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 7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吴(PPT)4-2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 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必 然会表现出物质的性质
化学性质
1、定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 的性质。 举例:木材能燃烧; 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2、包含内容:
生成二 氧化碳 气体
产生沉淀
产生气体
燃烧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 ▲ ▲ ▲
蜡烛燃烧产 物使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
有其他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 1、特征: 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 任何物质的燃烧、铁生锈、动植物呼吸、 2、实例: 酿酒、酿醋、食物腐烂、 火药爆炸等。
思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何联系?
6、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水变水蒸气 C.煤燃烧
A )。
B.氢气燃烧 D.铁生锈
7、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B )。
A.蜡烛燃烧;蜡烛熔化
B.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C.空气液化;液态空气汽化
D.铁生锈;铁被酸腐蚀
8、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D ) A.变化中火星四射 C.有大量热放出 B.有发光现象
5、信息阅读: 用小刀将某金属切下一小块投入水中,它浮在水面上, 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放出气体。此金属在水面上急速 转动、发出嘶嘶的声音,并立刻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 小球,过一会儿小球逐渐变小,最后完全消失。请归纳出 这种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密度比水小; 熔点低; 硬度小; 银白色固体; 物理性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放出气体, 化学性质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定义 实例 区别
一 区别
燕祝课堂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 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 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
一 区别
燕祝课堂
定义
常见现 象
本质区 别
实质
联系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物质的状态、形状、位置、能量可能发生变化,可能 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
化学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 热、发光等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分子和化学式没变是物理变化,变了的是化学变化
可燃性、氧化性、还性、稳定性、 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注意:1.描述性质常用词:能、会、难、易、可 等。 2.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应性质。
A 物理变化
二 例题
B 化学变化
C 物理性质
D 化学性质
1.铁能在潮湿空气中生锈 3.食物腐坏 5.火药爆炸 7.酒精能够燃烧 9.铝能与酸反应 11.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2.铁杵成针 4.灯泡发光 6.轮胎爆炸 8.酒精燃烧. 10.通常状况下,水的沸点是100℃ 12.高粱酿酒
燕祝课堂
燕祝课堂
燕祝课堂QQ交流群:565264485
第四章第七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版权全部@新世纪教育网第七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材剖析本节是全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是科学研究的两种最重要的运动形式,也是对前方学习过的各样变化和性质的初步归纳。
对初一学生来说,教课要求不可以太高,有些内容在后续课中持续学习。
应在调换全体学生参加学习、投入实验、踊跃思虑、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己形成观点,而不用对化学性质的判断作过深的解说。
教课目的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说出划分这两种变化的依照。
知道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说出划分这两种性质的依照。
2、察看现象、剖析问题、以及建立学为所用的意识。
3、经过小组实验养成操作规范、勤于思虑的科学态度及拥有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通过划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习求同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
教课要点和难点要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观点成立和理解难点:对化学性质的理解协助学具水、木炭、氧气、蜡烛、生锈的铁块、铁、试管、玻璃片、白炽灯、磁铁、投影仪、投电影、火柴等学习方法采纳设置适合情形发问,指引学生踊跃思虑、议论。
以学生实验为主,全体参加,师生共同商讨。
板书设计第七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物质的变化依照变化前后有无新物质生成能够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余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依照性质能否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能够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沸点、熔点、凝结点、硬度、密度、发光、发热等。
化学性质:一定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酸碱性、可燃性等。
教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问题议论 ]1、一部分学生依据经验做出判断,一部分学生1、什么是物质的“变化”?举例说明。
查阅《现代汉语字典》,学生会举出好多例子。
我们认真察看以下常有现象的变化。
变化:事物在形态上或实质上产生新的情况。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这些性质是能被感观感知或利用仪器测知的。
2、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一、本质不同
1、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或是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二、特点不同
1、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属于统计物理学范畴,即物理性质是大量分子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不是单个原子或分子所具有的。
例如:物质的颜色是大量分子集体所具有的性质,是单个分子所不具有的。
2、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的特点是测得物质的性质后,原物质消失了。
如人们可以利用燃烧的方法测物质是否有可燃性,可以利用加热看其是否分解的方法,测得物质的稳定性。
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氧化性、还原性、各类物质的通性等,都属于化学性质。
扩展资料:
物理性质的研究方法
通常用观察法和测量法来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如可以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熔点和溶解性;可以闻气味(实验室里的药品多数有毒,未经教师允许绝不能用鼻子闻和口尝);
也可以用仪器测量物质的熔点、沸点、密度、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和挥发性、吸附性、磁性。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变化: 描述的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的过程. 例如:撕碎纸张、镁条燃烧;
性质: 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 例如:纸张能撕碎、镁条可以燃烧; 铁丝在潮湿空气中会生锈
性质决定着变化,变化又体现了性 质.
1、定义: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大气压强:大气层受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离 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越稀薄,那 里的大气压强也越小
标准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不是固定不变的, 我们把101.325KPa的压强规定 为标准大气压强
密度: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课堂练习:
1、判定下面变化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A、铁的生锈 B、食物变质 C、空气液化 D、矿石粉碎 E、海水晒盐 F、纸张燃烧 G、铁矿石炼成钢铁 H、灯泡通电发热发光 I、人工降雨 J、酒精挥发 K、燃放烟花 L、氢气球被针扎爆 M、炸弹爆炸 C、D、E、H、I、J、L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 A、 B、F、G、 K、M 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 2、判定下面变化过程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A、镁带能燃烧 B、镁带是银白色金属 C、纸张能撕碎 D、铁丝会在潮湿空气中生锈 E、铝丝很软 F、碱式碳酸铜受热会分解 A、D、F 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 B、C、E
2、特性:
铁丝、铝丝--------硬度 盐水、糖水--------味道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 点、密度等都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3、相关物理概念: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熔点:物质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力叫压强 单位:帕斯卡 ,符号:Pa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天然气!
哪些是描述天然气发生的变化?
天然气是世界上继煤和石油之后的第三大能源。主 要存在于油田气、气田气、煤层气、泥火山气和生物生 成气中,也有少量出于煤层。密度约0.65g/L,比空气轻, 无色、无味。压缩和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液态。能燃 烧,因为它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燃烧时产生明亮的淡蓝 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
哪些是描述天然气具有的性质?
天然气,世界上继煤和石油之后的第三大能源。主 要存在于油田气、气田气、煤层气、泥火山气和生物生 成气中,也有少量出于煤层。密度约0.65g/L,比空气轻, 无色、无味。压缩和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液态。能燃 烧,因为它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燃烧时产生明亮的淡蓝 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
2、用嘴通过玻璃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可以发现石灰水变得浑浊不清,这个变化是物 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蜡烛会燃烧,蜡烛在燃烧”,文中指的是蜡烛的( B ) A、前者指化学变化,后者指化学性质 B、前者指化学性质,后者指化学变化 C、前者指物理变化,后者指化学性质 D、前者指物理变化,后者指化学变化
出现水雾。这两个过程发生的变化( C )。
A.都是物理变化 B.都是化学变化 C.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D.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 3. 炒锅通常是用铁制成的,这主要是利用
了铁的什么性质?这些性质是物理性质 还是化学性质?
炒锅用铁制成,是利用铁具有 较高的熔点和良好的导热性能, 铁的这些性质不需要物质发生 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 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酸性、碱性、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等。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哪些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哪些注意细节的把握。
中考化学的重中之重就是细节,中考中许多女生的成绩要比男生高,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女生比较细心。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化学知识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应用物理性质:1. 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2. 实例:在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3.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
化学性质:1. 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化学性质只能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判断是“性质”还是“变化”: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就”等词语,往往指性质,若叙述中有“已经”,“了”,“在”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变化。
有关描述物质的词语:1. 物理性质:(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压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密度物质在单位体积上的质量叫密度,符号为p。
(5)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性跟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6)潮解物质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
如固体、NaOH,精盐在空气中易潮解。
《物理化学第4版》第四章4-2 偏摩尔量ppt课件

def
V nB
T
,
p,n
CB
VB 的物理意义可理解为:在等温、等 压以及除B 物质的量 nB 之外其它组分物 质的量保持不变条件下,V 随 nB的变化 率.
4
也可以理解为:在T、p条件下, 向一个包含物 质的量无比巨大的系 统中加入 1mol 物质B 引起的系统体 积 V 的变化。
例如: 25℃和p, 向一大池某浓度的乙 醇水溶液中加入1mol的水(18.0cm3), 而整池溶液的体积增大了17.3cm3 ,则此 时水的偏摩尔体积为17.3 cm3mol-1。
V2/cm3mol-1=(V/n2)T,p,n1 =234.69[(b/b) -0.07]
b2=0.05 molkg-1时, V2/cm3mol-1= -1.39
20
V=n1V1+n2V2 V1/cm3mol-1= (V-n2V2) /n1 1000g水中, n2=b21kg=0.05mol; n1=1000g/18.02 gmol-1=55.49mol,
例如乙醇水溶液的体积为: V=n乙醇V乙醇+n水V水
12
单组分系统中,体积对物质的摩尔体 积具有加和性,
多组分系统的体积对物质的摩尔体积
不具有加和性,V混合 nB V*m,B, 对偏摩
尔体积具有加和性。
13
集合公式同样适用于任一广延性质。如: U = nB UB ; H = nB HB ; S = nB SB ; A= nB AB ; G = nB GB ;
偏摩尔量在少数情况下可能为负值。 例如当质量摩尔浓度小于0.07 molkg-1 时,向MgSO4稀溶液中继续加入 MgSO4,系统的体积不增大却减小, 对应MgSO4的偏摩尔体积小于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还有分生组织,其中的细胞经过反复地分裂,产生大量的细胞。这些细胞中大部分停止分裂而分化成各种组织;小部分则保留为分生组织。 生态作用编辑 陆生植物和藻类所行使的光合作用几乎是所有的生态系中能源及有机物质的最初来源。光合作用根本地改变了早期地球大气的组成,使得有%的氧气。动物 和大多数其他生物是;祛斑 https:/// 祛斑 ; 好氧的,依靠氧气生存。植物在大多数的陆地生态系中属于生产者,形成食物链的基本。 许多动物依靠着植物作为其居所、以及氧气和食物的提供者。 陆生植物是水循环和数种其他物质循环的关键。一些植物(如豆科植物等)和固氮菌共演化, 使得植物成为氮循环重要的一部分。植物根部在土壤发育和防止水土流失上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 分布 植物分布在全世界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大气层的底部,随着不同气候区而有不同的数量,其中有一些甚至生长在大陆棚极北端的冻土层上。在极南端的南极上,植物亦顽强地对抗其凛冽的环境。
植物通常是它们栖所上主要的物理及结构组成。许多地球上的生态圈即以植被的类型而命名,因为植物是此些生态圈中的主要生物,如草原和森林等等。它 们通过遗传分化和表型可塑性来适应不同环境。 生态关系 食虫植物——捕蝇草 食虫植物——捕蝇草 许多动物和植物共演化,例如:许多动物会帮助花授粉 以交换其花蜜;许多动物会在吃掉果实且排泄出种子时帮到植物散播其种子。适蚁植物是一种和蚂蚁共演化的植物。此类植物会提供蚂蚁居所,有时还有食 物。作为交换,蚂蚁则会帮助植物防卫草食性动物,且有时还会帮助其和其他植物竞争。蚂蚁的废物还可以提供给植物做有机肥料。大部分植物的根系会和 不同的真菌有互利共生的关系,称之为菌根。真菌会帮助植物从土壤中获得水份和矿物质,而植物则会提供真菌从光合作用中组成的碳水化合物。一些植物 会提供内生真菌居所,而真菌则会产生毒素以保护植物不被草食性动物食用。高羊茅中的Neotyphodium coenophialum即为一种内生真菌,其在美国的畜牧 业造成了极严重的经济伤害。许多种类型的寄生在植物中亦是很普遍的,从半寄生的槲寄生(只是从其寄主中得取一些养分,但依然留有光合作用的叶子) 到全寄生的列当和齿鳞草(全部都经由和其他植物根部的连结来获取养分,所以没有叶绿素)。一些植物会寄生在菌根真菌上,称之为菌根异养,且因此会 像是外寄生在其他植物上。许多植物是附生植物,即长在其他植物(通常是树木)上,而没有寄生在其上头。附生植物可能被间接地伤害到其宿者,经由截 取
请看以下几种变化
物质变化
冰山消融 钢铁生锈 电热丝升温 木炭燃烧
变化现象
状态从固态变为液态
体积变小
颜色:白色
无色
有新物质:铁锈生成
颜色:银白色 红棕色
块状
粉末状
温度从低到高
颜色:灰黑
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亮度:变亮了
发出耀眼的白光
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 集气瓶变热,温度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