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优质课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四单元反侵略、求民主第10、12课《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列举 1840 年至1901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发起国、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了解中国军民奋勇抵抗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利用板书表格创设情景,采用“情景创设——问题提出——自主复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以任务为中心”的活动作裁体,学生自主复习笔记和教材,进行问题探究,在知识比较过程中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近代外国列强侵华战争的复习,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示。
(2)介绍战争中反抗侵略、为国捐躯的爱国事迹,引导学生为祖国奉献、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外国列强侵华战争影响的分析引导学生痛定思痛、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
三、教学重点:外国列强侵华战争的原因、签订条约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外国侵华战争和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关联。
四、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通史学习和高一的专题史学习,他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自主复习能力。
作为十七八岁的青年,他们感情充沛,爱国意识强烈,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进行因势利导。
五、教学过程: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这一节课,我们一同来复习第四单元中国近代的政治。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例 2】(2017·天津)19 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 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 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 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
一、选择题
1.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幼稚园的儿童玩一种“打沉定远 舰”的游戏;许多报刊大肆制造战争舆论,宣传对清战争;日
本天皇下达矛头指向中国的《造舰诏书》。据此可知( A )
A.中日关系的传统格局面临着挑战 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已成定局 C.战争前夕中华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D.中日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他山之石】 一、岳麓版教材的不同内容 1.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关系,岳麓 版教材增加了如下内容: (1)法、德、日“三国干涉还辽”,拉开了 19 世纪末列 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半殖民地化程 度加深。 (2)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进行军事改革,1895 年 天津小站练兵组建的新式陆军成为晚清政坛上一股重要力 量,清政府被动地开始其更广泛的近代化过程。 (3)面对民族危机加剧的局面,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 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2.关于义和团反帝斗争中清政府政策的变化,岳麓版教材明 确了清政府由“无力镇压—抚而用之—剿匪谕旨”的全部 过程,更完整地体现了清政府的反动性;同时教材还指出了 20 世纪初期清王朝实施“新政”以求自保与《辛丑条约》 签订再一次大大损害中国主权并危及清朝统治利益之间的 关联。
20 艘“致远”型战舰。这段材料说明( A )
【必修一历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优质课(36张PPT)

有海防,无海权——怒海忠魂战海疆
镇远舰铁锚
02 有衙门,无外交——丧权辱国雪上霜
有衙门,无外交--丧权辱国雪上霜
1.《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日文原件
制作《马关条约》历史资料牌
辽宁丹东将建中国最大的甲午海战博物馆
有衙门,无外交--丧权辱国雪上霜
甲午战争纪念馆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 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吉野舰 致远舰
镇远舰 致远舰
定远舰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
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 有死而已!
——邓世昌
有
此
公
日
足
漫
壮
挥
海
天
军
下
威
泪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
,义也,何求生为!”
“世昌”号 训练舰
主力 尚存
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有海防,无海权——怒海忠魂战海疆
日军进城后……有的砍下一只手,有的 割下一只耳,有的剁下一只脚,有的砍下 一个头,我所见的,无论男女老幼,没有 饶过一个……亦有开膛破肚的,亦有斩做 两段的,那柜台旁边还有一个大钉子钉 着一个几个月的小孩,地板上的血, 足有三寸厚,死尸重重叠叠堆了起 来,零零落落的手到处都是。
图为美国军舰在中国南海抵近侦察
日本乘机派军队开进朝鲜
1894年9月,在执行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的 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遭遇,一场中日两国 之间的海上大决战,即将爆发……
2.黄海海战
假如你是北洋水师水师提督,当前你 指挥的舰队即将和日本联合舰队遭遇,你 认为影响海战胜负的因素有哪些?
舰艇的数量 火炮的数量 舰艇的大小 指挥官素质
旗 定远 经远 致远 济远 超勇 平甲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894---1895年) 1、背景: (1)世界形势:自 由资本主义向垄断 资本主义过渡。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 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 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 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 共一万七千多吨。然而,1894 年,日本悍然发动对大清帝国 的战争。
它怎敢打 “师傅”?
一、甲、背景:
(1)世界形势:自 由资本主义向垄断 资本主义过渡。 (2)日本:出台 “大陆政策”,侵 华野心蓄谋已久。
“日本乃万国之 本”,“开拓万 里之波涛” , “布国威于四 方”。 —明治天皇 《御笔信》
满蒙 朝鲜
日本
台湾
亚洲乃至全世界
日本的大陆政策
台南 1895年5月~10月:抗击日军 50000余人,打死打伤32000 余人,击毙北白川宫能久亲 王山根信成少将。
领土被割的悲愤和爱国之情
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3.结果:清朝战 败,被迫签订《马 关条约》。
内因: 1.统治腐朽,制度落后 (根本原因) 2.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 3.未能充分动员民众
慈禧:哪管 国家兴亡 , 生日非过不 可。“万寿 外因:1.日本蓄谋已久, 无疆,普天 且制度先进; 同庆;三军败 2.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 绩 割地求 持。 和。”
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1、背景(原因):
(1)世界形势:自 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 本主义过渡。 (2)日本:出台“大 陆政策”,侵华野心 蓄谋已久。 根本原因
(3)欧美列强:默许 或支持日本侵略。
材料1:19世纪末,对于日 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 各打着自己的算盘: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甲午中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战争地图、战役视频等,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
2.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分析法,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理解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普通士兵的牺牲和奉献。
4.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与我国其他历史战争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3.小组竞赛:设计有关战争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总结归纳
1.归纳战争原因: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日本的侵略野心、清朝的腐败等。
2.归纳战争过程: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过程,让学生对战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作业展评:组织作业展览,让学生互相评价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案例亮点
1.故事导入的亮点: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发学生对战争的关注。这种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的亮点:利用多媒体展示战争地图、战役视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讨论战争遗址:组织学生参观战争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的历史痕迹,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链:围绕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指挥艺术,提高学生的军事素养。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中国:腐败的封建统治,落后的社会制度, 避战求和方针。
Page 16
二、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年)
2、经过: 1900年夏,英、俄等 八国
Page
17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在大沽口登陆,从 天津向北京进犯,挑起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Page 18
大沽口守军在抗击联军舰队的进攻
Page 19
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
Page 33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Page 20
八国联军在天津集结
Page 21
八 国 联 军 进 入 大 清 门
Page
22
联军司令部设在故宫仪銮殿
Page
23
联军在乾清宫
Page 24
结中 屠外 杀反 义动 和势 团力 民勾
Page
25
量 中 华 之 物 力
Page 26
结 与 国 慈 之 禧 欢 太 后 心。
——
3、结果:
日本:制度先进,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3、影响—《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内 容 危 害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 分中国的野心
了 中国经济命脉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 直接掠夺中国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 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课件3: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酷国等欺并 剥主条凌颤 削义约的抖画 中者扎中着面 国凭得国的中 人借像人人那 。多个。代个
个木他表身 不乃正的带 平伊被是血 等。众当迹 条表多时、 约明不受瘦 残帝平尽弱
甲午中日 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
课堂总结
原因 日本的既定 朝鲜农民起义
过程:1894年7月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8月清政府迎战 威海卫战役
最后,通过图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 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形成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 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甲午战争通过视频生动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 量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学习目标
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过程和八国联军侵华的 目的及其过程。 2.理解《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特点。 3.探究《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带来 的危害。
A 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5.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 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这
C 一集体亮相” 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
材料: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 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 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想一想:义和团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爆发的?
义和团运动形势图
山 直
18西96-1899年 秋义和拳主 要活动地区 河
南
人教(统编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优质课高中历史

②明治维新使其国力增强,野心膨胀,制定以侵华为中心 的“大陆政策”(封建残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1.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1)世界:
①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 段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②列强支持或默许日本侵略 (2)日本:
①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
慈禧下令镇压 义和团 并部署与联军 议和
八国联军与清军共同镇压义和团
中外反动势力再次 勾结 ,镇压人民的反抗
《辛丑条约》
内容
①赔款4.5亿
影响
加重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
②划使馆界 “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③拆炮驻兵
腹地置于列强控制下;
④严禁反帝 ⑤设外务部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 工具 ;
购一船。操演虽勤,战舰过少。”
内因
清朝制度落后政治腐败---(根本原因) 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重要原因) 清军防务松弛 官兵临阵脱逃 武器装备落后
外因
①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先进。 ②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借口:镇压 义和团 运动 2、经过: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②明治维新使其国力增强,野心膨胀,制定以侵华为中心 的“大陆政策”(封建残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3)中国:①清政府腐败,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②清政府不积极备战,避战求和。
2.经过
1894.11
旅顺
黄海海战 平壤
威海卫 威海卫战役,提督丁汝昌自 杀殉国。清政府丰新岛建立的近 代化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 军败局已定.
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日甲午战争 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1894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 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 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 神。
日舰夹击我国渔船
中国
满蒙 朝鲜 日本 台湾
亚洲乃至全世界
日本:“大陆政策”
美国 英国 法国
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 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利用日本牵制俄国 在远东发展势力
影响
赔两亿
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程度 大大加深了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列强进一步深入中国
开四埠
许设厂
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3.结果:清朝战 败,被迫签订《马 关条约》。
内因:统治腐朽,制度 落后(根);清政府避 战求和政策;未能充分 动员民众; 外因:日本蓄谋已久, 且制度先进;西方列强 对日本的支持。
慈禧:哪管 明治天皇:以饿 国家兴亡 , 肚皮的精神,一 生日非过不 天只吃一餐饭, 可。“万寿 鼓动着他的臣民 无疆 普天 为战舰捐出口袋 1895 4月17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同庆 ;年 三军败 里的最后一个铜 签订《马关条约》时的情形。 板。 绩 割地求 和。”
三国干涉还辽
①原因:《马关条 约》的签订,损害 了俄、德、法三国 在华利益。 ②实质:帝国主义 在华利益之争。
谢 谢
台南 1895年5月~10月:抗击日军 50000余人,打死打伤32000 余人,击毙北白川宫能久亲 王山根信成少将。
领土被割的悲愤和爱国之情
二、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年) 1、原因: 根因—列强要瓜分灭亡中国 直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时间、参加国:1900年 夏,英、俄、德、 法、 美、日、意、奥八国 3、经过: 4、特点:以直接消灭中国 人民革命力量为主要目标。
《 辛 丑 条 约 》
赔 设 拆 惩 改
酷 剥 削 中 国 人 。
表 明 帝 国 主 义 者 凭 借 多 个 不 平 等 条 约 残
他 正 被 众 多 不 平 等 条 约 扎 得 像 个 木 乃 伊 。
着 的 人 代 表 的 是 当 时 受 尽 欺 凌 的 中 国 人 。
画 面 中 那 个 身 带 血 迹 、 瘦 弱 并 颤 抖
东辽
说明:列强在各自的侵华利益上,既 (2)俄国为什么要“干涉还辽”? 有矛盾斗争又有勾结妥协。 是不是在帮助中国?
(1)图中的“渔夫”代表哪个国家?
台北 台中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 宝总理在答台湾记者问时,引用了 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 (1)这首诗写与那一年? 1896年 (2)为什么“四万万人同一哭”? 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强占台湾 (3)“春愁”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 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目抒发了怎 样的情怀。
根本原因 :瓜分中 国
直接原因 :镇压义 和团
“义和拳”
“还我江山还我权, 刀山火海爷敢钻。哪 怕皇上服了外,不杀 洋人誓不完。”
义和团团民
慈 禧 严 令 镇 压 义 和 团
八国联军攻陷北 京后庆祝胜利
廊坊阻击战 清军、义和团与八国
联军天津激战
三.结果及影响:
内容
影响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和经济的凋 敝,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列强控制京津地区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 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便于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 府的控制。
日 本
乘机夺取 新的权益
德国 德国 俄国
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 的准备尚未就绪
帝国主义 (有利条件)
默 许 纵 容
日本积极扩张 蓄谋已久甲午战争提 供 契 机
寄望“调 停”无心 备战
清政府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可乘之机)
朝 鲜(东学党起义)
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1、背景: 2、经过:
甲午中日战争哪一年爆 发?经过如何?
平壤战役
弃城逃走
丰岛海战 不宣而战
黄海海战
避战自保
辽东战役
临阵脱逃
威海卫战役 献船投敌 签订《马关条约》
黄海战役
平壤战役
辽东战役
威海战役
丰岛海战
日本侵略者在旅顺 对手无寸铁的平民 进行了四天四夜惨 无人道的大屠杀。
探究: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
原因有哪些?
内容
辽东半岛最终没 有被割去? 中国领土损失严重,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 割三地 的野心
沉思一:造成近代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
列强的侵略
沉思二:为什么列强会在1840年后不断地发动大规 模的侵华战争?列强为什么以中国为侵略目标?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弱。
结束语:
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