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讲座听后感-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听李镇西老师报告有感7月20日,我们因地处偏远,凌晨3点起床,晚上10点到家,长时间的舟车劳顿,为的是去膜拜一位中国当代教育界的专家——李镇西老师。
此行收获很大,感概颇多。
听李老师的报告,留给我的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怎样做到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李老师应给了我们一些平时常挂在嘴边却没有正真使用过的绝招:“爱、依恋、感动、美好、理解、尊重、智慧、开心、浪漫、幸福”。
教师是爱心的传播者听李老师的讲座,没有什么空洞的说辞,因为仅仅是空洞的说教,是很难打动我的。
但是李老师留给我的,给我记忆深刻的是那一幅幅发黄的30多年前的照片,仍然被李老师如珍宝一样的保留着,这不是爱是什么?还有当年学生写的班歌的歌词的纸片也保留的那样完好,这不是爱是什么?还有李老师保留的学生的家校谈心本,让我理解了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理解,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尊重。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李老师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从不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学生,而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
他与学生的对话,不仅仅是谈话,而是通过谈心、通信、家访等形式,与学生沟通。
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
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
其实,我也是爱学生的。
我会为学生生病忧心忡忡,我会为学生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学生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万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繁琐而平淡的工作,让我渐渐地麻木了,失去了往日的激情。
而李老师却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一颗颗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深深地震憾了我。
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这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
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聆听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讲座有感

“让人们因我的存有而感到幸福”——聆听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讲座有感9月27日,银川一中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因为我们迎来了教育界赫赫有名的李镇西老师。
对于李镇西老师耳闻已久,但以前也仅仅在著作上有所了解,而今却有幸近距离接触这位大师级人物,并亲耳聆听他的主题讲座分外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
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李老师幽默而机智的语言盛宴中不知不觉地度过了这充实的一天,让人感觉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初见李老师,感觉他就是一个朴实睿智、平易近人、富有亲和力的老师,他的讲座也如同书本一样,朴素的理论随着他的教育故事娓娓道来,处处体现了他对教育的执着和人生的智慧。
李老师从八个方面阐述了爱的含义,爱是一种依恋、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理解、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智慧、爱是一种浪漫、爱是一种传奇、爱是一种境界。
用大量的图片资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在三十年工作的坚持与爱心,让在座的老师赞叹不已。
听完讲座,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李老师与孩子交往的点点滴滴,和学生一起设计、建立他们的未来班级;一起去郊游,去旅游,在大自然中学习;一起记录班级日记,使学习经历成为人生中永恒快乐的记忆。
从这个个个生动的画面中,我看到了学生与老师灿烂的笑容,他们的心是那么近,他们的情感是那么深!从中,我觉得一点非常受益,就是要做童心的教育者。
李老师说,童心是师爱之源,所以教育者要拥有一颗童心,拥有儿童般的情感;李老师说,多和孩子保持一项共同的爱好,就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的道路,所以教育者要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李老师还说:“技巧是次要的,主要是情怀,嘻笑怒骂皆成教。
”从李老师的言行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那浪漫的情怀,正是这浪漫的情怀,不泯的童心,拉近了他与孩子的距离,使他成了孩子们最喜欢、最贴心的朋友。
如何保持一颗童心呢?李老师说:就是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要用孩子的耳朵听声音,用孩子的心去感受,用孩子的思维看待问题,切忌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
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应该就是老师的理解和尊重,而是否尊重学生,并不在于我们一厢情愿的“好心”,而是学生的感受。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李镇西教育讲演录读后感》东海中学王君芳现在有句话很流行:“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镇西老师的报告中最意味深长的一句话,也是最能催人奋进的一句话。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回到教育朴素的原点,遵循教育常识,面对一个又一个孩子,坚守良知,仅此而已。
”李镇西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用什么去迎接学生的扑面而来?走在李镇西老师“平民教育之路”上,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的民主教育思想的光芒。
他认为民主教育,首先体现在师生关系上,不但是教师对学生人格和权利的尊重,而且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平等的朋友与同志。
他有一句名言: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不了解孩子——不子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曾听过李老师最经典的故事是《“老师,用我的笔吧!”》,这真是让无数个教师反思自己与学生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一个平凡而普通的故事,可李老师却从中收获那么多那么大。
教师不但自己应该对每位同学一视同仁,而且还应该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同学之间也互相尊重、真诚友好、平等相处的氛围。
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
于是我想到我们自己作为肩负教育使命和引领责任的教师,当然应该在思想上比学生更成熟、学识上比学生更渊博;但这不妨碍我们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童心与童心的相遇,才是真正自然而然的平等。
因此,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孩子的心灵”。
但事实上呢,太多的时候我们都认为学生的话太幼稚,不让学生话讲完;我们甚至有时候剥夺了差生讲话的权利。
我们居高临下的时候那是太多太多……平等!平等!至少在灵魂,在人格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走在李镇西老师“平民教育之路”上,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爱的阳光。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幸福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幸福——听李镇西老师讲座有感郭勇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用爱心谱写教育诗篇!-----李镇西早就知道在中国教育界有南李(李镇西)北魏(魏书生), 7月20日,我有幸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活动,近距离聆听李镇西老师的报告,让我对“教师”、“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让我重新解读教师和教育。
一、朴素最美,做最真实的教育。
教育不需要华丽的包装和美丽的词汇,只需要最朴实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在作报告时,提到做教育最主要就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做最朴素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面向学生,用最真诚爱心引导启迪每一位学生,教育不是用华丽的词语包装出来的,爱学生不仅仅是体现在文字和口头上,李老师从情感与理想、风度与良知、视野与思考、胸襟与心态、情趣与浪漫五个方面为和老师们交流了教师应具备的人文情怀。
在他的讲述中,我们体会到了一个教师的幸福与骄傲:李老师写班歌、设计班徽,通过最简单的方式用书信联系谷建芬老师谱曲;与学生一起峨眉赏雪,用身体摆出“一班”的式样;学生车站为他作诗送别,诗信互勉;街头相遇曾经的学生,虽然已步入中年,却仍如孩子般抱住李老师……我们也感受到了一个教育家的朴素与真挚。
二、爱要包容,有包容才有能有教育效果。
李老师讲到了一个曾经和他顶过嘴的学生——付饶,1983的一天年因为付饶扔掉的半个馒头,李老师批评了付饶,付饶不服和李老师顶嘴,李老师想过要狠狠处罚付饶来挽回面子,但最终他没有那样做,而是通过和付饶交流,通过开展活动,他带付饶们去爬峨眉山、去乐山河边戏水、带他们去郊外野营……让学生和自己用心交流,得到学生的认可。
在80年代末当时李镇西的教育观念和做法饱受争议,付饶同学在新年贺卡上这样写道:送给李老师:“被别人争论是一种幸运。
既然有那么多的争议,说明他在被许多人重视,说明他没有慵懒地平静地生活。
他以勇敢的奋进和热情的呼喊书写自己的历史。
这种争议不过是它的回声,但他也要为之付出代价。
让人们以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让人们以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观看李镇西老师接受新班级的第一天有感瓦窑镇毛竹棚小学杨建国李镇西老师,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的校长兼班主任,作为一所拥有2800多名学生的中学的引领者和方向标,他可以完全放手让其他老师们去做班主任工作,但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不去担任班主任,我就没有那么多阅历;就没有那么多感动,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快乐。
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这位校长班主任的引领和班主任工作,让师生们都真正的领会了他“最好的管理是示范”的教育箴言。
观看了李镇西老师的《让人们以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他接手新班级的第一天的工作,我认为李老师的接手新班级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注重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接受教育和熏陶。
开学的第一天,李老师并没有直接进行一系列的开学工作,然后进行集中教育,讲大道理,说空泛的规定,而是有意的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班级的活动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自然的班级活动中接受了帮助他人,礼貌待人的教育,从而然学生在自然亲切中理解了班主任老师黑板上出示的三句话当中的第一句——让人们以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真正含义。
这种自然状态下经受的教育,不仅亲近直接,而且更利于学生接受,让他们在不经意间得到熏陶和心灵的洗礼,这种教育对他们来说,可能会受益终身。
善于抓住教育契机,走进学生的心灵,再亲密中进行教育。
教育的契机犹如人的灵感,转瞬即逝,如果我们不注意,这种灵感犹如盆中昙花,我们也就失去了很好的教育机会,因此在班级的管理中,班主任要善于把握教育契机,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益,让学生在不经意的偶然中得到教育和发展。
而李老师就是这样善于捕捉教育时机的管理者,在转瞬即逝的瞬间,李老师捕捉到了教育信息,抓住了教育的时机,从而真正的了解了一个被严重毁容的女生的生活经历,在契机中了解了学生,瞬间解决了作为班主任老师一直想了解而又不便于直接向学生询问的难题,为对学生实施帮扶和教育埋下了伏笔和铺垫。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班主任培训总结)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李镇西老师的工作信念,也是成都武侯实验中学的校训,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如果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都有这种信念的话,我相信,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我们的社会更是和谐的!要给学生自信与希望,但是不要空对空的给学生自信与希望,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丁蓉、田丽霞老师都表达了这种观点。
我觉得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新生入学伊始,我们遇见的往往是失望!来咱们学校的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
一系列问题往往让我们感到头疼,感到失望。
但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我们必须直面现实,给他们以希望!也给我们自己希望与自信!李镇西老师说“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我觉得说得非常好,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只有静下心来,走进学生当中,试着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才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只有满怀激情,才能“竹杖芒鞋轻胜马”;只有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我们如果我们真的这么做到了,我们的班主任之路,教育人生,肯定会“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李镇西老师非常认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种教育方法对一个学生非常有效,对另一个学生来说,比较有效,但是,对第三个学生来说,或许就是荒谬的!我也很认同这个观点。
在我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曾尝试着把别人的管理方法原封不动的搬到自己搬来,也曾尝试试着把教育其他学生的方法转移到另外一个学生身上,也曾利用几年前的经验来管理现在的班级,事实证明,我没有成功!就像李镇西老师所说,从来没有任何人通过班主任培训而获得管理班级的具体良策的,毕竟,“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老师只有在正确观念的引领下,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至今做了近11年班主任了,经常对这份工作感到迷茫,甚至感到无所是从,找不到方向。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杨鹏)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读李镇西《把心灵献给孩子》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金泽校区杨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是作为一个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必需途径。
我自认为是一个比较喜欢当老师的人,也是一个比较喜欢读书的人,说得再准确些,是一个只能当老师,也只会当老师的人。
我总觉得,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做自己想做的事;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把职业当作事业。
所以,我当老师,我教语文,我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当读完李镇西校长的《把心灵献给孩子》之后,我对自己的这种幸福感更加坚定,更加执著。
我是一名平凡却不普通的教育者。
我平凡,因为我是一名一线教师。
现行教育体制下,我承受着学生人生安全、教学质量要求、升学率任务及家长过高的期望值等巨大的压力。
所以,和中国所有的教师一样,我每天早晨迎着太阳或冒着风霜雨雪匆匆赶到学校,然后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接待学生家长;晚上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里,还要在灯下备课、阅读或写教育随笔,反思自己一天的工作。
我有着来自教育的困惑,或来自生活的烦恼,也因此而叹息乃至流泪……但我又不普通。
这里的“不普通”当然不是指外在的什么“耀眼光环”或“显赫地位”,而是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我内心还燃烧着教育理想主义的熊熊火炬。
茫茫人海,如蚁人生,我们个人的确很渺小,但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使自己的灵魂接近高尚,使自己的心灵自由的飞扬。
鲁迅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是中国的脊梁。
我以前都把这只当做“名人名言”,但今天,我愿意和所有教育界的有志者一起,实践这句话——让我们也成为中国的脊梁!在书中,李校长把对待教育的态度,归结为四种情怀:第一是“应付”;第二是“饭碗”;第三是“事业”;第四是“宗教”。
虽说各行各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教育毕竟是影响人灵魂的职业。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尽可能有一种精神,这并不是什么苛求。
教育从业者也许本身并不是无比高尚的人,更不是圣人,但因为做了教师,我们就应该有比一般人更高的追求。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导语】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读《爱心与教育》有感――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共2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读《爱心与教育》有感――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读《爱心与教育》有感――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赵鹏四方馆读书会本月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感受颇深。
第一次接触到李镇西是在吧,他在阳光书院所做的报告,学校派我去听取报告。
当时听了报告印象很是深刻,竟有这个6的教师,是我学习的榜样啊,但后来就逐渐的淡化了,没有想过看他的书。
现在有幸看了他的书之后,我的感受如下:第一,教师做好教育的前提是:热爱教育,把教育当成是事业来做,而不是饭碗。
从李镇西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这点。
教育是个良心活路,现在我虽没有达到李镇西老师这个程度,甚至差的很远,但是,就良心而言,我觉得自己还是有这个底线的。
凭良心作教育,不管学生是怎样的,我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转化他。
第二,资料的收集很重要。
从整本书的故事来讲,李老师在收集资料这一块做得非常好。
我们现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带完一个班,留下的资料寥寥无几,可能就是几张照片罢了。
没有系统的收集资料。
对于一些经典的语录或是学生的教育转化过程没有做好资料。
这样即使我们做得很好,结果也没有资料来印证。
我觉得这部分需要我来做这个事情。
给学生留下些什么东西来回忆。
第三,教育要不断的总结与思考。
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我们的方法是千奇百怪的。
当我们遇到学生问题时,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处理,处理是否恰当,结果又怎么样。
这些我的跟踪实在太少,也很少总结这种情况采取这样的做法,是否是正确的、合理的。
我觉得就要不断的总结思考,只有思考才会进步。
比如,针对谈恋爱的问题,我在班上强调,如果被抓住了,就叫双方的家长来校交流,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了。
但真正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始终会“心慈手软”,交流,交流,再交流。
最后的结果都是要分开。
从来没有想过怎样处理会更好,处理是否恰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镇西讲座听后感: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
感到幸福
李镇西讲座听后感: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4月6日、7日两天,我们有幸参加了在宁波中学举行的班主任培训。
两天的行程,虽然繁忙而紧凑,但却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李镇西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
说他熟悉,是因为他大名远扬,她是当代着名教育家,教育哲学博士,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00年他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2007年被评为“2007十大感动四川年度人物”。
这次有幸与李镇西老师近距离接触,聆听他激情澎湃的讲座,我非常的激动。
李镇西老师将近六个小时的讲座感染了当时在场的每一位教师,大家与李镇西老师的思想产生了共鸣。
他的幽默、他的睿智、他的教育理念都给了我深深的感动。
一、永远拥有一颗童心
听完李老师的讲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和学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和学生们一起设计、建立的未来班;一起网上冲浪,相互交流,不分彼此;和学生们一起玩耍,大年初一的郊游,山坡田埂的欢乐,大渡河畔的笑声,风雪之巅的狂欢,原始森林的探险,竹林深处的嬉戏……在这一个个生动
的画面中,我看到了老师和学生们灿烂的笑容,也看到了李老师身上那颗永远年轻的心。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儿童,他们拥有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如果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将自己摆在一个很高的地位,那么试问,学生又怎么会与我们交心,又怎么会配合我们的工作呢?正如李老师所说,我们应该用童心去理解童心,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作为一名刚加入教师行业不久的教师,我总是怕我太“仁慈”,学生们会欺负到我头上来,我总是希望孩子们都能听我的话,希望我的话犹如“圣旨”一般,希望他们能严格的遵守学校的规则,所以,我总是以一种权威的姿态和他们接触,有时候甚至是独断专行,完全忽略了他们的想法。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让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刚进校的那阵子,还会有不少孩子来找我谈心,但是,渐渐的我发现,孩子们开始怕我了。
面对这种情况,虽然我心里有点小小的失落,但是我一直告诉自己:没办法,如果我不凶,他们就不会听我的。
但是,在听完李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发现自己原来错的是如此的离谱。
只有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让他们从内心尊重你这个老师,从心里接受你的教育,你的教育才是成功的,不然一切都犹如浮云,飘忽不定。
李老师说,童心是师爱之源,所以教育者要拥有一颗童
心,拥有儿童般的情感;李老师说,多和孩子保持一项共同的爱好,就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的道路,所以教育者要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李老师还说:“技巧是次要的,主要是情怀,嘻笑怒骂皆成教。
”……从李老师的言行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那浪漫的情怀,正是这浪漫的情怀,不泯的童心,拉近了他与孩子的距离,使他成了孩子们最喜欢、最贴心的朋友。
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像李老师那样拥有浪漫的情怀,我们一定能进入学生的世界,用爱心与激情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我们一定能将自己的职业与生活融为一体,师生们一同用智慧与激情描绘学校最美好的未来发展愿景,一定能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快乐!一定能拥有最高的职业幸福指数。
二、用智慧缔造幸福班级
关于班主任工作的小技巧,李教师也讲了很多,例如:创造良好第一印象,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捕捉偶然教育机会,巧妙机智转化后进等。
回想着大半年的班主任工作,我似乎每天都被琐事缠身,手忙脚乱,可是,即便这样班里还是老出意外。
但李镇西老师的工作却非常有条理,即使他外出学习不能亲自监控在班里,他的班级也是每天在按部就班的运作,从不会因为他的缺席而乱成一团。
这就在于他充分发挥了班集体的作用,把集体作为班主任教育的一种工具,真正把班主任解放
出来。
他主张班级要“法制”管理,于是和学生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李老师班级的班规是和学生讨论着制定,并且涵盖了方方面面,而且非常具体,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该怎么操作。
这样的班规又有哪个学生不乐意接受呢?有制度也得有惩罚措施,李老师的惩罚措施不是简简单单的罚抄课文或打学生,而是分为精神惩罚和行为上的惩罚两种,这样的惩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李老师爱学生的一面。
李老师的班规还有“弹性”,规定了一些底线,这样更加增强了班规的可行性。
在这次讲座中我收获颇丰,“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李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我对此真的感到无比汗颜,因此我反思自己,告诉自己,对于困境,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抱怨些什么,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些什么。
让我从一点一滴做起,做个有根的人,这是我的一次回归,回归的是身心,回归的是一颗膜拜事业的纯真!这是一条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之路,一天,一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