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两则》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两则》课文最重要知识讲解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二、故事背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三、理解词义1.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2.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四、问题归纳1.“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正文的第一句是导语,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何日(二十一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江)、何果(渡过长江)。
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这里用“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
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
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1)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图文

当今社会的确是一个高速发展、竞争激 烈的社 会,是 一个追 求速成 的社会 ,许多 的人都 在赶路 脚步匆 匆,忙 着做着 自己的 事情。 生下来 后,忙 着长大 ,忙着 工作, 忙着打 拼,睁 开眼就 是各种 烦心事 压在心 中:房 子、孩 子、车 子、位 子、票 子……他 们唯恐 落后于 人,唯 恐受人 轻视, 跟别人 比金钱 、比地 位,比 拥有, 不停地 奔波, 你追我 赶,气 喘吁吁 ,为了 追求物 质财富 、争取 想得的 名和利 、实现 个人的 理想, 呈现在 人们面 前的总 是一副 :麻木 的表情 ,忙乱 的脚步 ,总以 为前面 有一个 巨大的 幸福在 等着他 ,为了 早日抵 达目的 地,日 夜高速 奔跑前 行,生 命就在 疲于的 奔忙中 消耗掉 ,精神 也在残 酷的竞 争和快 节奏的 生活中 趋于紧 张,以 致麻木 或崩溃 。百花 的争奇 斗艳, 吸引不 了他们 向前凝 望的眼 神;婉 转悠扬 的歌声 ,打动 不了他 们执着 的心灵 ;灵山 香气氤 氲,难 以改变 他们坚 毅的神 情;一 路上风 光无限 ,停滞 不了他 们奔忙 的身影 ,他们 关注着 一些虚 无的东 西,而 忘了生 命的本 质意义 。7482 19美文 网
作者简介:谈笑在指尖 文章,诗歌多见于省内外报刊和网络 平台。 喜欢把 日子中 的点点 滴如同 一次旅 行,一 次不清 楚哪里 是终点 的旅行 。在人 生的旅 程中, 有些人 走的很 从容, 一边走 一边欣 赏着沿 途的风 景,春 天踏青 ,感受 万物复 苏时生 命的萌 动;夏 日赏荷 ,嗅闻 花儿的 芳香, 聆听悠 扬的蝉 鸣;秋 时听风 ,欣赏 落叶在 秋风中 忘情的 舞动; 冬日品 雪,品 味银装 素裹的 晶莹, 让自己 的人生 如四季 绚烂, 多姿多 彩。有 些人却 是步履 匆匆, 他们只 顾埋头 盯着脚 下的道 路,拼 命的赶 完余下 的旅程 ,一路 上,只 顾疲于 奔跑, 疲于生 存,疲 于生, 看不见 路边花 儿的美 丽,也 注意不 到蔚蓝 天空中 白云的 漂浮, 一心只 忙于到 达目的 地,一 程又一 程的奔 跑,将 自己置 于永不 停歇的 劳碌之 中,错 过了欣 赏身边 许多美 丽的风 景。
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 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 闻 的 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结 构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
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 事实。
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 • • • • • 自主学习-学新闻 1. 齐读课文一遍,掌握字词。 1.1给加点字注音(多媒体展示)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荻港:dí 1.2.解释词语(多媒体展示 )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 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 • 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 溃退:溃败后退。
三、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四、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 核心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 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牛刀小试
• 检测练习: • 1.消息的主要结构有三: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 • 其中导语的位置在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消息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消息的六要素:_____、 _____、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6346561 • 4.请揣摩下面句子加粗词语的含义。(2分) •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 B.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 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 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法、说教 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 开始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六)悟作者情怀 毛主席之伟大,不仅在于他是思想家革命家,而在于他和曹操一样都是能够横槊赋诗的大才
子。有一首诗这样描写毛泽东: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啊!你知道哪些 毛泽东的诗词?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毛泽东?
学生欣赏:民族情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 长沙》 政治情怀:“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 游泳》 人民情怀:“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七律二首 送瘟神》 山水情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七律 长征》 (七)课堂小结 1. 伟大的新闻的背后,站立着的是伟大的人。伟大的新闻的底座,乃是伟大的情怀。新闻是 一个社会的眼睛和良心,倾听门外世界,关注社会人生。 2.这样读新闻:读出新闻的结构魅力 读出新闻的表达魅力 读出新闻的情感魅力。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4.撰写消息、为消息拟一则标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1.对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2.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为消息拟一则标题是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法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打算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 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 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 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我也 作小记者”,培养学生的写作新闻能力。
我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也是全世界第二 百四十一次载人飞行和第九百五十二人次进入太空。 同时,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七十一次飞行, 也是一九九六年十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二十 九次获得成功。
牛刀小试:
请你就校内或班内发生的事 情拟写一则 消息。
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
导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消
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
息 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的 和阐释。)
结 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
构
自然环境。) 结语
: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一、读课文,请指出本文所 包含的“五个W”并区分出 标题、导语、主体和结语。
我三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
英勇的人民
导语
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
二何十人日(w午ho夜)开何时始(,wh在en芜) 湖、安庆之间。国何事民(党wh反at)动派经营
何地(where)
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
新闻的有关知识:
1. 新闻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 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 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 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传播性 2.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课《消息二则》知识点+练习

知识点0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作者简介毛泽东 (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思想” 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领袖” 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 • 雪》《七律 • 长征》《七律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二、故事背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 1949 年 4 月 22 日、24 日《人民日报》。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 1949 年 4 月 20 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 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 20 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 日 2 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三、理解词义1. 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2. 摧枯拉朽:“枯” 指枯草,“朽” 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四、问题归纳1.“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 年 4 月 22 日 2 时电” 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 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正文的第一句是导语,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何日(二十一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江)、何果(渡过长江)。
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这里用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教学设计

2、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却只用了不到两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己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战斗的情景?
明确:本文不到两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学习
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作者;了解消息的基本特点及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文体知识分析消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气势如虹的英雄气概。
重点
掌握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文体知识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学等。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
①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②报迅速及时;③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多用车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新闻一般色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音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背景或结语。
2.背景链接
这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但仍有大量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的名义,构筑长江防线,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中共中央早已洞悉国民党政府的意图,组织百万大军逼近长江,分东、中、西三路,做好了渡江准备。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出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商定于20日前签字,但是,到了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署《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和平谈判破裂,渡江战役于当天午夜打响;21日,毛泽东主席与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彻底摧垮敌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船齐放、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探究:
3、文章的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
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依据逐步推 进,直至现在的进击中,脉络清晰,节奏明 快,富有视觉动感。
2019/4/16
9
合作探究:
4、分析该消息主体部分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中“风平浪静”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表现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透露着乐观轻 松的心情
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 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
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2、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原因: 经过、结果:
1949年4月20日到21日 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 放军即已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 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 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言简意赅,简洁生动;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2019/4/16
11
达标测评: 为新闻拟写标题,并说出理由。
XX网2016年4月22日 4月22 日是中国首个中国航 天日。为迎接首个航天日,航天专家在博物馆学术报 告厅作专题报告,总结了中国载人航天、火箭发射、 深空探测等方面的航天成就,强调了中国进入太空的 能力已经达到航天大国的水平,并指出“十二五”期 间,中国每年的航天发射数量稳居世界前三,尤其值 得所有中国人自豪的是,进20年中国长征火箭的发射 成功率居全球之最。 标题:首个中国航天日前夕,专家总结了中国 在航天方面的辉煌成就。 理由:1、点明了时间的特殊性 2、概括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12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电头)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导语) 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 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 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 (主体) 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 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背景简介
选自《新闻作品选读》。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辽沈
、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 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 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 订《国内和平协定》。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夜,毛泽东
在这则消息中,出现了“不到”、“既已”、“正 向”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它们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恰当配合,把我军攻势 迅猛、锐不可当得态势,表现地淋漓尽致。
2019/4/16 10
扩展反馈:
1、这篇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却 只用了不到200字,就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 (结语) 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合作探究:ຫໍສະໝຸດ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电头写出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作用:说明消息发得及时,内容真实可靠。
2019/4/16
7
合作探究:
2、导语部分的特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表达 作者怎样的感情? 特点:简洁、概括性强 作用:为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新闻事实,吸 引读者的注意。 感情:表达胜利的豪情和对我军英雄气概的 赞美
导入新课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是毛泽东对
自己一生最好的诠释。他将自己的理想、抱负、 胸襟自然地融入自己的诗词、文章之中,即使
是写新闻,也写得文采纷呈,尽显韬略和胸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学习目标
1、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 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2、感受学习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 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 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