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新学案(附带答案)

合集下载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Word版含解析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Word版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1955年,《人民日报》社论说:“不少的美术家为了强调人民生活中的光明和快乐,显然把生活简单地美化了,使生活过多地成为节日的天真的狂欢,而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的表现。

”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A.艺术家深入理解“双百”方针B.党强调文艺要宣扬社会建设精神C.科学和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D.“左”倾错误严重摧残文艺发展【答案】B2.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这一方针A.是团结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纽带B.基本得到了长期持续贯彻C.反映了无为而治、放任自由D.保证了艺术学术持续繁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有利于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是团结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纽带,故A项正确;“文革”时期,“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故B、D两项错误;“双百”方针是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并不是放任自由,故C项错误。

3.1956年初,有位在中国讲学的苏联学者向中国陪同人员谈到他不同意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孙中山世界观的论点,有人提议把这一事件通报给苏联驻华大使尤金。

毛泽东坚决不同意这样做,并于1956年2月就此事给有关中央领导写信批复。

该事件反映出A.当时毛泽东提倡“百家争鸣”B.毛泽东思想的地位遭到了某些质疑C.新中国文艺界政治色彩较浓D.建国之初的民众并未赞同百家争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材料中毛泽东允许苏联学者在孙中山世界观的论点上与他有不同见解,体现了学术上自由争论的思想,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学术思想而不是文艺界,故C项错误;“有人提议”并不代表民众并未赞同百家争鸣,故D项错误。

4.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业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业Word版含解析

课后训练基础巩固1.下图所示邮票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提出的背景包括()①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已经消失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③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④知识分子还未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中共中央提出“双百”方针是在()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3.“双百”方针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自由”,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文艺在形式风格上可以自由发展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讨论C.文艺创作和批评的自由D.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自由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中的“百花齐放”主要针对()A.政治领域B.学术领域C.艺术领域D.经济领域5.1957年2月,中央实验歌剧院在北京上演了古典歌剧《茶花女》,这是第一次将西方古典名剧全本在新中国公演。

这主要是因为()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C.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D.“双百”方针的提出与实施6.爷爷讲,在那段日子里,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这样看美国大片。

“那段日子”的文化生活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劳动改造B.传统戏剧群众基础比较广泛C.“左”倾错误的影响D.文艺界“双百”方针难以推行7.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事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样板戏”几乎长期独占了文艺舞台B.“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C.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实行文化专制D.文艺界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8.观察下图,判断这部电影最早发行的时期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B.20世纪70年代初C.20世纪80年代初D.21世纪初能力提升9.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这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在其鼓舞下,科学和文艺工作者步入了又一个春天。

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欣欣向荣。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1(人教版必修三)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1(人教版必修三)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学法指导1.“双百”方针2.几点提示(1)本课要求: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了解“双百”方针的曲折发展历程。

(2)准确理解“双百”方针的内涵:指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在文学艺术上可以有不同风格,不同形式,可以自由发展;在学术上可以有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总之,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不同意见的自由。

当然要注意,这个自由是在宪法之下的,在社会主义方向之下的。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分析1.“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需要进一步调动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②关于知识分子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3)地位:“双百”方针不仅是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4)内涵①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②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

A.在自然科学工作方面,比如,在某一医学、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签,……就是不自由的表现。

B.在文学艺术工作方面,限制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等,这种限制就是不自由的表现。

C.对批评工作来说,就是批评的自由和反批评的自由。

③文艺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此来指导文学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工作。

2.“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1)“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优化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20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基础达标1.1956年,为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领域的繁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方针是(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B.“另起炉灶”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答案:D2.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

该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是(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C.“文革”期间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答案:A3.(改编题)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旨在( )A.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B.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C.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D.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双百”方针中的“百花齐放”针对文学艺术领域,故选D 项。

答案:D4.(2019·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 “我们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

”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大跃进” B.“八字”方针C.“文化大革命” D.“双百”方针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应该给予自由的空间,这与“双百”方针的内涵一致,故选D项。

答案:D5.(2019·佛山第二次质检)以下最能体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方向的是( )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办好样板戏,服务工农兵”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联系所学可知“文革”时期“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样板戏”一统天下,故选D项。

答案:D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D.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含解析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1953年艾青在《谈中国画》一文中提出了“新国画”概念。

该文发表后,许多人撰文表示反对,然而这些反对文章却并未公开发表。

3年后,《文艺报》刊登了俞剑华、刘桐良等批判《谈中国画》的文章。

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C.“双百”方针的提出D.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文艺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故C项正确。

2.某同学搜集的下列语句中,最能体现“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茶馆》剧照3.观察右图,图中的作品创作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56年“双百”方针的影响下出现的新作品,故选B项。

4.“1956年‘双百’方针刚刚提出时便立见成效,那时候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

”这反映出“双百”方针( )A.开创了文艺创作新思路B.树立了艺术创作新形式C.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宗旨,在“双百”方针的影响下,出现了各种新的作品和新的探索,这些都属于创新的范畴。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5.某班学生李可的爷爷说:“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我们只能看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影片,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片,看韩剧等,丰富多彩。

”爷爷说的“那段日子”是指(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反右斗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李可的爷爷只能看到的影片属于八大“样板戏”,因此“那段日子”应该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

故选C项。

6.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艺术成就。

该时期应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B.全面建设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以后,在改革开放后,由于恢复了“双百”方针,我国的科技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Word版含解析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观察下图中毛泽东的手迹。

毛泽东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这一口号的?该口号有何重大作用?提示: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已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如何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成为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用:成为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发挥指导作用。

课标要求: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随着________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2)党中央提出让________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________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

3.内涵在____问题上“百花齐放”,在____问题上“百家争鸣”。

“百”指多,即允许多种学术观点和多种艺术形式同时存在;“鸣”和“放”是有限制的,前提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的范围内。

二、曲折的实践历程1.初期实践的效果(1)文学艺术界的许多作家、艺术家,扩大生活视野,开拓新的题材和____,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______________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出色的文学艺术作品有老舍的《____》、郭沫若的《蔡文姬》、____的《青春之歌》等。

(2)____大量增加,原有的刊物质量也有提高,版面扩大。

2.贯彻过程中的曲折(1)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革”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____问题,甚至上升为________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作者多被划为“____”或“反动学术权威”,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2)________和________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文艺的春天(1)背景:①“文革”结束后,清算了极“左”路线,党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________,贯彻“双百”方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导学案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A:梳理双基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3.内涵:“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4.表现:老舍的《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二、曲折的年代1.背景: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遭到批判。

2.文艺方针:将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是阶级斗争。

3.影响: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都受到政治批判。

百花凋零,科苑荒芜。

三、文艺的春天1.背景(1)“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极“左”路线。

(2)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指出艺术要为人民服务。

(3)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讲”“四美”。

2.内容(1)文学作品:反映“文革”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出现。

(2)影视作品:《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3.结果:中国文艺再次繁荣,走向世界。

B . 精讲例题[例1] “双百”方针提出的根本目的是()A.繁荣社会主义文化B.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C.完善社会主义制度D.让各种思想自由辩论[例2] 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即在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B.学者于宪法范围内在学术上有独立思考、创作、批评、辩论的自由C.实施过程历经曲折,是个长久的指导方针D.与二千多年前“百家争鸣”的本质相同[例3]“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是( )①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意识形态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逐渐突出③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折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例4]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一个很大特点是“自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练习题带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练习题带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练习一、选择题1.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

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A.“百家争鸣”的方针B.“百花齐放”的主张C.“文化革命”的观点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毛泽东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

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下面对这两个时期的“百家争鸣”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当时科学文化发展的指导方针,并促进了文化的发展②前者是一种社会现象,与当时社会巨变有密切的关系,后者是我党的指导方针③前者有多个阶级、阶层参与,后者只允许在宪法范围内争鸣④两者都促进了社会的巨变,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A.①②③④ B.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3.“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

该讲话( )A.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4.“它是20世纪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

”这一文艺形式()A.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落实B.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C.是当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D.被奉为文艺工作者占领舞台的典范5.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

……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

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A.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C.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D.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6.1949年6月16日,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右上角的报头是由民盟副主席章伯钧的妻子李建生填写的四个黑顿顿的颜体楷书;后由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元旦报头替换成沈钧儒题写的红彤彤似有欧体风格的行楷;1967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要求】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课标解读】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了解“双百”方针的曲折发展历程。

◆【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了解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文艺作品。

◆【学习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模块链接】必修Ⅰ第必修Ⅱ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法导航】.“双百”方针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双百”方针的提出的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1956年初,基本完成。

(3)党中央提出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双百”方针的提出:(1)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的方针。

3、结果:(1)“双百”方针提出后,和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代表人物及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二、曲折的年代1、“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1)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问题。

(2)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1)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2)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3)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4)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5)结果:和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1、出现的背景:(1)“”结束。

(2)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

(3)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繁荣的表现:(1)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伤痕文学”。

(2)以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4)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典例剖析】●【典例】1.党在总结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时,明确要处理好( )①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②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③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④坚持贯彻“双百”方针的关系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D.②③④剖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也可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此题的答案为A。

【拓展题】党在总结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时,明确要处理好的最基本的关系是( )A.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 B.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C.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D.坚持贯彻“双百”方针的关系【典例】2.下列关于新中国“百家争鸣”与战国的“百家争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与战国的“百家争鸣”都是表现在学术问题上的争论B.都是学者在学术上完全自由放任的批评、辩论C.实施过程历经曲折,最终走向了思想的“大一统”D.与二千多年前“百家争鸣”的所反映的阶级本质不同前的“百家争鸣”的背景是战国时期,之所以“百家争鸣”,是因为周王室的衰微,特别是奴隶制度的崩溃而导致了新思想观点的萌动,是并无政府的系统组织与引导的,其本质内涵、实施过程、结果等与今天的“百家争鸣”方针是截然不同的。

【答案】:D●【易混易错点辨析】●例1.“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百花齐放。

”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A.春天是指伟大新中国的建立 B.文艺学术思想可以自由发表C.无论什么思想都可以自由传播D.坚持百花齐放对社会主义发展有利例2.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对此过程认识、评价不正确的是() A.正确的科技文化政策可以推动其发展 B.要想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必须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C.学术问题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当作政治问题来对待D.社会安定、政治经济繁荣有利于科技文化发展史学园地例3.“双百”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与其不符的是()A.它吸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与文化发展的经验 B.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C.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D.不仅影响到国内,还深刻的改变了世界例4.下列对“双百”方针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4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的B.毛泽东曾经多次阐述这个方针,并强调必须实行这个方针C.毛泽东强调它是一个基本性的、暂时性的方针 D.中宣部部长曾经代表中央作关于“双百”方针的报告●【基础测评】●1.“双百”方针重新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始于( )A.反右派斗争开始后B.“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C.“文化大革命”结束后D.改革开放开始后2.双百方针提出的重要前提是()A.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社会仍存在各种社会矛盾C.国家发展经济文化的需要 D.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对“双百”方针的提出反响最强烈的是()A.工农群众B.城市人民 C.知识分子D.民主人士4.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5.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与科学研究工作没有任何关系B.是中共领导文艺的基本方针C.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D.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6.对“双百”方针理解正确的是()A.是我们要坚持的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B.这个方针一直被贯彻执行C.文革后立即被恢复 D.主要是在理论界的方针7.“双百方针”提出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文学艺术发展 B.团结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C.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 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客观需要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艺创作的主旋律是()①讴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②颂扬社会主义建设③批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④歌颂伟大领袖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9.关于“文革”期间文艺事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样板戏长期占据戏剧舞台 B.“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破坏C.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实行文化专制D.文艺界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10.下列作品属于贯彻“双百”方针后的有()①老舍的《茶馆》②郭沫若的《蔡文姬》③杨沫的《青春之歌》④赵树理的《三里湾》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知能提升】●1.社会主义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 C.推陈出新 D洋为中用,古为今用2.毛泽东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

他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

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

这发言应该是( )A.《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到的C.《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到的 D.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时提到的3.老人们回忆当时的景象用戏言来表示:“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该时期最可能是在( )A.反右斗争扩大化中B.“文化大革命”中 C.1958年大跃进中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4.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两者的共同宗旨是(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C.提高人民群众文艺水平D.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5.史学家费正清《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A.维护了民主法制和社会公正 B.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C.使文艺界出现了八大“样板戏” 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6.某班学生高冉的爷爷说:“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我们只能看到这些(下列)影片,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片,看韩剧等,丰富多彩。

”爷爷说的那段日子是指(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新中国成立前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7.1980年,中断17年的电影“百花奖”恢复举办。

选票是随《大众电影》发出的,每本只有一张选票,不少工厂、学校、机关团体、两千人中只有一两份《大众电影》。

评选结果是:故事片《吉鸿昌》得票14万张,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得票21万张,美术片《哪吒闹海》得票42万张。

这种情况主要反映了( )A.“百花奖”促进了《大众电影》的销售 B.人们相对更喜欢美术片C.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 D.电影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8.(2009海南历史卷,22)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C.提高人民群众水水平D. 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