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余英进士身份质疑
《元史·张晋亨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元史·张晋亨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元史·张晋亨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元史·张晋亨传》原文及翻译元史原文:张晋亨,字进卿,冀州南宫人也。
兄颢,同知安武军节度使事,率所部降于严实,进安武军节度使,西征,战没。
岁戊寅,晋亨袭颢爵。
晋亨涉猎书史,小心畏慎,临事周密,实器之,以女妻焉。
实征泽、潞,偏将李信、晁海相继降于宋,晋亨跋涉险阻,昼伏夜行,仅免于难。
实征淮楚、河南,晋亨皆从。
甲午,从实入觐,命为东平路行军千户、围安庆,其守将走,邀击之,斩首百级,俘获无算。
攻光之定城,俘其将士十有五人。
略信阳,执复州将金之才。
攻六安,拔之。
大小数十战,策功居多,实卒其子忠济奏晋亨权知东平府事东平贡赋率倍他道迎送供亿薄书狱讼日不暇给历七年吏畏而民安之辛亥,宪宗即位,从忠济入觐。
时包银制行,朝议户赋银六两,诸道长吏有辄请试行于民者,晋亨面责之曰:“诸君职在亲民,民之利病,且不知乎?今天颜咫尺,知而不言,罪也。
承命而归,事不克济,罪当何如!且五方土产各异,随其产为赋,则民便而易足,必责输银,虽破民之产,有不能办者。
”大臣以闻,明日召见,如其言以对。
帝是之,乃得蠲户额三之一,仍听民输他物,遂为定制。
欲赐晋亨金虎符,辞曰:“虎符,囯之名器,长一道者所佩,臣隶忠济麾下,复佩虎符,非制也。
臣不敢受。
”帝益喜。
中统三年,李壇叛,晋亨从严忠范战于遥墙泺,胜之,改本道奥鲁万户。
四年,授金虎符,分将本道兵,充万户,戍宿州。
首言:“汴堤南北,沃壤闲旷,宜屯田以资军食。
”。
乃分兵列营,以时种芑,选千夫长督劝之,事成,期年皆获其利。
十一年,诏伐宋,晋亨在选中,闻命就道,曰:“此报效之秋也。
”由安庆渡江,丞相伯颜留之戍镇江,兼与民政,壹以镇静为务,战焦山、瓜洲,皆有功。
十三年,卒于官。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三十九》)译文:张晋亨,字进卿,冀州南宫县人。
他的兄长张颢任同知安武军节度使事,率领所属部下投降严实,晋升为安武军节度使,战死。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元代儒学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元代儒学《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第六编元明时期哲学一、元代理学的演化1.理学与科举的结合元代(1279—1368)是蒙古族灭金和宋以后所建立的一个朝代。
在思想文化上,元代既是汉、蒙思想文化互相融合交流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儒家文化以及理学思想得到进一步传续的历史时期。
早在元朝正式建立之前,蒙古统治者就开始采取了一些吸引中原儒家文人的文化策略。
譬如在1237年及次年,令各路举行考试,并允许被俘“儒人”就试,“得士凡四千三百人”(《元史》卷八十一《选举一》)。
这反映出蒙古统治者对儒学思想的政治文化意义有一定程度的重视,目的是凭借汉文化的历史与传统,以便巩固和确立自身的社会政治体制。
在政治文化上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则是科举制度的再次确立。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由儒士制定了科举考试的具体条例,经仁宗核准,正式下诏开科取士。
考试内容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主要以程朱或程朱一系的注疏(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标准答案。
其中,“四书”作为首要科目,其重要性超过“五经”,建立了以“四书”取士为主要内容的考试体制。
这是科举史上的创举,并为后世所沿袭。
应当指出,在宋代屡遭“伪学”之禁的理学,虽在南宋末期的理宗朝得到了缓解,但是理学真正获得制度上的保证,进而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则是以元代科举制度的重新确立作为其主要标志。
随着以“四书”取士这一新的科举方式的形成,程朱理学遂开始普及化、正统化,并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时人称:“(元朝)专以周、程、朱子之说为主,定为国是,而曲学异说,悉罢黜之。
”(《滋溪文稿》卷五《伊洛渊源录序》)讲的当是实情。
自此,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相结合,得到了国家的正式认可,并对后来明清两朝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和会朱陆的倾向关于元代理学的传承情况,一般认为,以湖北儒者赵复(生卒不详)为先驱,他被元人俘虏后,在燕京的太极书院传授程朱理学。
《元史·刘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元史·刘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元史·刘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元史·刘容传》原文及翻译元史原文:容①幼颖悟,稍长,喜读书。
其俗素尚武,容亦善骑射,然弗之好也。
中统②初,以国师荐,入侍皇太子于东官,命专掌库藏。
每退③,即诣国子祭酒④许衡,衡亦与进之。
至元七年,世祖驻跸⑤镇海,闻容知吏事,召至,命权中书省掾⑥。
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
十五年,奉旨使江西,抚慰新附之民。
或劝其颇受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
容曰:“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
“使还,惟载书籍数车,献之皇太子。
【解释】①容:刘容。
②中统:年号名。
③退:这里指退朝。
④国子祭酒:官名。
⑤驻跸(bi):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
⑥掾(yuàn):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
(节选自《元史·刘容传》,有删改)译文:刘容自幼聪敏,稍大就喜读书。
(当时)国家平常的风俗是崇尚武风,刘容也善骑射,可是这并不是他的爱好。
中统初年,受国师推荐入东宫侍奉太子,专掌管府库。
每次退朝,就去拜访国子祭酒许衡,许衡也与他一起进退。
至元七年,世祖停留在镇海,因听说刘容熟习吏治,召他至镇海,命他暂为中书省官员。
事毕仍复前职。
其为人以忠心耿直著称。
至元十五年,刘容奉旨到江西去抚慰新附之民。
有人劝他受纳馈赠,回去好贿赂权贵,可立刻荣华富贵。
刘容说:“剥削人民以自利,我心不安。
”事毕回京,只带书籍数车献给皇太子。
《元史·刘容传》2、《元史·高兴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元史·高兴传》原文及翻译元史原文:高兴,字功起,蔡州人。
少慷慨,多大节,力挽二石弓。
至元十年,挟八骑适黄州,谒宋制置陈奕。
奕使隶麾下,奇兴相貌,以甥女妻之。
从奕出降,世祖命将军以取郡县未下者,平福、建、漳三州,以招讨使行右副都元帅。
十六年,召入朝,侍燕大明殿,悉献江南所得珍宝,世祖曰:“卿何不少留以自奉?”对曰:“臣素贫贱,今幸富贵,皆陛下所赐,何敢隐俘获之物!”帝悦曰:“直臣也。
元代名臣许有壬家世考

元代名臣许有壬家世考 苏鹏宇 【摘 要】Xu Youren is a well-known minister in the Yuan Dynasty, enjoying lames both in public attairs and literature. He had a special status and position. When research his works and ideas, we do not ignore the impact on his family background. House style of strict teaching filial piety and loyalty husband makes him pass the examination, carefully care his father, cleanly do the officer; the home of bereavement loss sub-and difficult widowed makes him tired of the secular,resign to the company,sing the rest life. Therefore, detailed studies do the case of Yu Youren' s family , it has a special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his behavior and thinking.%许有壬是有元一代的名臣,在政事文学方面均有声名,有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研究许有壬作品和思想时,不应忽略其家世对之影响。严教孝闻、忠君相夫的门风,使之首科登仕、侍父知孝、为官刚正廉洁;丧亲失子、寡居难辛的家世,使之后期厌倦世俗、退官入社、唱和余生。详细研究许有壬家世的情况,对于理解他的行为和思想有着特殊的意义。
元代色目人进士考

元代色目人进士考
桂栖鹏;尚衍斌
【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4(000)004
【摘要】元代科举中录取了不少色目人进士,但由于元代科举资料留存甚少,色目人进士大多湮没无闻。
本文依据大量文献资料,对于一部分见于记载的色目人进士的有关事迹进行了考索。
【总页数】8页(P72-78,60)
【作者】桂栖鹏;尚衍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91.46
【相关文献】
1.元代徽州进士考述 [J], 张金铣;汪翔;
2.元代徽州进士考述 [J], 张金铣;汪翔;
3.元代徽州进士考述 [J], 张金铣;汪翔
4.钱大昕《元进士考》中至正甲午科进士续考 [J], 沈仁国
5.由碑志资料看元代色目人的士人化进程 [J], 李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元史列传第二十三》阅读答案及译文

《元史列传第二十三》阅读答案及译文以下是作者给大家收集的《元史列传第二十三》阅读答案及译文(共含8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元史列传第二十三》阅读答案及译文《元史列传第二十三》阅读答案及译文拜住,安童孙也。
五岁而孤,太夫人教养之。
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
英宗在东宫,问宿卫之臣于左右,咸称拜住贤。
遣使召之,欲与语。
拜住谓使者曰:“嫌疑之际,君子所慎。
我长天子宿卫而与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岂太子福耶?”竟不往。
至治元年正月,帝欲结彩楼于禁中,元夕张灯设宴。
时居先帝丧,参议张养浩上疏,拜住谓当进谏,即袖其疏入奏,帝悦而止,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
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
奏曰:“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役以妨农务,恐失民望。
”从之。
帝尝谓拜住曰:“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木华黎从太祖开拓土宇,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
”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
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
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
思明忌拜住方正,谋中害之。
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
拜住曰:“大臣协和,国之利也。
今以右相雠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
汝辈毋复言。
”夏六月,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减二十万石,帝遂免之。
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
帝悟,夺其官,仆其碑。
奸党铁失等甚惧,乃生异谋。
晋王也孙帖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
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
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铁失等夜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
晋王即位,铁失等伏诛。
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
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三》,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疾苦B、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辅助C、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官司D、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观察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问宿卫之臣于左右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B、帝悦而止而遽兴大役以妨农务C、朕委卿以大任者告以逆谋D、以乃祖木华黎从太祖开拓土宇乃生异谋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拜住“贤”的一组是(3分)①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②嫌疑之际,君子所慎③大臣协和,国之利也④奏请岁减二十万石⑤夺其官,仆其碑⑥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⑥D、④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拜住是安童的孙子,五岁丧父,由母亲独自抚养、教育成人;早年在朝廷任职,得到太子的欣赏,但他始终不与太子结交。
《元史·许楫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元史·许楫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元史·许楫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元史·许楫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元史·许楫传》原文及翻译元史原文:许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
幼从元裕学,年十五,以儒生中词赋选,河东宣抚司又举楫贤良方正孝廉。
楫至京师,平章王文统命为中书省掾,以不任簿书辞,改知印。
丞相安童、左丞许衡深器重之。
一日,从省臣立殿下,世祖见其美髯魁伟,问曰:“汝秀才耶?”楫顿首曰:“臣学秀才耳,未敢自谓秀才也。
”帝善其对,授中书省架阁库管勾,兼承发司事。
未几,立大司农司,以楫为劝农副使。
时商挺为安西王相,遇于途,楫因言:“京兆之西,荒野数千顷,宋、金皆尝置屯,如募民立屯田,岁可得谷,给王府之需。
”挺以其言入奏,从之。
三年,屯成,果获其利。
寻佩金符,为陕西道劝农使。
至元十三年,宋平,帝命平章廉希宪行中书于荆南府,以楫为左右司员外郎。
荆南父老舆金帛求见,楫曰:“汝等已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抚字汝辈,奚用金帛以求见!”明年,擢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
武冈富民有殴死出征军人者,阴以家财之半诱其佃者,代已款伏。
楫审得其情,释佃者,系富民,人服其明。
改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行省命招讨郭昂讨叛贼董旗,兵士俘掠甚众,楫询究得良民六百口,遣还乡里。
二十三年,授中议大夫、徽州总管。
桑哥立尚书,会计天下钱粮,参知政事忻都、户部尚书王巨济,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楫考满去。
徽之绩溪、歙县民柯三八、汪千十等,因岁饥阻险为寇。
行省右丞教化以兵捕之,相拒七月,乃使人谕之。
三八等曰:“但得许总管来,我等皆降矣。
”行省为驿召楫至,命往招之。
楫单骑趋贼垒,众见楫来,皆拜曰:“我公既来,请署榜以付我。
”楫白教化,请退军一舍,听其来降。
不听。
会以参政高兴代教化,楫复以前言告之,兴从其计,贼果降。
2025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
永乐末进士..。
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
议论持大体,有清望。
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
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
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
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
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
屡辨疑狱,无所挠屈。
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
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
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①,嬉笑自如,不宜居职。
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
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
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
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
景泰元年仍命兼理。
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
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
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
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
不然,徒冗食耳。
”乃不增戍。
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
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
布政使许资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
”乃转右副都御史。
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
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②,事乃寝。
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信。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也是比较有可信度的记述余英的材料,最早的是明代弘治甲子十七年(1504)[1]的《潮州开元寺元代檀越余英墓志》(下简称《余英墓志》)[2]。
其中写道:“初祖讳英,字文英,生于宋宝祐五年丁巳(1257)四月二十二日……当时天下骚动,公赋性卓异,美姿容,面赤如朱,慷慨好义,乡人信服之,乃裒同里立砦栅,以防寇盗。
至大元混一,广创弦歌,清远二都田业。
仍通诗书,敦节行。
至元中登进士第,敕授封州节度判官。
老归田里,因所居严寨僻近山林,遂施开元禅寺,至今山门图像供养,遇忌日寺僧常具品仪,诣祠堂酬礼;以清远上饶之田赒诸乡人之贫者及济造九村等处桥道……公享年六十有六而卒,号节翁,至治二年壬戌(1322)五月初九日也。
”
而作为府州县志,所见到的最早为余英立传的则是顺治朝的《潮州府志》。
其卷六第62页有《余进士传》:“余英,号节翁。
中元至元中进士。
时元政酷烈,民多逋赋。
守臣请剿之。
英诣军门,愿捐赀代完,赖以全活者数千家。
又建义学、修桥梁;以清远田庄一区给乡人之贫者;以小榕田庄一区施开元寺僧。
今祠祀不废云。
历仕至封川节度判官。
作者简介:邓旺林(1948—):男,大埔县人,韶关市技师学院退休高级讲师。
93
史海勾沉
后迁居黄冈,裔孙登贤书者凡八九人。
”[4]
康熙朝《潮州府志》和《饶平县志》、民国《大埔县志》这三志的余英传略都基本上是照抄顺
治《潮州府志·余进士传》。
(5)仅乾隆《潮州府
志》所记略有不同。
[6]陈沅《饶平县志补订》则基本照录《潮州府志·余进士传》[7]。
综观《余英墓志》和顺治朝以来的府州县志,它们对余英的记述虽有所不同,但在记余英为元至元间进士这一点上则是一致的。
然而,经过认真查考,我们发现,所谓余英是元至元间进士的记述,不过是以讹传讹而已。
据《余英墓志》记载,余英出生于1257年四月,卒于1322年五月,享年六十六。
《余英墓志》是由余英后人余吉“会同合族”重修余英墓时所修撰,墓志中对死者生卒年的记述应该是可信的。
所见府、县志均无关于余英生卒年的记述。
我们现在也只能相信该墓志对余英生卒年的记录。
元世祖忽必烈和元惠宗(也称元顺帝)都曾以“至元”作为年号。
1264—1294为元世祖“至元”时期,1335—1340为元惠宗“至元”时期(有人称之为“后至元”时期)。
从余英的生卒年来看,余英所在的“至元”时期只能是元世祖“至元”时期。
乾隆《潮州府志》卷二十六“选举表上”就将余英中进士的时间列于元世祖“至元”时期;陈沅《饶平县志补订》也明说余英是“元世祖至元间”进士[8]。
然而,据《元史·选举志》所记,这一时期并未进行过科举考试。
元世祖虽曾有过举行科举考试的打算,并令人设定“选举之制”,然而,“事未果行。
至仁宗延祐间,始斟酌旧制而行之。
”[9]
据《元史》记载,进士考试仅举行了十五六次
[10]。
最早一次是在元仁宗延祐二年,最后一次则
在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丙午,1366)。
而余英生前有可能参加的不过以下三次:
1.延祐二年乙卯科(1315年二月会试,三月廷试)。
2.延祐五年戊午科(1318年正月会试,三月廷试)。
3.英宗至治元年辛酉科(1321年三月廷试)。
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关于余英是延祐年间进士的材料,加上“延祐”二字与“至元”二字字形上差别甚大,不可能将“延祐”误记为“至元”;因此可以肯定余英不是延祐年间进士。
我们虽然也没有看到有关于余英是至治年间进士的材料,但是,“至治”与“至元”只是一字之差,那么,会不会是前人将“至治”误记为“至元”了呢?是否误记,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断定余英不是至治元年的进士。
因为余英是在至治二年五月初逝世。
如果说余英至治元年中进士的话,那么,余英从当年三月考中进士到其逝世还不到一年半时间。
如此短暂的时间,不可能“历仕至封川节度判官,后迁居黄冈”。
综上所述,余英未参加过进士考试,这是可以肯定的。
2011年12月22日《潮州日报》C2版上有《义救乡亲 好善乐施的余英》一文[11],该文对于余英的进士身份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不是考中进士,而是得到举荐被赐为进士:“适逢元朝廷多次下诏,寻访‘才德高远,深明治道’的有才干之人,以备录用。
因余英声名卓著,又通读书史,众望所归,就被地方向朝廷举荐,赐为进士,并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被派往广东封川(今属肇庆市)任节度判官。
数年后,辞官离任归田。
”
按照《义救乡亲、好善乐施的余英》的记述倒是可以解释余英为什么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却能得到进士的身份。
不过,在当时并未实行科举制度,当时的行政系统中并无“进士”这一项目,不可能有“钦赐进士”之举。
查《元史•世祖本纪》、《元史•选举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无关于元世祖赐地方荐举者为进士的记录。
《元史•本纪》中,延祐二年二月之前根本看不到有“进士”一词。
嘉靖《潮州府志》记录元代得到荐辟者三十二人,乾
产生怀疑:
明万历五年至二十三年(1577—1595)郭裴纂修的《粤大记》记广东元代进士共九人,也无余英在内(九人中潮州府仅一人,即揭阳县人黄点,属元延祐年间进士)。
康熙二十三年《潮州府志》虽在卷之九《余英传》中记余英为“中元至元中进士”,而在卷之七“选举表”中所记元代进士仅三名:揭阳的黄点(注明“延祐间,旧志,见荐辟”)、程乡的陈德兴和饶平的钟元则,却未记余英其人。
还有,《余英墓志》记余英中进士后“敕授封州节度判官”。
查《元史》的《百官志》和《地理志》可知,封州判官只是正八品从官。
如果余英真的是中了进士或被钦赐进士,其职级应该不致如此之低吧?上述府县志中记余英历任至封州判官(该寺后巷”。
②删去“又建义学、修桥梁”和“后迁居黄冈,裔孙登贤书者凡八九人”。
③改“小榕田庄一区”为“小榕田一千五百亩”;改“今祠祀不废云”为“祭祀不绝”。
④将“历仕至封川节度判官”提前到“至元进士”之后。
[7]陈沅《饶平县志补订·余英传》只将乾隆《潮州府志·余英传》的“饶平人”改为“弦歌都浮山人”,“子孙建祠于寺后巷,祭祀不绝”改为“开元寺僧祀为大檀越。
其子孙复于寺后建祠,奉巨遗像祀焉。
”另增加“自明迄清,云礽登科甲、贡辟雍者蝉联不绝云。
”
陈沅(1885—1958):字梅湖,号光烈,广东饶平人,清末秀才。
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室主任。
还担任过广东通志馆编纂。
1925年八、九月间曾任大埔县长。
其知识渊博,著作丰富。
[8]见《饶平县志补订》卷十一“选举”第三页。
[9]见《元史·志第三十一》(即《元史·选举志一》)。
(下转第101页)
[10]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中说:“自延祐年首科乡试以后,元朝政府共举行科举考试十六届。
”(详见该书第八卷第八章第二节”)从《元史·本纪》中我们只查到14科,加上只见于《元史·选举志一》而未见于《元史·本纪》的元统元年(1333)癸酉科,也只有十五科。
待查。
[11]见“潮州日报网”。
作者:余世茂。
[12]乾隆《潮州府志》选举表和“人物志”中有“参之州县志补入”的“正元二年”的“进士”陈士显,“元初
举贤良方正,召对大廷,正元间擢高第,授国子监助教”。
元代并无“正元”这一年号。
选举表中“正元二年”处于“至元”之后,“延祐”之前,也是未实行科举制度之时。
这“擢高第”应理解为列为高等,不应理解为中进士或赐为进士。
网上有饶平陈沅的《(元)陈士显传》。
该传中记陈士显“元贞间(元成宗1295—1297),召对大廷,擢高第,授国子监助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