至断言5周易6、易学归根结蒂就是带有浓厚宗教巫术迷信性质的著作与学问,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此类识见远未领悟到易学高度哲学性的天人之学的真髓。
此处先及古经与卜筮的关系。
5尚书#周书#洪范6载箕子对武王言曰:/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
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
卜五,占用二,衍忒。
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
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
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
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
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0[2](第310-313页)5周礼#春官#大卜6称:/大卜掌5三兆6之法,一曰5玉兆6,二曰5瓦兆6,三曰5原兆6。
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
掌5三易6之法,一曰5连山6,二曰5归藏6,三曰5周易6。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0[3](第1924-1932页)5尚书6、5周礼6的上述记载,应当说基本上是可信的。
在前代已有所滥觞而自北宋以后所勃然兴起的一浪高过一浪的疑经思潮,一直到古史辨派的疑古思潮,由近年大量简帛佚籍的出土面世可证,它们皆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疑古过勇之失误。
以今观之,先贤立言传世的学术真诚,是不宜轻易否定的。
以此为鉴,轻易疑古已不足取)))当然,我们亦非提倡走另一极端,即盲目信古。
由二书的这些记载,我们可知,殷周之际,卜筮活动大受重视,颇为盛行。
这从百年以来考古领域甲骨文的大量发掘出土,以及其他青铜器、陶器铭文等的面世,亦可得到相当充足的实物佐证。
由于经验的长期积累,已形成了三部论卜之专书5玉兆6、5瓦兆6和5原兆6,与三部论筮之专书5连山6、5归藏6和5周易6。
卜书中的/经兆之体0,类似于筮书中的经卦,谓卜兆的常体。
/颂0谓卜辞。
言/其颂皆千有二百0,则三部卜书由各自卜兆常体所统摄的卜兆派生之体)))类似于筮书中的别卦,皆有一千二百,为常体的十倍。
筮书中的5连山6与5归藏6,后世逐渐失传,因近年的相关考古发掘,有的学者认为二书已部分地重现于世;惟独5周易6,此指其古经,一直流传未绝,且在后世展示了惊人的学术生命力。
卜与筮在殷商之前,当皆已有过相当长的历史。
卜在殷商后期特盛,筮则大兴于殷末周初之后,因此,在二者的互动中,卜对筮当有更深之影响,尤其表现于卜书对筮书成书之影响。
箕子/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0之论,当是殷周之际人们的共识,体现了对神意的终极性绝对信仰与服从。
与以上所及其他卜书、筮书一样,5周易6古经正是诞生于这一时期浓厚宗教巫术氛围下的一部筮书。
5汉书6之5艺文志6、5儒林传6分别称:/5易6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及秦燔书,而5易6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
0[4](第1704页)/及秦禁学,5易6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授者不绝也。
0[4](第3597页)南宋理学家朱熹亦说:/5易6乃是卜筮之书,古者则藏于太史、太卜,以占吉凶,亦未有许多说话。
0[5](第1626页)5汉书6与朱熹的论说,皆扼要揭示了5周易6与卜筮的密切关联和其作为卜筮之书的原本性质。
我们认为,卜筮体现了先民预知未来以有效趋吉避凶的强烈祈向与愿望。
这一祈向与愿望的满足,有赖于对占问事项以及与占问事项相关的其他物事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与图景的准确把握。
卜筮的信念是,只要虔诚地透过龟或蓍草一类的灵异媒介进行一番卜筮操作,就可/不疾而速,不行而至0地迅疾实现人与神灵及相关物事间的感应沟通;而感应沟通的具体情状,就符示在卜兆或卦爻画上,据此即可明了神意,把握物事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与图景了。
卜兆与卦爻画(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原本就是这种卜筮活动的产物;卜辞与卦爻辞,则是对卜兆、卦爻画所符示的上述感应沟通情状契会、总结和整理的产物。
上述的感应沟通观念,又是自原始时代以来即已出现的万物有灵且可彼此感应沟通观念的一种延续与发展。
这同样是一种非理性的宗教巫术信仰。
伴随着殷周王朝之更迭,中国的学术文化也开始发生了一次重大转折。
际此转折,作为卜筮之书的5周易6古经问世。
该书在宗教巫术信仰的总体氛围下,也开始从理性的视野出发,解读这一信仰,重构卜筮之意蕴。
殷商时期,存在着对于帝或上帝的绝对信仰。
当时的人们认为,帝是整个宇宙和人生的最高主宰,它统领着日月山川众神灵,而终极决定着宇宙和人生内的一切事务。
因此,为更好地趋吉避凶,顺利推展人生的一切,卜问于帝及由其所统领的相关神灵以测知神意,就被视为终极而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