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市民文学特色探析
三言两拍 解析

三言两拍解析
“三言二拍”是“三言”和“二拍”的合称,其中“三言”指的是《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二拍”指的是《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言二拍”的作者们皆身处动荡不安的明末时期。
其中,“三言”的作者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号墨憨斋主人等,长州(今苏州市)人,他曾做过贡生、知县,还是个抗清复明之士。
“二拍”的作者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空观主人,浙江吴兴人,他也曾担任过明朝的官职,也是抗清之士。
“三言二拍”的文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题材内容丰富性和平民化:与明朝之前的话本传奇相比,“三言二拍”的取材内容更加丰富大胆、多样鲜活。
故事中的主人公身份不再局限于落魄书生和上层贵族小姐,而是包括了走卒贩夫、小市民、商人、青楼女子、乞丐等底层小人物。
- 文学形式的转变:“三言二拍”的出现,标志着从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的过渡,也说明了白话短篇小说从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的转变。
几百年过去了,“三言二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去探寻和思考。
“三言”“二拍”中对市民阶层思想意识的描写

“三言”“二拍”中对市民阶层思想意识的描写“三言”“二拍”中对市民阶层思想意识的描写明朝中晚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开始崛起。
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居于绝对权威地位的“程朱”理学也出现了某些松动,“陆王”心学一派则流光溢彩,在王艮、李贽等人的推动下,形成了一股文艺复兴式的人文主义思潮。
与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动相适应,城市中也出现了一种与传统儒家文化有所不同的市民文化。
而作为说书人底本的话本,更是一种典型的市井文学,从方方面面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
“三言”、“二拍”是晚明话本和拟话本结集和创作的代表“。
三言”“二拍”在描写对象的下移、婚恋观和义利观的变迁、政治关怀和忧患意识等几个方面集中表现了晚明时期的市民意识。
一、对于“友谊”和“忠义”的崇拜“三言”“二拍”中体现市民阶层思想意识的一个突出之点,就是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
社会的欺压和意外的灾祸,使市民阶层十分害怕独立无援的处境,他们渴望通过互助的力量,避免或抵制这些外来的打击。
因此,在许多作品中,友谊和忠义,特别是手工业者们,商人们之间的友谊和忠义,被作为高尚的美德加以歌颂,被作为圣洁的情操加以赞扬。
这里,封建社会特有的“一家一户”、“同宗同姓”的宗法患想显得淡薄了,而代之以人与人关系方面真诚相见的理想境界和超宗族的亲密关系。
这是市民阶层心目中的社会蓝图。
《喻世明言》中的《吴保安弃家赎友》,《羊角哀舍命全文》;《醒世恒言》中《施润泽滩阙遇友》以及《警世通言》中的《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等篇,都是以颂扬友谊、忠诚相处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的主人公虽并非市民,也有帝王或贤士一类的人物,但却同样表现了市民阶层理想中的友谊境界,他们向往这种境界,是想通过相互帮助和相互扶持精神的宣传,促使市民阶层的联合和团结,从而免受其它社会势力的欺凌。
”“三言”“二拍”中述一些作品,如《桂员外途穷忏悔》、《李汧公穷邸遇怪侠》等,都是讽剌和贬斥了恩将仇报的负心人的,这些作最从反面强调了友谊和忠义的必要。
从三言二拍看市民意识的觉醒

从“三言二拍”看市民意识的觉醒摘要: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各种思潮百花齐放,市民阶层异军突起,与之相适应的通俗小说蓬勃发展。
“三言二拍”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集中地体现了在商业经济的繁荣下市井细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透漏出明显的市民意识,描摹市井风情、人生百态,堪称一副晚明的“清明上河图”。
作品中的商人形象、女性形象也颠覆了以前小说中的原型,成为后世的经典。
细究这些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存在,而是与当时的经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市民意识在此时期的觉醒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它反映了自我意识高涨的市民社群要求政治、经济、文化平等的心态,特别是市民对文化艺术的渴求以及对节日游艺活动的兴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充分显示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共享心理。
关键词:三言二拍;市民意识;商品经济;传统道德From "three erpai" see the awakening of public awareness Abstract: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 all kinds of thoughts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 the public sectors of a meteoric rise, corresponding popular fiction to flourish. "three erpai" is the masterpiece of this period,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economic prosperity in the commercial marketplace under the fine people in the lives and thoughts and emotions, reveal a clear sense of the people depicting the marketplace and customs, life phenomena, called a night out in the "painting." Merchants in the works, women subverted the image of the prototype before the novel became a classic later. Careful study of these phenomena are not isolated, accidental existence, but with the prevailing economic and cultural ties are close.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awakening of this period shows a great vitality, it reflects the rising self-consciousness public community for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equality of the mind, especially the public thirst for the arts and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in the interest of the festival to an unprecedented level, it shows that the culture of the middle class share the psychological.Key Words:three erpai; public awareness; commodity economy; traditional morality目录引言 (1)一、“三言二拍”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1)(一)结构巧妙以巧寓真 (1)(二)道具运用点石成金 (1)(三)人物形象颠覆传统 (2)二、市民意识的概念及其在“三言二拍”中的体现 (2)(一)市民意识的概述 (2)(二)“三言二拍”中市民意识的体现 (3)三、市民意识觉醒的原因 (4)(一)商品经济的繁荣为市民意识的觉醒奠定了经济基础 (4)(二)市民意识觉醒的文化成因 (6)四、市民意识与传统道德观念的矛盾 (7)(一)人性的觉醒与封建迷信之间的冲突 (7)(二)对统治者的反抗与市民阶层习惯性妥协之间的摇摆 (7)(三)追求新生活的觉悟与遵循旧秩序的麻木之间的抉择 (8)(四)市民阶层进步的道德观与小生产者落后的私有观念之间的较量 (8)参考文献 (9)引言文学作品是时代精神的缩影。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小说中主题物的象征性与情节性(陈虎啸)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小说中主题物的象征性与情节性(陈虎啸)内容提要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三言》和《二拍》就是它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可谓是一部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雅俗共赏的艺术盛典。
从表面上看,《三言》和《二拍》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从《三言》和《二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复杂的思想笔触,我们可以从中分辨出《三言》和《二拍》不同“主题物”所蕴含的总体思想结构形式,这便是:以近古新兴的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
《三言》和《二拍》即是明代后期那种思想形式下的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形式,此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直接促成了自身在“主题物”上呈现出的中和之美和在思想体系上的时代特征。
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主题物”情景下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人性特征、“主题物”烘托中奔放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平民视角和“主题物”沉浮里激进与保守水火交融的资产阶级思维方式。
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雅俗共赏的艺术盛典——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小说的时代特色在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发生,市民阶级不断壮大。
在此种社会背景下,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三言》和《二拍》就是它们的杰出代表。
一般认为,新的生产关系、新兴阶级的意识形态会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
其反映在诗文、戏曲中多是间接的、并生的、缺乏文本证据的支持。
反映在小说中则是直接的、派生的、有事件“主题物”所印证的。
这一点,在《三言》和《二拍》中则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言》和《二拍》中有关主题的关键物品,如“珍珠衫”、“百宝箱”、“洞庭红”、“龙壳”,更不期然地为小说的思想属性和时代特征提供了“物证”。
说到此处,我们有必要阐述一下前文中所提到的“主题物”。
顾名思义,所谓“主题物”,即是文章中贯穿始终、引领思想脉络的特殊物件。
明代小说,尤其是《三言》和《二拍》,以物品入题,以物品立意,《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中,“珍珠衫”、“百宝箱”、“洞庭红”和“鼍龙壳”,既是明小说“主题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三言二拍”欣赏

第二节 “三言二拍”的艺术欣赏
“三言二拍”中的明代作品既从话本母体中继承了“说话”艺术的特质,又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的营养,形成了更适应于书面阅读的艺术手法和创作特点,同时在包括情节设置、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也形成了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独具的艺术特色。
一、“三言二拍”“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故事的传奇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善于运用生活中偶然性的巧合来构成故事的冲突,回旋跌宕,波澜起伏;同时也善于设置悬念伏笔,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作者还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传统,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脉络清晰,情节连贯,头尾完整,前因后果都交代分明,各种矛盾冲突一定当场解决,这是适应我国民众的欣赏习惯与审美心理而形成的,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所独具的民族形式。
三、描写市民生活(尤其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及他们的思想观念,形象地展现了晚明商品经济发展的图景。此类作品一反重农抑商的传统意识,商业商人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肯定,追逐货利、发财致富已成为新的社会风尚,不少商人也被塑造成正面形象。如果说“三言”中的此类作品着重写的是商人的重义守信,反映的是商人刚刚登上历史舞台时的精神面貌,如《施润泽滩阙遇友》、《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皆歌颂了小手工业者拾金不昧的品德和患难相助的友谊;那么“二拍”则着重写的是商人发家暴富的白日梦,表现出已经占据历史舞台的商人迅速崛起的态势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如《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叠居奇程客得助》皆肯定了新兴市民们通过冒险经营、投机取巧来发迹变泰。
第一节 “三言二拍”的思想欣赏
“三言二拍”中的明代作品,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大多数是围绕市民生活及其兴趣点展开的,颇为全面地反映了晚明市民阶层的情感意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析“三言”“二拍”蕴含的民族化审美心理

析“三言”“二拍”蕴含的民族化审美心理作者:张伟红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0期张伟红(赤峰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文学作品蕴含的审美心理与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紧密相连,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演变又与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集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成绩斐然,作品蕴含着儒、道、释等多种思想影响下独特的大众审美心理。
其中符合儒家教化思想的内容主要有惩恶扬善、重义轻利等;另外,尚奇的欣赏情趣、向往纯真爱情及争取婚姻自由等也都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浸染下使百姓产生的一种集体审美倾向。
关键词:“三言”;“二拍”;民族化;审美心理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153-03古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体现并演绎着国人传统的文化观和审美观。
小说在宋元时期繁荣兴盛起来,这与最初说话的技艺特性密切相关。
说话艺人为了养家糊口,靠说故事来满足听众的好奇心。
随着说话内容的增多和转变,百姓更愿意接受融合了各种奇闻趣事的故事,大众的审美心理逐渐转变为有愉悦感的故事性要求。
同时,文人作家为了迎合大众的这种审美倾向,势必创作出更优秀更能让人娱乐、又能将教化思想寄寓其中的作品。
中国古代小说受传统儒家忠孝节义思想和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影响,多数作品教化意味很浓。
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无形之中规定了人们做人的准则。
所以“仁、义、礼、智、信”以及后来强化的“忠、孝、节、义”思想在百姓心里早已根深蒂固,而且成为了广大百姓认同的做人标准。
符合这种思想的人物形象便成了人们赞颂的对象;反之,奸诈、歹毒、阴险的恶人和小人形象则是大众读者批判的对象。
于是劝善惩恶、善恶有报的思想成为了小说家们普遍的创作心理,寓含其中的教化思想也成为大众审美心理的一种需求。
明清时期的小说体现最为明显,最典型的莫过于明代的“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读后感

《三言二拍》读后感
《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由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组成。
这些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展现了明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1. 人物形象鲜明:书中刻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从官员、商人到平民百姓,从善良正直的人到奸诈狡猾的人,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2. 情节曲折:小说情节曲折,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的冲突。
故事往往以一个意外事件为开端,然后逐渐展开,引人入胜。
其中一些故事涉及爱情、家庭、友谊等主题,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复杂。
3. 社会写实:《三言二拍》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现象,如官场腐败、社会不公、道德沦丧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描写,作者呼吁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反思人性的弱点,并倡导正义、善良和道德。
4. 文学价值:这些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言二拍》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明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魅力。
这部作品中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但它们所传达的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阅读《三言二拍》,不仅可以让我们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还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三言”、“二拍”的思想和内容和艺术成就

“三言”、“二拍”的思想和内容和艺术成就“三言”、“二拍”的思想和内容和艺术成就→杂文参考→“三言”、“二拍”的思想和内容和艺术成就 2008-10-03明代在长篇小说取得突破成就的同时,短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拟话本“三言”、“二拍”的出现,则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达到了高峰。
话本本是宋元说话艺人的底本,最初当为“话”的提纲、草稿;以后经人整理而成完整文案,可供人阅读,这就是话本小说,如宋时的《碾玉观音》与《错斩崔宁》;拟话本则是仿拟话本小说创作而成的短篇小说,其结构特征一般保留有“入话”,用语形式则仍保留“说话的”、“听话的”、“话分两头”等评话的行业用语。
“拟话本”这一称谓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创制的。
话本小说的整理与拟话本小说的创作的直接诱因是印刷出版可以获取商业利润,因此,它的产生与风行,除了文学自身的发展因素以外,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的扩大、读者需求量的增加、造纸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版印刷商的出现都是相关因素。
拟话本究竟始于何时,或者说把它从与之混在一起的话本小说中区分开来,并不容易。
今知具有“长篇拟话本”(这里是仿拟借用)性质《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则最早的白话短篇拟话本似当不迟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成书时期。
单刊话本、积集话本到拟话本专集嘉靖年间晁瑮编的《宝文堂书目》中已经著录有几十种单刊话本,其话本本身的整理或仿拟刊行的实际时间自然要提前一定的年代。
今知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刻的。
洪楩是当时的藏书家与出版家,“清平山堂”是洪楩的堂号。
原书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每集分上下两卷,每卷五种,共六十种,故又称《六十家小说》。
今残存二十九篇。
一般认为,二十九篇中,宋人作品十一篇,元人作品六篇,明初作品十二篇。
其中《刎颈鸳鸯会》、《范张鸡黍死生交》、《简帖和尚》、《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等十篇后被冯梦龙整理进“三言”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wjszxk@
明
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作品《喻世明言》
《醒世通言》《醒世恒言》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被合称为“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是市民文学的典范,所录小说充满了市民道德观念,而且这种创作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在商品经济不断得到发展、城市逐渐扩大、语言叙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市民数量也不断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催生下,市民文学应运而生。
“三言二拍”在语言形式、叙述方式与小说体制等方面都具有浓厚的市民文学特色,把这些特色总结出来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三言二拍”。
一、市民文学概述1.市民文学的产生
我国11世纪中期,在商品经济发展比较活跃的城市中出现了市民文学。
产生市民文学的城市人口组成大多相似:有一个庞大的群体运作着商品经济,其中包括民间大大小小的自营店主、形形色色的来往商人、不同工种的手工业者以及没有生计的城市游民等,当然也不乏
艺术家与知识分子,这些群体构成了封建社会的市民阶层。
在市民阶层中产生的艺术作品都包含了日常生活、社会文化等内容,而且还具有鲜明的商业特色与反封建意识。
由此可见,市民文学离不开市民阶层,市民阶层离不开商品经济,市民文学产生于市民阶层中,商品经济壮大了市民阶层。
以上就是市民文学产生的主要因素与主要构成群体。
2.市民文学的界定
市民文学具有两面性,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所以文学界一直将市民文学界定为都市的、流行的、通俗的与受普通市民喜爱的文学,而且市民文学还具备明显的商业性与娱乐性,这样才能既表现市民生活与精神积极的一面,又揭露市民生活与精神消极的一面。
当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以后,我们的生活渐渐地离不开商品经济,市民阶层的生活热情与欲望也慢慢展现出来,开始向放纵、享乐方面演变。
3.市民文学的发展
市民阶层的发展决定了市民文
学的发展,市民阶层在宋代就产生了,在明代得到飞速发展,这与明代的经济政策有很大关系。
元末明初,社会经济受到重创,百废待兴,大量农民离开了自己的土地,变成流民,以致土地无人耕种。
明朝建立以后开始鼓励农民回归自己的家乡耕种土地,重新建设与恢复生产,农业与纺织业都慢慢发展起来,市民工业因此得到了经济基础。
工业城镇也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而建立起来,市民阶层在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改变了社会风俗文化的取向。
二、“三言二拍”中市民文学特色的表现
1.创作动机市民化
冯梦龙一生中做过最大的官就是知县,所以他接触的人基本上都是中下层,对市民阶层人民的生活非常了解,因而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民间歌谣与传奇故事。
凌濛初虽然生活在市宦之家,但屡试不中,所以他在心情烦闷时经常与歌姬、小贩等底层民众为伍,接触到了大量的市民阶级。
从冯梦龙与凌濛初的生
“三言二拍”市民文学特色探析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陈丹丹
15
DOI:10.16412/ki.1001-8476.2017.23.009
文学WEN
XUE 2017.08
活经历来看,他们可以说是市民阶层的代表人物,他们把自己对市民阶层的爱恨情仇融入了作品中。
冯梦龙把收集到的传奇小说与历史故事加以修改,在说唱的基础上又重新加工旧版本,创作出了新的内容。
这样既满足了市民娱乐性的需求,又符合广大市民的审美与趣味。
凌濛初的“二拍”是根据社会传闻创作的野史,充满传统与新观念的冲突,将市民的反抗精神与社会意识表达得更为激烈。
2.创作题材市民化
“三言二拍”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一般可以分成讲史、灵怪、恋情等七种,其中男女恋情与世情占一半。
而且小说基本上都是以悲剧收尾,很少有才子佳人、郎情妾意的团圆结局,而且其中还有很多艳情内容,这些都突破了当时传统文学的限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爱情观与风俗文化。
小说中的世态人情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与矛盾,还对普通人寄托了很高的道德情怀,这让小说的题材更加现实、通俗。
3.人物形象市民化
“三言二拍”涉及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人物,这些人物可以让读者在脑海中浮现出明朝晚期社会的总体面貌,而且人物形象也已从上流社会的才子佳人转变成中下层社会的普通民众,这跟两位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文学观点有很大的关系。
凌濛初与冯梦龙都生活于市民阶层,不仅对底层市民的生活与思想
状况非常熟悉,还非常尊重普通市
民的生活态度,并把他们的生活写
进小说,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种做
法改变了以帝王将相为主体的传统
小说形式,把普通市民当成小说的
主人公。
“三言二拍”中的艺术形象
有很多种,涉及市民生活的各个行
业、各个层次,且以社会底层为主。
4.思想内容市民化
“三言二拍”中充满平民观点与
平民意识。
小说中的道德标准与传
统道德观念有很大差异,两位作者
都侧重于表现市民的思想,站在市
民立场观察社会,一字一句都表现
了市民的爱恨情仇。
同时人们又生
活在封建社会,处处受限制与压迫,
所以作者非常赞赏市民的反抗精
神。
“三言二拍”中的市民大多有很
强的自我意识,人性有所觉醒,受封
建迷信的影响越来越弱,但小说中
的市民思想还是无法超越封建迷
信。
不过其中很多小说都是通过迷
信和幻想将自然与社会力量融合在
一起,用宗教来证明某种行为或价
值取向是正义的,这在某种程度上
将市民思想渗透进作品中。
“三言二
拍”还把市民的积极思想淋漓尽致
地展现出来,充分表现了市民阶层
的思想情感和立场、观点,尤其重点
表现了市民在爱情、婚姻上与金钱
势力的对抗。
这种以大多数人的思
想和行为为写作标准的小说更能反
映出时代特征,与以官僚和缙绅为
主体的上层社会文学截然不同。
“三
言二拍”中的很多小说都是以爱情
为线索铺写,在封建父权制社会下,
婚姻大事都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儿女没有反抗的权利,但是小说
中的男女青年都与父母“唱反调”,
充分展现出市民追求自由的风格与
精神。
同时,两位作者还通过小说
提出了爱情婚姻平等自由的思想,
对传统理学发出了勇敢的挑战。
同
时,“三言二拍”也展现出了市民阶
层意识形态中消极的一面,如“因果
报应、天命观、忠孝仁义”等负面思
想。
这些消极落后的思想也是平民
阶层不可缺少的关键特征,即使是
在当今社会,这些问题也依然存
在。
“三言二拍”中很多文章都是以
三纲五常作为人际关系的准则,将
忠孝仁义作为价值观念的判断准
则,这些极端思想一直左右着市民
阶层的思想。
两位作者虽然倡导开
放的爱情观,但还是赞扬生死不弃
的贞洁烈女,可见其思想上还是有
一定局限性的。
综上所述,市民阶层在我国宋
朝时就已经出现,到明朝随着城市
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
增加得到飞速发展,与之相应的市
民文学应运而生。
“三言二拍”是市
民文学的典范,充分展现了明代市
井小民的生活场景、张扬的人物性
格与朴素的个人追求等社会特征,
具有很明显的市民文学特色,是对
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反映,对于我
们更好地了解市民文学的本质具有
重要意义。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