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中东战争

合集下载

五次中东战争概况:

五次中东战争概况:

五次中东战争概况: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

1948年5月15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埃及和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为扼杀刚建立的以色列国,出动4万军队(后增至6万人)从三面向以色列发起进攻。

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

以军的将领惊呼,以色列军队无法抵挡阿拉伯国家军队的进攻,全军已处于崩溃边缘。

战争危急之时,几名驻欧美国空军犹太裔士兵冒着军法审判的危险,偷了3架重型轰炸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场装满炸弹后,起飞轰炸开罗和大马士革。

为扭转战局,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

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

停火给以色列啜息之机,它最大限度的利用四周停火,为尔后的战争作准备。

以军加紧扩编(几个月后增至10万人)、调整部署、统一指挥,财政上得到美国援助,并从捷克斯洛伐克转运西欧国家的武器,在停火结束后就转入反攻。

阿拉伯国家缺乏统一的作战指挥,武器装备和部队素质较差,结果战败。

阿方阵亡约1.5万人,以军阵亡约6000人。

1949年2~7月,埃、约、黎、叙分别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

结果,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计2万多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

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1949年,本-古里安策划了“魔毯行动”,动用上百架次的飞机,把近5万名犹太人从也门接回以色列。

1950年的一次行动则将12万犹太人从伊拉克运回以色列。

建国初期的4年时间里,以色列的人口增加了一倍。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957)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或英法以侵埃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

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控制运河,推翻埃及总统G.A.纳赛尔领导的民族进步政府,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

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

战争评价
5
停火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第三次中东战争 星期一早晨,开罗时间8点45分(以色列时间7点45分),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上空 云雾刚刚消失。埃及空军基地里,一切像往常一样,军官们正在上班途中,许多雷达值班室正在进行交接班。突 然,空中响声四起,以军飞机闪电般袭来,打得埃及空军措手不及,大批飞机还未起飞,就被摧毁在地面。
约旦版图 在对埃及进攻后不久,以色列又发动了对约旦河西岸的进攻。约旦军队在约旦河西岸南北两个主 要地段设置了防御阵地,北部防区以纳布卢斯、图姆卡尔姆和杰宁等约旦河城为主要依托,南部防区沿丘陵的山 脊从腊马拉往南至耶路撒冷和希布伦一线布置。约军在以上阵地部署了8个步兵旅和2个装甲旅。以军向约旦河西 岸发动进攻的部队有9个旅兵力,其中有3个装甲旅。进攻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占领杰宁地区, 解除约旦炮火对以色列马特戴维居民点和空军基地的威胁,攻占拉特伦到腊马拉的公路,第二பைடு நூலகம்段目标是占领包 括耶路撒冷旧城在内的整个约旦河西岸。
为实施这次空袭,以色列进行了长时间的侦察、准备。基本上摸清了阿拉伯各国军队的情况,尤其对空军的 情况十分清楚,如空军基地的位置,跑道状况,雷达设施等,甚至连埃及军官的活动规律也了如指掌。
以色列飞机从特拉维夫和以色列中部机场起飞以后,保持四机编队,向西面地中海出航。以色列......
西奈半岛位置 1967年6月5日,在以色列实施空袭后的半小时,其地面部队5个师以坦克装甲车为前导,自 加沙、阿里什和阿布奥格拉大举进攻。当时,埃军在西奈半岛有5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共约12万人,分别据 守在各个战略要点上。而且埃及根据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经验,将大量兵力部署在尼罗河三角洲一带,西奈半岛上 兵力空虚。以军在反复攻击后,占领了加沙地带,进入了西奈半岛的阿里什、阿布奥格拉等地。接着,以军兵分 三路,向苏伊士运河地区进犯:北路攻打坎塔腊,中路指向伊斯梅利亚,南路对准陶菲克港和苏伊士城。

中东战争史略(四)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 5页

中东战争史略(四)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  5页
中東
爭史

'
E
會會

叫‘-

'
Egyptian MiG wrecked by the Isreali air strike which dramatically opened the war. Almost all the Egyptian Air Force was caught on the grωnd.
第一架被毀的輩輩撞車米格機續續在地上。


海且在
司以色列空軍空軍區壤及絡發示意圈。 v4處及~突然空軍壘,損失慘重.lII a6 月 5 日攝於埃續土

室的一幅鳥圓圓圓 .M示地面受.蚱後彈!l暈暈,汽車或
做於公路一旁的情形,
Bombarded Arab territory , morning 5th June , 1967 •
飛行,躲開 f 坎皮的雷達網,從埃及的北部和內北部上空 開始侵人埃及。剎那間,幾百架以色列戰機已經來到了埃
及十﹒幾個機場上空。
埃及方面擁有兵力 240:000 人,坦克 1 , 200輛,戰機 500
架。故利亞擁街 5 萬兵力, 400 輛坦克和120 架戰機。約且
也擁有 5 萬兵力, 200 輛坦克和 40 架戰機。其他阿拉伯
以色列選擇進攻的時間是高它的道理的。 6 月 5 日這
JANUARY ,
1979 CONMILIT
59
一天是星期- .以色列 11# 間早上 7 1I!j45 分,的j I涓羅H拉開則
是早上 8 時45 分。那時,日出僅幾小時,普爾換崗鬆懈,
Ii:地1月1lii 仆,然、!是Hl ~!主輛運'!直至IJ *制作 ïi\lc: \'1'1 位。 形形式式的事 f: 釘裝,I;~ 'f!糕的 rfi f 、洗.f< 1r1i 啦 f 、

中东战争的参战国家有哪些

中东战争的参战国家有哪些

中东战争的参战国家有哪些中东战争是指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所进行的5次大规模战争,那么你了解中东战争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东战争的参战国家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中东战争的参战国家第一次中东战争,也称巴勒斯坦战争。

1948年5月15日早晨,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派出4万士兵,之后增加到6万兵力,向以色列进攻,占领耶路撒冷东城区,比尔谢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色列的“临时首都”特拉维夫。

以色列武装力量大概3万人,经过统一各路的武装力量,最后发展到了10万人,并展开反抗和进攻。

阿拉伯国家由于内部矛盾严重,缺乏统一的指挥,并且受到帝国主义的控制,结果是战败。

第二次中东战争发生的国家主要是英法埃等,所以这次战争也称英法以侵埃战争。

1956年,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向埃及发动了进攻。

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

1967年,阿、以矛盾激化,美、苏对中东的争夺加剧,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进一步向外扩张,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

第四次中东战争,也称十月战争,双方飞机损失约60%、舰艇损失达80%以上,大部被毁的坦克都是被各种导弹击毁。

第五次中东战争,也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武装力量的主力遭到重大损失。

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大创,萨姆导弹设施和空军力量遭到重大损失。

后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

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在1948年5月16日,阿拉伯国家联盟向以色列主动发起了侵略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阿拉伯军队伤亡大约1.5万人,而以色列军队伤亡大约6000人,最后这第一次中东战争以以色列获胜。

那么凡事必有因果,中东战争的原因有那些呢?第一次是因为巴勒斯坦土地被不平等的分割了,和剥夺了巴勒斯坦人们的权利。

因此导致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发生战争,在战争刚开始的初期阶段,阿拉伯国家初占优势,可是双方停火以后,美国在资源上援助了以色列,最终致使阿拉伯国家的战败。

五次中东战争简介

五次中东战争简介

中东战争简介概述中东战争,或称阿以战争、以阿战争,是指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所进行的5次大规模战争(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

中东战争(The Arab–Israeli Conflict)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

“中东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

以色列是以犹太人为主体建立的国家。

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由来已久。

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河之间)建立过国家。

这个地方最早的居民不是迦南人,而是腓尼斯丁人,比迦南人更早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区定居。

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

经过三次大起义和三次大屠杀,犹太人死亡150多万人,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和被驱逐出巴勒斯坦,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

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在政治、经济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了。

此后的几千年,巴勒斯坦一直是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居住,直到现在。

期间他们抗击十字军等侵略者,付出了大量的牺牲。

犹太人居留城市,并从事经商事业,大量敛聚财富。

犹太人有坚定的宗教信仰,愈流浪信仰弥笃,至今犹太正教仍是全世界最保守的宗教之一。

188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俄国人怒而屠杀犹太人,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陆续移居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第一次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

1897年,第一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由西奥多·赫茨尔(Herzl, Theodor)当选主席,开始从事锡安主义(又称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准备复国,建国的地点选定在犹太人的故乡巴勒斯坦。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五次中东战争的概况(时间、作战双方和结果)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五次中东战争的概况(时间、作战双方和结果)

考点:五次中东战争的概况(时间、作战双方和结果)易错微析1948年,犹太人建立国家以色列,第二天就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

例题1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在()A.1945年B.1946年C.1948年D.1967年答案:C解析: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在1948,答案C例题2二战后,巴勒斯坦地区发生多次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是发生在()A.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B.美国和中东国家之间C.英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D.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答案:D解析:二战后,巴勒斯坦地区发生的多次中东战争,都发生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

答案D。

1. 围绕巴勒斯坦主权问题所发生的战争是()A.两伊战争B.海湾战争C.伊拉克战争D.中东战争2.中东地区吸引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A.世界三大宗教的诞生地B.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C.该地区长期处在战争状态D.该地区有著名的耶路撒冷城3. 下列关于1948年至1982年五次中东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A.阿拉伯国家最终收复了失地B.战争都是由以色列发动起来C.反映中东地区巴以冲突不断D.战争有助于中东问题的解决4.二战后的中东地区历史发展的特点是()A.战火频仍B.政局稳定C.民族和睦D.宗教和谐5.阿拉法特这段话的背景是()A.中东地区的矛盾和战争B.东欧剧变C.美国发动越南战争D.欧洲的联合1.【答案】D【解析】围绕巴勒斯坦主权问题,在巴勒斯坦地区发生的战争是中东战争,答案D。

2.【答案】C【解析】中东地区长期处在战争状态,使这一地区受到世界关注,答案C。

3.【答案】C【解析】五次中东战争,都是巴以冲突的表现,反映出中东地区巴以冲突不断。

答案C。

4.【答案】A【解析】二战后的中东地区出现了五次中东战争,所以这一地区的发展特点是战火频仍,答案A。

5.【答案】A【解析】阿拉法特致力于中东问题的解决,实现巴勒斯坦和平。

二战后,中东地区阿拉伯和以色列矛盾、冲突不断,出现了五次中东战争。

答案A。

五次中东战争的概况(时间、作战双方和结果)

五次中东战争的概况(时间、作战双方和结果)

考点:五次中东战争的概况(时间、作战双方和结果)战争时间作战双方结果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阿拉伯国家进攻以色列阿拉伯国家战败,以色列占领了联合国划给巴勒斯坦“阿拉伯国”的大片领土,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以色列进攻埃及: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以色列袭击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整个巴勒斯坦,叙利亚、埃及的一些地区。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埃及、叙利亚进攻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先胜后败,埃及、叙利亚收回的土地面积不大。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摧毁,武装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

易错微析1948年,犹太人建立国家以色列,第二天就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

例题1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在()A.1945年B.1946年C.1948年D.1967年答案:C解析: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在1948,答案C例题2二战后,巴勒斯坦地区发生多次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是发生在()A.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B.美国和中东国家之间C.英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D.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答案:D解析:二战后,巴勒斯坦地区发生的多次中东战争,都发生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

答案D 。

1. 围绕巴勒斯坦主权问题所发生的战争是( )A.两伊战争B.海湾战争C.伊拉克战争D.中东战争2.中东地区吸引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世界三大宗教的诞生地B.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C.该地区长期处在战争状态D.该地区有著名的耶路撒冷城3. 下列关于1948年至1982年五次中东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阿拉伯国家最终收复了失地B.战争都是由以色列发动起来C.反映中东地区巴以冲突不断D.战争有助于中东问题的解决4.二战后的中东地区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A.战火频仍B.政局稳定C.民族和睦D.宗教和谐5.阿拉法特这段话的背景是( )A.中东地区的矛盾和战争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失落。

39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39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当中,以色列在对约旦的攻击行动中,完全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

约旦部署在中央高原上的军队,尽数被歼。

从以色列的角度来看,耶路撒冷的归属,已经不成为问题了。

因为他们已经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整个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的国土结构也不是问题了,因为这个国家就根本不存在。

无论是约旦直接吞并掉的约旦河西岸,还是埃及只占不管的“加沙地带”,现在都已经被以色列控制了。

现在摆在以色列人面前的,无非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国际承认;另一个就是如何消化这些本属于巴勒斯坦人的土地。

让国际上承认以色列的占领合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毕竟当初的方案再不完美,也是给了巴勒斯坦一个独立法人地位的。

以色列人当然也清楚,军事上的占领落实在政治层面上是需要时间的。

不过他们在如何消化巴斯坦土地的问题上,倒是可以争分夺秒。

这种消化,技术上主要指的就是改变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人口比例了。

这一方面需要巴勒斯坦人的“配合”,愿意迁出去;另一方面也需要以色列有足够的人力,补充进去。

由此也产生了两个经常出现在新闻当中的名词:巴勒斯坦难民和犹太人定居点在以色列人看来,对约旦河东岸以及整个耶路撒冷的占领,其实应当是他们和巴勒斯坦人的事。

至于哈希姆家族将约旦河西岸并入约旦王国一事,即使在阿拉伯内部也是存在很大异议的。

最起码巴勒斯坦人发现,约旦人其实并不是想帮他们建国时,大家原本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就出现裂痕了。

1964年成立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在随后的日子里,也越来越让约旦感觉到不安。

在还没有把犹太人赶出巴勒斯坦地区之前,就去为了巴勒斯坦地区,最终的国家归属问题,多少显得有点早。

虽然这个问题,看起来非常重要。

对于约旦和巴勒斯坦人来说,他们有更现实的问题要处理,那就是因为战争原因,大批从巴勒斯坦地区涌入的难民怎么处理。

在战争中,因躲避战场而逃离家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毕竟没有平民想被误伤。

一般情况下,在战争结束后,这些难民都会返回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

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阿拉伯国家进行抵抗。

至十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失败。

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战争爆发的背景
第二次中东战争之后,美苏在中东的对抗更加激烈,以色列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而苏联则大力资助阿拉伯国家。

苏联向埃及、叙利亚等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以色列也从美国得到先进的武器装备。

1958年2月,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9月又取消联合),使以色列感到了来自南北夹击的威胁。

1964年,阿拉伯国家出现了团结合作的局面,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利用约旦河的问题上达成协议,并得到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阿方计划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

1964年11月,以色列出动空军对约旦河上游的阿方工程进行轰炸,迫使阿方取消此次计划。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后,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联盟的支持下,在耶路撒冷东城区举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国民大会,确定组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法塔赫”。

从此,法塔赫为了把以色列赶出巴勒斯坦,可是不断的袭击以色列,这支力量在六.五战争前已初具规模,对以色列构成了威胁。

所以,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为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原因。

战争经过
1、空中偷袭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这是一个星期一早晨,当开罗时钟的指针指向8点45分的时候(以色列时间7点45分),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上空云雾刚刚消失。

埃及空军基地里,一切象往常一样,军官们正在上班途中,许多雷达值班室正在进行交接班。

突然,空中响声四起,以军飞机闪电般袭来,打得埃及空军措手不及,大批飞机还未起飞,就被摧毁在地面。

这一天,以色列空军几乎倾巢而出,甚至连教练机也投入了战斗,对阿拉伯国家25个空军基地进行了袭击。

从早晨到下午18时,以色列空军对阿拉伯各国进行了四波突袭,第一波袭击了埃及10个机场。

第二波主要袭击埃及的轰炸机基地和混合机种的8个机场。

第三波攻击了约旦、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空军基地。

最后,在完成了对阿拉伯空军25个基地的攻击之后,17时15分到18时,开罗国际机场和另一个空军基地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就这样,在开战后60个小时,以色列共击毁阿拉伯国家飞机451架,其中埃及就损失飞机336架,叙利亚损失60架,约旦损失29架,伊拉克损失25架,黎巴嫩损失1架。

埃及作战飞
机损失了95%,整个埃及空军陷于瘫痪,而以色列只损失了26架飞机。

为实施这次空袭,以色列进行了长时间的侦察、准备。

基本上摸清了阿拉伯各国军队的情况,尤其对空军的情况十分清楚,如空军基地的位置,跑道状况,雷达设施等,甚至连埃及军官的活动规律也了如指掌。

以色列飞机从特拉维夫和以色列中部机场起飞以后,保持四机编队,向西面地中海出航。

以色列飞行员巧妙地利用朱第安山阻挡,夺过了约旦雷达网的搜索。

随后,飞机在离海面不到10米的高度飞行,进入陆地后,升至20米,又夺过了埃及雷达的探测。

他们没有直飞所要攻击的目标,而是尼罗河三角洲北面,突然折转向南,从埃及后方发起进攻,攻击高度只有100—150米。

攻击中,以军飞行员都遵循“先打跑道,后打飞机”的原则。

在这次空袭中,以军选择在星期一早上7点45分(开罗时间8点45分),也是煞费苦心。

以往战争中几次成功的偷袭,多选择在周末或星期日,而以色列却打破常规,选择在星期一。

埃及军队总以为以色列在拂晓发动进攻,因此,在进行战争动员以来,每天拂晓,埃及空军都派出两架飞机进行巡逻。

每天5点,有5分钟警报时间,这时雷达全部打开,到7点半左右解除警报。

按埃军惯例,开罗时间9点正式上班,8点45分,正是交接班的时间,也是巡逻机着陆的时间,大多数军官正在上班途中,大约有15分钟的间隙可以利用。

从气象情况看,开罗时间8点45分正是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雾气消散的时刻,能见度好,便于对地面实施攻击。

2、西奈半岛的战斗
1967年6月5日,在以色列实施空袭后的半小时,其地面部队5个师以坦克装甲车为前导,自加沙、阿里什和阿布奥格拉大举进攻。

当时,埃军在西奈半岛有5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共约12万人,分别据守在各个战略要点上。

以军在反复攻击后,占领了加沙地带,进入了西奈半岛的阿里什、阿布奥格拉等地。

接着,以军兵分三路,向苏伊士运河地区进犯:北路攻打坎塔腊,中路指向伊斯梅利亚,南路对准陶菲克港和苏伊士城。

为了挽回败局,埃军顽强抵抗,反动了两次反攻,终因没有空军支援而失败。

7日,北路以军攻抵坎塔腊附近;中路以军越过比尔吉夫贾法;南路以军进抵吉迪山和米特拉山口,堵住了埃军退路。

于是,埃军不得不封锁苏伊士运河。

到6月8日,以军全歼了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5个师,一直进犯到苏伊士运河东岸。

仅仅三天时间,西奈半岛就全部落入以军之手。

3、进攻约旦
在对埃及进攻后不久,以色列又发动了对约旦河西岸的进攻。

约旦军队在约旦河西岸南北两个主要地段设置了防御阵地,北部防区以纳布卢斯、图姆卡尔姆和杰宁等城为主要依托,南部防区沿丘陵的山脊从腊马拉往南至耶路撒冷和希布伦一线布置。

约军在以上阵地部署了8个步兵旅和2个装甲旅。

以军向约旦河西岸发动进攻的部队有9个旅兵力,其中有3个装甲旅。

进攻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占领杰宁地区,解除约旦炮火对以色列马
特戴维居民点和空军基地的威胁,攻占拉特伦到腊马拉的公路,第二阶段目标是占领包括耶路撒冷旧城在内的整个约旦河西岸。

以色列中部军区司令员乌齐.纳尔斯基少将负责指挥进攻耶路撒冷及周围地区。

他派米.阿里的第10机械化旅控制耶路撒冷走廊,切断该城与腊马拉之间的公路,古尔上校指挥的伞兵旅负责占领旧城。

5日夜,以军开始猛攻耶路撒冷。

6日晨,古尔伞兵旅越过曼德尔鲍姆门和警察学校之间的地区。

6日上午,以军夺取了耶路撒冷旧城至以色列占领的斯科普斯山之间的地区,古尔伞兵旅在山下占领阵地,并与山上取得了联系。

7日,古尔伞兵旅开始向耶路撒冷城内进攻,很快占领该城。

在北部的纳布卢斯和杰宁方向,5日,以军在空军的配合下,首先进攻杰宁以西约军炮兵阵地。

接着,巴尔.库奇瓦指挥的以军装甲旅卡巴蒂亚,切断了杰宁与纳布卢斯和约旦河西岸其他大部分地区的联系。

约军装甲部队进行反击双方展开了一场坦克战。

库奇瓦部队突破约军防线后与一个步兵旅汇合,然后分两路进击杰宁,并占领该地。

6日,以军向东西两翼进攻纳布卢斯,并于当晚占领该城。

7日,以军占领了耶路撒冷东区和约旦河西岸约旦管辖的全部地区。

当日20时,约旦和以色列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

4、以色列占领叙利亚戈兰高地
安理会通过了“立即实现停火”和“限期停火”的决议,以色列8日同意“停火”,到9日,又开始向叙利亚发动大规模进攻,进攻方向指向戈兰高地。

戈兰高地是叙利亚西南边境内一条狭长山地,海拔600—1000米。

从北部的谢克山到南面的雅穆克河,长60公里,中部最宽处约20多公里,面积1.15万平方公里,这里有公路通往大马士革。

戈兰高地与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对以色列威胁甚大。

叙利亚在戈兰高地原驻有三个步兵旅,到战争爆发前,叙利亚为防御以色列进攻,又增派了4个旅,其中有两个步兵步兵旅,一个装甲旅和一个炮兵旅。

以军进攻戈兰高地的部队有6个旅,其中3个旅从北进攻,2个旅从南进攻,1个旅机动作战。

9日11时30分,以军从南北两面向戈兰高地进攻。

北路由北部军区的艾伯特.曼得勒装甲旅、约纳.埃夫拉指挥的“戈兰尼”步兵旅和巴尔.科奇瓦的装甲旅组成。

9日,曼得勒旅攻下卡拉,“戈兰尼”旅则分兵两路,一路向巴尼亚斯出击,另一路指向特勒阿扎奇高地,并于当晚占领了该高地,接着“戈兰尼”旅又向这里的山上推进,于午夜占领了山上的叙军阵地。

10日,以军科奇瓦旅协同“戈兰尼”旅一部进攻巴尼亚斯,并向艾因菲特和冯马达推进。

曼得勒旅此时从卡拉德东进击库奈特拉,未经战斗就占领了库奈特拉。

从南部进攻戈兰高地的以军由古尔伞兵旅和阿夫农步兵旅组成,他们首先向塔瓦菲克和雅穆克河谷发起进攻,在夺取塔瓦菲克后,又攻克了菲克和埃拉尔,并沿太巴拉湖东岸开进。

到6月10日晚为止,以军夺取了戈兰高地的大部分地方和通往大马士革的几条主要公路,
夺取了横跨阿拉伯地区通往黎巴嫩的输油管。

6月11日,叙利亚和以色列签署停火协议。

至此六.五战争宣告结束。

在六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

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中有100万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