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案4--

合集下载

渗透德育教育的化学教案

渗透德育教育的化学教案

渗透德育教育的化学教案第一章:化学与生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化学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健康、环保等方面进行讲解。

举例说明化学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列举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学生能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化学与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2 教学内容化学与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讲解。

举例说明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情境模拟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理解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能提出一些环保的建议,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第三章:化学与科技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3.2 教学内容化学在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领域中的应用讲解。

举例说明化学在推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感受到化学在科技中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学生能提出一些创新的想法,并具备积极进取的精神。

第四章:化学与健康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识到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自我保护意识。

4.2 教学内容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药物研发等方面的知识讲解。

举例说明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自己。

渗透德育教育的化学教案

渗透德育教育的化学教案

渗透德育教育的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德育教育的内涵及其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化学学科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德育教育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2.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3. 化学实验技能与科学探究4. 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5. 德育教育与化学课程的融合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德育教育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2.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3.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4. 德育教育与化学课程的融合方法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学实验技能等内容。

2. 实践法:进行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化学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5. 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化学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

2. 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操作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

3.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报告、论文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 学生德育教育成果: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活动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德育教育成果。

5. 学生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德育教育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出德育教育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强调其与德育教育的关联。

德育教育在化学学科中渗透

德育教育在化学学科中渗透

浅谈德育教育在化学学科中的渗透摘要:挖掘并积极地从课外搜集相关材料,依据教学内容适时地插入,就可以使化学教学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有机结合。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唯物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下面谈谈我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在化学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制碱的先驱者——侯德榜,从小热爱祖国,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宰割,决心勤奋学习,长大后拯救中国,在他留美攻读化工期间,刻苦努力,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当时正值英国在华子公司——卜内尔公司垄断中国的纯碱市场,囤积居奇,纯碱有价无市,侯德榜十分气愤,他说:“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也一定能办到,而且比他们办得更好。

”1921年毅然回国,历尽艰辛,终于1926年生产出纯度为99%的洁白纯碱,荣获美国万国博览会金奖,与卜内尔并驾齐驱,令世人刮目相看,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

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195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冲破种种阻挠,回到祖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

他在“我要把生命献给祖国,献给未来事业”的豪言鞭策下,含辛茹苦,日夜奋战,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成功地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戈壁滩上升起了蘑菇云。

高中化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高中化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高中化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渗透的定义和原理;
2. 掌握化学渗透的影响因素和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引导学生从化学渗透中感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
1. 化学渗透的概念及原理;
2. 化学渗透的影响因素和应用;
3. 化学渗透实验操作;
4. 化学渗透与道德教育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渗透的影响因素和应用;
2. 化学渗透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 实验操作:进行相关化学渗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化学渗透的概念及应用;
2. 学习:讲解影响化学渗透的因素和实验操作方法;
3. 实验:进行相关化学渗透实验,观察结果并记录数据;
4. 总结: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5. 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化学渗透与道德教育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相关化学渗透实验报告;
2. 总结化学渗透的重要性及道德教育的意义。

七、教学反馈:
1. 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分和点评;
2. 综合评价学生的表现,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八、板书设计:
1. 化学渗透的概念和原理;
2. 影响化学渗透的因素;
3. 化学渗透实验操作步骤。

以上为化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德育渗透教案化学版初中

德育渗透教案化学版初中

德育渗透教案化学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实验中的德育意义。

2. 掌握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规范。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化学实验中的德育渗透教学内容:1. 德育意义介绍:化学实验中遵守规则,保持诚实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

2. 安全操作规范:学生需要戴好实验服、手套和护目镜,遵守实验室规定,注意实验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3. 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实验,互相协助、互相检查,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教学过程:1. 开场导入:通过介绍化学实验中的德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遵守实验规则和保持团队合作。

2. 教师讲解:讲解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规范,重点强调戴好实验服、手套和护目镜的重要性。

3.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组进行化学实验,每组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完成实验任务。

4. 展示成果:学生将实验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分享实验中的团队合作体会。

5. 总结讨论: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团队合作经验,引导学生反思并提出改进意见。

评价方式:1. 学生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验安全操作规范的掌握程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实验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态度和表现,包括遵守规则、团队合作等方面。

延伸拓展:1. 可以组织学生自主策划并开展化学实验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 可以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来校进行化学实验安全演示和讲解,加深学生对安全操作规范的认识。

教学反思:1.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安全和心理健康,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

2. 需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后记:通过化学实验中的德育渗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希望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能够自觉遵守规则,保持诚实和团队合作,成为有担当的社会主人翁。

初中化学渗透德育教案

初中化学渗透德育教案

初中化学渗透德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可以解释许多日常生活现象。

2.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3.强调化学实验的安全意识和实验守则。

4.引导学生尊重实验器材,爱护环境,注重合作。

二、教学内容:1.化学是什么?2.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3.化学实验中的安全知识和实验守则。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介绍化学是什么,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以及化学实验中的安全知识和实验守则。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让他们动手操作,感受化学的乐趣。

4.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实验中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5.总结:总结化学实验的经验和教训,强调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意识和实验守则。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的技能和实验守则的遵守情况。

2.听取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收获和困惑。

3.在课后作业或小测验中考察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要注重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六、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深入了解化学实验的实际操作过程。

2.开展化学实验设计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组织化学科普讲座,引导学生关注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通过以上教学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养成爱惜环境、尊重实验器材、注重合作的良好习惯,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化学教研组学校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应该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中蕴含的德育素材,有机地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思想品质教育和环保意识教育等,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九年级化学内容丰富,有诸多方面德育素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德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1.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人类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我国古代文明中的造纸和火药以及陶瓷和酿造术、商代青铜的制造、春秋晚期的冶铁和炼钢、煤和石油的开发及利用等等,都是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无与伦比的。

在绪言部分教学中,介绍我国陶器的制造早在六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开始,而瓷器的制造则不晚于三千年前的商代。

中国瓷器的制造技术于十五世纪传入西欧,欧洲人称之为“CHINA”(中国)。

这是西方人对中国人民发明瓷器的永不忘怀的纪念。

例如上化学《绪言》部分里讲到的四大发明中造纸是我国人民在化学史上取得的辉煌成果,补充介绍“蔡伦纸”的造纸技术(改用便宜的树皮、碎布、破鱼网为原料,以精工细作,造出优质纸)后人称他为造纸技术的发明人。

1000多年来我国的造纸技术都是依蔡伦的技术推广的,直到公元751年,唐军与阿拉伯打仗,唐军被俘,俘虏中有造纸工人,将造纸技术传给阿拉伯人,然后传给埃及、摩洛哥、西班牙,直到欧洲。

让学生了解我国青铜、钢铁生产、冶炼历程,特别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安万毕术》中的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这种冶金技术比西方国家早1700年。

通过学习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化学工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如1965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全成结晶牛胰岛素;20世纪80年代,又首次合成核糖核酸,使人类在揭开生命奥秘的历程中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初中化学德育渗透教案

初中化学德育渗透教案

初中化学德育渗透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掌握化学中常见的实验室用具和安全注意事项;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
4.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实验室用具和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1.化学概念的理解;
2.安全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实验室用具: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等;
2.安全警示标语;
3.视频资料: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介绍。

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介绍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实验室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2.学习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3.介绍实验室常见的用具和安全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室操作的规范和安全。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他们亲自操作实验用具,培养观察力和实验技能。

5.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强调化学实验的安全规范和团队合作意识。

6.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操作要点,并分享给同学。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用具,还培养了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可以更加重视化学实验的安全性和合作意识,建立正确的科学实验观念和责任感。

希望通过化学教育,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案4
课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哲觉中学:彭继朝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达实验现象的能力。

2、情感与价值观:(德育目标)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3、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提出课题,而后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

【重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使用说明】: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11-16页,划出重要知识,规范完成学案自主学习并记熟基础知识;2.结合课本知识独立思考,规范完成学案合作探究和当堂检测(不会的先空着不写),用红色笔做好疑难标记,准备讨论;3.小组讨论探究课题,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4.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完善落实好导
学案。

【能力立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学会完成实验报告。

一、预习导学:
1、观察一只蜡烛,并填写下列有关内容:颜色,状态,硬度,
溶于水,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蜡烛火焰可分为部分,最亮,温度最高,
温度最低。

蜡烛燃烧室属于变化,因为。

3、(1)分别在盛有空气、盛有呼出气体的两个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明显的是。

说明。

(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呼出气体的两个集气瓶中,先熄灭的是,说明。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并与另一块对比,玻璃片上出现水蒸气明显的是,说明。

4、一元硬币外观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与铁的颜色相似,为了确定该硬币是否为铁质,有同学拿磁铁来吸引,该做法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观察
B. 实验
C. 假设
D. 推理
5、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放白烟,不能重新燃烧
C.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发黄光、放热、并有黑烟产生
D. 蜡烛燃烧的同时也发生了熔化过程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阅读P12"活动与探究"
2、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3、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如何验证?
4、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5、分小组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物理性质
是。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秒后取出可以
看到火柴梗的两端处最先变黑炭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结论:石蜡燃烧后一定生成了和。

(4)观察蜡烛刚熄灭的瞬间,用火柴去点燃,蜡烛能否重新燃烧起来?
理由:。

6、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如何收集一瓶你呼出的气体?
(2)如何证明你收集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气体?)如何证明你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3)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分别发生什么现象?
三、拓展延伸:小明、小鹏和小芳三位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他们将短玻璃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1)[提出问题] 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2)[猜想] 小明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气;小鹏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气体;小芳认为:可能上述两种情况都有。

(3)[设计实验方案] 请你帮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一种分析是正确的。

(4)[现象与结论] 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
是。

如果小鹏的猜想正确,现象应
是。

如果小芳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x四、当堂检测
1、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科学的基础是()
A. 数字计算
B. 化学实验
C. 逻辑推理
D. 凭空想象
2、把一根火柴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A. 放在焰心部分被烧得最黑
B. 放在内焰部分被烧得最黑
C. 放在外焰部分被烧得最黑
D. 均匀地烧黑
3、在化学实验研究过程中,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以下不属于金属铜性质的是()
A. 光亮的红色
B. 常温下为固体
C. 有特殊的气体
D. 在空气中加热表面会变黑
4、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①燃烧时发光、放热;②蜡烛燃烧时有水雾生成;③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④蜡烛先镕化再燃烧;⑤熄灭时蜡烛冒白烟
A. 只有①②③
B. 只有③④⑤
C. 只有④
D. ①②③④⑤
5、通过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实验,得出结论正确
的是()
A. 我们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 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 我们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 我们呼出的气体里含有水蒸气
6、请根据在“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与探究内容,填写下表
20010年9月3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