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重点聚焦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2.离子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4.分散系胶体二、知识网络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可以是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我们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分类常用的方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变化的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2)离子反应①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②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

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

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

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学目的1:1. 巩固学习化学实验中知识,强化训练。

2. 重点学习混合物的几种分离和提纯方法及离子的检验方法。

3. 树立安全意识。

教学课时:1.5课时知识体系1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A)⑴物质分类的方法①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混合物①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②有一定的熔、沸点③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无固定组成和结构无一定的熔、沸点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②物质分类的多种角度⑵化学反应分类的方法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反应类型 举 例 表 示 式 化合反应 C+O 2 CO 2 A+B==AB 分解反应 CaCO 3 CaO+CO 2↑ AB==A+B 置换反应C+CuOCu+CO ↑A+BC==AC+B 复分解反应 AgNO 3+NaCl==AgCl↓+N aNO 3AB+CD==AD+CB② 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 ——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④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与 —— 离子反应和分子反应 2. 分散系及其分类(B ) 分散系⑴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

⑵ 组成: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 分散剂——微粒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⑶ 分类: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悬(乳)浊液 分散系粒子的直径 <1nm 1nm ~100nm >100nm 分散质粒子的组成 小分子或离子 大分子或分子集合体许多分子的集合体外观 均一、透明 大多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一般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能 不能不能 实例食盐水、糖水 淀粉胶体、Fe(OH)3胶体泥水⑷ 胶体①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nm ~ 100nm 之间。

胶体是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特征的,它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如NaCl 溶于水形成溶液,如果分散在酒精中可形成胶体。

可见,同种分散质在不同的分散剂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散系。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一、常有的分类方法1、交错分类法( 同一事物):依照物质的不一样属性同时依照多种标准将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2、树状分类法(同一类事物)对同类事物进行分类的分类法。

二、物质的分类1、单质的分类2、氧化物分类3、酸的分类4、碱的分类5、盐的分类三、分别系1、分别系定义:把一种( 或多种 ) 物质 [ 分别质 ] 分别在另一种( 或多种 ) 物质 [ 分别剂 ] 中所获得的系统。

分别质:分别系中被分别的物质。

分别剂:分别系中容纳分别质的物质。

2、分别系分类①依照分别质或分别剂的齐集状态(气、固、液)来分,有9 种种类,②按分别质粒子大小(直径)可将分别系分为几类呢?分别系分别质粒子大小(粒子直径d)溶液< 1nm胶体1~ 100nm浊液> 100nm3、胶体(1)定义:胶体是指分别质微粒的直径在1- 100nm的分别系。

(2) Fe(OH)3胶体的制备:往开水中逐滴滴加饱和 FeCl 3溶液,持续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4、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效应——特征光束经过胶体时看到一条光明“通路”的现象。

是因为胶体粒子对光的散射形成的。

( 2)布朗运动胶体粒子在分别系中做不断地、无序地运动。

是因为分别剂分子对胶粒无休止地随机撞击产生,不是胶粒专属,溶液中的离子(或分子)、水中的花粉等也有此现象。

( 3)电泳因为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粒就向某一极做定向运动。

溶液中的离子在通电时也能发生定向挪动,不行用来划分溶液与胶体。

(4)胶体的聚沉使胶体微粒凝集成更大的颗粒,形成积淀,从分别剂里析出的过程叫胶体的聚沉。

四、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可以导电的化合物。

注意:(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研究范围:化合物( 2)酸、碱、盐、部分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教案(4)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教案(4)

物质的分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简单的分类方法以及在化学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的对一些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分类方法对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学习重要作用;树立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并能进行区分。

教学难点:
物质的准确分类。

教学方法:
启发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走进诺大的超市,看见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同学们思考怎样快速的找出我们想要的商品?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现在将分类法运用到化学中,同学们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新课:
a、分类法:把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种类,
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说明的一种方法。

(关键是找出正确的
分类标准)
b、物质{纯净物单质金属单质:Cu
非金属:H2
化合物酸:Hcl
碱:NaOH
盐Kcl
氧化物金属氧化物Fe2O3
非金属氧化物CO2
混合物
3、拓展应用:给出下列物质,请同学们将他们分类:
NaCO3 Ca(OH)2 H2SO4 AgNO3 H2O MgO
课后作业:
让同学们利用所学习的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对以前掌握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归纳,并且思考分散系该如何分类,下节课继续探讨。

板书设计:物质{纯净物单质金属单质:Cu
非金属:H2
化合物酸:Hcl
碱:NaOH
盐Kcl
氧化物金属氧化物Fe2O3
非金属氧化物CO2
混合物
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第2课时)●从容说课本节课是复习课,主要为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是有关知识的综合应用问题。

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本质,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辩证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正确、辩证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中各有关物质的相互关系。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验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并能简单运用。

2.初步学习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自主归纳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建立。

2.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学习,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教学重点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培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从老子这段话中,我们读到了什么?生1:事物是辩证统一的。

生2: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生3:很像我们学习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关系,还有氧化剂和还原剂等等。

师:(微笑)同学们谈得很好,联系我们的学习,谈得也很自然、深刻。

[板书]复习课(二)四、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师:同学们请看书,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的建立过程,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还原性等相互关系。

生拿出纸、笔归纳、整理;教师巡视,了解、掌握学生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投出学生归纳、总结情况)生:氧化还原反应还原剂(还原性)得失氧化合价电子转移得氧升高失电子电子对偏离氧化反应氧化剂(氧化性)失氧降低得电子电子对偏向还原反应特殊普遍实质师:根据学生总结的具体情况,多展示一些同学的总结,并分别给出评价,鼓励同学,同时指出他们的长处和不足。

让同学们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团结互助。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反 應 化 特徵:反應前後元素的化合價有變化
中 是 還 基 本 氧化劑-有氧化性-得電子-化合價降低-發生
否 有 原 概 念 還原反應-還原產物
電 子 反 相 互 還原劑-有還原性-失電子-化合價升高-發生
化 轉移 應 關係 氧化反應-氧化產物

非氧化還原反應
反 根據
定義:有離子參加的一類反應,主要包括複分解反應、有
總值。有關電子守恆的規律有如下應用:○1 求某一反應中被氧化與被還原的原
子數之比,或氧化劑與還原劑分子數之比及氧化產物瑟還原產物分子數之比。○2
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的有關計算
[板書]1、守恆律:化合價有升必有降,電子有得必有失,對於一個完整的氧
化還原反應,化合價升高總數==降低總數==失電子總數==得電子總數
應 反應
離子參加的氧化還原反應。
中是
定義: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符號來表示離子反應的
否 有 離 離 式子
離 子 子 子 書 寫: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參加
反 方 寫 拆:把易溶於水、易電離的物質拆寫成離子形式 應 程 方 刪:將不參加反應的離子從方程式兩端刪去
式 法 查:查方程式兩端原子個數和電荷數是否相等

1、守恆律:

化合價有升必有降,電子有得必有失,對於一個完整的氧化還原反應,化合

價升高總數==降低總數==失電子總數= 元素處於最高價,只有氧化性;元素處於最低價,只有還原性,元素處
於中間價,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
(2) 同種元素不同價態之間發生反應,元素化合價只靠近不交叉,相鄰價態
化學物質及其變化
課題:第二章 化學物質及其變化 專題復習
授課班級
課時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案(16)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案(16)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一、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1》2、年级:高一年级3、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章节:第二章第三节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用化合价变化的观点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的理解;⑵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⑵经历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

2.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合乎情理(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符合由表及里的学习规律)。

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所以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螺旋式上升”的基本思想。

本节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材主要以“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一环扣一环、由表及里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本节的内容编写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3、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用化合价的变化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教学难点: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高温 4.学情分析:⑴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许多反应,并掌握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这一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知道根据得、失氧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⑵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校对和学生改错的教学模式。

北京四中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北京四中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板书]1、守恒律: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总数==降低总数==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投影]例1、RO3n-+ 6I―+6H+==R-+3I2+3H2O中,
(1) RO3n-中R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n的数值为______
(2) RO3n-中R元素得电子总数为________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课题: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复习
授课班级
课时




知识

技能
1、巩固物质的分类及方法,了解胶体的主要性质;
2、进一步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概念
过程
与方法
通过知识归纳总结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非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
离子反应
定义: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方程式
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板书]2、价态律:
(1)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 元素处于最高价,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氧化性最强,
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F、O只有负价无正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击试题]24 mL浓度为0.05 mol/L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 mL浓度为0.02 mol/L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则Cr元素在被还原的产物中的化合价是_________
[讲]化合价与氧化还原反应有着重要的关系。首先我们看一下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当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呈现一种性质。物质若含有多种元素,其性质是这些元素性质的综合体现。重要的应用是判断元素或物质氧化性是还原性的有无。另外,价态也具有变化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以元素相邻价态间的转化最容易;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若发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同种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重要的应用是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
[讲]电子守恒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失电子必有物质得电子,且得电子总数等于失电子总数。或者说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元素化合价上升必有物质元素化合价降低,且化合价降低总值必等于升高总值。有关电子守恒的规律有如下应用: 求某一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原子数之比,或氧化剂与还原剂分子数之比及氧化产物瑟还原产物分子数之比。 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板书]1、守恒律: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总数==降低总数==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投影]例1、RO3n-+ 6I―+6H+==R-+3I2+3H2O中,
(1) RO3n-中R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n的数值为______
(2) RO3n-中R元素得电子总数为________
化合物
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SO2、SO3、P2O5、
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两性氧化物:Al2O3
不成盐氧化物:CO、NO

按酸根分
含氧酸:HNO3、H2SO4
无氧酸:HCl
按电离出的H+数分
一元酸:HCl、HNO3
二元酸:H2SO4、H2SO3
多元酸:H3PO4

按强弱分
强碱:NaOH、Ba(OH)2
D、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H++OH-=H2O
2、能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是()
A.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B.NaOH溶液和盐酸混合
C.Cu(OH)2和稀H2SO4反应D.CO2通入NaOH溶液中
3、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加入过量稀硫酸溶液时,有气体生成的是()
A. Na+、Ag+、CO32-、Cl-B. K+、Ba2+、SO42-、Cl-
C. Na+、K+、CO32-、Cl-D. Na+、K+、Cl-、SO42—
4、在强酸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 Mg2+、Ca2+、HCO3-、CI-B. Na+、CO32―、Cl-、SO42-
C. K+、Fe2+、SO42章专题讲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弱碱:NH3·H2O、Fe(OH)3
按电离出OH―数分
一元碱:NaOH
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混合物
[板书]2、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化合反应:A+B==AB
分解反应:AB==A+B
1、守恒律:
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总数==降低总数==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2、价态律:
(1)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感觉,重视轻松学习的方法,感受学习的快乐
重点
离子方程式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基本概念的应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复习
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典型题剖析
三、本章专题讲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注意:
元素处于最高价,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氧化性最强,
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F、O只有负价无正价
含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若价态相邻,则不发生氧化还原
3、强弱律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
[板书]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置换反应:A+ BC==AC+B
复分解反应:AB+CD==AD+CB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氧化还原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基本概念相互关系
氧化剂-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
还原剂-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课题: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复习
授课班级
课时




知识

技能
1、巩固物质的分类及方法,了解胶体的主要性质;
2、进一步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概念
过程
与方法
通过知识归纳总结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意义: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分子反应
[板书]二、本章典型题剖析
1、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向碳酸钠溶液中加盐酸:CO32-+2H+=H2O+CO2↑
B、向稀硫酸溶液中投入铁粉:2Fe+6H+=2Fe3++3H2↑
C、向盐酸中投入碳酸钙:CO32-+2H+=H2O+CO2↑
非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
离子反应
定义: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方程式
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讲]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板书]1、物质的分类
[投影](1)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纯净物
单质
金属:Na、Mg、Al
非金属:S、N2、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