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赏析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赏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①造口:即皂口,镇名。
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②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
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
⑤可怜:可惜。
⑥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⑦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⑧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⑨鹧鸪(zhè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背景】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
关于此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他说:“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
幼安自此起兴。
”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释及译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原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西南。
清江:赣州和袁江合流之处。
长安:京城的代称。
这里借指宋旧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愁余:即“余愁”。
余,我。
鹧鸪(zhègū):鸟名。
古人拟其鸣声似“行不得也哥哥”。
【大意】
郁孤台下面的清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前流去,水中融合着多少过往行人的眼泪! 我登台遥望西北方向的旧日京城,可惜,连绵不断的山峦挡住了我的视线。
虽然,青山遮住了长安,但终究挡不住这浩浩东流的江水。
天色渐晚,我正满怀愁绪地伫立在江岸上,山深处却传来了阵阵鹧鸪的乱啼声——“行不得也哥哥!”。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原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原文郁孤台②下清江③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④,可怜⑤无数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⑦。
江晚正愁余⑧,山深闻鹧鸪(zh g ū)⑨。
【注释】①造口:即皂口,镇名。
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②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
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梁。
⑤可怜:可惜。
⑥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⑦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挡。
⑧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余也有写作予)⑨鹧鸪(zh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异常凄苦。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究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忧愁,听到深山传来凄凉的鹧鸪声。
【讲解】造口,即造口镇,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
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吏)时,途经造口。
在宋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金兵南下,攻入江西。
隆裕太后由南昌仓皇南逃,金兵一直深入到造口。
作者想起当时人民的苦难,写了这首词,题在墙壁上。
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出,作者怀念中原故土的感情和广大人民是一致的。
它反映了四十年来,由于金兵南侵,祖国南北分裂,广大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也反映了作者始终坚持抗金立场,并为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而感到无限痛苦的心情。
这种强烈的思想,也正是辛弃疾作品中人民性的具体表现。
上片四句在写法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意思是说:郁孤台下清江里的流水呵!你中间有多少逃难的人们流下的眼泪啊!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马乱中流下的眼泪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能够表现出当时人民受到的极大痛苦。
四十年来,广大人民多么盼望着能恢复故土、统一祖国啊!然而,南宋当局根本不打算收复失地,只想在杭州过苟延残喘、偷安一时的生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释、译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六十里处,也称皂口。
郁(yù)孤台:在今江西赣州西南。
清江:指赣江。
行人:指流离失所的人民,这句是追述当年金兵侵扰赣西地区人民受害的惨状。
长安:汉、唐时的都城,此处借指汴京(北宋都城)。
余:我。
鹧鸪(zhè gū):一种鸟名,叫声似说“行不得也”。
【大意】
郁孤台下清江的水啊,中间流淌着多少流离失所的百姓的眼泪。
向西北眺望故都,唯见莽莽的群山。
莽莽群山,重峦叠嶂,毕竟挡不住江水东去。
我在傍晚的江边,心头愁云密布,耳边只听到深山鹧鸪的悲鸣。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注释赏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郁孤台下面流着的清江的江水,其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zhè)鸪(gū)。
(愁予一作:愁余)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愁余:使我发愁。
无数山:很多座山。
鹧鸪:鸟名。
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
”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
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
《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
造口,词境之核心也。
“中间多少行人泪。
”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
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
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原卷版)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35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注释赏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郁孤台下面流着的清江的江水,其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zhè)鸪(gū)。
(愁予一作:愁余)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愁余:使我发愁。
无数山:很多座山。
鹧鸪:鸟名。
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
”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
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
《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
造口,词境之核心也。
“中间多少行人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翻译、解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代: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一作:愁予)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发愁。
无数山:很多座山。
鹧鸪:鸟名。
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创作背景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至1176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昼夜奔腾的滔滔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
”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
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
《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爱国诗: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及赏析爱国是炎黄子孙的不解情结,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自古以来,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的教诲不知影响了多少文人墨客,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告诫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爱国诗: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代: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
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注释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⑶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⑸愁余:使我发愁。
(6)无数山:很多座山。
(7)鹧鸪:鸟名。
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创作背景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成就
作为宋词创作中取得最高 成就的作家,辛弃疾被称 为“词中之龙” ;而他 的词,也被评价为“龙腾 虎掷。
古诗朗诵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yù gū tái xià qīng jiāng shuǐ qīng shān zhē bú zhù
郁孤台下清江水,
zhōng jiān duō shǎo xí rén lèi ng
青山遮不住,
bìjì dōng liú qù ng
中间多少行人泪。
xī běi wàng cháng ān
பைடு நூலகம்
毕竟东流去。
jiāng wǎn zhèng chóu yú
西北望长安,
kě lián wú shù shān
江晚正愁余,
shān shēn wén zhè gū
可怜无数山。
山深闻鹧鸪。
诗词注解
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 “隆 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这里指沦于敌手的 宋国都城。 可怜:可惜。 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 哥”,啼声凄苦
名句赏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 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 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公元1129年 (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 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 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仍未收复, 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 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 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 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 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 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 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 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 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 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 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 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 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 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 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 起用,不久病卒。
背 景
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 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关于 此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几句话非 常重要,他说:“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 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当时辛弃 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 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 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 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词 牌
【菩萨蛮】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 词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 《花间意》、《重叠金》等。此调原出外 来舞曲,唐苏鹗《杜阳杂编》:“大中初, 女蛮国入项,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 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 文士亦往往声其词。于是《菩萨蛮》就成 了词牌名。小令,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 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紧 促转低沉。
诗句译文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郁孤台下这赣江 的流水,水中有 多少逃难的人的 眼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抬头眺望西北的 长安,可惜只见 到无数的青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但青山怎能把江 水挡住,浩浩江 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江边夜晚我正满 怀愁绪,听到深 山传来声声鹧 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