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专题三:历史的回声-word文档

合集下载

必修二第三专题

必修二第三专题
精品文档
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 上举行了日本签字投降仪式,《大公报》著名记者 朱启平是当年采访这一历史性时刻的三名中国记者 之一。在高手云集的各国记者中,朱启平就此撰写 的长篇通讯《落日》被誉为是“状元之作”。《落日》 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浓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打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也因此成为永垂史册的 经典。晚年,朱启平与老友谈及当年写作情况时说: “在密苏里号军舰上,有各国记者参加受降仪式。我 想我必须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来写 好这篇报道。”
15日这一天,重登56年前《大公报》上的一篇通讯 《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这是当年朱 启平写的,已成为新闻界的传世之作。
现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拼命要祭鬼祭神,右 翼分子篡改日本侵略史——在此时刻,请你们把当 年日本投降签字的通讯,重新刊登,以唤起人民群 众,用历史事实驳斥侵略者的谎言。
我感谢你们。 李庆云敬上
精品文档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梳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 及文言句式的意义及用法,能够用有关文言实 词活用常见的几种形式去解读文言作品。
2. 学生能够熟悉古文、赋、词、通讯、消息基 本的语言特点;诵读文章,背诵两首词和《阿 房宫赋》、《六国论》的规定章节。
3.学生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之中,把握文章反 映的史实,了解文章涉及的史料,进一步了解 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欣赏不 同文体对史实描述的精不品文同档 呈现方式。
精品文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能抓住这首 词怀古咏今的特点感受对率军北伐建功立业 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赞叹之情,理解词人对不 作准备草率北伐的当世统治者的忧虑告诫之 情,理解词中传达出的老当益壮的豪情和报 国无门的愤慨,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诵读这 首词。

高中苏教版语文(浙江专用)必修二+专题质量检测(三)+历史的回声+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苏教版语文(浙江专用)必修二+专题质量检测(三)+历史的回声+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质量检测(三)历史的回声一、基础知识训练(25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因为直走.咸阳走:趋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更加负栋之.柱之:助词,的C.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戍卒叫,函谷举.举:拔,被攻占D.当.与秦相较当:应当族.秦者,秦也族:灭族解析:选D D项,“当”同“倘”,如果。

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不同的一组是(3分) ()①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②覆压..三百余里③瓦缝参差..④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⑤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⑥赂.秦而力亏⑦大江..东去⑧烽火..扬州路A.①③⑥⑧B.②④⑥⑦C.①④⑤⑦D.③⑤⑦⑧解析:选C①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

④古义,它实际的数量;今义,实际上。

⑤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⑦古义,长江;今义:泛指大河,包括长江。

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中的“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C.泣.孤舟之嫠妇D.日.削月割解析:选C题干中的“却”是使动用法,“使……退却”的意思。

A项,“礼”是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的意思。

B项,“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的意思。

C项,“泣”是使动用法,“使……哭泣”的意思。

D项,“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的意思。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近两年来,国家反腐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有些腐败分子还存有侥幸心理,甚至困兽犹斗....,反腐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B.古往今来,许多观众,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黄发垂髫....,都对皮影艺术喜爱至极,我们有责任把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C.虽然在不断地认识新的朋友,可转眼间,一个个朋友又斗转星移般离他而去,唯独小学时的同学王军一直和他来往密切。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古诗文部分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古诗文部分 苏教版必修2

古诗文部分一、字音字形厥( ) 弥( ) 殆( ) 洎( ) 嫱( ) 辇( ) 剽( ) 铛( ) 逦迤( ) 锱铢( ) 庾( ) 涡( ) 骊( ) 鬟( ) 霁( ) 椽( ) 纶( ) 酹( ) 榭( )二、词语1.实词的含义和用法⑴弊.在赂秦:⑵率.赂秦耶:⑶暴.霜露,斩荆棘:⑷暴秦之欲无厌.:⑸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⑹此言得.之: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⑻始速.祸焉:⑼洎.牧以谗诛:⑽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⑾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⑿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⒀六王毕,四海一:⒁蜀山兀,阿房出:⒂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⒃矗不知其几千万落:⒄复道行空,不霁何虹:⒅杳不知其所之也:⒆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⒇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1)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2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2.虚词的含义和用法⑴而: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②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⑵以:①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⑶则: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3.通假字⑴暴秦之欲无厌()⑵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4.一词多义非兵.不利()兵斯用兵.之效也()而秦兵.又至矣()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此言得.之()得诚不得.已()较秦之所得.()亡诸侯之所以亡与战败而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暴暴.秦之欲无厌()暴.霜露()终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至丹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六王毕,四海一()一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肌一容()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秦人视之()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使使负栋之柱()使六国各爱其人()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使秦复爱六国之人()5.古今异义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古义:;今义:)⑵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今义:)⑶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今义:)⑷可谓智力..孤危(古义:;今义:)⑸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古义:;今义:)⑹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今义:)⑺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经营:精..,齐楚之精英英:)⑻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今义:)⑼至于..颠覆(古义今义:)⑽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今:)6.词类活用⑴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⑵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⑶李牧连却.之()⑷小.则获邑,大.则获城()⑸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⑹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⑺鼎.铛玉.石,金.块珠.砾()⑻朝.歌夜.弦,为秦宫人()⑼燕赵之收藏..,齐楚之精英()..,韩魏之经营⑽辇来于秦()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⑿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三、句式1.判断句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⑵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⑶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被动词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战⑵洎牧以谗诛⑶函谷举3.倒装句⑴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⑵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⑶赵尝五战于秦。

[原创]苏教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现代文部分)

[原创]苏教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现代文部分)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专题复习总合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后人之鉴”选入《六国论》、《阿房宫赋》两篇史论,皆为兴亡论。

第二板块“千古江山”选入宋人怀古词二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第三板块“永志不忘”收入两篇新闻报道类文章,朱启平的记录日本签字投降那历史的一刻的《落日》和《消息一则》。

前一篇是历史的现场著录,后一篇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反思和作出的回应。

复习要点:1.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2.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

3.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现代文部分一、字音字形1.字音识记舷.梯(xián) 翘.(qiáo)首半晌.(shǎng) 湔.(jiān)雪挪.动(nuï)虔.(qián)诚归咎.(jiù) 饶.恕(ráo)亚裔.(yì)勋绶.(shîu) 寒风凛冽..(lǐn liè) 密密簇簇.(cù) 海风轻拂.(fú) 拾.级登梯(shè)厥.功甚伟(jué) 一瘸.一拐(qué)2.多音辨析⑴咔:kǎ咔叽。

kā咔嚓。

⑵拾:shè拾级。

shí拾人牙慧。

⑶翘:qiáo 翘首、翘棱。

qiào 翘辫子、翘尾巴⑷菲:fěi妄自菲薄。

fēi 芳菲、菲菲。

3.易写错别字天网恢恢天理昭彰目不暇接问心无愧厥功甚伟郑重其事千姿百态二、近义词辨析1.庄严·庄重庄严:庄重而严肃。

庄重:(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

例:⑴麦克阿瑟执讲稿在手,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扩音机宣读。

日本代表团肃立静听。

⑵这位年轻的女郎,秀美而健康,她深知这一点,于是极为庄重的姿态中双眼沉稳、率真地直视摄影师,直视我们,不容回避,要你说出是爱是恨。

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六国论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word版本

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六国论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word版本

第十二章第六节惠更斯原理一、选择题 (1 ~4 题为单项选择题,5、6 题为多项选择题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B)A.水波是球面波B.声波是球面波C.只有横波才能形成球面波D.只有纵波才能形成球面波分析:若波面是球面,则为球面波,与横波、纵波没关,由此可知 B 正确, C、D 错误。

因为水波不可以在空间中流传,因此它是平面波, A 不正确。

2.在室内讲话的声音比在室外空旷处讲话的声音要洪亮,是因为( B)A.室内空气不流动B.室内声音多次反射C.室内声音发生折射D.室内物领会吸附声音分析:在室内听到的声音洪亮是因为声波在室内墙壁上经过多次反射而获得增强。

3.当一个探险者进入一个山谷后,为了估测出山谷的宽度,他吼一声后,经过听到右侧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又经过 1.5s 后听到左侧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若声速为340m/s ,则这个山谷的宽度约为 ( B )A. 170m B. 340mC. 425m D. 680m分析: d= v(t1+t2)=340m。

24.同一音叉发出的声波同时在水和空气中流传,某时辰的波形曲线见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 )A.声波在水中波长较大, b 是水中声波的波形曲线B.声波在空气中波长较大, b 是空气中声波的波形曲线C.水中质点振动频率较高, a 是水中声波的波形曲线D.空气中质点振动频率较高, a 是空气中声波的波形曲线分析:波的频率取决于波源的振动频率,与介质没关,故同样音叉发出的声波在水中与在空气中流传时频率同样。

机械波在介质中流传的速度只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声波在水中流传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流传的速度,由v=λ f知,声波在水中的波长较大,对应于题图中波形曲线b。

应选项 A 正确。

(ABCD )5.以下关于波的认识,正确的选项是A.潜水艇利用声呐探测四周物体的分布状况,用的是波的反射原理B.隐形飞机独到的外形及表面涂特别隐形物质,是为了减少波的反射,从而达到隐形的目的C.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波的反射D.水波从深水区传到浅水区改变流传方向的现象,是波的折射现象分析: A、B、C 选项中应用了波的反射现象;D选项是波的折射现象,深水地域和浅水地域视为不一样介质,故波的流传方向发生改变。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单元综合测评3 历史的回声 Word版含解析.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单元综合测评3 历史的回声 Word版含解析.doc

单元综合测评(三) 历史的回声(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因为直走.咸阳走:趋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更加负栋之.柱之:助词,的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函谷举.举:拔,攻占D.当.与秦相较当:应当族.秦者,秦也族:灭族【解析】D项,当:同“倘”,如果。

【答案】 D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导学号:68440100】A.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B.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是各有千秋....。

C.在市文化健身广场上,市民们朝歌夜弦....,用舞蹈和歌声演绎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变化。

D.一个富有思想的校长,可以使一所前途无望的学校焕发出活力与生机;而一个没有思想的校长,则可以将一所原本很好的学校经营得大江东去....。

【解析】A项,广开言路: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

此处用错对象。

B项,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

符合语境。

C项,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乐无度。

不合语境,应用“载歌载舞”。

D项,大江东去:原指长江的水向东流去,后也常用来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

这里表示情况一天天坏下去,应用“江河日下”。

【答案】 B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导学号:68440101】A.有人认为,不少电影剧本浮在生活表面,对题材挖掘不够深,这是阻碍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走得更远,不能获得更多国际大奖的最大障碍。

B.某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课、外语课、政治理论课,还开设了演讲与口才、基础写作等课程,以便进一步提高说写方面的能力水平。

C.专业人士告诫家长们:18岁以前是孩子长高的重要时期,请家长们在起居、饮食、运动及心理等方面应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好相应的准备。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苏教版必修2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阿房宫赋课前准备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善用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 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3.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资料卡片1.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赋在内容上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就必然注重铺陈,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这也就是“铺采摛文”的意思。

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中间是赋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

在形式上,赋字数不限,但以四、六言为主。

赋的作用一般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治。

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赋的特点。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文赋多个阶段。

本文属于文赋。

2.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未完成,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

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3. 杜牧(803—852),字牧之,后人称之为“杜樊川”。

擅长诗、赋、辞,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和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

著有《樊川文集》。

知识梳理1.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阿(ē)房宫蜀山兀(wù)囷(qūn)囷焉矗(chù)立妃嫔(pín) 媵嫱(qiáng)横槛(jiàn) 鼎铛(chēng)珠砾(lì) 呕(ōu)哑(yā)缦(màn)立辘(lù)辘远听尽态极妍(yán) 架梁之椽(chuán)剽(piāo)掠其人锱(zī)铢(zhū)逦(lǐ)迤(yǐ)2. 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单元综合测评3 历史的回声+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单元综合测评3 历史的回声+Word版含答案

单元综合测评(三)历史的回声(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测原因,因为直走.咸阳走:趋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更加负栋之.柱之:助词,的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函谷举.举:拔,攻占D.当.与秦相较当:应当族.秦者,秦也族:灭族D[D项,当:同“倘”,如果。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81462078】A.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楚人一炬,可怜..焦土D.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B[A项,古义:它的实际数量,今义:承上文,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多含转折意;C项,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D项,古义:英雄业绩,流风余韵,今义:生活放荡或指有才华不拘礼法。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都相同的一项是()A.族.秦者,秦也辇.来于秦B.朝.歌夜.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燕、赵之收藏....可怜焦土D.理.固宜然骊山北构而西.折D[D项,均是名词作状语。

A项,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作状语,名词的意动用法;C项,动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苏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山人,后人将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苏洵著有《嘉祐集》。

B.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

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C.赋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处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常常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

”D.《阿房宫赋》先抑后扬,一扬一抑,由鼎盛时的轰轰烈烈到覆灭时的烟消云散,国亡族灭,两者形成巨大的落差,构成心理张力,给人以震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专题三:历史的回声专题三:历史的回声一.专题内涵解说历史是一份丰厚的遗产,是人类的、某个民族的集体记忆的系统化、符号化。

它记述了人类的、某个民族的过去,轰轰烈烈的、缠绵悱恻的、刻骨铭心的事迹,并且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重新认证和解读,不断赋予它以新的意义,使人类获得精神营养,得以不断进步。

人们记录历史,追踪历史,研读历史,总是想探究历史深层的隐秘之处,找寻到推动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总是会引发种种感喟,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

这些就像大江的浪涛,奔流而下,激荡澎湃,訇然作响,山鸣谷应,久久的回响。

它从过往的年代传来,又绵延而去,直到永远。

鲁迅说过:“我们看历史,能够据过去推知未来”,历史记忆的内涵、风格和强韧性构成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即民族性。

凡是有活力的民族,都是牢牢地记住自己民族的以及整个世界的历史的。

寻绎历史发展的轨迹,并且不断进行反思,就能减少重复性的错误,把握未来。

“历史的回声”是指集体的历史记忆以及这种记忆在前人心中的价值意义、感情态度,是前人的对历史的认识、评价和记录。

学习“历史的回声”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

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快。

“后人之鉴”选入两篇史论,皆为兴亡论。

指导学生在梳通文句的基础上,初步弄懂文章的意思,再沉吟涵咏,熟读成诵,加深理解。

着重体会作者是历史中找出与今天相似或本质上相通的史实,将古与今对接起来,借古讽今。

“千古江山”选入宋人怀古词三首。

这三首词,皆是因为作者面对历史陈迹,沉入过往的年代,引发遐想而作的,有的是慨叹六朝君王“竞逐繁华”导致相继覆亡,嘲讽北宋中期举朝上下耽于安乐,不事进取的现实;有的是以自己与古人相比较,嗟叹有志难酬,报国无门,光阴虚度;有的是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怀。

学习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吟诵中加深对词作的理解,受到感染,并能体会到怀古词的一些基本特点。

“血与火的记忆”收入两篇纪实性文章,都是反映抗日战争的,记下了“瞬间的历史”。

引导学生透过这两篇文字中对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处境、感情、心灵的描写,认识中国各族人民为民族生存所表现的奉献精神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理解军国主义思想和种族偏见的灌输是怎样扭曲人性的。

引导学生将两篇作品比照着读,看看战争在敌对国家人们心中引起的不同的指向和反响,加深历史记忆。

二、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习,认识集体的历史记忆对于族群和全人类的延续、发展和繁荣所起的重要作用,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2.学生能从学习议史、咏史和记录“瞬间的历史”的纪实作品之中,品味出人们把握和认识历史的不同的方式和感情态度,着重认识新闻类作品的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方式。

3.学生能调动自己的文言诗文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积累,通过沉吟涵咏对古代诗文进行体味和品赏,丰富感情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4.学生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之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5.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有关文言实词活用常见的几种方式去解读文言作品。

6.学生能合作进行历史遗踪的寻访、考察和史料的搜集、整理,从材料之中提炼观点对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评价、咏赞,选择合适的文体,有个性的予以表述。

前三项是教学的重点。

《六国论》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弊、率、完、患、众、判、速、再、数、当、礼、宜、故事、颠覆”的含义;归纳“得、非、或、相”的义项;掌握使动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领悟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其讽喻北宋王朝的写作意图;理解所总结的历史教训。

教学设想1、整体阅读是翻译的重要依据。

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即对照注释阅读课文,初步疏通文句,大体上了解原文的意思,大致熟悉全文的思路,把表述作者观点的语句找出来。

2、结合课前预习,课上要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阅读准备:(印成材料发给学生或由学生查阅资料)一、背景材料1、时代背景:北宋初期,西、北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年和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

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妥协投降。

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10万、绢10万匹。

2、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朝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3)六国抗秦大事的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二、预习要求1、结合注释,疏通全文,自己画出重点词句,难于翻译的也勾画出来。

2、预习思考题(1)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据来进行论证?(2)全文的论证结构有何特点?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3)你认为苏洵的论点正确吗?你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复习、学生交流《和平的祈褥》专题学习感受。

二、导入课文,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

历史是一面镜子。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令人感奋、发人省悟的事件,也留下许多经验教训。

人们在记录历史、追踪历史的同时,总会涌现出许多联想,引发出许多感慨,这中间又有多少英雄的喟叹、智者的思索和文人骚客的浪漫的诗心。

那是历史的回声,它从遥远的过去传来,又将裹挟着我们的声音向着未来绵延而去。

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苏洵的心声吧。

(板书课题)三、学生根据资料简述作家作品。

四、整体感知全文。

找同学简述全文的基本内容,其他同学补充或更正。

五、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并注意以下字音。

六国互丧(sàng) 暴(pǜ)霜露洎(jì) 草芥(jiè) 与(yǚ)赢(yíng) 下咽(yàn) 胜负之数(shǜ)四、检查预习要求、疏通词句。

1、可逐段让学生提出本段的重点词句和难于理解的词句问题。

2、教师可能就此指导学生依据对全文内容的感知,依据上下文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的2-3个例子来具体分析,加经印证。

3、学生同桌或前后桌依据推断词义的方法讨论那些难于理解的词句。

4、讨论后,由同学来解答以上问题。

有不准确的由别的同学补充或更正。

仍不对的由教师解释分析。

五、学生诵读全文。

六、总结从我们以上的学习了解到,我们学习文章一定要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哪怕只是略知大意,对于理解和记诵都是十分必要的。

八、作业(课上完不成,课后继续)积累重点词语,归纳多义词、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一、投影化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合作完善。

1、一词多义非兵不利(兵器、武器,名词)兵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名词)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名词)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形容词)故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因此,连词)此言得之(对,说得对,动词)得诚不得已(能够,动词)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动词)诸侯之所以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动词)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暴秦之欲无厌(凶暴的,凶恶残酷的,形容词)暴暴霜露(暴露,动词,读暴pu)终继五国迁灭(终于,副词)终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前“为”意为“治理”,动词;后“为”是“被”,介词)为至丹以荆卿为计(作为,动词)邯郸为郡(成为,动词)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副词)始始速祸焉(才,副词)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如果,连词)向并力西向(对着,这里有“对付”的意思,动词)2、古今异义率赂秦耶(古义:一概,全都。

今义:率领;不慎重)至于颠覆(古义:终究,到……结局。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

今义:实在的,事实上)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

今义:表示又一次)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下而从六国破亡多故事(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四、词类活用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始速祸焉(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日削月割(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被动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战。

洎牧以谗诛3、变式句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二、通过讨论预习思考题①,引入对全文论点论据的分析。

(一)提问(二)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观点。

(三)请几组同学发言,互相补充,教师归纳。

1、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两分句从正反两个不同角度陈述观点。

“非兵不利,战不善”用否定句式排除异说,保证了后一分句正面肯定的确凿性。

文章的两个分论点,在本段实际上是论证中心论点的两个论据,它们从“赂者”和“为赂者”两方面的受赂秦之害的角度进行论证,加强了中心论点的严密性。

2、作者使用历史事实作为论据主在出现在第二、三段。

第二段集中写韩、魏、楚三国,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从而论证“弊在赂秦”。

第三段集中写齐、燕、赵三国,承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说明其原因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赂奏”。

三、通过讨论预习思考题②,从而引入对全文论证结构和方法的分析。

(一)提问(二)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观点。

(三)学生发言,相互补充,教师归纳。

1、论证结构(分论点)非兵不利,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韩魏楚中心战不善,(分论点)北宋王朝(借古讽今)论点赂者以赂者丧,弊在赂秦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燕赵2、论证方法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

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

此外还运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全文。

五、小结全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第一个分论点承中心论点直接提出,顺应自然。

第二个分论点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提出,引人思考,对中心论点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从道理上给人以明晰、严密的感觉,语气坚定,观点鲜明。

六、讨论:根据你了解的史实,你认为苏询的观点正确吗?(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可出示苏辙的《六国论》)七、作业选取精彩片段背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