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主流文化辩
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

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是指在连续的历史时期内,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普遍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特征和规律。
第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
中国的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发展的体系,吸收了各种外来文化的糅合,同时也积淀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例如,在音乐、美术、戏剧、书法等领域,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这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规律,使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造性。
第二,民族性与普世价值相结合。
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的另一个规律是民族性与普世价值相结合。
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强调家族、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和谐发展。
然而,中华民族文化也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和思想。
例如,中华民族文化倡导的“仁爱之道”、“和合之道”以及“天人合一”的观念,具有深远的普世意义,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第三,文化的群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
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的第三个规律是文化的群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
中华民族文化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文化,注重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的亲密与合作等因素。
但是,也不排斥个体的发展和个体价值的追求。
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个体主义思想和艺术创作,既体现了集体的利益,也保持了个体独特性的表达。
第四,现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
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的最后一个规律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
尽管中华民族文化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和变革,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文化素材和传统价值观仍然在当代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与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产生了新的文化表达形式和价值观念。
总之,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揭示了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划。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民族性与普世价值相结合、文化的群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以及现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规律。
农村题材_新乡土文学的历史演变

想指引下 ,解放区各方面取得的发展以及整风运动 的成果 ,知识分子中民粹主义的思想倾向已经成为 时代主要的思想流脉 。一方面 ,毛泽东身体力行 ,他 以其思想和文体的魅力 ,证实了将民众作为革命主 体对象的巨大成功 ; 另一方面 ,当主流文化“主要诉 诸传统的 边 缘 文 化 因 素 作 为 自 己 的 思 想 材 料 ”②取 得丰硕成果时 ,知识分子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成为人 民大众的学生 。到了 40 年代末期张申甫提出了“反 哺论”,认为“一个知识分子 ,倘使真不受迷惑 ,真不 忘本 ,真懂得孝道 ,对于人民 ,对于劳苦无知者 ,只有 饮水思源 ,只有感恩图报 , 只有反哺一道”③。这一 表述 ,不仅示喻了知识分子中民粹主义的思想成分 , 而且也证实了“民众崇拜”在文化信念上的完成 。
① 王衮吾《: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人的毛泽东》,载萧延中主编 《在历史的天平上》,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139 页 。
② 萧功秦《: 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 战略与管理》 1994 年第 4 期 。
③ 张申甫《: 知识分子与新的文明》《, 中国建设》第 6 卷第 5 期 , 1948 年 8 月 1 日 。
关 键 词 乡土文学 农村题材 新乡土文学 民粹主义 超稳定文化结构
20 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 ,乡村中国一直是最重 要的叙述对象 。因此 ,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 ,形成 了百年来中国的主流文学 。这个主流文学的形成 , 一方面与中国社会在本质上是“乡土中国”有关 ,20 世纪以来的中国作家几乎全部来自乡村 ,或有过乡 村生活经验 。乡村记忆 ,是中国作家最重要的文化 记忆 。另一方面 ,中国革命的胜利 ,主要依靠的力量 是农民 ,新政权的获得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是 不能想象的 。因此 ,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 ,不仅有 中国本土的文化依据 ,而且有政治依据 。或者说 ,它 既有合理性又有合法性 。但是 ,这个主流文学在中 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左右下 ,出现了两次转折 :一次是 乡土文学向“农村题材”的转移 ,发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 ;一次是“农村题材”向“新乡土文学”的转 移 ,发生于 80 年代初期 。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文化贡献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1、大思想家:
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2、大教育家:
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3、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4、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 的组成部分(汉朝以后)
5、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明 清以后)
2、孟子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墨家
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墨 翟
特 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 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秦汉文化政策的实质及原因:
(1)实质:文化专制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 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 思想也走向专制。
董仲舒的新儒学
背景: 政治的统一要求思想的统一
(1)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边境不宁、土地兼 并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这些都要求汉武 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2)强悍的西汉需要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专制 统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 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 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 精神。
中国主流文化例子

中国主流文化例子主流文化(又称官方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
每个时期都有当时的主流文化,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直到清末,历代帝王都是崇尚儒学。
在西方,中世纪以来一直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国家提倡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无疑是主流文化。
但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概念太大,马克思主义文化才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由于具有历史性民众认同,经常凭借认同优势,采取固守阵地手法,思想观念僵化、内容虚化、表现形式居高临下,传播手段粗暴单一,发展方式上呈现出权利化、内卷化的自残走势。
面对文化传播渠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消费趋势,主流意识形态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应付,大有阵地丧失之感。
大众文化强大的、快捷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正是在广大消费者感到热闹、好看、刺激、过瘾的文化享受过程中实现了。
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是没有意识形态性的,而它所承载的文化传播功能却担负着凝聚人心、感召民众和传承文明的重载。
我们不能因为其传播与主流文化相左的思想观念而阻断其传播通道,更不能因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遏制其发展,主流文化只有深深地扎根于大众文化鲜活的土壤之中,汲取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营养,才能成为文化融合、文明传承的中坚力量。
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由三部分组成:1、党的十八大的三个倡导,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是“改革开放,诚信友善、品牌创新、公正和谐”。
3、当代中国的公民信仰:“为天地立雄心,为民生立使命,为发展求创新,为世界促和平”。
三个倡导、中国的文化形象与中国的公民信仰就是我们当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旗帜与方向,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流文化。
3-1-4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2 、道德伦理观:“孝” 、“仁义” 、“诚信”——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 建设。 3 、 “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约束和规范市场经 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 4、 “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5 、 “大一统” 思想——巩固统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 为大夫。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加强中央集权
——缓和阶级矛盾,
稳定统治秩序
——加强君权
回2
评价新儒学
1、加强了中央集权
积极 2、巩固统一,稳定社会
评价
消极
3、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唯心主义成分 2、神学迷信,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3、扼杀其他流派,思想专制
回2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学生成人,反对愚忠; 中庸思想:“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尚书》、《春秋》 等。
*孟子
“仁政”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 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民贵”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 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网络][重难突破](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3.正确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自由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4.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古老国度,其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演变过程。
这些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纷纷登场,各自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仁”和“礼”。
“仁”是一种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道德情感,“礼”则是社会秩序和规范的体现。
孔子主张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礼仪规范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仁政”的理念,主张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的疾苦,以民为本。
荀子则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并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规范来引导人们向善。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老子提出“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应该顺应自然,不妄为,让社会和人民自然发展。
庄子则强调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超脱,他的“逍遥游”表达了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慰藉和对自然的敬畏。
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倡导“兼爱”“非攻”。
“兼爱”主张不分亲疏贵贱,平等地爱所有人;“非攻”则反对战争和侵略,呼吁和平。
墨家思想体现了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强调以法治国,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实现国家的强大和统一。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和发展,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以及“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为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传统文化辩论辩题

传统文化辩论辩题正方:传统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对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独特标志,是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来源。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孔子思想、儒家文化、传统节日等,这些文化元素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其次,传统文化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保障。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礼仪规范等,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最后,传统文化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戏曲艺术等,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利于人们的心灵寄托和情感宣泄。
名人名句: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表明了传统文化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另外,毛泽东曾说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的根本。
”这句话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案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不仅是中国人民团聚的日子,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体现。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祖、守岁、走亲访友等传统活动,这些活动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反方: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已经不再重要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首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许多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古代的封建礼教观念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这些观念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
其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趋势,传统文化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最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保守和封闭的思想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名人名句: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曾说:“传统文化是沉重的枷锁。
”这句话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质疑。
另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也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化。
”这句话强调了传统文化的封建和保守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7年 7月
J u 1 . 2 0 1 7
百 年 中 国主 流 文 化 辩
林 剑
( 华 中师 范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9 )
摘 要 “ 五 ・四 ” 的意义 是 多重性 的 , 其 中的意 义之 一 , 它 是 一 场 新 文 化 运 动 。 所 谓 新 文 化 是
“ 五 ・四” 新 文 化运 动持 基本否 定态 度 的人们认 为 ,
“ 五 ・四” 新 文 化运 动 有 着 极其 浓 厚 的 与 严重 的历 史 与 文化 虚无倾 向 , 对 中 国传统 文化 有着 不可 忽视
的颠覆 与破 坏作 用 , 造 成 了 中华 民族 文化 血脉 的断 裂 与精 神家 园 的损 毁 。对 “ 五 ・四” 新 文 化运 动 持
第 5 6卷 第 4 期
Vo 1 .5 6 No . 4
华 中 师范 大学 学 报 ( 人文社会科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C e n t r a l Ch i n a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H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巨大 与深 远 的 , 而且 它 的意 义是 多重 的 。“ 五 ・四” 既 是一 场青 年 学生 的爱 国运 动 , 也是 一场 反帝 反封 建 的革 命运 动 , 同时也 是一 场文 化革 新与 思想 启蒙 的新文 化运 动 。不 可否认 , 随着 时 间的流 逝 , “ 五 ・ 四” 的历 史 意义 有 些 已 渐 渐地 淡 出 了人 们 的视 野 , 唯 有起 始于 “ 五 ・四” 的新 文化 运 动 , 仍 是人 们关 注 的 焦点 。为 何“ 五 ・四” 新 文 化运 动在 经 历 了一 个 世 纪 的时 间跨度 后 , 仍没 能消 解掉 人们 对它 的兴 趣
国的主 流或 主导 性 文化 究竟是 新 文化 , 还 是 其 它 的 文 化 ? 这 个 问题 极 其 重 要 , 它不仅 关 涉百年 中 国的历 史评 价 , 而 且 更 涉及 中 国文 化 发 展 的路 径 与 方 向 。 “ 五 ・ 四” 新 文化 运 动 不 仅 方 向 正 确 , 而
与魅 力 呢 ?一个合 理 性 的解释 可 能是 , “ 五 ・四 ” 新
是对 “ 五 ・四” 运动 持肯 定倾 向, 还 是持 否定倾 向的
都没 有原 则性 的分歧 , 不 同地 方在 于 : 二 者对 “ 五 ・ 四” 新文 化 运 动 有 着 不 同甚 至 是 对 立 的评 价 。对
近很 近 。近 几年来 , 有关“ 五 ・四 ” 的 历 史研 究 、 评
文 化精 神 的 向往 。时下 , 人 们关 于“ 五 ・四” 新 文化
运 动 的 回望 与反 思 , 讨 论 与争辩 , 肯定 与否 定 , 当然 不 仅关 涉 的是“ 五 ・四” 新 文 化 运 动本 身 的历 史 定 位 与是 非 曲直 , 更 大程 度上关 注 的是 当下 中 国文 化 发展 的方 向与路 径 。“ 五 ・四” 新 文化 运 动 是 一 场 文化 革新 运动 , 在 这 一 点 上人 们 是 有 共 识 的 , 无论
且 对二 十世 纪 中 国文化乃 至 历 史发展 的影 响是 巨大 而深远 的 , 在 二 十世 纪 中 国文化 发展 的趋 势
与潮 流 中 , 其 主流 性 的地位 应是 不 争的 。
关 键 词 “ 五 ・四 ” 运 动 ;马 克 思 主 义 ;新 文 化 ;传 统 文 化
中国的文 化发 展 。 因为 一 个 已丧失 了现 实 意 义与 时代 价值 的纯 粹属 于历 史记忆 的话 题 , 是 难 以重新
再 过两 年 , 到 2 0 1 9年 时 , 爆发 于 1 9 1 9年 的 “ 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点 燃人 们对 它 的热 情的 。正如 欧 洲文艺 复兴 时期 , 人 们 对古代 希 腊 、 罗 马时 代 的文化艺 术 的关注 并不 仅 仅是 表 达 对 古 代 希 腊 、 罗 马 时 代 文 化 艺 术 的 迷 恋, 真 实 的意 图与 目的在 于打 着 文 艺 复兴 的旗 号 , 表 达着 对封 建文 化 与 基督 教 神 学 的抗 议 与对 新 的
相 对 于 旧文化 而言 的 , 旧文化 无疑 是指 以儒 学与儒 家为代 表 的传 统 文化 , 新 文化 是指 “ 五 ・四” 以 后 形成 的 以西 方近代 民主与科 学和马 克 思主 义为 代表 的新 质 文化 。“ 五 ・四” 以后 的百年 中 国 , 构 成 中 国的主 流文化 究竞是 新 文化 , 还 是 旧文化 ? 有人认 为 , “ 五 ・四” 新文 化运 动造 成 了 中华 民 族传 统 文化 的 断裂 , 也有人 认 为 , “ 五 ・ 四” 新 文 化从 未成 为 中 国的主 流 文化 。本 文 认 为 , 百年 中
价、 反思 、 重 估 的热 度 不 降反 升 , 关注持续不断, 这 便是“ 五 ・四” 没 有 远 离 我 们 的重 要 证 据 。“ 五 ・ 四” 作 为 中 国现代 史 的开 端 , 它 无 疑 是 二 十 世 纪 中
国 历 史 进 程 中 所 有 重 要 时 间 节 点 中 的 最 重 要 的 时 间节 点之一 , 它 不 仅 对 二 十 世 纪 中 国 历 史 的影 响 是
四” 运 动就 要 满一 百年 了 , 一 个 世纪 的时 间跨 度 ,
三 到 四代 人 的经 历 , 说 长 不算 长 , 说 短不 算 短 , 作 为
一
个 历史 性 的事 件 , 它无 疑是 渐 渐 地 离 我 们 远 去 ,
但“ 五 ・四” 的影 响 使人 们感 觉 到它 离 我 们 仍 然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