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_李约瑟难题_研究进展
破解李约瑟难题.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
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 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伽利略制作的 望远镜
结合上述材料,举例说明中国古
代的科技成就与近代科学研究成果的 区别。由此总结,什么是传统科学? 什么是近代科学?
1.东汉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比欧洲人制作地动仪早1700多年。 2.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这比欧洲要早1100多年。 3.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人活字排版印刷早400多年。 4.元朝郭守敬主持编订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5.春秋战国时期,冶铸业有划时代的发展,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 6.《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
请回答:
1.什么原因使西方能够把中国传入的三大发明“变成科学复兴的 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2.为什么在三大发明的故乡中国,未能将其“变成科学复兴的手 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3.为什么西方中世纪前期,不具备科技进步的基础与动力,而处 于停滞落后状态?
海外贸易和掠夺于是开始,这又刺激了制造业,也为商品生产提供了 雄厚的资金,于是就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推动了贸易, 财源滚滚,又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是欧洲人走过 的道路。
中国人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沃野千里,适合 于农耕。庄稼是要人伺候的,农业经济对于社会环境的要求是社会稳定、 劳动力稳定。现实需要中产生了民族心理。中国人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 人。中国人安土重迁,不愿意离开家乡热土。农民的眼光离不开一亩三分 地,许多人终其一生没有离开过乡里。
我的李约瑟难题分析(自己写的)

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分析摘要: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是“李约瑟问题”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国内外的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将分析总结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其中也包括李约瑟本人对这一问题的见解。
此外,本文还从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国人民的创新精神,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通过分析这一问题,我们寻找科学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从而弘扬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使我国的科学再次引领世界。
关键词:李约瑟问题;近代科学;创新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一、引言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的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 2 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的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
对于这一问题,国内外一些学者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在新世纪之初,重新探究这一问题,寻找科学发展的条件和规律,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使我国重新回到世界科技的前沿,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分析总结国内外学者的见解李约瑟在提出这个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中国式大一统的官僚体制,该制度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维护水利灌溉网体系的需要;而欧洲是贵族式封建体制,这种制度有利于商人阶层的产生。
当贵族衰落之后,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便诞生了。
中国的官僚体制最初适宜于科学的成长,然而它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它没有能力把工匠们的技艺与学者们发现的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1]。
这样,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没有成功的实现向现代的过渡,所以落后了。
而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从描述性的解释到深层次的理论解答,众说纷纭,面面俱到,从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政治等多种因素分别加以理论阐释。
李约瑟难题与我国当今科技发展

李约瑟难题与我国当今科技发展首先,我认为李约瑟难题客观存在,有多种看法:地理决定论,语言符号论,哲学启蒙论等等,认为李约瑟难题存在是因为客观因素,但是本人认为李约瑟难题更多地是由于主观因素和科技研究方向方法的不同,导致李约瑟难题的产生。
李约瑟难题的主观因素如下:一、政治制度上,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清政府比起明政府更加集权和残暴,愚民政策和固步自封的少数民族个性,导致清政府闭关锁国,妄图将国民控制在自己的思想下,而相比明政府,清政府的统治思想更加恐怖,例如大兴文字狱,震慑汉族官员,并将奴才思想植入到人民心中,这些无疑导致落后的少数民族思想兴起,而使国家不能纳入到正常的进程,使国家进步的步伐缓慢,这也导致清政府在被列强打败后,毫无进取之心的结果。
二、经济政策上,明末其实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当时出现了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纺织机械,并出现商人的地位逐渐提高,但是由于战争以及后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和重农抑商,使我国的经济模式倒退到农耕阶段,政府的无作为和短视,使我国经济逐渐自给自足,严重抑制了“科技就是生产力”的科技进程。
三、文化政策上,对知识分子进行洗脑运动,在清朝官员选拔上进行了更加残酷的文化镇压,科举制度发展到清朝,已经成为一种禁锢思想,扼杀创新的政治工具,官员不能有自由表达政见的机会,知识分子忙于科举,知识上的创新和交流被完全阻隔。
四、正是上述政策的制定,导致政府即使想突破现有的政策也无人可用,无法可施,自上而下的思想镇压必然导致自下而上的腐朽。
综合来看,李约瑟难题给我们揭示的就是一旦思想出现禁锢,科技的产生不太可能,而且政府制定的政策也会对国家科技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以下结合我国当今科技发展的现实和李约瑟难题理论来分析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前景和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作为一个工科学生,我却为现在中国的科技和未来担忧。
第一、基础科学十分落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建设十分落后,这些基础科学正是工程实践的理论指导,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基础科学落后而导致工程实践比起国外差距很多,就说钛合金的加工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而最重要的就是温度、环境以及相关配套设备,而由于我国在钛合金的物理化学研究方面十分落后,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同样我国的钢产量虽大,但是高质量的钢材却几乎没有,这都和基础科学紧密相关。
浅析李约瑟难题

浅析“李约瑟难题”摘要:我们总是夸耀我们的祖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也总是在世界上炫耀我们国家的悠久历史,但是长久以来,它却影响了我们的思想,是近代中国科学发展速度的一个阻碍。
关键字: 李约瑟难题;教育;电影;思想一、引言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十五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十五世纪的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博士对于“李约瑟难题”在不同的场合及不同的时间有过不同的表述,但这种表述较为公认。
二、“李约瑟难题”研究现状“中国古代有杰出的科学成就,为何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
”这是“李约瑟难题”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对它进行分析,寻找产生“李约瑟难题”的原因而破解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进而吸取教训,有助于加速中国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基于“李约瑟难题”对中国的重大影响,一经提出,“李约瑟难题”研究热潮便在中国迅速掀起。
不同的人对于“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原因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观点:一是中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二是中西方基础教育方式的影响,三是中西方经济制度不同的影响,四是中国古代文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五是“李约瑟难题”是难以完结的解答等等。
三、“李约瑟难题”之我见笛卡尔的经典名言是“我思故我在”。
在这里提到这句话,我主要是想说明思想的重要性。
我认为对于国家的科技发展而言,国民的思想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国家的人民对科学的追求及创新思想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程度。
我们都知道很多事情是具有两面性的。
我们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老师在课堂上用尽了所有美好的词语夸耀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富饶和美丽,让我们小小的心灵就产生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不得不感叹教育的成功。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1. 引言1.1 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李约瑟难题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
这一问题涉及到科技史领域的重要议题,探讨了东西方科技发展的差异和相互影响。
在当时,西方科技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技术发展的主导力量,而东方科技被认为是相对落后的。
李约瑟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东方科技与西方科技并非单纯的“一明一暗”,而是互相借鉴、相互渗透的关系。
他认为东西方之间的科技互动更为复杂,不仅是单向的技术传播,还包括了思想、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李约瑟的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他的研究成果影响了后来一系列关于东西方科技发展差异的讨论。
李约瑟难题被认为是科技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在科技发展的全球视野下,重新审视了东西方科技传统的交融和演化。
这个问题的提出,也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科技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科技史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启示作用。
2. 正文2.1 科技史的重要性科技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科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科技的演进和创新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通过研究科技史,可以了解人类在不同时期对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探索科技变革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科技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过程,揭示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和规律。
通过科技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先人们是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和技术手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科技史也可以启示我们关于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科技史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认识和把握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
2.2 李约瑟难题的背景李约瑟难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科学家李约瑟通过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古代中国曾经发展出许多先进的科技成就,如火药、造纸术、指南针等。
这些科技成就在当时被认为是引领世界的领先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科技发展却逐渐停滞甚至倒退,导致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边缘化。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一、本文概述《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由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的著名难题——为何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而是在西方世界兴起。
这一难题自提出以来,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文章首先将对李约瑟难题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背景和意义,然后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包括分析难题产生的历史背景、探讨可能的解答以及评估这些解答的合理性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难题,本文旨在增进对东西方科技文化发展差异的理解,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文明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李约瑟难题的历史背景李约瑟难题,又称李约瑟之问,是由英国学者李约瑟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它关注的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与近代科学的滞后现象之间的矛盾。
这个问题在全球科学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从历史背景来看,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在许多方面都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例如,在农业、医学、天文学、数学、化学、工程学等领域,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和发明家都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例如,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这些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领先的科技成就。
然而,在近代科学革命中,中国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一现象引发了李约瑟的深思。
李约瑟提出这个难题的目的,是希望探究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在科技上有着深厚积累的文明,在近代科学革命中却没有发挥领导作用。
他认为,这个问题不仅关乎中国科学史的研究,也关乎整个世界科学史的理解。
自李约瑟提出这个问题以来,它一直困扰着科学史研究者。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尝试解答这个问题,包括文化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
然而,至今这个问题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尽管如此,李约瑟难题却推动了科学史研究的发展,促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它让我们认识到,科学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还受到文化、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的科技历史,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全球科学的发展历程。
浅析李约瑟难题

浅析“李约瑟难题”一、“李约瑟难题”的阐述我们要讨论“李约瑟难题”,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胜利,正式开启了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时至今日,尽管人类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有过很多失误、偏差,还发生了多次危及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甚至还在继续威胁着人类社会,比如世界大战、核泄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等。
但是无可厚非的说,现代化仍然是目前为止人类追求自由、民主、富强最为理想的道路。
现代化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人类摆脱愚昧落后、实现自身解放的重要手段。
纵观中国历史,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期间,中国的科学技术比西方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要先进得多,引领中人类文明发展,很多科学技术成果能很快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明末清初以来,当欧洲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转向并且快速推进现代化发展的时候,作为曾经长期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中华帝国”却逐渐偏离了现代化的大道,最终沦为其他列强宰割的对象。
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而近代科学却产生于欧洲,没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中国现代化的断裂,究竟是一种历史必然还是一种历史偶然,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理论界长期争论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的核心是,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快,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却比不上西方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在起作用?我国古代科学与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近代科学有着诸多不同的特征。
古希腊理性科学有着与近代科学有着更为接近的理论体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西方近代科学重视理性,有着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和理论构架框架。
而中国古代科学恰恰相反,缺乏理性,重实用主义传统是近代科学未能在我国产生的内部原因。
当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等外部因素都对我国近代科学发展造成或多或少影响。
二、关于传统科学和近代科学皮卡扎(前苏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曾经说过:“科学就是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唯物史观视域下“李约瑟难题”的时代审视

唯物史观视域下“李约瑟难题”的时代审视1. 引言1.1 背景介绍李约瑟难题是指20世纪50年代李约瑟教授提出的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问题,即为什么在古代中国取得了众多科技成就后却没有实现工业革命。
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许多学者,并且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背景介绍中首先要提到的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辉煌历史。
古代中国在农业、文化、军事、医药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很多成就,如四大发明、水利工程、造纸术等。
这些成就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要提到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工业革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带来了科技革新、经济繁荣、社会变革等诸多影响。
古代中国未能实现工业革命,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要指出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意义。
这一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者们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思考,促进了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深入研究,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规律以及启示现代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李约瑟难题是指20世纪50年代由李约瑟提出的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中国古代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上没有实现工业革命。
李约瑟认为,中国在古代曾经有过很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和进步,但为什么最终没有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呢?这一问题引发了许多学者的思考和讨论。
有人认为中国在古代虽然有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但由于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和封建思想的束缚,导致科技无法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
外部因素如战乱和外族入侵也加剧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停滞。
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导致科技创新的局限性,不能形成真正的工业化基础。
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关系等方面来分析李约瑟难题。
只有通过深入探讨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结构和科技发展状况,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未能实现工业革命的原因。
2.2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分析在唯物史观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对李约瑟难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李约瑟难题”研究进展洪晓楠,王良滨(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大连##$"!%)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对“李约瑟难题”讨论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理解“李约瑟难题”,不同学者所持的观点也不尽一致;二是“李约瑟难题”的求解研究,主要包括内史研究、外史研究和综合求解研究。
在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深化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有助于反思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内史研究;外史研究;综合研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洪晓楠(#’$%)),男,安徽桐城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王良滨(#’+$)),男,北京中医药大学社科部教师。
自!"世纪-"年代以来,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成为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
-"年代初,《自然杂志》陆续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在#’-’年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李约瑟难题”征答活动,期间李约瑟(#’"")#’’,)博士也来华访问。
进入’"年代以后,在国内重要的学术刊物上也有许多专题论文发表,其中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应彪科学哲学论坛还专设“李约瑟专题研究基金”。
综观近!"年来学术界对“李约瑟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理解“李约瑟难题”,二是如何求解“李约瑟难题”。
一、如何理解“李约瑟难题”李约瑟在!"世纪,"年代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时,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实际上,在“李约瑟难题”提出之前,不同学者就提出过类似于“李约瑟难题”的问题。
对这段历史的追溯,可称之为“李约瑟难题”的前史研究。
洪晓楠认为“李约瑟难题”是从“韦伯命题”发展而来,李约瑟对近代中国科技落后原因的探索与“韦伯命题”相类似。
在李约瑟之前,韦伯就认为中国的文化缺少“实在”的设定,他认为“儒家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形而上学的兴趣”。
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认为儒家的“内圣外王”在由“内圣”向“外王”转化中理性主义很不彻底,因为在由“内圣”———价值信念伦理到“外王”的转化,需要工具合理性的责任伦理才能达到,而中国儒教缺乏这种转化,儒教对外在的超越性的神,持“存而不论”的态度。
韦伯由此认为是儒家思想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年出版的《美国与中国》一书中,也曾考查过中国近代是什么因素阻碍了现代科学的独立发展这一问题。
他认为共有五个因素造成了这一后果:一是在思想领域,中国的理学注重研究的“格物”是人事而非科学观察,二是中国缺乏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三是中国文字因素,造成了对逻辑思维产生的桎梏,四是中国人在智力工作中不使用双手,五是中国的书面考试制度有碍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大陆学者也曾有先于李约瑟提出过类似“李约瑟难题”的,例如梁漱溟(#-’%)#’--)在#’!!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指出,由于中西方文化处于不同的方向之上,西方文化的发展会产生出科学与民主,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所走的文化之路向不同,所以不能产生像近代西方一样的科学来。
冯友兰(#-’,)#’’")作为中国的新儒家,在#’%$年发表的《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一文指出“中国向来没有科学”。
冯友兰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近代科学,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他认为中国人热心于从内心求幸福,不愿意以知识为力量去征服自然。
东西方两种文明方式不同导致中国不能产生近代科学。
无疑,对“李约瑟难题”前史的研究,可以深化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但是,如何理解“李约瑟难题”,则是近年来研究者首先注重研究的问题。
#’-’年《自然杂志》在对“李约瑟难题”的征答中,对“李约瑟难题”是这样阐述的:“中国古代有杰出之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应答者基本上也是基于此对问题作出解答。
!"世纪’"年代以来,不少学者采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这样一种句式:“为什么近代科学,亦即经得起全世界的考验,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伽利略、哈维、维萨留斯、格斯纳、牛顿的传统———这种传统注定成为统一的世界大家庭的理论基础———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或亚洲其他任何地方发展起来呢?”并将其作为“李约瑟难题”的标准阐述。
更有学者在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的提法以外,还注意到李约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撰写于#’$*年的“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此文曾入选#’-’年的“征答”之中。
其原文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世纪到公元#,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有学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才是“李约瑟难题”真正意蕴所在。
如此,“李约瑟难题”就面临着二律背反的处境:一方面,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年第#期 万方数据强调“应用实际需要”比西方强就是认为中国古代的技术强于西方,另一方面问“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李约瑟所谓近代科学是指“理论科学”),由于中国古代理论科学本来就比较落后,那么何来近代科学能在中国产生呢?江晓原教授更一针见血地指出“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伪问题。
他认为李约瑟本身非科学史科班出身,且是长期受到西方科学史界排斥的,李约瑟至多只是“名票”,而不能算是专家。
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的研究是在特定的个人背景和特定的政治环境下造成的,人们把李约瑟的科技史当作爱国主义教育教材,难免只看到成就而看不到缺点。
江晓原教授认为中国与西方在科学技术方面走的是两条不同道路,中西方是无法进行这方面的比较的。
随着讨论的深入就涉及到中国古代是否有无科学理论这样的问题。
中国古代科学理论的有无,将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果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理论,那么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就应回答中国古代有科学理论,为什么近代科学又没有在中国产生?如果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理论只有技术,那么这一问题就会变成:中国古代技术如此发达,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第一个解答侧重于发展中国科学理论,第二个解答侧重于培养中国的科学理论。
基于此,许多学者认识到有必要对“科学”这一概念进行界定。
一些学者通过对科学的界定认为中国古代是有科学理论的,如刘高岑认为科学的界定有两种界说,第一种是狭义的界说即以范畴、定理、定律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另一种是指科学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活动。
论者指出对“科学”作狭义的界说“已经不适合我们今天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由此,他认为,如果按照第二种界定,那么我国古代存在经验知识,并且因为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不确定性可以认为中国有科学知识。
就科学方法而言,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属于非逻辑方法,而科学活动本身的发展表明我国古代有科学理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理论,他们反对冯友兰和任鸿隽认为“中国向来无科学”的说法。
钱兆华则认为中国古代只有技术而无科学。
这样,“李约瑟难题”就可以避免自身的矛盾。
他认为中国的经验技术确实发达,但中国古代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科学应由概念、定律、定理、公式和原理等要素组成,具有逻辑自洽性的知识体系。
“李约瑟难题”相应就可变成“十六世纪前中国的技术在许多方面都超过西方,但后来近代技术为什么诞生在西方没有诞生在中国呢?”对“李约瑟难题”本身的认识,使不同学者对“李约瑟难题”价值作出不同评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认为“李约瑟难题”成立的学者,一方面坚持原有的问题即中国古代科技要强于西方这一观点,另一方面又坚决反对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修改,反对把“李约瑟难题”变成伪问题;另有学者认为“李约瑟难题”本身的矛盾造成问题无解,可以对问题进行修改后提出解答方案;还有人认为由于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不同,会使人们在寻求对问题的解答时,不能击中难题的要害,要对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技术进行澄清才能解释“李约瑟难题”本身。
近年来的“李约瑟难题”求解往往在讨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就“落后”这一点来讨论其理论价值意义是重大的。
对“李约瑟难题”本身的纷争,可以促进我们对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状况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解答方案更有益于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正如张秉伦所强调的“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参与大于求解。
它成为促进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之间真正了解与沟通的一个文化生长点”,“李氏难题正以其逻辑上的不完备性特征而成为一个开放性的研究课题”。
二、“李约瑟难题”求解研究抛开“李约瑟难题”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同学者依自身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进而对难题进行限定后得出不同的求解方法。
求解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内史研究,二是对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外史研究,三是对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内外史综合求解。
!"内史研究从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内史,即发展的内在逻辑性来取得求解方法,是研究者首先考察的角度。
金观涛、刘青峰与刘志一等都注重对内史的考察。
金观涛、刘青峰认为中国科学技术之所以落后于西方,是由于西方的理论、实验、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在内部机制上形成了某种促进结构。
他们认为西方的理论、实验、技术三者相关性大,而中国的理论、实验、技术三者长期分离,其中技术远离于理论与实验。
近代西方三者形成相互适应性,即形成了与结构性自然观和受控实验系统相适应的开放性技术结构,这样三者可以达到合理的内部机制,而中国没有形成这种机制,三者之间是一种超稳定系统,这是对“李约瑟难题”求解的关键。
刘志一则从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角度,考察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性问题。
他认为中西方人种思维方式的不同,是造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
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不同的外部条件,如不同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等因素,最终会导致不同思维方式的产生。
他认为东方人种的思维方式是唯物辩证的、宏观观控的有机统一,而西方人种的思维方式则是形而上学的、微观分解的机械分析观。
东方科学技术发展道路是从宏观实用到微观观控,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道路是从宏观实用到微观把握,而近代科学技术则是微观分解阶段,他由此推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