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7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7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后达标检测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8讲免疫调节课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8讲免疫调节课件

易错警示 (1)有关免疫细胞的“3 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 是浆细胞,B 细胞、记忆 B 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 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 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 功能。
第三十九页,共112页。
(2)浆细胞(效应 T 细胞)并非只来自于 B 细胞(T 细胞)。浆细 胞(效应 T 细胞)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由 B 细胞(T 细胞)分化而来; 二是由记忆细胞分化而来。
第三十二页,共112页。
(5)在特异性免疫中,只有 T 细胞产生记忆细胞(2012·广东 卷,5C)( )
(6)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2012·广东卷,5D)( )
(7) 吞 噬 细 胞 特 异 性 地 吞 噬 细 菌 抗 原 (2013·山 东 卷 , 3A)( )
(8)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2013·海南 卷,21D)( )
第十八页,共112页。
(2)过敏反应
□40
、反应强烈、□41

①特点一般不会破坏 42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
□ 重损伤,有明显的 43
②实例:皮肤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
第十九页,共112页。
□ 答案: 32 获得性免疫缺陷 □33 T 细胞 □34 HIV □35 T 细胞 □36 血液 □37 母婴 □38 异物 □39 类风湿性关节炎 □40 发作迅速 □41 消退较快 □42 组织细胞 □43 遗传倾向和
2 考点研析·题组突破
考点归纳 拓展升华
第三十五页,共112页。
考点一 免疫细胞的起源、分化及功能 [知识精讲]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第三十六页,共112页。

高三生物课件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8-27

高三生物课件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8-27
【答案】 D
考法3 激素功能的研究方法 5.科学家用小鼠作实验材料,完成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 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切除垂体及胰腺可减小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 对实验的影响
B.该实验没有进行实验对照,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 C.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具有协同作 用 D.增大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更显著
考法2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3.(2018·甘肃省兰州新区舟曲中学高三期末考试)关于神 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 较局限 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地位平等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 调节为主
2.根据题图,回答问题。 如图表示激素分子作用的机理,请据图分析:
(1)图中A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它是否具有特异性? 【提示】 A是激素的受体,属于糖蛋白,具有特异性。 (2)如果该激素分子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该靶细 胞是___垂__体__细__胞_____。 (3)是否所有的A都分布在细胞膜的表面? 【提示】 不是,多数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细胞膜上,但 有些激素分子的受体分布在细胞内,如性激素。 (4)激素分子和A结合,完成信息的传递之后,激素会被 __相__应__的__酶___分解。
【解析】 切除胰腺及垂体后,机体自身不分泌胰岛素和 生长激素,故可以研究外源激素对本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 确;该实验有对照实验,切除胰腺及垂体前即为对照,B错 误;该实验结果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生物体重的维持方 面起协同作用,C错误;激素在体内属于微量化合物,过多 会导致实验失败,D错误。
【答案】 A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8讲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课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8讲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课时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讲解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8讲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课时考点二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1.植物激素归纳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存时间(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机物,激素种类不同,化学本质不同。

(2)具有远距离运输的特点,激素种类不同,运输的方式和方向不一定相同。

(3)具有调节功能,不参与植物体结构的组成,也不作为植物的营养物质。

3.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难点、易混点)不同种类的植物激素,大都存在于同一植物体内,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受多种激素协调作用的。

(1)生长素和赤霉素在促进生长、果实发育等方面具有协同作用,但赤霉素还能解除种子休眠。

(2)乙烯和脱落酸在促进果实成熟、脱落等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考点三植物激素的探究和应用1.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在细胞分裂时的作用顺序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称为植物生长促进剂;脱落酸和乙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称为植物生长抑制剂。

植物激素与细胞分裂有密切关系,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都可以影响细胞分裂,因为它们对DNA、RNA和蛋白质的形成都是有影响的。

它们对细胞分裂影响的顺序,目前一般认为是: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2.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五种激素之间的关系(1)相互促进作用①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③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根或芽: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④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乙烯。

⑤调节种子发芽:赤霉素、脱落酸。

⑥促进果实坐果和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2)相互拮抗作用①顶端优势: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生长,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则消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

②调节器官脱落: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的脱落。

③两性花的分化:生长素使雌花增加,赤霉素使雄花形成。

优化方案2017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7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后达标

优化方案2017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7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后达标

第27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基础题]1.如图①~④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

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选C。

病人有感觉,说明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正常,但手不能动,说明神经冲动不能传至效应器,故阻断的位置是③。

2.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暴露其屈腿反射的反射弧(如图),图中的1、2、3表示神经元,○a 、○b 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位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元1属于传入神经元B.在正常情况下,神经元3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C.刺激3的神经纤维可引起后肢屈腿,属于反射活动D.刺激3的神经纤维,可观察到后肢屈腿而○a 无电位变化解析:选C。

由图可知,1属于传入神经元(有神经节),A正确;低级中枢会受到高级中枢支配,B正确;刺激3的神经纤维可引起后肢屈腿,但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刺激3的神经纤维,可观察到后肢屈腿而○a 无电位变化,因为兴奋在突触中只能单向传递,D正确。

3.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解析:选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兴奋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A、B项正确,C项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部位的电位是膜内为正、膜外为负,D项正确。

4.(2016·江苏南京模拟)以下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测出的是动作电位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C.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解析:选A。

图甲为静息状态,膜内外电位差是静息电位,A错误;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K+外流造成的,B正确;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当兴奋传至电流表一极时,两极间会有电位差,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后恢复,兴奋传至电流表另一极时,指针会发生一次反向偏转后恢复,C正确;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D正确。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7讲 人体生命活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名师精编课件 苏教版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7讲 人体生命活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名师精编课件 苏教版

3.某人因受外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
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
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A )
A.脑干和脊髓
B.小脑和脊髓
C.小脑和脑干
D.只有脊髓
解析: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脑干、小脑和脊髓。“ 植物人”失去所有的高级神经活动,说明大脑皮层受损伤; 身体基本不能动,说明小脑也失去功能;但是一些必要的生 命活动还在进行,说明脑干正常;脑干要通过调控脊髓来完 成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说明脊髓也没有受损。
4.某一外伤病人,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讲话,能写字,
也能看书看报,其受损的中枢为( A )
A.运动性语言中枢
B.书写性语言中枢
C.视觉性语言中枢
D.感觉性W区(书写性 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V区(视觉性 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S区(运 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H区(听 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 突触前膜是突触前神经元的细胞膜,突触后膜是突触后神经 元的细胞膜,突触间隙实际上就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细胞间 隙;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
类型及简化图: 2.传递过程
3.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 后膜。
【高考警示】 在一个反射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 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 长短。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
”相
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随堂反馈高效突破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随堂反馈高效突破

【优化方案】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27讲通过激素的调节随堂反馈高效突破[学生用书P188~P189]1.(2014·高考广东卷)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选D。

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作用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②动物机体汗腺分泌与运动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规律是运动强度越大,排汗量越多。

因为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肌肉活动剧烈,产热增多,为了维持正常体温,机体必须通过增加排汗量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但排汗量并不会影响运动强度,所以两者之间不存在反馈调节。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会产生影响,但土壤动物不会对降雨量产生影响,两者之间不存在反馈调节。

④害虫数量增多时,其天敌鸟类因食物充足数量增多,害虫会因天敌鸟类的增多而数量减少,害虫与其天敌鸟类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2.(2014·高考北京卷)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

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解析:选D。

冬天环境温度较低,游泳爱好者入水后,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A、B、C三项均正确。

同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D项错误。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7讲 免疫调节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学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7讲 免疫调节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学

第27讲免疫调节最新考纲高频考点核心素养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Ⅱ)1.免疫系统的功能及组成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科学思维——比较与归类:比较各种免疫细胞的特点、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建立模型:构建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模型2.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免疫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免疫系统受损造成机体免疫功能异常3.社会责任——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关注免疫异常疾病,关爱艾滋病病人考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形成生来就有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特点无特异性有特异性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3.免疫系统的功能(1)防卫——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2)监控——及时发现体内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3)清除——将机体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被破坏的细胞或癌变的细胞作为抗原清除掉。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免疫活性物质都是免疫细胞产生的。

( ×)提示: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但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

2.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主要针对体内的抗原。

( √)3.体内衰老细胞和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 ×)4.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 ×)5.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特异性免疫。

( ×)6.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性的,要比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更重要和强大。

( ×)7.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参与对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 √)(必修3P35“问题探讨”T1改编)神经系统能否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人体能否靠反射对病原体作出反应?提示: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

优化方案2017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8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

优化方案2017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8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

第28讲通过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基础题]1.(2014·高考北京卷)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

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解析:选D。

冬天环境温度较低,游泳爱好者入水后,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A、B、C三项均正确。

同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D项错误。

2.由同一器官分泌,且生物效应相反的一组激素是(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B.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D.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解析:选A。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使血糖的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使血糖浓度升高。

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都是由垂体分泌的,但生物效应不相反。

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都是由肾上腺分泌的,这两种激素主要作用于血管和心脏,具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和增加心脏收缩的作用。

3.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不具备的特点是( )A.调节较缓慢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C.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解析:选C。

体液调节的调节物主要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但也有一些化学物质如CO2等不是由腺体产生的。

4.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①生长激素②甲状腺激素③胰岛素④性激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解析:选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基础题]1.如图①~④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

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选C。

病人有感觉,说明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正常,但手不能动,说明神经冲动不能传至效应器,故阻断的位置是③。

2.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暴露其屈腿反射的反射弧(如图),图中的1、2、3表示神经元,○a 、○b 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位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元1属于传入神经元B.在正常情况下,神经元3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C.刺激3的神经纤维可引起后肢屈腿,属于反射活动D.刺激3的神经纤维,可观察到后肢屈腿而○a 无电位变化解析:选C。

由图可知,1属于传入神经元(有神经节),A正确;低级中枢会受到高级中枢支配,B正确;刺激3的神经纤维可引起后肢屈腿,但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刺激3的神经纤维,可观察到后肢屈腿而○a 无电位变化,因为兴奋在突触中只能单向传递,D正确。

3.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解析:选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兴奋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A、B项正确,C项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部位的电位是膜内为正、膜外为负,D项正确。

4.(2016·江苏南京模拟)以下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测出的是动作电位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C.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解析:选A。

图甲为静息状态,膜内外电位差是静息电位,A错误;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K+外流造成的,B正确;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当兴奋传至电流表一极时,两极间会有电位差,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后恢复,兴奋传至电流表另一极时,指针会发生一次反向偏转后恢复,C正确;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D正确。

5.(2016·广东广州一模)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B.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D.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解析:选C。

瞬间增大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A正确;由于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故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过程②只能说明神经递质能促进Na+进入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并没有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C 错误;过程③表示神经递质重吸收进入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D正确。

6.(2016·长沙一中月考)当人们在挠痒时,会刺激同一皮肤部位的各种疼痛和触觉感受器,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了。

据此推理,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可暂时减缓瘙痒感的原理最可能是( ) A.阻止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B.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C.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D.抑制大脑皮层产生感觉解析:选C。

根据题干信息,“暂时减缓瘙痒感”说明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产生的效应类似“挠痒时瘙痒感短暂关闭”,由此推测这些药物的作用是导致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迟钝。

7.(2016·陕西西安五校模拟)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从细胞B 传到细胞D ,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B .从a 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 处,效应器能发生反射活动C .刺激皮肤细胞A ,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 .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 +的通透性增加以维持电位差解析:选B 。

兴奋从细胞B 传到细胞D ,通过了突触间的传递,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从a 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 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应,但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称为反射活动;刺激皮肤细胞A ,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 +的通透性增加,K +外流以维持电位差。

8.某一外伤病人,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讲话,能写字,也能看书看报,其受损的中枢为( )A .运动语言中枢B .书写语言中枢C .视觉语言中枢D .听觉语言中枢解析:选A 。

人类大脑皮层言语区分四区:W 区(书写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V 区(视觉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S 区(运动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H 区(听觉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9.(2016·山东德州一模)下图表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刺激→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效应过程→结果(1)当机体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表现为________,这种电位变化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2)突触主要存在于________(填序号)内,反射活动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完成反射需要的时间________。

(3)炎热刺激时,皮肤内发生的效应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炎热时失水过多,引发机体主动饮水这一调节过程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有关神经末梢可释放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以调节免疫功能,这表明免疫细胞的膜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内的信息分子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

解析:(1)神经纤维兴奋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的原因是Na+内流。

(2)突触主要存在于神经中枢处,即②处。

反射活动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完成反射需要的时间越长。

(3)在炎热条件下,皮肤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加强。

①是感受器,机体缺水,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发机体主动饮水。

(4)细胞膜上有特异性受体,可识别信息分子,信息分子包括神经递质、激素、淋巴因子等。

答案:(1)内正外负 Na +内流(2)② 越长(3)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加强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4)识别递质的受体 激素、淋巴因子(任选一个)10.(2016·江苏启东中学第一次月考)屈反射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它使肢体从伤害性刺激上缩回,以保护肢体不受伤害性刺激损伤。

图1表示屈反射的反射弧,图2为图1中神经元A和B相互接触部分的放大。

请根据信息分析并回答问题:(1)⑦处跨膜运输的方式为________。

(2)③④和⑥都属于细胞的________系统,但它们执行不同的功能,从其组成成分上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3)图1中神经冲动从神经元A传递到神经元B的过程中,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箭头和图2中的数字表示神经递质的运动路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皮肤感受器在钉子扎了后,经过________(填写字母)将兴奋传入中枢,经过中枢的分析处理之后将信息传出,①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情况是______,②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钠离子通道开放,造成钠离子大量内流,钠离子跨膜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2)由题图2知③是突触小泡、④为突触前膜、⑥为突触后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不同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从组成上分析是由于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3)图1中,神经冲动从神经元A传递到神经元B经过突触结构,信号的转换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图2中神经递质的运动路径是③→④→⑤→⑦。

(4)分析题图1可知,F神经元是感觉神经元,皮肤感受器在钉子扎了后,经F将兴奋传入中枢,由于反射的效应是屈肌收缩,经过中枢的分析处理之后将信息传到②而不传到①,所以①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保持静息时的电位即正电位,②处神经纤维会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

答案:(1)协助扩散(2)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数量(3)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③→④→⑤→⑦(4)F 保持正电位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提升题]11.(2016·河北冀州中学第四次月考)下图为神经细胞的一部分膜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神经递质可被①识别B.静息电位的形成与膜上的②⑤等载体有关,A面为正电位,B面为负电位C.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若此图是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动作电位产生时,Na+可通过结构②由A侧进入B 侧解析:选C。

由图知①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A正确;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与膜上载体有关,静息时,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A面为细胞膜外侧,B正确;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动作电位的产生是Na+内流导致的,故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动作电位产生时,Na+可通过结构②由A侧进入B侧,D 正确。

12.图甲中A、B、C为三个神经元,图乙是图甲中突触结构的放大。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B、C细胞间信息的传递方向为A→B→CB.刺激部位①,该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变为负C.当神经冲动传到D点时,将导致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D.X物质的释放引起的效应是E细胞的持续兴奋解析:选D。

图甲由于A上有神经节,因此A为传入神经,故A选项正确;刺激部位①,将产生动作电位,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变为负;当神经冲动传到D点时,将导致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X物质是神经递质,引起的效应是E细胞的兴奋或抑制。

13.(2016·太原四校联考)如图所示,分别将灵敏电流计按图连接(图甲为神经纤维,图乙含有突触结构,图甲、乙中ab长度均为h),以下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外正内负,是K+主动运输到膜外的结果B.甲、乙两图a处给予相同适宜刺激后,电流计同时发生偏转C.甲、乙两图此时电流计测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显示为正值D.图乙中神经冲动由a→b的过程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解析: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