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美容皮肤科学基础理论
第二章皮肤美容2讲06

①铁:促进红细胞生成,预防缺铁性贫血;维持 指甲健康,肤色正常和毛发生长等。 缺Fe影响血红素合成,造成贫血,表现为皮肤 苍白无华,干燥,毛发干燥,脱落,指甲扁平 不光洁,脆薄易裂,甚至造成反甲。 主要来源:动物肝脏、血、鱼等。 植物中,黑木耳,紫菜等铁含量多。但吸 收率较低。在酸性条件下增加铁吸收,同时服 Vc片可增加Fe的吸收。补铁时不宜同时喝浓茶, 因茶中含鞣酸,干扰铁的吸收。
②锌:是200多种酶的组成成分;促进生长发育 和皮肤组织修复;保持皮肤光泽,防止毛发脱 落,有益于胶原形成,防止皱纹的出现;改善 痤疮的病情。 缺锌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皮肤表现为失 去光泽和弹性,粗糙,面部痤疮,粉刺等。 近年的研究表明,锌对劣质化妆品及环境 污染造成皮肤损害有保护作用,可使粗糙发暗 的皮肤恢复白嫩细腻,含锌矿物泥作为美容剂 型已广泛应用。 锌含量高的食物有牡蛎、蛋、瘦肉、香菇、 肝、白萝卜等。
(一)内在生理因素 1、遗传,是导致皮肤衰老的根本原因,是由 DNA决定的。不同个体在相似的环境中衰老的 程度是不一样。 油性皮肤比干性皮肤不容易出现皱纹,衰 老相对缓慢。 2、神经一内分泌系统 调控着各个生理器 官之间的协调性。一般人的生理功能在25一28 岁达到高峰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衰退, 因此老化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免疫力的逐 渐减弱以及自身免疫现象的出现,是导致机体 衰老的因素。
2、 皮肤毛孔的阻塞 由于毛孔经常受到死亡细胞阻塞,影 响新陈代谢是造成皮肤衰老。 正常情况下,这死皮以污垢的形式脱 落。如果皮肤得不到良好的保养或随着 年龄增长而衰退,死皮就会附着在皮肤 表面而不脱落,所以造成以下问题,严 重影响美容.
① 这些死皮会阻塞毛孔,使分泌的皮脂 腺不能顺畅地由毛孔排除,而积留在毛 孔内形成小油球,造成毛孔粗大,易产 生黑头粉刺,再 经细菌感染成为痤疮。 ② 死亡的皮肤细胞阻塞毛孔,影响水分 交换和油脂分泌,使皮肤缺乏一层天然 的滋润膜保护和湿润皮肤,造成皮肤干 燥。
皮肤美容基础理论

皮肤美容基础理论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加深,皮肤美容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而要实现肌肤的美丽和健康,首先需要了解皮肤美容的基础理论,掌握正确的护肤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从皮肤结构、皮肤类型、皮肤问题和日常护肤四个方面详细介绍皮肤美容的基础理论。
一、皮肤结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构成。
表皮是皮肤最外层的一层,它起到防护和保湿的作用。
真皮位于表皮下面,是皮肤中最重要的组织,包含有弹性纤维和胶原蛋白,支撑并滋养皮肤。
皮下组织主要由脂肪组成,起到保暖和缓冲的作用。
了解皮肤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选择护肤品和护肤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护肤效果。
二、皮肤类型根据特征和特点,一般将皮肤分为干性皮肤、油性皮肤、中性皮肤和混合性皮肤四种类型。
干性皮肤缺乏油脂,容易产生皱纹和紧绷感;油性皮肤分泌过多油脂,容易出现痘痘和油光;中性皮肤较为均衡,水油平衡良好;混合性皮肤则是T区偏油,颊部偏干。
了解自己的皮肤类型可以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的护肤品,让肌肤得到有效的呵护。
三、皮肤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各种皮肤问题,如痘痘、色斑、细纹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与不良的生活习惯、错误的护肤方法或环境因素有关。
因此,除了正确的护肤方法外,饮食均衡、作息规律、户外活动也是保持肌肤健康的重要因素。
针对不同的皮肤问题,可以选择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及时解决肌肤困扰。
四、日常护肤正确的日常护肤是保持肌肤健康和美丽的第一步。
清洁、补水、防晒是基础的护肤步骤,而且应根据自己的皮肤类型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护肤品。
此外,定期做面膜、按摩、去角质等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记得每天要保持足够的睡眠和饮水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是拥有健康肌肤的基础。
总的来说,了解皮肤的基础理论对于有效进行皮肤美容非常重要。
通过对皮肤结构、皮肤类型、皮肤问题和日常护肤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肌肤,让肌肤保持年轻、健康和美丽。
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一张健康亮丽的肌肤,展现自信和美丽的一面。
美容课程皮肤基础理论和知识

保湿成分
介绍常见的保湿成分,如透明质酸、甘油 等,以及它们在护肤品中的作用和功效。
抗氧化成分
介绍常见的抗氧化成分,如维生素C、维 生素E等,以及它们在护肤品中的作用和功
效。
美白成分
介绍常见的美白成分,如熊果苷、酒糟酸 等,以及它们在护肤品中的作用和功效。
不同肤质和年龄段适用的护肤品推荐
干性皮肤
推荐使用含有保湿成分的面霜、乳液,避免使用含有酒精、 香料等刺激性成分的护肤品。
美容课程皮肤基 础理论和知识
演讲人姓名
01
皮肤基础知识
02
皮肤保养原则
03
皮肤问题和解决方案
04
皮肤美容技术
05
皮肤保养品的选择和使用
06
皮肤保养的日常习惯
目 录
07
皮肤保养的误区和正确观念
08
皮肤保养的未来趋势
目 录
01 皮肤基础知识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皮肤的结构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 其中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起到保护身体的
防晒必做
每天涂抹防晒霜,避免紫外线伤 害,预防皮肤晒伤和老化。
饮食调理
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 矿物质,从内到外滋养皮肤。
如何建立科学的皮肤保养体系
了解皮肤类型
首先,了解自己的皮肤类型,以便选择适合的保养 品和护肤方法。
科学护肤步骤
遵循科学的护肤步骤,包括清洁、调节水油平衡、 保湿、防晒等。
避免过度保养
黑头和毛孔粗大的改善方法
01 清洁皮肤
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定期深层清洁皮肤,去除黑头和 污垢。
02 收缩毛孔
使用含有收缩成分的护肤品,如含有维生素C、酒精酸 等成分的爽肤水,帮助收缩毛孔。
美容皮肤科学概论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发展研究的方向和学科展望
美容皮肤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
美容皮肤科学的定义
Definition: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认识
是一门以医学美学为指导、皮肤科学为基础、运用现 代医学诊疗技术和美容手段,研究皮肤的结构及生理 机能,实施维护、改善、修复和塑造人体皮肤的健与 美及其规律性的新兴医学交叉学科。 它是美学、美容学、化妆品学、皮肤科学等学科的有 机结合的产物,目的是为提高人的生命活力美感,提 高人的生命质量、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在专业教育方面
加强医学教育中美容皮肤科学的教育, 加强医护人员的审美修养及有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美容皮肤科学的体系结构
三个范畴
基础理论
临床实施
专业教育
美容皮肤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与皮肤科学的关系
皮肤科临床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的独立学科,美容皮肤科 是其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
人体皮肤的美学意义 健美的皮肤是人体健康的标志 健美的皮肤是传递美感信息的物质基础
Definition:
生命活力 指人体的生理、心理处于最佳状态所体现出的 能量在人体结构中的规律分布,并推进、完善其结构 发展的一种力量。 生命质量 指人体的结构、形态、功能及其生存、发展的 优劣程度。
皮肤的健美既是生命活力体现的重要 因素,也是生命质量优劣程度的体现。
美容皮肤科学的研究对象
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 即相互独立,又互相交叉,共同的目标就是维护、修复、再 塑人体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与生命质量。
美容皮肤科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及其修养
必须有多元性的职业素质及其修等
1绪论、皮肤的基础理论

(五)基底细胞层
位于表皮的最深层。由一层排列呈栅栏状 的立方形或圆柱状细胞组成。其长轴与基 底膜带垂直。
可分裂、产生新的角质形成细胞,故又叫 生发层
生发层:表皮细胞的分裂增生与抑制维持 在适度的比例,使新生的细胞与脱落的角 层细胞保持平衡,以保证其生理需要的厚 度。
表皮通过时间:角质形成细胞由基底层移动 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 面并脱落又需要14天,共约28天,这个时 间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此类细胞不产 生角蛋白,细 胞间无桥粒 。
黑素细胞
黑素细胞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含有酪 氨酸酶的细胞器称黑素小体,是进行黑素 合成的场所。
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基底层细胞和棘细 胞,输送黑素颗粒,形成表皮黑素单元。 不同肤色人种的黑素细胞数量大致相等。 肤色不同在于黑素小体大小、种类、数量 和分布不同。其数量、大小、种类、分布 决定了不同种族皮肤颜色的差异。
黑色素的代谢全过程
产生:酪氨酸——多巴——多巴醌——黑色 素
酪氨酸酶 氧化
聚合
转运:黑色素颗粒由黑素细胞树突转运至角
质形成细胞。
代谢:黑色素随角质细胞代谢至体外。
人类皮肤有两种黑素亚型:优黑素(褐 色或黑素)由酪氨酸合成。褐黑素(黄 红色)由酪氨酸和半胱氨酸合成。
黑素细胞功能:
1、决定皮肤颜色;
三、表皮与真皮的连接
半桥粒 基底膜带(BMZ):是位于表皮与真皮
之间,在PAS(过碘酸一雪夫)染色条件 下呈紫红色均质带。 基底层细胞底部借助半桥粒与基底膜带 相附着,将表皮与真皮紧密连接。
基底膜带
电镜下基底膜带可分为四层: 胞膜层:即基底细胞真皮侧胞膜 透明层:主要为板层素及其异构体 致密层:主要为Ⅳ型胶原,有少量板层素 致密下层:也称网板,主要成分是Ⅶ型胶
美容课程皮肤基础理论和知识

注意事项
强调皮肤清洁和护理的注意事项,如避免 过度清洁、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护肤品等。
皮肤按摩和提拉
按摩手法介绍
学习正确的按摩手法,包括轻揉、 拍打、滑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和淋巴排毒。
提拉技巧分享
分享有效的提拉技巧,如使用指 腹或手掌沿着肌肤纹理向上推动, 提升肌肤紧致度。
注意事项提醒
提醒在进行皮肤按摩和提拉时需 要注意的事项,如避免过度拉扯、 保持手部清洁等。
防晒保护
强调防晒的重要性,介绍 不同防晒产品和正确的使 用方法,保护皮肤免受紫
外线伤害。
营养滋养
介绍如何通过饮食和护肤 品为皮肤提供充足的营养, 使皮肤更加健康、光滑、
有弹性。
皮肤美容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01 注意清洁
在进行皮肤美容前,必须确保皮肤清洁, 避免污垢和油脂影响美容效果。
03 注意防晒
防晒是皮肤美容的重要环节,必须做好 防晒工作,避免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头的形成。
使用收缩水
使用含有收缩成分的化妆水,可 以缩小毛孔,减少毛孔粗大的问
题。
定期去角质
定期去除皮肤表面的老化角质, 有助于减少黑头和毛孔粗大的问
题。
皱纹和松弛的处理
皱纹处理
使用抗皱霜、填充剂或激光治疗等方法,减少皱 纹的深度和数量。
皮肤松弛处理
通过紧肤霜、微针、射频紧肤等方法,提高皮肤 的弹性和紧致度。
02
皮肤功能
皮肤具有保护、调节体温、感觉、 代谢和免疫等多种功能。
皮肤的类型和特征
干性皮肤
皮肤紧绷、干燥,容易起皮屑,出现皱纹和细纹。
油性皮肤
皮肤油脂分泌旺盛,毛孔粗大,容易长粉刺和痘痘。
混合性皮肤
绪论、皮肤的基础理论

.
基底膜带
除使真皮与表皮紧密连接外,还具有渗透和 屏障等作用。
表皮无血管,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即通过基底 膜带进入表皮,而表皮的细胞产物又可通过 基底膜带进入真皮。
一般情况下,基底膜带限制分子量大于 40000的大分子通过,但当其发生损伤时, 炎症细胞、肿瘤细胞及其他大分子物质均可 通过基底膜带进入表皮。.
.
第三节 美容皮肤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与医学美学的关系 一个是理论基础、一个是前者的应用与 实践
与美容医学的关系 主要组成部分
与皮肤科学的关系 美容皮肤科是其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
.
第四节 美容皮肤科学特点及学习路径
一、熟悉了解皮肤的解剖、生理、病理 等基础知识;
二、掌握常见皮肤病临床诊断和处理; 三、掌握皮肤美容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操
研究美学、美容学、皮肤科学有机结合 方法、途径。
.
临床实践
美容皮肤内科学 美容皮肤外科学 中医美容皮肤科学 皮肤护理与保健美容学 美容皮肤心理学的咨询技术 皮肤物理化学美容治疗技术 皮肤护理美容操作技术与方法 损容性皮肤病诊疗技术与审美评价
.
专业教育
医学教育中美容皮肤科学的教育, 皮肤美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
角质形成细胞由深向浅按分化程度有序排列,最 终形成富含具有保护作用的角质细胞而脱落,角 蛋白的有序排列是皮肤抵抗外界物理、化学、微 生物损害的重要因素。
角质形成细胞间以桥粒相连接, .
.
桥粒是由相邻的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膜各 自发出的卵圆形的致密的突起,主要由跨 膜蛋白和桥粒斑蛋白构成。通过相邻细胞 间张力细丝网形成连续的牢固的网状结构。 具有很强的抗张力。
线,保护深部组织免受辐射损伤的作用。
.
皮肤美容基础理论PPT课件

防晒
避免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预防皮肤 晒伤和老化。
保湿
使用适合自己肤质的保湿产品,保持 皮肤湿润。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有助 于维持皮肤健康。
皮肤的健康饮食
多摄入水果和蔬菜
控制糖分摄入
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抗氧化剂,有助于皮 肤健康。
过多的糖分会导致炎症反应,加速皮肤老 化。
适量摄入脂肪
02
敏感肌
敏感肌肤容易过敏和发红,建议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护肤品,避免使用
含有酒精和香料的产品。此外,注意保湿和修复肌肤屏障功能也是关键。
03
皱纹和松弛
针对皱纹和松弛问题,使用含有胶原蛋白、弹力蛋白等成分的护肤品有
助于改善肌肤弹性。此外,定期进行面部按摩和提拉紧致的美容疗程也
有助于提升肌肤紧致度。
成功的美容护肤经验分享
04
05 皮肤美容产品与选择
皮肤美容产品的种类与功效
护肤品
包括洁面乳、爽肤水、面 霜、精华液等,主要功效 是滋润、保湿、抗衰老等。
彩妆品
包括粉底、口红、眼影等, 主要功效是修饰肤色、提 升气质和自信心。
特殊功效产品
如美白霜、祛斑精华、抗 痘霜等,针对特定皮肤问 题,具有特殊功效。
如何选择合适的皮肤美容产品
03
色斑
紫外线照射、内分泌失调、 遗传等因素导致黑色素沉 积。
痤疮
毛囊内细菌增多、皮脂分 泌过多导致毛囊堵塞发炎。
皱纹
皮肤老化、干燥、紫外线 照射等因素导致皮肤弹性 纤维断裂。
03 皮肤美容技术
皮Hale Waihona Puke 清洁与去角质皮肤清洁皮肤清洁是保持皮肤健康的第一步, 能够去除皮肤表面的污垢、油脂和死 皮细胞,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皮主要连接结构
1、紧密连接 位于颗粒层相邻细胞之间,形成半透性屏障。 2、桥粒 基底层和棘层细胞间连接结构,具有很强的抗牵张力,可以分离,也 可以重新形成,有利于表皮细胞移动,破坏后形成表皮内水疱或大疱。 3、角化桥粒 存在于角质层,与CE成为一体,参与脱屑过程。
紧密连接
桥粒
大疱性类天疱疮
非角质形成细胞
黑素细胞 位于基底层细胞之间,有树枝状突起,每个细胞可与36个角质形成细胞 相连,形成表皮黑素单位。 在暴露部位、乳晕、腋窝、生殖器、会阴部位较多,含有大量黑素颗粒, 有特征性黑素小体。 人类皮肤黑素亚型:优黑素、褐黑素 优黑素——酪氨酸合成,非裔美国人和深肤色人种 褐黑素——酪氨酸+半胱氨酸,高加索人种 黑素细胞功能: 决定肤色——黄种人黑素存在于基底层,黑种人在基底层、棘层、颗粒 层,白种人与黄种人相似但数量少 防晒——吸收或反射紫外线UVA(长波)
角质层 透明层
颗粒层 棘 层 基底层
基底层与美容相关概念
生发层——基底层又称为生发层,与皮肤自我修复、创伤愈 合及瘢痕形成密切相关。皮肤磨削、激光治疗深度 表皮通过时间——角质形成细胞从基底层移至角质层脱落, 约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可用来评价表皮功能。提示 治疗间隔时间 表皮干细胞——是指基底层内相对未分化的、被保护的、具 有无限细胞分裂能力且分裂极为缓慢的细胞。原位培植皮 肤再生技术——整形 水通道蛋白3(AQP3)——可转运水、甘油、尿素到达表皮, 促进角质层水合作用,是维持皮肤水合作用的关键因素。 紫外线可导致AQP3表达下调,导致皮肤干燥,弹性下降。
非角质形成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 位于棘层,具有吞噬功能。 麦克尔细胞 位于基底层,认为是皮肤内分泌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电镜示胞浆内网球 拍样颗粒
麦克尔细胞
真皮
来源于中胚层,由细胞、纤维(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基质构成,分 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两部分。 乳头层较薄,胶原纤维较细走行不均,含有毛细血管、淋巴管、游离神 经末梢、触觉小体等。皮肤衰老时乳头层萎缩。 网状层较厚,胶原纤维粗大且与皮肤表面平行,形成皮肤纹理,含有较 大血管、淋巴管、神经和环层小体。
顶泌汗腺
小汗腺胚芽细胞 乳腺及其它 中胚层 真皮、皮下组织、血管、淋巴管、肌肉 小汗腺
皮肤解剖学
人体最大器官 表面积1.5-2.0平米 表皮与真皮总重占体重5%,含皮下组织16%
表
皮
皮肤
真
皮
皮下组织
皮肤厚度
平均0.5-4毫米,表皮0.04-1.6毫米,真皮0.42.4毫米 背部、臀部较厚,眼睑、耳后较薄 女性、老人皮肤薄 表皮20岁最厚,真皮30岁最厚 皮肤过厚发黄,过薄敏感
角质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的终点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 角质化细胞套膜(CE) 蛋白包膜——特殊角化包膜结构蛋白交联而成,包括多种蛋 白,含量最多的是兜甲蛋白,与美容保湿最密切的是丝聚 合蛋白,如该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寻常型鱼鳞病和异位性 皮炎的强易感性。 脂质包膜——角质细胞外的包膜,限制细胞内水和水溶性氨 基酸的丢失及细胞外水的摄入。 酶——最重要的是转谷酰胺酶,影响CE形成和角质形成细 胞分化。
皮肤附属器
皮脂腺 结构——腺体+导管,无腺腔,细胞破裂形成分泌物,脂质形成和分泌 过程平均8天 类型——开口于毛囊 开口于体表(与毳毛有关) 开口于皮面(与毛发无关) 分布——除掌、跖、甲,遍布全身,以眉间、鼻翼、前额最多 头皮、颜面、胸背、腋窝等称为皮脂溢出部位。 成分——游离脂肪酸、甘油脂类、角鲨烯等,与表皮细胞和汗液形成皮 脂膜。
基质
填充在纤维、细胞间的无定形物质,主要是结构性蛋白、蛋白多糖、糖 胺聚糖成分。糖胺聚糖含有透明质酸(HA) 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等多种成分,对皮肤保水有重要作用,每克糖 胺聚糖结合500ml水。 透明质酸与皮肤保湿关系密切。皮肤中的HA占全身总量50%。随年龄增 长,HA逐渐减少。 HA能结合1000倍于自身重量的水,分子量越大保湿性能越好,但透皮 性越差;化妆品中的HA只是形成水化膜,起到防止皮肤干燥作用, 只有作为注射填充剂才能在真皮中起到保湿抗皱作用;HA可促进皮 肤无瘢痕愈合;部分皮肤病HA含量降低;紫外线照射可使其含量降 低,与皮肤老化有关。
皮纹及线
皮纹——人体皮肤各部位由表皮和真皮隆起的皮肤嵴纹及皮 沟所构成的纹理。 皮沟——皮肤表面肉眼可见的细小沟纹,由真皮纤维的排列 和牵拉所致。 皮嵴——皮沟将皮肤划分成大小不等的细长隆起。 皮野——较深的皮沟将皮肤表面分为菱形或多角形微小区域。 皮肤张力线(朗氏线)——是由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在真皮 内按一定方向排列形成的张力线,不同部位皮肤的张力各 有固定方向。
皮肤组织学与生物学
一、表皮 属于复层鳞状上皮,由角质形成细胞和非 角质形成细胞构成。
角质形成细胞:
非角质形成细胞:
角质层 透明层 颗粒层
表皮
朗格汉斯细胞
棘
层
梅克尔细胞
基底层
黑素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
占表皮细胞95% 不断代谢更新,最终形成角蛋白。 角蛋白有序排列是皮肤抵抗物理化学微生物 损害的重要因素。
40
12 12 7 3 18 8
角质层与皮肤美容相关的概念
1、砖墙结构(前述) 2、皮脂膜 概念——润泽脂质与汗液乳化形成覆盖于皮肤表面的一层透 明的弱酸性薄膜。 润泽脂质——由皮脂腺分泌和角质细胞崩解的脂质共同构成。 主要成分:角鲨烯、蜡脂、甘油三酯、胆固醇酯、胆固 醇 结构脂质的标志性成分是什么? 皮脂分泌过多——痤疮、脂溢性皮炎 过度清洁——干燥
毳(cui)毛
皮肤附属器
皮脂腺功能 ——润滑皮肤 ——润泽毛发 ——抗菌 ——抗氧化损伤:含有维生素E 分泌过多:皮肤油腻、粗糙、毛孔粗大——痤疮、酒渣鼻、脂溢性皮炎 和脱发 分泌不足:毛发干燥、发脆、脱落,皮肤干燥、脱屑等
皮肤附属器
皮脂腺分泌和影响因素
角质层
表皮最外层,与皮肤美容关系最密切 5-15层胶质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砖墙结构” 1、维持屏障作用 2、影响药物吸收 3、主要吸收脂溶性物质 4、皮肤锁水功能
正常角质层含水量10%-20% 低于10%出现皮肤干燥 正常情况下角质层表皮水分流失2-5克/(小时.平方厘米) 温度降低,角质层含水量降低(冬天皮肤容易开裂) 所有影响角质层的皮肤病,都会使皮肤更加干燥 角质层过厚,皮肤粗糙晦暗 角质层过薄,出现皮肤问题(潮红、cap扩张、色沉、老化)
棘层
4-8层多角形细胞构成,胞体较大。 表达特异性K1/K10,是表皮终末分化和角化的标记。 胞质中含有板层颗粒(Odland小体),其内含有磷脂、 神经酰胺、游离脂肪酸、胆固醇等,是结构脂质的来源 还含有多种水解酶,对皮肤屏障形成和表皮自然脱屑很重 要。 银屑病——颗粒层变薄或消失
基底层
位于表皮最底层,与皮肤美容关系密切。 仅为一层柱状或立方状细胞,与真皮交界处呈波浪状起伏。 具有分裂能力。
透明层
2-3层无核扁平细胞,仅见于掌、跖部位 具有防止水、电解质与化学物质通过的屏 障作用。
角质层 透明层
颗粒层 棘 层 基底层
颗粒层
1-3层扁平或梭形细胞构成。正常皮肤颗粒层与角质层厚 度成正比。 颗粒层细胞中含有透明角质颗粒,与张力原纤维密切相关。 颗粒层细胞分化为透明层和角质层细胞。 构成一个防水屏障。
第二章 皮肤科学基础理论
廊坊卫生职业学院美容教研室 李二来
皮肤的来源
神经节 脑、脊髓及运动神经 眼(视网膜)及其它 神经节、感觉神经及末梢 神经嵴 外胚层 眼球、真皮内及其它黑素细胞 表皮内的黑素细胞 基底细胞 表皮及毛根 鞘 毛发 体表外胚层 原始上皮胚芽细胞 皮脂腺 皮肤附属器
神经板外胚 层
棘细胞
天然保湿因子(NMF) 角质层内能与水结合的低分子量物质的总称。 存在于角质化细胞套膜中。 功能:帮助角质细胞吸水,促进酶的代谢反应,有助角质层分化成熟。 过度清洁、紫外线照射、年龄增大等可导致NMF减少。
主要成分
所占比例(%)
游离氨基酸
吡咯烷酮羧酸 乳酸 尿素 尿刊酸 离子(钠、钙、镁、氯、磷酸根) 碳水化合物、氨、多肽、葡糖胺等
真皮中的细胞
主要有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真皮树枝状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嗜色素细胞等。 成纤维细胞是真皮中最重要的细胞,可合成纤维和基质,在 创伤愈合中非常重要。 肥大细胞是常驻细胞,参与皮肤过敏反应和炎症反应。
真皮中的纤维
胶原纤维 真皮中主要纤维成分,乳头层纤维细且无序,网状层粗且与 皮面平行,交织成网。 真皮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以Ⅰ型胶原为主。胶原与皮肤老 化密切相关,日光照射可减少Ⅰ型胶原形成,Ⅲ型胶原增 多,皮肤出现松弛和皱纹。可通过注射或口服胶原蛋白要由脂质构成,还有少量天然保湿因子(NMF) 1、细胞间脂质(结构脂质) 主要成分:神经酰胺(50%)游离脂肪酸(10-20%) 胆固醇(25%)三者比率3:1:1(最佳摩尔比率) 结构:双分子层 功能:防止水分和电解质流失 阻止有害物质入 临床意义: 神经酰胺减少——皮肤干燥、脱屑、特应性皮炎、湿疹 游离脂肪酸减少——银屑病 胆固醇减少——皮肤老化、光老化
真皮中的纤维
弹力纤维 乳头层较细与皮肤表面成直角,网状层较粗与皮肤表面平行 对皮肤张力和弹性有重要作用。紫外线照射可使弹力纤维 变性呈团块状,导致皮肤松弛,过度伸展后形成皱纹。
真皮中的纤维
网状纤维 不是一种独立的纤维成分,是幼稚的、未成熟的胶原纤维 银染呈黑色,又称为嗜银纤维,创伤愈合时或肉芽肿组织 大量增生。
表皮和真皮连接结构
半桥粒:主要结构 基底膜带: 渗透作用——为表皮提供营养,表皮细胞产物也可进入真皮 屏障作用——限制分子量大于40000的大分子通过 连接作用——连接表皮和真皮
基底膜带
皮下组织
来源于中胚层,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构成 含有汗腺、毛囊、血管、淋巴管、神经等,人体差异较大。 主要作用是缓冲、贮存脂肪、保暖 也影响人的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