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与智慧第一二课时
《学问和智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问和智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作者学识渊博,视野宽宏。
文章论述学问和智慧,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例证典型,语言精炼,名言警句,随处可见。
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的观点更是深刻。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和联系。
2.感悟体会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的观点。
3.反复诵读,了解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识记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观点。
2.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3.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4.优美语言的积累。
教学难点:了解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识记格言警句。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收集关于学问与智慧关系的一些名言。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理清文章结构讨论明确: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解说“学问”与“智慧”内涵的不同。
第二部分(第3~6段),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第二部分第一层(第3~4段),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二部分第二层(第5~6段),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1、二、课文分析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讨论明确:2、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
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讨论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
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讨论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
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
《学问与智慧》教案1

明确:在篇末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论。结束语
用不但而且;句式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
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
9、总结归纳全文。
(1)中心意思:这篇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学问固然
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
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量以智慧去笼罩学问、
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更多精彩推荐:初中>初三>语文>初三语文教案
《学问与智慧》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
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3、优美语言的积累。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理清学问与智慧两
者之间的关系;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语言积累;总结归纳全文。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2、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字音,看清笔画:陶冶寸积铢累大窾矻矻穷年 探骊得珠
犀锐
3、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野劲;、愣劲;、邪劲;的语境义。
教学时间:
共2课时
5、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学问与智慧教案

学问与智慧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学问与智慧的概念,并探讨它们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的运用,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学问与智慧的内涵,并掌握运用学问和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学问与智慧的概念及其区别;2. 掌握学问与智慧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学问和智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学问与智慧的定义和特点;2. 学问与智慧对个人成长的影响;3. 学问与智慧对社会发展的意义;4. 学问与智慧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问与智慧的定义和特点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学问和智慧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2. 概念解析(20分钟)分组讨论学问和智慧的特点,并由各组代表进行汇报。
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 案例分析(15分钟)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涉及学问和智慧的因素,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 小结(5分钟)总结学问和智慧的定义和特点,并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学问与智慧对个人成长的影响1. 复习(10分钟)回顾学问和智慧的定义和特点,并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学问和智慧的理解。
2. 学问的培养(20分钟)分析学问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介绍学习方法、阅读、思考等提升学问的途径。
3. 智慧的培养(20分钟)探讨智慧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介绍思维训练、问题解决技巧等提升智慧的方法。
4. 小结(5分钟)总结学问和智慧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学问与智慧对社会发展的意义1. 复习(10分钟)回顾学问和智慧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中运用学问和智慧的经验。
2. 社会发展与学问(20分钟)分析学问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并介绍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推动社会进步的例子。
3. 社会发展与智慧(20分钟)探讨智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介绍创业创新、领导才能等推动社会进步的例子。
《学问和智慧》 教案

《学问和智慧》教案第一章:学问的内涵与价值1.1 教学目标1. 了解学问的定义和内涵2. 认识学问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3. 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关系1.2 教学内容1. 学问的定义和内涵2. 学问的价值3. 学问与智慧的关系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问的定义、内涵和价值2. 讨论法:探讨学问与智慧的关系1.4 教学活动1. 导入:提问学生对学问的理解2. 讲解:讲解学问的定义、内涵和价值3. 讨论:分组讨论学问与智慧的关系4. 总结:总结学问的价值和与智慧的关系第二章:学术研究的方法与技巧2.1 教学目标1. 了解学术研究的定义和方法2. 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技巧3. 认识学术研究在学问发展中的重要性2.2 教学内容1. 学术研究的定义和方法2. 学术研究的基本技巧3. 学术研究的重要性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术研究的定义、方法和基本技巧2.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小规模的学术研究实践2.4 教学活动1. 导入:提问学生对学术研究的理解2. 讲解:讲解学术研究的定义、方法和基本技巧3. 实践:分组进行小规模的学术研究实践4. 总结:总结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和实践经验第三章:智慧的理解与培养3.1 教学目标1. 理解智慧的定义和内涵2. 掌握培养智慧的方法和技巧3. 认识智慧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3.2 教学内容1. 智慧的定义和内涵2. 培养智慧的方法和技巧3. 智慧的重要性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智慧的定义、内涵和培养方法2.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智慧的培养实践3.4 教学活动1. 导入:提问学生对智慧的understanding2. 讲解:讲解智慧的definition, connotation, and cultivation methods3. 实践:guide students to cultivate wisdom through practice4. 总结:summarize the importance of wisdom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第四章:学问与智慧的融合与发展4.1 教学目标1. 理解学问与智慧的融合过程2. 掌握学问与智慧融合发展的方法和技巧3. 认识学问与智慧融合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4.2 教学内容1. 学问与智慧的融合过程2. 学问与智慧融合发展的方法和技巧3. 学问与智慧融合的价值4.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问与智慧的融合过程和方法2.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学问与智慧的融合实践4.4 教学活动1. 导入:提问学生对学问与智慧融合的理解2. 讲解:讲解学问与智慧的融合过程和方法3. 实践:分组进行学问与智慧的融合实践4. 总结:总结学问与智慧融合的价值和实践经验第五章:学术伦理与学术规范5.1 教学目标1. 理解学术伦理的定义和内涵2. 掌握学术规范的要求和技巧3. 认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1. 学术伦理的定义和内涵2. 学术规范的要求和技巧3. 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的重要性5.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术伦理的定义、内涵和学术规范的要求2. 案例分析法:分析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的案例5.4 教学活动1. 导入:提问学生对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的理解2. 讲解:讲解学术伦理的定义、内涵和学术规范的要求3. 案例分析:分析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的案例4. 总结:总结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和实践经验第六章:跨学科学习与综合素养的提升6.1 教学目标1. 理解跨学科学习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跨学科学习的方法和技巧3. 认识跨学科学习对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性6.2 教学内容1. 跨学科学习的概念和意义2. 跨学科学习的方法和技巧3. 跨学科学习对综合素养的提升作用6.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跨学科学习的概念、意义和方法2. 案例分析法:分析跨学科学习的成功案例6.4 教学活动1. 导入:提问学生对跨学科学习的理解2. 讲解:讲解跨学科学习的概念、意义和方法3. 案例分析:分析跨学科学习的成功案例4. 总结:总结跨学科学习对综合素养的提升作用第七章:学术交流与创新思维7.1 教学目标1. 理解学术交流的意义和价值2. 掌握学术交流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7.2 教学内容1. 学术交流的意义和价值2. 学术交流的方法和技巧3. 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7.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术交流的意义、价值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学术交流的方法和技巧7.4 教学活动1. 导入:提问学生对学术交流的理解2. 讲解:讲解学术交流的意义、价值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学术交流的方法和技巧4. 总结:总结学术交流的意义、价值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第八章:学术成果的分享与传播8.1 教学目标1. 理解学术成果分享的意义和价值2. 掌握学术成果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认识学术成果分享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8.2 教学内容1. 学术成果分享的意义和价值2. 学术成果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学术成果分享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8.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术成果分享的意义、价值和传播的方法2.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术成果的分享和传播实践8.4 教学活动1. 导入:提问学生对学术成果分享的理解2. 讲解:讲解学术成果分享的意义、价值和传播的方法3. 实践:分组进行学术成果的分享和传播实践4. 总结:总结学术成果分享的意义、价值和实践经验第九章:学术职业规划与发展9.1 教学目标1. 理解学术职业规划的意义和价值2. 掌握学术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技巧3. 认识学术职业发展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1. 学术职业规划的意义和价值2. 学术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技巧3. 学术职业发展的路径和机会9.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术职业规划的意义、价值和规划方法2. 案例分析法:分析学术职业规划的成功案例9.4 教学活动1. 导入:提问学生对学术职业规划的理解2. 讲解:讲解学术职业规划的意义、价值和规划方法3. 案例分析:分析学术职业规划的成功案例4. 总结:总结学术职业规划的意义、价值和规划方法第十章:学术道德与学术责任10.1 教学目标1. 理解学术道德的定义和内涵2. 掌握学术责任的要求和履行方式3. 认识学术道德和学术责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10.2 教学内容1. 学术道德的定义和内涵2. 学术责任的要求和履行方式3. 学术道德和学术责任的重要性10.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术道德的定义、内涵和学术责任的要求2. 案例分析法:分析学术道德和学术责任的案例10.4 教学活动1. 导入:提问学生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责任的理解2. 讲解:讲解学术道德的定义、内涵和学术责任的要求3. 案例分析:分析学术道德和学术责任的案例4. 总结:总结学术道德和学术责任的重要性和实践经验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学问的内涵与价值二、学术研究的方法与技巧三、智慧的理解与培养四、学问与智慧的融合与发展六、跨学科学习与综合素养的提升七、学术交流与创新思维八、学术成果的分享与传播九、学术职业规划与发展十、学术道德与学术责任全文总结和概括:《学问和智慧》教案涵盖了学问的内涵与价值、学术研究的方法与技巧、智慧的理解与培养、学问与智慧的融合与发展、跨学科学习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学术交流与创新思维、学术成果的分享与传播、学术职业规划与发展、学术道德与学术责任等十个章节。
《学问和智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问和智慧》第一课时教课方案教材剖析作者学问渊博,视线宽宏。
文章论述学问和智慧,古往今来,从中到外,例证典型,语言精华,名言警语,随地可见。
作者所说的“我们不只需要学问,并且更需要智慧”的看法更是深刻。
教课目的:1.认识作者所论述的学习观,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差别和联系。
2.感悟领会作者所说的“我们不只需要学问,并且更需要智慧”的看法。
3.频频朗读,认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识记格言警语。
教课要点:1.理解文中看法。
2.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差别与联系;3.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4.优美语言的累积。
教课难点:认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识记格言警语。
教课方法:讲解法、议论法教课时数:2课时课前准备生共同采集对于学与智慧关系的一些名言。
教课程:第一一、入新:大家知道“ 上兵”的故事?括从年的候起就学兵法,用兵打仗的事,天下没有人能抵他。
(括)曾跟他的父奢用兵打仗的事,奢不可以倒(他),但是(奢)不他好。
括的母奢此中的原由,奢:“用兵打仗,本是危的合,可是括把它得而易。
假使国不括做将也就算了,假如必定要他担当将 , 那么掉国的必定是括了。
”⋯⋯括随即取代廉(担当抗秦大将)后,所有改正(原有的)律和定,撤并从头安排官。
秦将白起听了些事,触化莫的,假装退,截断了运粮的道路,把国的全部二,(于是)心失散。
四十多天,中战士,括精的战士自上斗。
秦射死了括。
括的大,于是几十万战士投诚了秦国,秦国把他所有生坑了!同学。
括有没有学?他什么却大呢?是学和智慧的关系。
即是我学的内容。
二、名人名言对于学与智慧关系的一些名言:智慧于知。
——【法】帕斯卡知识能够言传,但智慧则否则。
人们能够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依靠它去创建奇观,但却没法把它沟通和教授。
——【德】海塞知识如树叶,它的命运老是从头生到枯黄,连任飘坠,再让位给来年春季新的叶芽,而智慧则犹如树干基部一圈圈的年轮。
——赵金珊知识能够引发智慧,是翻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
《学问和智慧》教案

《学问和智慧》教案教案:《学问和智慧》一、教学目标:1.理解学问和智慧的概念,并能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2.培养学生的学问品质和智慧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
3.增强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2.培养学生的学问品质和智慧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
2.如何运用学问和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学问和智慧的内涵。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问品质和智慧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学问和智慧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Step 1:引入问题(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学问和智慧的定义,并尝试给出自己的理解。
Step 2:学习与讨论(15分钟)1.学生课前预习,了解学问和智慧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3.小组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观点,其他小组补充或提出质疑。
4.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丰富讨论内容。
Step 3:培养学问品质(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学问的重要性和培养学问品质的必要性。
a.学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追求真理的产物。
b.学问品质包括对知识的执着追求、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追求创新的勇气等。
2.小组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并汇总学问品质的培养方法。
a.不断开拓学习领域,丰富知识储备。
b.学会思辨、探究问题,不断提高思维能力。
c.注重实践与实际应用,将学问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Step 4:发展智慧能力(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智慧的重要性和培养智慧能力的必要性。
a.智慧是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智慧。
b.智慧能力包括思维灵活、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
2.教师提供案例: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运用学问和智慧解决问题。
3.学生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分析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4.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总结案例中所体现的学问和智慧,以及其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Step 5:思考与反思(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学问和智慧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学问和智慧》

第十一课学问与智慧(第二课时)订正、笔记栏一、目标导航学习目标: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二、预习导学1.文章的标题是“学问和智慧”是个并列短语,这是全文的中心论题。
那么,文章是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在论述“智慧离不开学问”时,运用了肥皂泡和珍珠泉水的比喻;文章在论述“智慧与学问相辅相成”时,运用了建筑材料和建筑师的匠心的比喻,你认为这些比喻恰当吗?你还有更加精彩的比喻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择恰当的一组词语。
智慧是一种___________,一种___________,一种___________。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___________学问、___________学问、___________学问。
A (1)透视反想远瞻(2)笼罩透视运用B(1)反想透视远瞻(2)透视笼罩运用C(1)反想透视远瞻(2)运用透视笼罩D(1)透视反想远瞻(2)透视笼罩运用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
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矻矻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
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但映射的范围却往往很大。
《学问和智慧》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

郑梁梅中学初三语文教学案《学问和智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现代汉语词典》对“智慧”一词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其实,智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应、敏捷的行动、幽默的语言……智慧无处不在,又处处隐藏。
不同的人,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事物,智慧的表现形式亦不尽相同。
现在请同学们来把课前收集的纸上谈兵、庖丁解牛、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来向我们大家讲讲。
今天我们一起看看本文作者对智慧的理解和看法。
二、自学成果展示1.字词积累陶冶.yě寸积铢累.lěi 探骊.得珠lí晦塞.sè矻.kū譬.如pì鞭辟.入里pì批大郤.,导大窾.xì kuǎn 浮光掠.影lüè犀.锐xī2. 词语解释探骊得珠: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
无关宏旨:不涉主旨。
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鞭辟入里: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
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
融会贯通: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寸积铢累:一点一滴的积累。
3. 关于学问与智慧关系的一些名言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
——【美】柯珀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
——【日】池田大作缺乏智慧的灵魂是僵死的灵魂,若以学问来加以充实,它就能恢复生气,犹如雨水浇灌荒芜的土地一样。
——伊斯巴哈尼知识如树叶,它的命运总是从新生到枯黄,蝉联飘坠,再让位给来年春天新的叶芽,而智慧则宛如树干基部一圈圈的年轮。
——赵金珊4. 作者简介罗家伦(1897-1969),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学问与智慧》主备人高莹丽辅备人教学目标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明确文章的论点2、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难点: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明确文章的论点课时划分共两课时教具准备PPT第一课时环节师生活动调整修改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语: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造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板书或出示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请看学习目标:(课件展示)(学生读,强化,做到每个学生心中有数)学习目标:1 、弄清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明确文章的论点。
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的观点。
2 、给文章划分结构,并概括段意。
过渡语:相信通过大家紧张而又努力的学习,一定能够顺利达标的!首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作者:(幻灯出示)罗家伦现代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曾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等职。
著有《新人生观》、《新民族观》等著作。
下面我们就展开自学竞赛!三、板块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一)请看自学指导!幻灯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1、读文本,认准字形,读准字音;2、一读的正确、流利,读出感情。
3、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预时3分钟)合作探究两人小对子:解决本课生字词障碍。
(预时1分钟)展示提升为本组字音把握有障碍的同学正音。
(二)学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自学效果检查(个人回答,生点评。
意见不够统一的可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再引导纠错)检测内容:1、你能准确地读出下列加线字吗?陶冶()寸积铢累()大窾()矻矻穷年()探骊得珠()犀锐()2、你能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吗?(抢答)1、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
(探骊得珠)2、不涉主旨。
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无关宏旨)3、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
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鞭辟入里)4、比喻印象不深刻。
(浮光掠影)5、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融会贯通)6、一点一滴地积累。
(寸积铢累)7、读破五车:形容读书很多。
(读破五车)四、板块二:理清结构,把握内容过渡语:刚才我们已经很好地处理了字词障碍,下面我们就接着自学。
请看自学指导!(一)出示自学指导:(用幻灯展示)自学指导:请默读文本,认真思考:1、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3、学问和智慧的联系是什么?4、这些句子中,哪一句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找出最能表达作者重要观点的句子。
5、在此基础上理清思路,时间:7分钟。
合作共探4人互助组:1、小组长主持,深入探讨板块二中的疑难问题;2、组内讨论后,组长抽签,组内成员根据抽签题目准备好展示方案。
展示方案:小小解说家组内建议:1、抽到问题组口述答案。
2、抽到评价签的小组进行质疑评价和补充。
(预时5分钟)(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自学效果检查(个人回答,生点评。
若意见不够统一,可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教师再引导纠错)明确:·学问和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和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给文章划分结构,并概括段意:第一部分(1-2段):解说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3-6段):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第一层(3-4段):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二层(5-6段):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小结:准确分段和概括段意的方法:注意文中起过渡作用的设句,注意文中起总结作用的段落以及段落中的重点句,它们往往起到提示段意和行文层次的作用。
六、当堂检测(幻灯显示)(一)基础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疆域(yù)书橱(chú)矻矻(kū)寸积铢累(zhū)B、陶冶(yě)大窾(ku ǎn)晦塞(sāi)探骊得珠(lí)C、远瞻(zhàn)大卻(xì)蚁邱(qiū)鞭辟入里(bì)D、含蕴(yùn)犀锐(xī)瞬息(xūn)豁然贯通(huò)2、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将它们找出并订正。
食古不化融会贯通物竟天择浮光掠影无关洪旨探骊得珠劳而无功推成出新五光十色读破五车一触既破博而寡约(二)拓展题:思考:课文中说书有两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你认为你读书的过程中,哪些书产有智慧的?哪能些是无智慧的?为什么?(用文字书面表达)板书设计中心论点:我们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学问与智慧的区别(1、2节)学问与智慧的关系(3—6节)学问离不开智慧(3、4节)智慧也离不开学问(5、6节)课题《学问与智慧》主备人高莹丽辅备人第二课时环节调整修改师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语:上节课我们处理了生字词,把握了文章的论点。
今天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学习课文。
(板书课题:《学问与智慧》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出示学习目标请看学习目标:(课件展示)(学生读,强化,做到每个学生心中有数)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多重的论证方法。
2、品位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
3.正视自己的学习现状,注重培养能力,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三、第一板块:学习本文多重的论证方法(一)出示自学指导。
(幻灯展示)自学指导:精读相关段落,认真思考下面四个问题①为什么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②为什么有智慧的人不见得有学问?③为什么学问离不开智慧?④为什么智慧离不开学问?小组讨论作者用哪些事例和道理来论证这一观点,再举一个课外的例子或名句进行补充论证。
(生先默读两分钟,再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8人共同体:1.大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讨论问题,达成共识,2.大组长抽签后,带领本组成员完成展示前的准备,参照展示方案,分派好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小展示.提示:如学生只是读出文中支持这一观点的语句,先肯定其找得准确,同时要指出不宜照读,应该用概括性语言回答课文是如何论证的。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自学效果检查(个人回答,生点评。
若意见不够统一,可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教师再引导纠错)明确:(幻灯展示)参考:①为什么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文中举了知识渊博但食古不化、食古不化的人(这中人在西洋被称为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被称为“两脚书橱”)的例子来论证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
例: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自然就有学问,但他缺乏智慧,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因而导致不能进学甚至不会营生,落了个悲惨命运。
赵括熟读兵书,但没有实战的智慧,被后人戏为“纸上谈兵”。
②为什么有智慧的人不见得有学问?文中举了庖丁解牛的例子来论证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
例:远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发明了生产工具、火的应用等。
还有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金字塔、赵州桥等宏伟建筑。
甚至在日常生产中无处不闪现着劳动的智慧。
③为什么学问离不开智慧?文中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的例子,赫胥黎、爱因斯坦的例子以及没有智慧的书来论证学问离不开智慧。
还有对比论证: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增强说服力(第4节以“没有智慧的书”以对比论证的方法来阐述著书、读书都需要智慧,以此来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例:一个老板让两个大学生上街买豆子,结果甲是按老板吩咐一件跑一遍,为简单的几个问题连跑了几趟市场;而乙回来的时候是带回了有关豆子的所有行情。
学问离开了智慧只能当跑腿。
④为什么智慧离不开学问?文中采用浮光掠影、肥皂泡、建筑材料等比喻来论证智慧离不开学问。
例:三国时,吴国猛将吕蒙骁勇善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缺少学问,每次讨论国家大事时,像一根木头似的,不知该说什么。
后来在吴王孙权的劝导下,渐渐接触了书籍,最终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
小结:课文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几乎每节都有,可以让学生去找一找)、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1、事实论据的概括:某人做某事2、论证方法的作用:(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2)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证了……(3)对比论证:突出而鲜明地论证了……(4)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证了……过渡语:刚才我们了解了本文文多重的论证方法接着我们学习本文丰富多彩的语言。
四、赏析语言,深入理解比喻论证的作请看自学指导!(一)出示自学指导。
(幻灯展示)自学指导:跳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品读这些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
(学生读、品)合作共探: 8人共同体1.大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讨论问题,达成共识,2.大组长抽签后,带领本组成员完成展示前的准备,参照展示方案,分派好展示任务,展示提升:1、1—4组依次展示2、声情并茂,带着自己的理解,诵读句子,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3、齐读第五节中“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最为精澈,最为宝贵。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自学效果检查(个人回答,生点评。
若意见不够统一,可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教师再引导纠错)参考:(1)将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没有加工制造的原料)、铁,将智慧比作陶冶(烧之陶器或冶炼金属)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
用精彩的比喻阐释了学问是积累的知识,智慧是发现、创造的能力,化抽象事理为形象解说,通俗易懂地揭示了两者的区别。
(2)把学问比喻为“建筑材料”,把智慧比喻为“建筑师的匠心”,形象地说明了二者之间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深入思考:紧密联系,又相辅相成,且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
(剪裁的衣料服装设计师的妙思;张满的弓,弦上的箭。
3)将“有智慧的书”比喻成“珠玉”“斧凿”,形象地揭示了这种书有思想光辉,充满智慧与灵性,对读者有启发。
4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浮光”、“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瞬起瞬灭。
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
”对比鲜明,比喻形象生动、贴切恰当,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第三板块:正视现实,拓展延伸。
自学指导:真正理解了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再来正视我们教与学的现状,你或许会有深入的思考,或许会有新的发现,也或许会产生新的疑惑……请四人一组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