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37-土壤肥料学-绪论
土壤肥料学-绪论

2.3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
• 自然肥力
• 人为肥力
• 有效肥力 light heat aeration space
• 潜在肥力
P NP K N Fe K
NP
K Mn
Fe
K
PN
N Fe N K
P
瘠薄土壤上生长的作物
肥沃土壤上生长的作物
3 肥料 (fertilizers)
距今6600年至距今4600年
犁地,铜器时代中央印度红色崖壁画
农民:可以生产粮食的物质
农民:可以生产粮食的物质
2、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2.1 土壤的概念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
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 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
植物性生产
动物性生产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本!
植物生长所需的基本 条件有哪些?
植物生长所需的基本 条件有哪些?
日光 热量
空气 水分(土壤提供) 养分(土壤提供)
植 物 载体 生 长
土壤 水体 砂培
水培 基质 太空
大田农业
设施农业
(以色列)
太空农业
WHY?
2 城市化:居于高楼,可 以不与土壤直接接触吗?
小孩,,,
人类砍伐林木引起土壤侵蚀的景观
人类过度放牧引起土壤风蚀的景观
SOS
SAVE OUR SOILS
!!!
红壤严重流失后形成的红色沙漠
早在三、四千年以前,我国的 《周礼》当中就有了土壤含义的 记载。“万物自生焉则曰土”, “以人所耕而树艺焉则曰壤”, 也就是说凡是自然生长植被的土 地叫“土”,经过开垦而种植植 物的土地叫作“壤”,这可能是 对土壤下的最早的定义。
土壤肥料学课件-绪论-1

土壤潜在肥力(potential fertility): 受环境条件和科技水平限制暂不能被 植物利用的那部分肥力。
土壤的生产力
土壤生产力(soil productivity): 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 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 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
生产力与肥力的关系
土壤肥力是属性,土壤生产力是能力----人 南方、北方;不同的人
第三部分 土壤和肥料学发展概况
早在夏代以前(公元前 2100 年前),人们就意识 到未开垦的处女地一般是很肥沃的,再加上杂草、 荆棘、小树等烧后的草木灰,土壤就更肥了。所 以,一旦地力衰退现象出现,他们就放弃旧地, 另选新地。
夏、商、西周(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人 们体会到土壤经过一段时期休闲之后,仍然可以照 常生产。 在地里施入某些物质(灰、粪之类)之后,可以不 必通过休闲阶段,而能在原地上连续种植下去。
肥料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入化肥品种不够协调,一直以氮肥为主,磷、钾 及其他元素肥料比例较低,在今后尤其应加强钾素等化 肥的投入; (2)对化肥投入后可能产生的污染问题未给予高度重视。 (3)肥料的宏观分配不合理,肥料过多地投入到高产地 区,造成沿海各省、城郊、交通沿线、老商品粮基地施 肥过多,而边远地区肥料投入量远远不足; (4)肥料生产、销售、供应存在不稳定性,肥料的销售 与指导部门配合不佳,配方施肥、平衡施肥还有很大潜 力可挖。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2年)时期, 铁制农具的出现,使黄河流域的开拓发展迅速, 并出现了灌溉农业,可以做到深耕、多耕、多锄, 及时因地生产,重视粪灌,生产力明显提高。
秦、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21—581年) 《汜胜之书》 《四民月令》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可谓是我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
土壤肥料学绪论课件

土壤肥料学主讲人:李志军研究员绪论第一章土壤矿物质第二章土壤有机质第三章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第四章土壤水第五章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第六章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第七章土壤形成、分布和分类土壤肥料学第一篇第八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第十二章植物中量元素营养与肥料第十一章植物的钾素营养与钾肥第十章植物的磷素营养与磷肥第九章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第十六章新型肥料与施肥新技术第十五章复混肥料第十四章有机肥料第十三章植物微量元素营养与肥料土壤肥料学第二篇第十七章土壤管理第十八章土壤退化与土壤资源保护第十九章土壤肥料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篇土壤肥料学绪论绪论第一节土壤肥料的重要性一、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和生产链环中物质与能量循环的枢纽1.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地和基本生产资料2.土壤是农业生产链环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枢纽二、土壤是自然界中具有再生作用的自然资源1.世界土地资源状况2.我国土地资源状况三、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集合体称为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四、肥料是植物的粮食和维持土地生产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肥料不仅为作物提供养分,而且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肥力,增加产量。
由此,肥料是植物的粮食,也是维持土地持续生产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第二节土壤肥料的概念一、土壤的概念及基本组成(一)、土壤的概念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二)、土壤的组成土壤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
1.土壤固体部分包括矿物质土粒和土壤有机质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
2.土壤液体是土壤水分,因溶解着多种养分物质,实际上是稀薄的土壤溶液。
3.土壤气体是土壤孔隙的空气。
土壤液体和气体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中。
二、土壤肥力的概念1. 什么是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2. 土壤肥力分类(1)据肥力来源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土壤肥料学》绪论 思考题解析

《土壤肥料学》绪论课后思考题解析1、如何理解土壤肥料在农林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是所占有的位置和所应有的作用?土壤肥料是农林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制定农林业技术措施的依据;土壤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自然资源,土壤是陆生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要素。
2、什么是土壤和肥料?土壤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存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肥料是指可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的物质;土壤的本质特征:“陆地表层”说明土壤的位置,“疏松”指其物理状态,区别于坚硬整块的岩石。
土壤之所以“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物”,主要由于土壤具有肥力。
任何一种土壤都有一定的肥力,只是高低不同,所以,土壤的概念与土壤肥力的概念是分不开的,肥力是土壤的本质。
3、怎样区别土壤养分和土壤肥力?土壤养分是指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是评价土壤生产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是土壤本身的属性。
4、李比希、法鲁和道库恰耶夫对土壤肥料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李比希提出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认为作物的营养主要依赖于土壤中的矿质成分以及有机质分解后产生的矿物质,只有不断地向土壤归还和供给矿质养分,才能维持土壤肥力。
推动了化肥的广泛使用和土壤科学的发展;法鲁提出了“土壤矿质淋溶学说”,认为土壤是岩石矿物的风化碎屑,土壤中可溶性物质在风化作用下会不断淋溶丧失,土壤肥力不可避免地要逐渐下降。
推动了土壤科学的发展;库恰耶夫从土壤发生学观点来研究,认为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大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其主要观点在土壤学的发展史上有积极的影响。
5、土壤肥料在未来面临哪些主要任务?有7大任务。
进行土壤普查的土壤普查成果应用;测土配方与合理施肥;重点搞好中低产田的利用和改良;防止土壤侵蚀和保持生态平衡;增辟肥源和调整氮磷钾比例;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滥占耕地;土壤资源的保护与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土壤学部分)第一章绪论1.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
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
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
5.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
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e.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土壤肥料学绪论大纲

土壤肥料学绪论1、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及资源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壤是农业生产循环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枢纽土壤是自然界中具有再生作用的自然资源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是保障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基础肥料是农业优质增产和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2、土壤与肥料的基本概念土壤学部分1、土壤的定义: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2、土壤的组成:固、液、气三相固相固体土粒矿物质:由岩石风化或成土过程而来,“土壤骨骼”有机质:由生物残体及腐解产物构成,“土壤肌肉”(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动物、微生物等(土壤有机质)粒间空隙气体:土壤空气,包括O2、N2、CO2、水汽等水分:溶有各种养分,“土壤血液”3、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发生发展土壤肥力概念:土壤在某处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最本质的特性和基本属性。
)分类依据最本质的特性和基本属性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所发展起来的肥力。
人工肥力:人类在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耕种、熟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肥力。
按照植物有效性有效肥力反映了土壤肥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科学水平的高低。
土壤肥力水平发挥的影响因素(1)土壤本身的内在因素(物质组成和各种理化生物学性质);(2)外界条件(自然条件、土地基本建设标准和耕作栽培管理等措施的质量);(3)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政策等。
肥料学部分1、肥料的概念及分类概念: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统称为肥料。
根据性质和来源分类有机肥料概念:又称农家肥料,是农村中就地取材,利用各种农业废弃物就地积制而成的自然肥料的总称。
特点:营养全面、肥效长、肥效慢,资源再利用无机肥料(化肥)概念:由工厂经过化学工业加工而成的含有高营养元素的无机化合物。
土壤肥料学(最全)

土壤肥料学(最全)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2、土壤的基本组成: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固相)、土壤水分(土壤液相)、和土壤空气(土壤气相)三相五种物质组成的多相多孔分散体系。
3、土壤肥力: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自然肥力: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人工肥力: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耕种、熟化过程发展起来。
4、土壤生产力: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5、成土因素: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土粒1、矿物: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按矿物的结晶状态,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岩石是指由一种(单质岩)或数种(复成岩)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岩石的类型: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具有成层性,常有化石);变质岩(定向排列性)。
4、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主要原因是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所以大都属于热力学风化。
物理风化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但为化学风化创造了条件。
化学风化: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风化一般包括:溶解作用(溶解于水);水化作用(矿物化合为含水矿物,增大体积,降低硬度);水解作用(水解离出氢离子与矿物中的碱金属置换,水的解离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氧化作用(产生各种酸)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崩解和分解。
土壤肥料学绪论.ppt

土壤肥料学的发展
肥料学的发展,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 出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 对土壤学、植物生理学以及整个生物科学及农 业科学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推动了化学 肥料的应用与发展。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研究探 索,世界各国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经过研究, 提出了系统理论和实践技术。
土壤肥料学的任务
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参考资料
1.黄昌勇,2000。《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 2. 熊顺贵,2001。《基础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3.朱祖祥主编.土壤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3. 4.侯光炯主编. 土壤学.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8 4. 5.陆欣·土壤肥料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5. 出版社,2002. 2. 6.浙江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6. 7.毛知耘.肥料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7.
土壤肥料学
绪
论
讲授主要内容 1.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土壤是一种再生自然资源 3.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土壤与肥料概念及发展 5.土壤肥料学的任务及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关系
1. 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1 土壤是农业的基础
为了使绿色植物生产达到最大效果,土壤必须满足绿色植物吃得 饱(养分供应充分),喝得足(水分供应充分),住得好(空气流 通,温度适宜),站得稳(根系能伸展得开,机械支持牢固)。 农业生产包括植物生产(种植业)和动物生产(畜牧业)两大部分
其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土 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 壤肥力发生发展规律, 掌握不断提高土壤肥力 的技术措施,运用土壤 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结 合各地实际情况 ,学会 认土、评土、用土、改 土的方法和措施。 掌握主要化学肥料和有 机肥料的性质、作用以 及在土壤中的转化及施 用原则和技术,并结合 农业生产实际,掌握经 济用肥和科学施肥的原 理和方法。为人类提供 丰富、清洁、优质的有 机食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20世纪20年代开始,1930-1939,《中国土壤概要》
1958、1978两次全国土壤普查,基本摸清了我国的 土壤资源特性和数量。
现代:20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际间
学术交流增多,国外一些先进的土壤研究成果与技术传 入我国,土壤学科的基础学科水平得以全面迅速提高, 我国土壤学科在我国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确 认,到目前为止,土壤学科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 的院士累计达17人
32.9
耕地与园地面积(hm2) 6.8 0.31 0.10 0.80 0.56 0.22
32.3
永久草地面积(hm2)
9.0 0.66 0.27 1.01 1.22 0.02
40.9
森林和林地面积(hm2)
0.84 0.13 1.11 4.15 0.09
15.5
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是持续农林业的基础
础—— 人类食物链基础(大量元素,微量 元素)(生物圈)
➢许多生物的直接栖息地:植物根/微植
物/土壤动物/微生物(主库) (生物圈)
➢地表水协调供应与净化:区域水资
源—生态平衡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土壤 渗透/地表径流—调节大气降水再分配。无土无 河/地质历史/蒸发亦然。地下水、农业面源污染(水圈)
土壤
植物性生产
人类食物链基础(大量-微量元素)!
动物性生产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土壤是植物性生产的基础
1、水分库的作用 2、营养库的作用 3、提供空气条件 4、提供热量条件 5、其他环境条件和支撑作用
H2O
CO2 O2 热量Q
热量Q O2 N,P K…
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
➢肥力:植物生长介质——陆地生态系统基
三、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概念:……
对水养气热pH等
有相对固定要求
植物
水养气热pH等有
相对固定性状
土壤
三、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三方面诠释
➢ 肥沃土壤的广泛适宜性
➢ 生态广谱植物的广泛适应性 ➢ 极端土壤与特殊植物的耐性
适地适作 / 适地适树
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土壤肥力的高低 取决于土壤和植物两方面因素。某种土壤肥 沃或不肥沃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 相近的)植物而言的,并不是笼统地对任何 植物来说的。
历次 时间
国家 或
各专业委员会学术论文*
其它 合计
地区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论文
1
1927 美国
22 44 50 26 58 22
-
-
8
230
2
1930 俄罗斯
25 31 58 41 66 29
-
-
16
266
3
1935 英国
22 22 18 35 39 18
-
-
0
154
4
1950 荷兰
28 71 27 46 99 12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风化层)
第一节 土壤在人类发展和自 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 土壤是植物性生长的基础 ➢ 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 ➢ 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 土壤资源是可持续农林业的基础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中,人类消耗的 约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和 大部分的纤维都直接来源自土壤。
2、人为肥力是由耕作、施肥、 灌溉、改土等人为因素形成的土壤 所具有的肥力。人为肥力的高低,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耕作土壤、果园土壤等已开发 的土壤既有自然肥力又有人为肥力, 两者的关系是自然肥力为基础,人 为肥力为主导。社会科学技术水平 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高低。
3、经济肥力 由于受环境条件 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土壤肥力往往只 有部分表现出来,这部分肥力称为 “有效肥力”,又称“经济肥力”, 即在一定农业技术措施下反映土壤生 产能力的那部分肥力,亦称自然肥力 与人为肥力的总和。
二 、土壤肥力
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 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 和水分、空气 、热量等生 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综合 反映。
H2O
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
热量Q O2 N,P,K…
土壤肥力
• 自然肥力 • 人工肥力 • 有效肥力 • 潜在肥力
1、自然肥力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 土壤具有的肥力,如森林土壤、草原土 壤等,自然肥力的高低决定于成土过程 中诸成土因素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生物 的作用。
113 202 90 217 187 54 55
-
95 1013
14
1990 日本
107 139 120 256 199 103 63
-
69 1056
15
1994 墨西哥
186 273 160 317 288 206 62
-
78 1570
16
1998 法国
194 239 149 312 275 119 69 168
3. 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方法
根据历届土壤学会,较成熟的分支学科有:
土壤物理 土壤化学 土壤生物学 土壤矿物学
土壤肥力学 水土保持 土壤发生分类 和制图 土壤技术
土壤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方法
土壤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重点理解土壤的重要性,树立 爱土意识
掌握土壤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在林业生产中,具有经济肥力的土壤, 主要是苗圃地、母树林地、种籽园地、 经济林木园地和必须进行改良才能营造 森林的土壤。尤其是苗圃地、种子园地 和经济林木园地的土壤,其面积虽然有 限,但在国民经济中以及在扩大人工林 面积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4、潜在肥力 另一部分肥力则 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称“潜在肥力”, 指受环境条件和科技水平限制不能被 植物利用,但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可转 化为有效肥力的那部分肥力。
2. IUSS对土壤学科的新划分
ISSS(1924--1998)
IUSS(1998--)
ISSS: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il Sciences IUSS: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oil Sciences
我国土壤学的发展概况
古代:《尚书》、《周礼》、《管子》地贡篇、《吕
544 2069
*:各专业委员会分别为:Ⅰ、土壤物理;Ⅱ、土壤化学;Ⅲ、土壤生物学;Ⅳ、土壤肥力与
植物营养;Ⅴ、土壤发生、分类与制图;Ⅵ、土壤技术;Ⅶ、土壤矿物学;Ⅷ、土壤与环境。
其中最后两个分别于第 6 和 16 次会议确定。
20世纪土壤学科的迅速发展
20世纪土壤学科的新观点 土壤圈: (英) Matson(1938),(美) Arnold(1990) 土壤水能量理论与运动方程的 建立:
土壤学及土壤工作者的任务 培养土壤学人才 从事土壤研究 宣传土壤知识
治理和拯救土壤资源
——任重而道远——
第二节 土壤与土壤肥力
一、土壤的概念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 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矿物岩石风化
长期相互作用
生物有机质腐殖化
自然土壤
森林土壤:是在森林植被条件下发育的 土壤,是发展林业生产的基础,相对于 其它土壤有其特殊性。
(美) Buckingham(1907), Richards(1930s)
土壤生态系统: (美) Jenny(1940-1960) 土壤质量 综合调控理论 (美) SSSA(1990s)
20世纪土壤学科的迅速发展
欧洲
19世纪土壤学
•化学 •地学 •生物学
美国
20世纪土壤学
•化学 •地学 •生物学 •物理学 •数学 •生态学 •系统科学
适地适作 适地适树
肥沃土壤上生长的作物
瘠薄土壤上生长的作物
现代土壤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
19世纪土壤学科的诞生
农业化学土壤学派: (德) 李比希(1803-1873) 农业地质土壤学派: (德) 法鲁等 (19世纪后半叶) 土壤发生学派:(俄) 道库恰耶夫(1846-1902)
一门独立的学科--土壤学科的诞生
土壤肥料学
绪论
话说土壤
土
土 地之吐生物者也。――《说文》 百谷草木丽乎土。――《易·彖传》 。
壤:柔土也,南方的土多称壤,如红壤,砖红壤。
地
地:土也, 与天相对应。 地生养万物。――《管 子·形势解》 地产、地主、 地势、地位。
SOIL
Search Our Interesting Live
天人合一
-
-
0
283
5
1954
Leopoldville
18 30 23 20 65 20
-
-
0
176
6
1956 法国
53 58 76 68 105 39
-
-
0
399
7
1960 Madison
37 46 38 81 67 35 18
-
0
322
8
1964 罗马尼亚
53 54 67 107 114 41 36
-
26
➢大气成分:碳循环与温室气体(书109)
/尘埃与酸雨(大气圈)
➢污染物的净化场所:(人类智慧圈)
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 (Brady,2000)
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的再生性与质量的可变性 治之得宜,地力常新。
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土壤资源的破坏=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
现代土壤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