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1基因在小麦BNS雄性不育系和自身转换系中的差异表达
基因表达与调控

假设某一基因的表达受一种调控蛋白质(regulator protein)控制,只有在调控蛋白质与该基因的启动子位点结合时,这个基因才能表达。如果这个基因的启动子位点发生突变,调控蛋白不能识别这个位点,也就不能转录形成RNA,基因就不能表达(图8-3)。 如基因的启动子发生突变,使得调控蛋白不能识别启动子结构,该基因就不能表达;只影响基因本身的表达, 而不影响其它等位基因的调控突变。 调控蛋白发生突变,不能与某基因的启动子结合, 还会影响到与该调控蛋白结合有关的所有等位基因位点 表达。
3. 激活子: 激活子(transcription activator):是一种与强化子结合的蛋白质,属于一种转录因子。 正激活子包括: 真激活子:与转录复合体接触激活转录; 抗阻遏物激活子:改变染色质结构(染色质重建) 与转录因子结合来提高转录效率。 负激活子:抑制转录的因子。
一些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呈现活跃状态,为组成型表达,称为看家基因(house keeping gene)。 另一些基因则在不同细胞或组织中呈现高度表达,受到一定的调控,称为特异表达基因。
启动子和转录因子: 启动子(promoter): 转录因子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位于基因上游某一固定位置,紧接转录起始点,是基因一个组成部分。 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 :激活真核生物基因转录的一系列蛋白质。
一、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
、转录水平的调控: 负调控:细胞中阻遏物阻止基因转录过程的调控机制。 阻遏物与DNA分子结合阻碍RNA聚合酶转录使基因处于 关闭状态; 正调控:细胞中激活子激活基因转录过程的调控机制。 诱导物通常与蛋白质 结合 形成一种激活子 复合物 与基因启动子 DNA 序列结合 激活基 因起始转录 使基因处 于表达的状态。
遗传学_复旦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遗传学_复旦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关于Agouti小鼠,以下描述错误的是?答案:当ASP编码基因的调控元件发生低甲基化,可关闭基因表达,小鼠呈现黑色,并发症减少。
2.有些基因并非与其他基因协作,而是直接影响其他基因的功能,导致表型效应改变,这些基因被称为?答案:修饰基因3.相比正常二倍体,增加了一条染色体的个体(染色体组成为2n+1)称为?答案:三体4.由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推测,以下哪个群体不属于平衡群体?答案:AA(20%); Aa(60%); aa(20%)5.乌龟的性别是由受精卵的孵化温度决定的,这种性别决定方式是属于?答案:环境性别决定6.以下关于关联分析的描述,错误的是?答案:有关联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一定存在连锁关系。
7.平衡致死系是利用__________片段抑制交换,从而保证杂合状态在世代传递中不发生分离。
答案:倒位8.以下孟德尔遗传模式中,哪一种最符合“双亲表型正常,子女发病率为25%,且没有性别分布差异”这一特点?答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9.常染色体上,半同胞婚配的近交系数为?答案:1/810._______指的是具有两个着丝粒的变异染色体。
答案:双着丝粒染色体11.马和驴杂交,得到的骡可育性极低。
这种现象属于?答案:受精后生殖隔离12.缺失造成的弧状结构的内部是______的染色体部分。
答案:正常13.真核生物基因的编码序列在染色体上的排列特点是?答案:不是连续排列的14.已知A与a、B与b、C与c这三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
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答案: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15.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中,野生型等位基因相对突变基因完全______,杂合子Aa表现为_____型。
答案:显性;野生16.1961年,法国分子生物学家Jacob和Monod提出了________,说明了大肠杆菌在环境因素的调控下,如何在转录水平改变结构基因的表达。
小麦成熟胚和幼胚脱分化过程中MADS及靶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的开题报告

小麦成熟胚和幼胚脱分化过程中MADS及靶基因的
差异表达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小麦种子成熟胚和幼胚的发育过程受多种因素调控,其中MADS-box家
族基因的作用尤为重要。
此前的研究表明,MADS-box基因能够调节种子的发育和生长,参与调控种子贮藏蛋白、淀粉和脂肪酸物质的积累、种
皮分化及脱水适应等过程。
但针对小麦成熟胚和幼胚中MADS-box基因
的表达调控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为深入研究MADS-box基因与小麦种子
发育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利用RNA-Seq技术对小麦成熟胚和幼胚的转录组进行测序,比较不同发育期胚囊内MADS-box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筛选差异
表达的MADS-box基因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验证,研究MADS-box基因在小麦成熟胚和幼胚中的表达模式、调控机制及其
可能的靶基因。
同时,应用qRT-PCR技术对分子实验结果进行验证,深
入探究MADS-box与小麦种子发育的关系。
三、预期结果
通过对小麦成熟胚和幼胚的转录组测序和差异基因分析,挖掘出在
种子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MADS-box基因。
进一步研究MADS-box基因对小麦种子发育中关键代谢途径及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探究其可能的功能。
为小麦种子发育过程中基因的变化规律和调控机制
提供新思路及理论支持,增加了对小麦种子发育的认识。
2021植物花粉败育相关因素综述范文1

2021植物花粉败育相关因素综述范文 摘要: 雄蕊心皮化、雄蕊受损和花粉发育异常等多种因素都可以导致植物雄性不育,形成败育的花粉粒。
综述了在雄性不育中植物花粉败育与呼吸作用、膜脂过氧化、物质代谢和小RNA等的关系。
关键词: 花粉败育;呼吸作用; 膜脂过氧化; 物质代谢; 小RNA; Abstract: Manyfactors, such as pistillody of stamens, damage of stamens and abnormal pollen development, can lead to male sterility in plants and the formation of abortive pollen gr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len abortion and respiration,membrane lipid peroxidation, material metabolism and sRNA in male sterile plants was reviewed. Keyword: pollenabortion; respiration; membrane lipid peroxidation; material metabolism; sRNA; 在对玉米、水稻、小麦和油菜的研究中都有雄性不育的报道[1,2,3,4]。
雄蕊心皮化、雄蕊受损和花粉发育异常等多种因素都可以导致植物雄性不育,形成败育的花粉粒[5]。
目前,基于大量的研究发现,导致花粉败育主要与线粒体的呼吸作用异常、膜脂过氧化、物质代谢紊乱和小RNA功能异常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1、植物花粉败育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在雄性不育系中,与呼吸过程有关的酶类活性普遍低于保持系,表明雄性不育系中花药的呼吸作用受到了抑制,使得能量平衡被打破,这是不育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6]。
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和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研究

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和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研究秦志列;梁玉龙;刘丽华;李宏博;张风廷;娄鸿耀;李翰霖;赵昌平;张胜全【期刊名称】《麦类作物学报》【年(卷),期】2024(44)4【摘要】为了解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和BS1086的育性恢复状况,评估恢复系人工定向改良对其恢复能力的效果,在不育生态区对以55份定向改良的恢复系和33份非改良恢复系(常规小麦)为父本配制的杂种一代的结实率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BS366和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变化范围为15.42%~140.34%和20.28%~119.07%(国际法),平均结实率分别为73.02%和72.21%,二者差异不显著,说明2份母本的育性恢复能力差异不显著。
BS366和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主要分布于40%~110%和60%~100%间,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分布更为集中。
BS366和BS1086与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平均结实率分别为84.45%和78.97%,与非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平均结实率分别为53.97%和60.95%,改良父本的平均恢复力高于非改良父本,表明定向改良有利于提高恢复系的恢复力。
BS366和BS1086与相同父本的杂种一代结实率差异在-41.66%~61.93%之间,表明相同父本对不同母本的育性恢复力存在差异。
BS366和BS1086与相同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中有61.82%的结实率差异分布于-10%~20%之间,与相同非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中有51.52%的结实率差异在-30%~0%之间,表明同一改良父本对不同母本的育性恢复力差异小于非改良父本。
BS366与14份父本、BS1086与7份父本的杂种一代结实率高于对照,其中父本14YH261、14YH551、SD036与2份母本杂种一代的结实率均高于对照,说明具有可用恢复力的父本不仅数量极少,而且对不同母本的恢复力存在较大差异。
杂种一代主茎穗的平均结实率极显著大于分蘖穗。
小麦雄性不育系中TaPDC-E1α及其调节酶基因的表达特征

小麦雄性不育系中TaPDC-E1α及其调节酶基因的表达特征张龙雨;袁蕾;杨书玲;张改生;王俊生;宋瑜龙;赵卓军;牛娜;马守才【摘要】To deeply study the mechanism of male sterility induced by gametocide SQ-1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we isolated TaPDC-E1α gene using silcon cloning technique.The open reading frame of this gene is 1 401 bp in length, putatively encoding 388 amino acids.This gene possesses the conserved TPP domains.Two potential phosphorylation sites of serine residues might be present in the TaPDC-E1α protein of wheat.According to semi-quantitative RT-PCR analysis,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aPDC-E1α in the physiological and genetic male sterile line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fertile pared with fertile lines, the expression of PDK was obviously down-regulated in the physiological male sterile line induced by SQ-1.However, PDK gene was highly expressed in the genetic male sterile lines.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PDP gene were similar in fertile and male-sterile lines.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athway of energy metabolism of sterile line induced by SQ-1 is more susceptible than that of genetic male-sterile line.The upstream signal mechanism of mediating PDK gene may be inconsistent between male-sterile line induced by SQ-1 and genetic male-sterile line.%为进一步研究杀雄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机制,采用电子克隆的方法分离TaPDC-E1α基因,并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及其调节酶基因PDK和PDP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TaPDC-E1α基因编码388个氨基酸,具有TPP保守结构域,可能存在2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与可育系相比,TaPDC-E1α基因在生理型不育系和遗传型不育系中表达下调;PDK基因在生理型不育系中表达下调,而在遗传型不育系中表达上调;PDP基因在可育系及不育系中的表达趋势无明显变化.表明经杀雄剂SQ-1诱导形成的生理型不育系在败育过程中其能最代谢途径更容易受到影响,推测对PDK基因进行调节的上游信号机制在小麦生理型不育系与遗传型不育系中可能不一致.【期刊名称】《作物学报》【年(卷),期】2011(037)004【总页数】9页(P620-628)【关键词】小麦;杀雄剂SQ-1;TaPDC-E1α;PDK;PDP;磷酸化位点【作者】张龙雨;袁蕾;杨书玲;张改生;王俊生;宋瑜龙;赵卓军;牛娜;马守才【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目前, 利用杀雄剂诱导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以配制杂交种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1],应用杀雄剂 SQ-1已经组配培育出一批超高产、优质、多抗杂交小麦新品种并进行了生产示范种植[2],但对 SQ-1诱导的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的机制还了解很少。
缺铁引起面包小麦转录组的变化

缺铁引起面包小麦转录组的变化导读植物体内一系列复杂的转运,存储和调节机制控制着铁代谢,从而维持体内的铁稳态。
尽管关于不同植物物种对缺铁响应的研究很多,但耕种最广泛的商业作物六倍体小麦的这些机制仍不清楚。
在铁限制条件时,作者使用RNA测序揭示了小麦旗叶和根中的转录组变化。
分别在旗叶和根中鉴定出5969和259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
在铁缺乏时,参与铁配体合成的基因,即烟草胺(NA)和脱氧麦根酸(DMA)显著上调。
在根和旗叶中分别共有337和635个编码转运蛋白的基因表达发生变化。
调节了与主要促进因子超家族(MFS),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超家族,天然抗性相关巨噬蛋白(NRAMP)家族和寡肽转运子(OPT)家族相关的几个基因,表明它们在植物对抗缺铁胁迫中的重要作用。
在调节因子中,编码碱性螺旋-环-螺旋(bHLH)家族的转录因子的基因在根和旗叶中均被上调。
茉莉酮酸酯的生物合成途径显著变化,但根与旗叶之间的表达差异明显。
同源物表达和归纳偏置分析揭示了亚基因组特异性差异表达。
本研究结果提供了小麦响应缺铁胁迫的调控分子过程的综合概述,该结果可能成为育种耐缺铁胁迫作物及设计适当的小麦铁生物强化策略的指南。
实验设计结果1 响应缺铁胁迫的DEG在不同样本之间产生了12.92到2,509万的高质量的片段。
其中,IWGSC小麦基因组装配RefSeq v1.0的HC基因比对有50.69%至70.34%的片段比对成功(附表1)。
缺铁条件下,在旗叶中鉴定出5969个差异表达基因(FDR <0.05,倍数变化≥2),其中4226个基因上调,1743个基因下调(图1)。
与旗叶相比,根样品的DEG数量(2591个基因)较少,其中有1186个上调基因和1405个下调基因(图1)。
旗叶和根共享684个DEG,其中472个基因在两个组织之间表现出相似的表达模式。
在这472个基因中,两个组织中的343个基因被上调,而129个基因被下调。
一个与小麦雄性不育育性转换相关的MADS-box转录因子基因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8, 34(4): 598−604/zwxb/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基金项目: 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105166); 陕西省留学回国人员科研经费; 教育部春晖计划启动项目(Z2005-2-7104) 作者简介: 璘周琳(1982–), 女,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作物分子遗传育种研究。
E-mail: linlinzhou1219@*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胡银岗。
E-mail: huyingang@; huyingang@Received(收稿日期): 2007-09-29; Accepted(接受日期): 2007-10-30.DOI: 10.3724/SP.J.1006.2008.00598一个与小麦雄性不育育性转换相关的MADS-box 转录因子基因璘周琳1 宋国琦1 李红燕1 胡银岗1,2,3,* 何蓓如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2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 陕西杨凌712100; 3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杨凌 712100)摘 要: 为了揭示YS 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育性转换的基础, 构建了该类型不育系A3017的不育和可育幼穗正、反杂交的两个SSH-cDNA 文库。
经文库比较, 在不育文库中筛选出一个与MADS-box 基因同源的EST 序列(GenBank 登录号: 36925702)。
以该EST 序列的同源性比对和拼接结果为依据, 设计引物对该基因在可育和不育幼穗中的表达进行了RT-PCR 分析, 结果表明, 该基因在不育幼穗中表达量较高, 可育幼穗中表达量很低。
对不育幼穗中扩增出的cDNA 片段进行克隆测序, 获得了666 bp 的cDNA 序列。
序列分析表明, 该片段编码160个氨基酸, 具有MADS-box 转录因子的典型结构域K-box, 被定名为TaMS-MADSbox , 与一个小麦MADS box 转录因子基因WAG 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为9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tp1基因在小麦BNS雄性不育系和自身转换系中的差异表达摘要:atp1基因在植物中是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其产物ATPl是线粒体ATP 合酶F1的α亚基,在小麦BNS的雄性不育系和它的转换系中差异表达。
为了检测该基因的表达丰度,探讨与BNS不育性的联系,以BNS不育系和它的转换系的幼穗、花药和穗轴等组织为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和比较该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各组织中的总表达量比内参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表达量高3—4个数量级;在幼穗及各穗轴营养组织中表达量一致;花药与营养组织比较,在不育系四分体和单核期花药中表达均上调:在不育系中,该基因表达量在单核期花药中显著下调。
这些结果说明.线粒体atp1基因在小麦中是一个高水平表达基因.在BNS营养组织中组成型表达,在花药中特异性上调表达,在不育系中表达受到抑制,表现显著下调.表明atpl基因的下调表达与BNS不育性有关。
关键词:小麦:BNS雄性不育;atp1;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荧光实时定量PCRATP合酶(ATP synthase)是高等植物细胞内最人的酶系之一,定位在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内膜上。
ATP合酶由两部分组成,即F0和F1,当F0和F1在结合状态时表现ATP合成酶的活性,在分离状态下是ATP水解酶活性。
线粒体ATP合酶的FI有9个亚基,Fo的亚基数不同物种数量不同。
线粒体F1中的α亚基有3个分子,与β亚基3个分子交替排列,旋转时合成ATP。
研究已经明确,线粒体F1α亚基基因atp1位于线粒体基因组上,产物是α亚基蛋白ATPl,其表达是组成型的,但也受核基因调控。
植物雄性不育是植物的雌蕊发育止常,雄蕊发育不正常,不产生有功能花粉的一种现象。
具有该特性的不育系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核心材料。
对不育机制进行研究,多数结果都显示,不育系中与能量供应的相关代谢途径和组成成分出现异常,表现ATP/ADP比率减少、ATP合酶活性降低、不育和可育植株之间ATPI 差异表达、以及atpl基因差异表达等。
BNS (Bai-nong slerility,BNS)是一种新发现的对温度敏感的小麦雄性不育系,有良好的不育性和转换性,在杂交小麦利用中有重要价值。
在前期的BNS 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发现该不育系和转换后的可育系的四分体到二核期花药中,线粒体ATP合酶α亚基蛋白ATP1差异表达,在不育系中表达下调,并认为ATP1的数量下调,将导致ATP合酶组装量减少,结果会使ATP合酶总体活性下降、ATP产量降低,能量供应不足。
细胞内基因表达水平和它的产物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并不都是一致的,但atp1基因在BNS的花药和组纵中的表达水平尚未被检测。
为了进一步探时该基因在BNS中的表达特性,本文以BNS的花药以及幼穗和穗轴等组织为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 time quafititative PCR,qRT-PCR)方法,检测和比较该基因在不育系以及它的转换后的可育系小孢子形成前后,也是BNS败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些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揭示atpl基凶对BNS雄性不育发生的影响和作用。
1 材料与方法1.1 BNS的种植和取材BNS是本实验室培育并套袋自交保存的材料,在河南辉县小麦实验基地种植,自10 月1日到11月18口,每8d播种l期,共播7期。
1)不育系取材:参考苏晴等的方法,在不育播期(10月1日和10月9 日)的材料进入雌雄蕊分化期后取幼穗材料;到四分体期和单核期后,每天上午7时左右从田间取穗,实验室显微镜检查花粉发育时期正确,在15 ℃以下室温环境,冰块上剥取中上部小穗第一和第二小花的6枚花药,并及时收取;同时取无小穗的穗轴为营养组织材料;2)转换系和转换后的可育系取材:10 月l7 日播种的材料花粉发育开始转换,可育花粉比例逐渐上升。
转换系取10 月25 日播种的材料,可育系取11月18日播种的材料,取材的小孢子发育时期与不育系相同;3)F1的取材:F1组合为BNA×中国春,10月8日播种,是BNS的不育期,中国春可恢复BNS 的育性,因此F1是可育的。
取下的幼穗、花药、穗轴即时在液氮中冷冻1~2 min,取出放入-80℃冰箱巾保存。
共取l0个样品,10个样品的编号为wh-l~wh-10,对应的发育时期分别为:不育系药隔期幼穗、不育系叫分体花药、不育系四分体穗轴、不育系单核期化药、F1四分体期花药、F1四分体期穗轴、转换系单核期花药、转换系单核期穗轴、可育系单核期花约和可育系单核期穗轴。
1.2 qRT-PCR方法1.2.1 引物用苏晴在BNS花药中检测设汁的引物,序列为:primer F 3’-TTCCGCGATAATGGAATG-CACGCA-5’;Drirner R 3’-_AGCTACCTGCACCT-GTCTGGTCCC -5’,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
1.2.2 主要试剂与仪器实验所用试剂主要有RNA提取试剂盒(In-vitrogen,USA)、Promega公司(北京)的AMV逆转录酶系统、中国大连定显PCR酶TaKaRa TaqTMHot Start Version(日本Takara公司)、Roche公司(瑞士)的Green I Master。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有:罗氏480荧光实时定量PCR仪、2720 thermal cycler(ABI,USA)PCR 扩增仪、和Nanodrop ND-1000 Spectrophotometer (Nan(Jdrop technologies,USA)检测仪等。
1.2.3 总RNA提取材料总RNA提取采用Trizol方法,见苏睛,50 mg样品液氮研磨至粉末,1mL Trizol总RNA抽提液提取.预冷的75%乙醇洗涤RNA,真空冷冻干燥。
干燥的RNA提取物溶于20~40 μL DEPC水,取1.5μL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其浓度和A260/A280的比值:根据浓度取0.5μg RNA用1%琼脂糖做纯度检测,条件是:0.5xTBE,4 V/cm,45 min。
1.2.4 cDNA第一链合成根据Promega公司的操作说明书,1μL OligodT (0.5 μg/μL)和2.0 μg Total RNA加入PCR管,补充DFPC-H20至9μL。
混匀后离心,70℃温浴10 min,在0 ℃冰浴中与模板退火。
之后,用5xRT buffer 4μL、10 mmol/L dNTPs 2μL、RNasin0.5 μL、AMV-Rtase lμL、DEPC H20 3.5 μL,混匀后42 ℃水浴2min,再加入M-MLV逆转录酶2 μL,42℃孵育l h完成RT,70 ℃处理10 min使RT酶失活,得到的RT反应产物cDNA,可立即用于PCR,或保存在-80 ℃下备用。
1.2.5 目标基因荧光定量使用荧光标记PCR方法,荧光染料为SYBRCreen I,罗氏480荧光实时定量PCR仪,3次重复,采用20 μL反应体系:模板1μL,上下游引物各0.5μL,Q-PCR Enhancer 5μL,2xSYBRSYBR Green I 10 μL,DEPC-H20 3μL。
PCR反应程序采用二步法:95℃预变性5 min,95℃变性5 s,60℃退火30 s,45个循环,每次在延伸阶段读取吸光值;在PCR反应完成后做熔解曲线分析,方法是在95℃变性l min,冷却至65 ℃,然后从65℃到95℃,每秒增加0.1℃,同时读取吸光值。
1.2.6 计算方法qRT-PCR结果的比较有不同层次,本实验数据处理参考Jiang等的计算方法,在△Ct和AACt水平比较,△△Ct≥l,相对丰度的倍数2-△△Ct≥2,即达差异显著水平。
2 结果与分析2.1 样品RNA质量检测Trizol方法提取的花药总RNA,50 mg样品提取后定溶到30 μL体积,电泳检测结果见图l:OD260/OD20比值检测结果,穗轴组织为1.79~1.84,花药组织为1.83—1.94。
两项检测结果均显示RNA质量符合要求。
2.2 实时定量扩增结果荧光染料标记的PCR方法,预试的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见图2,显示扩增的3个阶段典型,扩增产物单一。
内参基因为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glyceraldehyde -3 -phosphate dehydroge-nase)基因,获得的样品ACt、内参△Ct 见表l,各样品间△△Ct见表2,部分样品间AACt的比较见图3。
2.3 不同组织间的表达量比较从表1、2和图2可看出,atp1基因是一个高表达水平基因,相对表达量比内参基因甘油醛一3-磷酸脱氢酶高4个以上△Ct数量级,在BNS的10个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有如下特点:1)该基因在不育系、可育系和F1的4个穗轴组织中,即,不育系四分体穗轴、F1四分体期穗轴、转换系单核期穗轴和可育系单核期穗轴,它们的△Ct值相近,分别是-6.613、-6.147、-6.973和-6.177,相互之间的△△Ct值均小于l(见表2),说明该基因在营养组织中组成型表达;2)该基因在4组花药组织和穗轴组织中的表达,均显示花药中表达水平高于穗轴组织,见图3A,其中3组(wh-5/wh-6、wh-7/wh -8、wh -9/wh -10)△△Ct值大于l,分别为一1.593、-1.831、-2.047,差异达显著水平,wh -2/wh一3为-0.923,接近1,表说明atp1基因在花药中特异性上调表达;3)该基因在4个花药组织之间的表达水平比较,显示不育四分体期花药中与药隔期穗组织中表达一致,仍在较高水平,但到单核期,不育系花药中表达下调,而在转换系和可育系的花药中,基因表达保持较高水平(图3B),单核期的下调数量,与不育系四分体期、转换系单核期和可育系单核期的表达量之间的△△Ct值绝对值均大于l,达显著水平(见表2),表明该基因在不育系单核期的下调表达与BNS的不育性相关:4)样品Wh-l是不育期BNS减数分裂前的幼穗组织,该样品的基因表达量与5个花药样品表达量结果比较,4个不显著,但与4个穗轴的ACt比较.3个显著.说明药隔期幼穗的基因表达特性与花药接近。
幼穗组织虽属营养组织,但它是穗营养组织、花药营养组织、孢母细胞生殖组织等的混合体,已经观察到BNS在该时期对温度敏感,说明atp1基因在雌雄蕊分化时期时已开始差异表达。
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atp1基因在BNS不育系、转换后的可育系,以及与中国春杂交的F1的穗各组织中总体上是组成型表达;在不育播期条件下,分化的幼穗组织,包括四分体期的花药,表达量处在较高水平,但到单核期表达量显著下调;在转换播期和可育播期的条件下,这些组织的该基因表达量保持在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