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意蕴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

浅析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

浅析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他对未来社会形态的设想和目标,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将朝着一种更为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形态发展。

下面将对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浅析。

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强调社会的公平和平等。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财富和资源主要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导致社会阶层之间不平等加剧,贫富差距拉大。

他认为,真正的共同体应该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并促进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平等。

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马克思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被经济利益和物质欲望所束缚,社会之间的竞争和压力使得人们无法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真正的共同体应该给予人们充分的自由和平等的竞争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关注社会的团结和合作。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竞争的逻辑导致了人们之间的分裂和对立。

他认为,真正的共同体应该建立在合作和互助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团结的社会,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相支持和合作。

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追求利润和发展经济的逻辑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他认为,真正的共同体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生态平衡。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他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各国人民在面临共同挑战、共同利益受到影响时,应该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形成一个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渊源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来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阶级斗争并不是唯一的社会矛盾,也意识到了人类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

马克思主义关注阶级斗争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忽略了人类命运的共同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的,而人类的实践活动受制于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革命来改变社会现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理念是建立在人类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因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是消除阶级矛盾,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马克思主义逐渐意识到人类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国际社会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人民的利益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也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这些问题超越了国界,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更深层次理解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社会实践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方法,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从更广的视角看待人类社会发展和国际关系,强调了人类共同利益和命运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进步性,对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实现人类共同繁荣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利益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目标及当代意蕴

马克思利益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目标及当代意蕴
所处 人群 不 同 , 或者是 地 区不 同 , 会 结成 不 同的共 同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2— 2 0
益存在于个人利益之中, 为利益共 同体 的形成创造
了条 件 。
其实, 不仅在商 品交换中, 自人类诞生之 日起 , 在原始社会 , 一开始就不仅存在着个别利益 , 也存在
马克 思 说 : “ 利 益 把 市 民社 会 的 成 员 彼 此 连 接 起来 。 ” [ ] 在任何 社会 形 态 中 , 人 们 为 了实 现 自
体, 从家庭 、 集体 、 集团直至 国家、 社会 , 利益共同体
可 以划 分为 不 同 的层次 。 这些 利 益载 体 , 具 有 层 次
方 的独立 之 中 , 共 同利 益 就 是 自私 利 益 的交 换 。一 般 利益 就是 各 种 自私 利 益 的一 般 性 。 ” C 2 ] ( P l y ) 由此

马克思 利益 共 同体 思想 的生成
可见, 每个 个人 利益 中都蕴 涵着共 同利益 , 而共 同利
在社会生活中, 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不 同需要, 同 时,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上 , 都不是孤立存在 的, 都会 结成一定的关系。处在一定社会关系 中的人 , 由于
j l : 霄2 0 1 3 . 6
马 克 思 主 义 及 其 中 国 化
马 克 思 利 益 共 同体 思 想 的 价 值 目标 及 当代 意 蕴
焦娅敏
( 上 海 电力学 院
[ 摘
社会 科学部 , 上海
2 0 0 0 9 0)
要] 利益共 同体是 个人利 益和共 同利益对立统一发展 的结果 , 建立在共 同利益基础 上的利益共 同体是 实现 个人利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四重意蕴与当代价值——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唯物史观基础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四重意蕴与当代价值——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唯物史观基础

2021年第1期总第115期No.1,2021General No.115湖北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马克思主义研究•DOI:10.3969/j.issn.1671-7155.2021.01.001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四重意蕴与当代价值——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唯物史观基础陈绍辉[李艳平2(1.北京大学,北京100171;2.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作者简介〕陈绍辉(1991—),男,河南郑州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雅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政治哲学;李艳平(1989—),女,河南郑州人,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共同体思想。

〔摘要〕马克思将实现人类解放和建构真正共同体作为毕生的理想追求和终极价值。

马克思从四个维度阐述了真正的共同体,即真正共同体的经济面相:扬弃“货币一资本”共同体,重建个人所有制是“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真正共同体的政治面相:“与个人隔离的虚幻共同体归根到底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打倒”;真正共同体的精神面相:终结观念支配现实的神话,需要“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真正共同体的交往面相:“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实现真正共同体的外部条件。

这为我们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理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方法论启迪和价值遵循。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真正共同体;虚幻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A81,D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155(2021)01-0005-08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共同体是处于一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生存生活的聚合状态,由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构成住产实践是共同体的物质保障,生产方式决定着共同体的性质与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与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思考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下面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考。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与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全球化背景下,全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理念。

它强调人类共同性,并主张各国和民族应该超越利己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共同构建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世界。

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等,促进人类命运的共同进步。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1. 辩证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动态的、矛盾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辩证唯物主义提醒我们要正视和解决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通过矛盾的斗争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2. 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产生和变迁的。

它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过程,各个社会形态都有其历史使命和特定的发展阶段。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通过历史经验和教训来指导我们解决当今存在的社会问题,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

3. 公有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

这种公有制的实现有助于消除私有制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和剥削,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公有制有助于解决贫富差距、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

4.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革命家,他对共同体思想有着独特的见解,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共同体、社会和人类命运的理论。

马克思所提出的共同体思想,对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首先是基于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分析和理解。

他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阶级对立、私有制和剥削的社会,这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缺乏真正的共同体意识和联系,而是处于相互对立和竞争的状态。

马克思指出,要想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就必须彻底改变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消除阶级对立和剥削,使人们能够真正平等、自由地共同生活。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还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进步。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共同利益和命运,形成了共同的社会目标和理想。

在这个过程中,共同体意识和觉醒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团结和合作,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共同体不仅仅是一个在经济上彼此依赖、在政治上团结一致的群体,还应该是一个凝聚了所有成员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的社会集体。

这种集体不仅在实践中体现出共同利益,还表现出对于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人类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正是基于对这种共同体的理解,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念,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共同体。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马克思的思想,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增强对于共同体意识和觉醒,从而有利于推动我们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能够启发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探讨,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实现人类共同体的道路和途径。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主体的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和探索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战略和策略。

一、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客观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偶然形成的,而是在历史进程中产生、发展和完善的。

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依赖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只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找到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二、阶级斗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中的阶级斗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存在的阶级利益冲突和矛盾,并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要解决不同阶级和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分歧和冲突,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

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阶级斗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才能有效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物质层面上的满足需要和提高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思想、道德、文化、精神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够真正树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观念,从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四、社会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中的社会主义,提供了一种社会制度和发展方向,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指导。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有着紧密的关联。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实现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全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意识和全球视野,提出了建设一个和谐世界的愿景。

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强调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性,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性,认为所有社会成员应当共同负责和分享社会生活中的一切。

在马克思主义中,人类被理解为一个整体,每个人都具有动态的社会属性。

人类的利益是相互关联的,无法脱离其他人的利益而单独存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的,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方的行为都会对其他方产生影响,因此必须考虑到其他方的利益。

这些基本的观点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概念: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

共同利益意味着所有人都应当为了人类整体的利益而共同努力,不应该只关心自己狭隘的利益。

这不仅包括物质利益,还包括文化、精神、环境等方面的利益。

相互依存则指出了人类社会中的相互关联性和相互影响性,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责任,共同创造和维护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些概念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贡献还表现在其对全球视野和国际关系的探讨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变革和发展是相互联系的,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

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共同解决全球性的问题。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类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的全球视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不仅在于其对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的强调,还在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脱离其他国家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意蕴研究作者:高石磊来源:《求实》2015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维度对共同体做了科学区分,即前资本主义共同体(亚细亚共同体、古代共同体、日耳曼共同体)、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共同体、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共同体。

马克思立足当下,论证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的不自足性,论述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共同体的虚假性和依附其上的自由、平等和正义的不真实性,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把共同体永恒化和普遍化的真实意图。

人道主义共同体是自由人在理性的选择之后共同建构起来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不会对每个自治的人造成强制和伤害,共同体的运作是依靠每个人的赞同所产生的权威人来协调公共事务。

共同体尊重成员的差异,成员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帮助可以完善每个人自身。

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这样或那样的群体或共同体形式中,环顾今日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共同体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关键词]马克思;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和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87(2015)06-0004-07共同体的建构是人类自古以来自觉的实践,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是以共同体的形式组织起来的,人类的共同体生活从动物的群居生活进化而来,又远远高于动物的群居生活。

早期人类共同体就是社会本身,人类共同体与人类社会在外延上是重合的。

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扩大和发展,人类社会领域出现了分化,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共同体。

从人的社会性角度理解,人类生活的历史就是一部各种共同体发生、发展并相互制约的历史。

建构理想的共同体的基本依据在于,共同体是人类生活的必然选择。

没有共同体,就没有人的类生活;而没有理想的共同体,就没有人类理想的公共生活。

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论述,贯穿于他理论研究的始终。

一、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追溯滕尼斯说:“血缘共同体作为行为的统一体发展为和分离为地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直接表现为居住在一起,而地缘共同体又发展为精神共同体,作为在相同的方向上和相同的意向上的纯粹的相互作用和支配。

”[1](P65)从这句描述中,滕尼斯把共同体划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三种形式,而它们之间又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体从低级向高级的动态发展过程。

在人类初期,人们梦想着诸神是共同体的中心,在其中诸神表现得无私和透明,反衬出人类的卑贱,而诸神的处所成为人们向往的、梦寐以求的神圣领地。

古希腊时代的城邦共同体是以维持城邦本身的存在、抗击外邦的骚扰和侵犯、激发本城邦公民政治热情、培育公民的美好德行为目的的。

随着希腊城邦共同体的瓦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不再由城邦的善的原则来维系,旧的社会秩序的崩溃,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规范社会秩序,这样就产生了斯多葛学派,试图用一种普遍的正义原则来重新构造社会秩序。

西塞罗试图依靠自然理性所制定的法,把它作为普遍原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确保社会秩序。

因为罗马帝国庞大,地域辽阔,如果按照希腊城邦共同体的管理方式管理帝国是不大可能的,也不可能对罗马所属地的成员继续实施教化,培养其德行。

因此,法律确定罗马帝国的秩序比依靠公民的德行见效快,并正当和持久。

然而,罗马帝国向外扩张,不断地发动战争,使人们产生一种过安宁生活的强烈愿望,就在这个时期,基督教很快传入罗马。

起初罗马认为基督教徒是帝国稳定的敌人,称基督徒为异教徒,但罗马很快就认识到,要持续统治这一广阔的地域,仅仅依靠罗马法是不够的。

罗马越是镇压基督信徒,基督教的信徒就越多,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群众力量来与罗马抗衡。

基于这种情况,君士但丁认为,罗马要充分利用这股力量,那些活泼的信徒正是振兴和统一罗马帝国的基础。

于是,君士但丁皇帝皈依基督教,他想借此使罗马重振往日雄风。

从此,基督教在罗马扎根,在基督的哺育下,神的共同体逐渐开始在大地上建立起来,与尘世的王权展开斗争。

近代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发展以及市民社会的兴起,在神学被打倒的情况下,需要一种论证政治合法性的理论资源。

即神义论向人义论的转变,政治的中心转向人本身,从人开始论证政治权威存在的合理性。

于是,社会契约论的思想被重新发现和应用。

霍布斯等人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论证人造共同体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主张人们之间相互约定,一致同意把自己的权利交给统治者。

而共同体就在于使人免于死亡和恐惧,保护每个人的应有财产。

与此同时,洛克担心政府的无限权力会对个人的财产、生命、自由构成威胁,因此,提出限制政府权力的三权分立的宪政思想,把霍布斯的具有绝对权力的“人造共同体” 变成有限权力的“安全和秩序共同体”。

孟德斯鸠从法的精神角度探究最好的共同体,指出共和制是最能体现法的精神的好的共同体。

卢梭认为通过人民公意构建起来的共同体,是最能代表和表达人民意志的最好的共同体,然而,自由和平等问题在共同体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托克维尔为了寻求解决自由和平等的冲突问题,认为积极且强大的政治机构是民主的自由和平等的必要条件。

这就是说,民主制度需要政治权威和强有力的政治机构,但同时也要防止政府发展成集权主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探究知识何以可能的语境中,为构建“知识共同体”和“科学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与此同时,康德把“伦理共同体”置放在《纯粹实践批判》中予以评论,指出,共同体成员如果按照道德律令行事,成员是自由的,因为道德律令是源自人的理性,按照理性做事的人,一定是一个道德高尚之人,如果共同体每个人都是如此行事,那么这个共同体一定是个和谐的共同体。

黑格尔构建了一种普遍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在扬弃了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只要共同体的共同利益获得实现,个人的特殊利益也就相应地得到实现,因为个体是整体的个体,一旦整体获得滋润营养,相应地,生活在整体的个体也就得到了滋润和营养。

马克思很快就意识到,有必要把黑格尔颠倒的东西再颠倒过来,这就是说,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为此,马克思就立足市民社会,对共同体问题作出历史的考察,指出本源共同体由三种不同形式构成,它们分别是亚细亚共同体、古典古代共同体、日耳曼共同体,对本原共同体的扬弃就是市民社会,这个社会的共同体是一种被异化的、外在于人的共同体,在扬弃了这种共同体之后,就进入到未来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它才是真正的共同体。

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内生路径共同体是人的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马克思理解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概念。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分别使用过“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等级共同体”“市民社会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和“自由人联合体共同体”等不同表述方式,这表现出他对人类不同发展时期共同体形态和本质要求的概括认识。

一般地说,人的共同体存在形式是与人类实际所处的生产和分工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交往和联合的方式决定了共同体占有和分配的基本形式。

马克思认为,在等级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共同体形式是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其“目的在于对付被统治的生产者阶级”[2](P70)。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异化,认为私有财产出现的根源在于人类劳动的异化,人类劳动的异化又导致人和共同体的双重异化。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理论。

马克思认为,政治国家是市民社会的异化,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因此,马克思后来又转向研究经济领域,追溯“政治异化”的根源,开始从人类劳动本身着手分析“经济异化”。

正如马克思所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3](P61)马克思这句话不仅说明了劳动异化与私有财产的因果关系,而且还说明了私有财产所表现出的形式,即“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关系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关系,以及两者私有财产的相互关系”[4](P117)。

一旦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达到极端,必然是一种旧的关系的灭亡和一种新的关系的产生。

新的关系的产生必然会孕育一种新型的社会共同体,这种社会共同体扬弃了私有财产,剔除了一切不合理的、不公正的社会关系,使人回归人的自身,全面占有自己本质,从此不再是异化的产物。

这种社会共同体,被马克思看作是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共同体。

马克思在《手稿》中,根据市民社会对私有财产的占有、异化和扬弃的情况,把社会共同体划分为“粗陋的共产主义共同体”“民主和专制的共产主义共同体”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共同体”,其中,共产主义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最高阶段。

正如马克思所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3](P80)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把国家批判为一种虚假的共同体。

取得统治地位的阶级,凭借自己的阶级优势地位,总是把自己的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共同利益,把自己的特有思想表达成合理的、有共通性的思想。

这样,国家就可以成为“普遍利益”的合法代言人,使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合法化、永恒化;或者当利益冲突撕裂国家时,为了延缓其崩溃,将对立与冲突转化为非冲突性的思想观念,为国家的不公平、不平衡进行辩护,从而形成消除对抗的力量,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换句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共同体中,国家政权的合法存在要依赖于个人被统治,也就是说国家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也是以异化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对个人而言是一种虚假的、外在于个人的抽象共同体。

马克思从真实共同体角度出发,剖析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是构成国家和其他一切上层建筑的基础,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是建立在市民社会基础上的,但资本主义国家并不等同于市民社会;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资本主义国家仍然会对市民社会中的个人构成威胁,会驾驭市民社会,因为政治国家的强制性和绝对权威性会压制、统配市民社会中的个人。

也正是基于此原因,马克思觉得有必要产生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来代替当下的虚假共同体。

于是,马克思提出一个消灭分工,消灭人的异化,消除物质关系,把人从被奴役、被统配和被忽视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的真正的共同体。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的;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

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2](P119)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通过批判“反动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德国的社会主义)和“空想的社会主义”,科学地阐述了人道主义共产主义未来联合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