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合集下载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3、体会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和解放全中国的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新闻的要素和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

(2)品味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2、难点(1)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和革命豪情。

(2)学习新闻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渡江战役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出课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知识讲解1、新闻的概念和特点(1)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2)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

2、新闻的要素新闻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3、新闻的结构(1)标题:高度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2)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主体:新闻的主要部分,详细叙述新闻的事实。

(4)背景:对新闻事件产生的背景、环境等进行补充说明。

(5)结语:新闻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对新闻进行总结或展望。

(三)文本分析1、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二十一日。

地点:长江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胜利南渡长江。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分析新闻的结构(1)标题: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2)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简洁地交代了渡江的人数和时间。

(3)主体:具体描述了渡江战斗的过程和成果,包括“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内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理解消息的特点.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3、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

评价任务:1、识记新闻知识,理解消息特点。

2、诵读全文,体会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感受文中流露的自豪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入新闻知识。

二、了解新闻相关知识:(一)消息的概念1.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2.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消息,即是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二)消息的特点1、时效性:在最快的时间内报道所发生的最新的事情。

(释题)2、真实性:即用事实说话。

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冷静客观的风格传递信息。

3、传播性。

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三)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即“五个W加一个H”: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五)新闻结构: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将内容作由主到次的组织,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即*在前。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品味本文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的结构和要素,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脉络。

(2)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2、教学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伟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时刻被记录下来。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一则重要的新闻报道——《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去感受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毛泽东。

2、背景:1949 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

1949 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 月 21 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

4 月 23 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三)新闻知识讲解1、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的要素:包括“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通常被称为“5W1H”。

3、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1)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2)导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新闻的核心内容。

(3)主体:详细报道新闻的具体内容。

(4)背景:介绍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

(5)结语:对新闻进行总结或展望。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思考:这则新闻报道了什么事件?(五)分析课文1、标题分析(1)提问: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有什么特点?(2)明确:简洁明了,直接点明了新闻的核心内容,突出了“胜利”这一关键信息。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

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

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1)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胜况,表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教学目标】语言运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

思维能力:理清消息的结构,培养阅读新闻和写作新闻的能力。

审美创造: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文化自信: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层次,培养阅读新闻和写作新闻的能力;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教学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师:新闻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

情境创设:八年级新闻学习营招生啦!我们将通过以下几关的挑战,为同学们开启了一扇了解新闻世界的大门,从新闻中感受那份澎湃的胜利激情!活动一:文体知识抢答1、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信息。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基本特征:准确性、真实性(客观)、时效性、简洁性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3、新闻结构: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

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消息的主要部分,承接导语、揭示主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

结语: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活动二:学做播报员如果你是播报员,要向全国人民播报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会怎么播报?师:播报这则消息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下作者,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2.学习新闻的特点,分析课文结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语言风格。

2.学习新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新闻语言的特点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2.如何运用新闻语言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吗?长江在我国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胜利南渡长江”有什么含义?四、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谁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语句表现了我军的英勇无畏?三、写作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新闻语言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新闻语言进行写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新闻语言特点,谁能举例说明?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三、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我军某部胜利完成任务”为题,写一篇新闻稿。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新闻的客观性,谁能举例说明?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新闻的简洁性?三、拓展阅读1.教师推荐阅读: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学生阅读,分享阅读感受。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我军胜利南渡长江的读后感。

2.收集其他关于我军解放战争的新闻,分析其新闻语言特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使学生了解了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感受到了我军英勇无畏、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2.增强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深化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南渡长江的历史意义,传承革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激发创作灵感。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精神品质。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效果不错。大部分同学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的经历。但在这一环节,我意识到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一、教学内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了解文章背景,明确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南渡长江的历史意义。
2.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如:滩、岸、硝、烟等。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并背诵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努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我也将继续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更多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历史背景:教师需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精神品质:通过讨论、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从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学习新闻,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新闻的兴趣;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要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方法】1.圈点勾划法:预习生字词,在文中圈点勾划。

2.查阅资料法: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阅读一份当天的报纸。

3.比较阅读法:运用课内外的新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学习新闻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两篇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先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新闻。

(二)自主学习1.学习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前三部分是主体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揭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明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可有可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9课课题:《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课型:主读课上课日期: 2012年11月29日作者姓名:刘洋课时: 2单位:枣庄第二十三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枣庄第二十三中学刘洋2课时【课前预习】1.课前每个学生准备2张新闻报纸,阅读报纸,了解新闻的特点。

2.从互联网搜索、浏览关于渡江战役的资料,理解战役的意义。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习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了解解放军渡江战役的知识。

3、能够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写一些简单的消息。

4、培养学生经常阅读新闻的习惯。

评价任务:1.学生通过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短消息,认识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学生阅读消息,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是教学重点。

2、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阅读新闻是教学难点。

【我的教学设计】一、激发兴趣师生互动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的1949年的渡江战役吗?(同学自由回答)六十多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奉毛主席、朱总司令命令横渡长江,一夜之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横渡长江,从此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在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第二天,这个消息迅速地传遍在全国各地。

你知道这则消息由谁亲自撰写通过电波传遍全国的吗?(学生自由回答:毛泽东)师:哪位同学来介绍毛泽东同志的生平经历?学生介绍毛泽东同志的生平经历。

毛泽东(1893—1976),湖南韶山,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著有《毛泽东选集》。

教师补充评价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这则富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板书课题)二、【我来当播音员】----播报消息1.教师播放中央电台早晨报纸摘要的节目音乐前奏,模仿中央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播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学生活动:认真听读,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

(设计意图:同学们对每天的中央电台早晨报纸摘要的广播节目非常熟悉,通过这种形式,能身临其境,感受新闻消息报道的特点。

)学生认真地倾听,用心品味新闻消息的特点。

2.师:请同学们跟着配乐,模仿着播报新闻,好吗?同学们自由尝试当播音员播报新闻。

教师提出播报要求:①语气一定要高昂,有气势;②语速要慢。

学生活动:推选朗读优秀的同学进行展示教师评价,鼓励。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优秀的新闻消息。

初中学生对文体概念不容易领悟,不感兴趣,所以在教授新闻知识之前,希望通过当播音员的活动,亲身体验新闻消息的特点。

寓教于乐,学生更容易明白接受。

)三、【我来分析消息】-----阅读消息1.师:刚才通过“我来当播音员”这个活动,已经对新闻消息有了了解,你读完这则消息,对消息的知识了解多少呢?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新闻消息”的常识,(内容见本册第五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学生活动:阅读“消息”的资料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巡视学生学习的情况。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新闻: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新闻的特点:⑴传播性。

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只写给自己看,或写给个别人看的,就不是新闻了。

新闻的其他特性都与这点有关,都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需要。

⑵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用多媒体投影展示)2.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是一则消息,也就是狭义上的新闻。

这篇文章既叫新闻,又叫消息。

新闻包括多个内容,它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教师详细介绍新闻的结构:(用多媒体投影展示)●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一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对消息事实进行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的一句话。

3.师:刚才同学对新闻的常识有了全面的了解,为了更好掌握新闻的常识,请用新闻结构的知识来分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下面大家细读本文,用笔在文章中作出旁批。

看你掌握了没有?学生活动:细读文章,在文章中作批注。

小组同学口头交流●标题: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本文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学情。

4.学习与提升:师: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新闻的开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有这样一句话,你知道它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及时指导:这句话叫电头,放在消息的开头,交代消息发布的报社、时间、地点等,说明新闻的准确性、时效性的特点。

学生活动:从准备的新闻报纸上,寻找消息的电头,然后展示。

四、【我会读消息】---学以致用◆分组合作性学习——探究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拿出准备的新闻报纸,从报纸中寻找出一则短消息。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报纸,了解消息,小组选出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结构类似的一则消息,交全班展示。

活动目的:让学生深入了解消息,准确地把握消息的特点,阅读报纸,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感兴趣。

(教师进行巡视,与学生交流,发现疑问,及时解决。

)◆师生探究性学习——探究活动2: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新闻十八大胜利召开的新闻教师用多媒体投影两则新闻,让学生阅读。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新闻,按照消息的结构,分别找出它们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教师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对消息有了深刻的认识,准确地把握了消息的特点。

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

五、【我来写消息】----走近生活1、学习指导:请你根据下列材料,利用所学新闻消息的知识,为我校的《棕榈树》报刊写一份短消息,注意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消息的材料:2012年11月30日星期五下午,我校(枣庄二十三中学)在东操场举行了七八九年级的拔河比赛。

最后决出每个级部的前两名。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要求,按照消息的结构特点,写一则短消息。

教师现场指导:注意消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8分钟后,小组代表读写作的消息。

教师评价,以鼓励为主。

教师读自己写的短消息范文,为学生做个示范:拔河比赛展现同学凝聚力,增强了同学的体质《棕榈树》报社﹡﹡枣庄二十三中学***记者报道12月1日8时电2012年11月30日星期五下午15时,枣庄二十三中学七八九年级的同学在东操场举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

这次拔河比赛共有18个代表队,分3年级举行,每个年级进行两轮比赛。

当天下午,寒风凛冽,但同学们热血沸腾,斗志昂扬,表现出无比的团结和坚强。

最后经过三个小时的角逐,两轮的比赛,七年级2班,八年级4班,九年级5班,分别取得了各个年级的第一名。

举行这次拔河比赛,既增强同学们的体质,又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

2、教师总结: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消息,又真实地准确地报道了渡江战役的情况,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俱全,语言简洁凝练。

新闻报道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语言必须准确精练。

这篇新闻在这方面是个典范。

这篇消息足以展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文采。

六、【布置作业】1.熟记消息的结构知识。

2.利用所学的知识,写一则短消息,报道我学校最近发生的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板书设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 【教学反思】亮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篇经典的短消息,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作品,报道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渡江战役。

这几种特殊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我设了计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在一起的教案。

教案中我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恰当地指导,教学中设计了多处学生实践活动,改变了以往纯知识性的教学。

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追求教学的趣味性。

不足:课堂教学时,由于时间不够充分,在处理新闻消息的特点上不够恰当。

使用建议:新闻消息贴近生活实际,教学中尽量让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更感兴趣,更容易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