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设置与培养模式探微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修改)

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一)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具体为:1.政治素质高,熟悉中国国情,热爱新闻传播事业,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勇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意识,有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
2.有较好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理论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有良好的职业技能,熟练掌握各种能力,熟练掌握现代媒体实用技能。
4. 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科研能力;(二)培养方式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以应用为导向,注重学生新闻传播专业基础,尤其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1.专业课程设置上,强调应用导向,注重案例教学方法,基础理论课程占三分之一,实践性或案例讨论课程占三分之二;2. 逐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双导师制”,即每名学生既配备一名本校教师做导师,同时在业界聘请一位较有影响的人士担任导师。
本校教师负责课程教学,业界导师负责实践教学;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与媒体等实践机构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实质性的联合培养机制。
二招生对象与学习年限(一)招生对象1.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历)的人员;2.招收在新闻传播机构从事实践工作的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在职人员。
(二)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二年。
课程学习一年,传媒机构实践一年。
毕业论文在实践过程中完成。
个别特殊情况者,经本人申请,学校批准,可适当延长一年。
三毕业要求与学位授予(一)毕业要求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并在传媒机构实践成绩合格者,学校准予毕业,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二)学位授予学生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学校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证书(MJC)。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本专业学生要求毕业时获得38个总学分,其中:1、学位公共课程2门,6个学分;五.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表课时间、学期可以适当灵活。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3)适用学科:050301新闻学、050302传播学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掌握本学科的学术发展方向和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精通外语和计算机技能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学位持有者可以在传播媒体、新闻机构和宣传出版部门从事特定的新闻传播工作,可以在高校从事新闻传播的教学和研究,也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和公共关系工作。
二、研究方向1.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2.网络传播3.媒体与舆论4.平面媒体(出版)传播5.新闻传播史三、多年的学习基本学制为2年。
四、授予毕业学分和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当修满至少3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27学分,包括学校开设的公共学位必修课7学分、专业基础课不少于6学分(三门课)、专业主干课不少于6学分(三门课)、发展方向课不少于8学分,开题报告与学位论文3学分。
修满上述学分、学位论文进行的各个环节符合要求、学位论文取得合格成绩,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五、培训模式1.以二级学科为基本培养单位,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负责相结合的方式。
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内完成师生互选。
2.课程学习以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二级学科专业主干课程及发展方向课程为基础习为主,辅之以其他专业的课程或全校公选课程、经典文献阅读。
根据本专业确定的经典文献阅读书目、按照考核要求提交至少2份读书报告。
3.学术活动。
答辩前,硕士研究生应当在省级以上出版物(含省级出版物)上发表至少一篇(含一篇)本专业的学术论文,并作为第一作者署名;或者作为主旨发言人在学院的硕士演讲厅做学术报告。
在书博演讲厅参加10场以上的学术讲座(一位主旨演讲人相当于5场讲座)。
六、课程学习1.课程和学分要求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课程类别公共100020001001基础课100020001002-x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外国语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开课学期第二学期第一学期学时学分备注603804需从4门课程中选择2门第二学期104020212001104020802001语言文化哲学新闻理论研究西方传播学中外新闻传播史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论第一学期第一学期第一学期第一学期第一学期第一学期402402402402402402需至少选择3门共不少于6学分的课程,其中含一门2学分的研究方法类课程学科基础课104020802002104020802021104020802021104020802021(二)专业课程和发展方向课程课程类别专业104020803001新闻传播与舆论研究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开课学期学学时分备注第一学期402需选择3门共6学第一学期402分的课程第二学期402第二学期402需选择2门共4学或第三学主干课104020803002中外报纸编辑比较研究104020803003大众文化传播研究104020804001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专业方104020804003平面媒体传播研究104020804002网络传播研究期分的本专业方向课第二学期或第三学402程期第二学期或第三学402期第二学期或第三学402期第二学期或第三学402期第二学期或第三学402期发向展课方向课104020804004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播研究104020804005文学传播研究104020804006新闻传播业务研究公选需选择2门共4学分的跨二级学科专业课程或全校公选课程课、跨专业课补修课程如果学生是具有相同学术水平或跨学科的硕士生,则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本学科的两门本科专业基础课和两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本科专业基础课作为补充课程。
探析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探析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央电视台2008年6月21日报道,就业调查显示,即使是一些实力较强的高校,过去的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只有20%左右,一些地方院校的热门专业就业率不到10%,专科学校的就业率更低,不少学校甚至连5%都不到。
就新闻传播学专业来说,一方面,随着“频道专业化”、“深度报道”盛行,大家普遍感到新闻传播学专业不专,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干的工作,中文、历史、法律、哲学、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的学生同样能干,并且更有后劲:另一方面,现在电视台、电台、报社对人才的需求量都非常小,许多媒体根本不要人。
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新闻传播学专业60%的毕业生都没有从事新闻业务。
与毕业生艰难的就业形势相对照的是,新闻传播学专业每年的招生数量十分庞大,报考非常热门。
也正是因为生源好,许多地方高校不管有无师资和条件都或明或暗地(有的没有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设置了新闻传播学专业,其实新闻传播学专业在某些学校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是招生工具。
一方面,生源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就业机会越来越少,结果是这些所谓热门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即失业。
在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遭遇就业“寒冬”之时,赶潮流而兴办起来的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该如何培养出有市场需求的学生呢?确立培养目标从理论上说,一个高校应该有自己相应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纵观全国新闻媒体,最急需新闻人才的是地市级、市(县)级的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偏远地区或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的省级新闻媒体及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大型新闻媒体。
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往往生源基础较差、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实验设备设施相对欠缺,培养的学生理论体系可能不够完备与深入,所以,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和重点高校的不同,把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输送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尤其是培养地方新闻人才。
在媒介的市场化进程加快、信息化时代到来的情况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要想让自己的学生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必须有与重点高校不同的专业特色和特长,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技能的培养,让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真正成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安身立命之本。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培养方案(定)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培养方案根据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学位办[2011]34号),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能够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
2.熟练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具备从事新闻传播实践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技能与方法;能够胜任新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专业外语资料。
4.具有新闻传播策划、广告创意设计、媒介经营管理、社会调查、公共关系等方面工作的组织与协调能力。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2—3年(其中毕业实习和论文写作不少于1年)。
四、培养方式(一)以课程教学为主,兼有案例分析、专题讲座、模拟演练、现场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密切联系我国新闻传播业和国际同行业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重视基本理论及实际应用,注重对学生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的培养。
同时,根据培养单位的学科优势,在全面提升学生新闻传播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加强新闻传播院校与新闻传播实务单位及管理部门的联系和交流,聘请新闻与传播实践单位的专家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参与研究生教学及培养。
实行指导教师或导师组集体培养的方式。
(三)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
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
(一)公共课(6学分)政治理论(3学分)外语(3学分)(二)基础理论课(12学分)舆论传播理论与方法(2学分)广告传播哲学(2学分)传播学方法论(2学分)传媒产业发展研究(2学分)媒介传播策划(2学分)传播符号学及应用(2学分)(三)专业课(新闻方向12学分、传播方向12学分)传播语言学(2学分)新闻传播案例分析(2学分)新闻采编实务(2学分)新闻评论现象分析(2学分)网络传播实务(2学分)中外新闻传播史(2学分)广告传播案例分析(2学分)后现代文化与当代广告(2学分)经典创意分析(2学分)广告社会学理论与应用(2学分)中外广告传播史(2学分)(四)选修课(新闻方向3学分、传播方向3学分)电脑报刊编辑技术(1学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1学分)数码影像艺术与技术(1学分)动漫与三维传播设计方法(1学分)现代广告多媒体技术(1学分)平面传播设计方法(1学分)(五)专业实习(4学分)六、专业实践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批多种形式、相对稳定的省内外教学实习实践基地,保证学生教学实习实践效果,为学生的学位论文的完成创造实践条件。
新闻传播学(数字媒体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传播学(数字媒体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学(数字媒体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本培养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数字媒体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适应未来媒体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数字媒体理论数字媒体基础:深入了解数字媒体的起源、发展与趋势。
数字媒体与社会:分析数字媒体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播的影响。
数字媒体伦理与法规:掌握媒体伦理原则,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二、媒体技术与实践数字媒体技术:学习数字内容制作技术,如视频剪辑、图像处理等。
媒体平台运营:掌握各类媒体平台的运营策略与技巧。
媒体项目实践:参与实际项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社交媒体运营社交媒体战略规划:制定有效的社交媒体传播策略。
内容创作与推广:学习创作高质量的内容,掌握内容推广技巧。
数据分析与优化:运用数据分析工具,持续优化社交媒体运营效果。
四、数据可视化与信息设计数据可视化基础:了解数据可视化原理与方法。
信息设计原则与实践:学习如何有效呈现信息,提升数据可读性。
数据可视化工具与技术:掌握常用数据可视化工具的使用。
五、数字广告与公关数字广告策划与执行:学习数字广告的策划、制作与发布。
公关策略与执行:了解公关原理,学习危机公关处理技巧。
广告与公关案例分析: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媒体伦理与法规媒体伦理原则与实践:强调公正、真实、尊重个人隐私等伦理原则。
媒体法律法规:解读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从业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媒体伦理与法规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伦理和法规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跨文化传播文化差异与传播: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特点和挑战。
跨文化沟通技巧:学习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和方法。
国际传播案例研究:分析国际传播中的成功案例,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
八、学术研究方法学术研究基础: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
研究方法论:学习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与职业道德素养,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方法;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熟练掌握新闻传播知识与技能;具备扎实的新闻传播业务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2年,学习年限为2-4年。
三、课程设置、学分及考核方式(一)课程设置攻读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须完成以下课程的学习和必修环节,总学分应不少于 34学分。
课程类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开课学期学分(理论学分+实践学分)学时开课单位考核方式必修课公共课11055200001外语Foreign Language 1 354外国语学院考试110552000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Socialism 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1 2 36 马克思主义学院考试专业课11055200003新闻传播核心问题研究Selected Topicsin Journalism andCommunication1 3+0 54 新闻传媒学院考查11055200004传播学研究方法CommunicationResearch Methods2 0.5+1.536新闻传媒学院考查11055200005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Media Ethics &Law3 2+0 36 新闻传媒学院考查11055200006书报刊阅评Media TextAnalysis1 0.5+1.536新闻传媒学院考查专业通选课11055200007马克思主义新闻观Marxistjournalism1 1+1 36 新闻传媒学院考查05 52 00 00 8 文学素养与审美素质Literaryliteracy&Aestheticquality2 0.5+1.536新闻传媒学院考查1105 52 00 00 9 西方新闻传播理论WesternCommunicationTheory2 0.5+1.536新闻传媒学院考查11 0552 00 01 0新闻摄影JournalismPhotography3 0.5+1.536新闻传媒学院考查1105 52 00 01 1 现代传媒技术Digital MediaCommunicationTechniques2 0.5+1.536新闻传媒学院考查新闻实务方向选修课11055200012高级新闻编辑Advanced NewsEditing1 1+1 36 新闻传媒学院考查110552中外新闻理论专题ClassicJournalism3 0.5+1.536新闻传媒学院考查00013Theory 1105 52 00 01 4新闻时评News Review 2 1+136新闻传媒学院考查11 05 52 00 01 5 网络文化与新闻传播CyberCulture,Journalism &Communication2 1+1 36 新闻传媒学院考查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方向选修课11055200016影像解读与批评Interpretationon Visual Works1 1+1 36 新闻传媒学院考查11055200017中外电视节目比较ComparativeStudies of TVPrograms at Homeand Abroad2 1+1 36 新闻传媒学院考查11055200018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传播Broadcasting andTV Programs:Production &Marketing3 1+1 36 新闻传媒学院考查1105现场采访与节目主持Spot Coverage and2 1+1 36 新闻传媒学院考查5200019Hosting文化产业实务方向选修课1105520002文化创意与营销Culture Creativeand Marketing2 1+1 36 新闻传媒学院考查11055200021新媒体广告实务New MediaAdvertising:Creative and Copy1 1+1 36 新闻传媒学院考查11055200022传媒文化产业发展专题Selected Topicson Media &Culture Industry2 1+1 36 新闻传媒学院考查11055200023媒介经济学理论与实务Theory andPractice of MediaEconomy3 1+1 36 新闻传媒学院考查必修环节行业前沿发展讲座1-6 2至少听取6次行业前沿发展讲座,并提交讲座报告。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调查报告

关于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调查报告新闻与传播专业赵欣2012年11月1日一、调查背景自2011年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MJC厂研究生工作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教弃从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始转变,但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
虽然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弃模式和经验可供专业学位研究生借鉴,但这两种培养模式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因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培养方案,确立新的培养目标,采取特色的教学理念,建设有特点的师资队伍, 这样才能承担起培养应用型高层次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使命,满足新闻界对实务人才的需求。
同时,也通过我院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不断实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院研究生教育体系。
就此,本人对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 具体情况如下:二、调查内容(一)调查目的:了解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其市场而向和培养模式的认识。
(二)调查对象: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三)调查方式:本次问卷调查采取不记爼调查的方式,对30名201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当场发卷调査,并当场回收问卷,回收率达100%。
(四)调查时间:2012年11月1日上午10点。
(五)调査概述:本次调査通过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对现阶段学习状况的认识,提出了共14道问题,英中3道为多选题,其余13道为单选题,内容涵盖了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市场而向和培养方案两大方而。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对自身市场面向的认识:1•毕业后更倾向于进入媒体机构工作。
你毕业后更倾向于?考博去媒体工作去其他单位工作1 20 9从上表可以看出,只有约3%的同学有意攻读新闻传播博士学位,投身髙校和新闻传播研究机构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大约67%的同学希望作为应用型人才进入媒体机构从事专门工作;还有约30%的同学希望从事其他工作。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随着新闻与传播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
本文将从学位设置的目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学位设置的目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新闻与传播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使学生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新闻采编、传播策划、媒体管理等核心技能,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新闻与传播领域的高级专业工作。
二、课程设置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包括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新闻传播学、新闻写作与采访、传播理论与实践、媒体与社会等,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提供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如媒体管理、数字传媒、传播研究等,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培养目标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扎实的新闻与传播理论知识,具备深入研究新闻与传播领域的能力;2. 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新闻采编、传播策划等技术工具;3. 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4. 具备良好的媒体素养和职业道德,能够胜任新闻与传播行业的高级职务;5. 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适应全球化的新闻与传播环境。
四、培养方式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三个方面。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讲座、研讨等形式,提供学术前沿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实践教学包括实习、实训和实地调研等,通过参与真实的新闻与传播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科研训练则包括学术研究和科研项目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毕业要求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毕业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的撰写,达到学位要求;2. 参与科研项目或实践项目,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或实践经验;3. 参加学术研讨会或专业会议,并撰写学术论文或发表研究成果;4. 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阅读和撰写相关的学术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媒行业的迅猛发展与变迁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专业硕士学位成为完善新闻传播教育、改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路径。
专业硕士学位旨在培养实务型人才,满足传媒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充电的需要,同时也是实践反哺科研的一种方式。
学位设置的合法性
1 行业发展与时代诉求
现代传媒业面对的是全新的传播生态,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新的诉求。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通过市场实现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参与市场竞争是传媒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这决定传媒业对能够把握市场动态、聚合社会资源、驾驭资本运营的高端人才的特殊要求。
其次,技术变革的海浪也冲刷到传媒领域一原有的传媒理念、生产形式、传播流程、传播渠道、经营管理模式都在新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解构和重构。
这决定传媒业对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急迫需求。
再次,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的知识语境,现代传媒业需要冲破地域和时间的界限,向着国际化、集团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这决定传媒业对文化视野开阔、谙熟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精锐人才的强烈需求。
2 强实践性学科特点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以实务为导向的学科,其应用性特征突出。
它的强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学科知识的维度。
新闻传播学专业知识的核心部分是实践性知识,比如新闻采写、广电编导、广告策划、资本运营等,这些知识不是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抑或其它,而是形而下的操作和实践。
二是能力结构的维度。
新闻传播学要求学生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能力。
比如将文化理论、市场经济的知识应用到广告的创意与策划中,将语言文学知识应用到新闻的编辑、校稿中,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知识应用到新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中,将经济学、会计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应用到营销与管理中。
三是工作经验的维度。
新闻传播学不是一门纸上谈兵的学科,其工作技巧与能力需要在真正的实践工作中逐渐培养、积累和丰富。
专业硕士学位将更加适应新闻传播学学科特点的需要,为传媒行业培养真正具有强实践能力的专门性人才。
3 现行教育体制的局限
现代传媒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本科层次的人才在知识积淀、实践经验方面有所局限,而博士层次的人才偏重理论研究,于是硕士层次的人才缺口巨大,而现有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又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扩大新闻传播学硕士培养的规模成为必然。
培养模式初探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将金融、新闻传播、社会工作等硕士专业学位列入2007年的启动计划。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位范式,其培养模式还有待探索。
1 大传播人才培养理念
专业硕士培养的人才理念应该以开放、兼容的大传播为理念。
它的内涵有三层:
首先,新闻传播学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具有极强的兼容性。
现代传媒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附其它相关领域,比如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计算机等等,不仅传播内容可能涉及到,其生产、运作流程也无法或缺。
所以专业硕士学位的人才培养理念首先应该建立在文化、艺术、技术融会贯通的大传播理念之一。
其次,在市场化的语境下,现代传媒工作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将内容生产与经营管理截然分离的传统工作模式已被时代所淘汰。
也就是说,仅仅擅长新闻采写、编辑、节目制作、发行分销、人员管理等某一方面的业务已不能满足需要,在宽泛的大传播知识背景下开展工作,将采编、制作等业务知识和策划、经营、管理等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站稳市场的脚跟。
再次,传统媒体正在和新媒体深度勾连在媒介融合中,仅懂得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运作模式、工作原理和规律已无法适应新需求。
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的人才培养理念应观照各种媒体高度融合的大传播理念,使毕业生全面掌握纸质传媒、电子传媒、数字传媒等的知识和规律。
2 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的培养机制,应着眼于两点:一培养实务性人才,提升高端知识和技能迅速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二是以专业硕士为中介,连接科研和市场,将先进的科研成果,比如新型的传媒产品、传媒理念、传媒经验等带入传媒业界,促进传媒经济勃兴,同时,将业界的问题、矛盾、困境、前沿探索等转化为科研的课题。
因此,须打破传统的理论主导型教学,转向实践主导型教学方式,搭建三级化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第一级,依托教学资源,搭建课堂教学实践平台。
提倡教师注重课堂教学中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的结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法将传媒产业的业务、现状、动态、问题等带入课堂,将课堂演变成为一个模拟的传媒场域。
第二级,借助校内资源,打造基础实践平台。
整合校内的校报、通讯社、电视台、网站、出版社、学报等资源,作为实践和交流的初级场域。
并在此基础上创办模拟的传媒机构,进行仿真性运作。
第三级,联合业界精英,构建高端实习基地。
与国内外知名的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出版集团、网站、传媒集团联合,建立高端的实习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学生派往这些单位进行观摩学习、短期见习、中长期实习、轮岗实习,使学生跳出自己原来工作的窠臼,在先进的传媒单位学习前沿的理念、高精尖的技术,丰富实战经验,提升业务水平。
3 产业介入型双导师指导模式
专业硕士应实行校内和校外双导师的指导模式,并让产业发展直接介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思路的创新当中。
校内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中长期学习规划,课程选择,具体领域的前沿学习,毕业设计的选题、制作等;并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纳入自己的研究项目当中,使学生切实参与一些前沿课题攻关,了解最新的业界发展趋向。
校外导师主要聘请高端实习基地的资深业界人士担任,负责具体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毕业设计的选题、制作等,优化学生的实践学习,并使其毕业设计回应工作中的问题、矛盾、经验,发挥实际价值。
同时,让合作单位充分介入该学位的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培养机制与培养模式探索、课程体系建设与开发、就业指导等,使专业硕士的培养真正体现行业需求。
4 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
目前,新闻传播学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是三年,要求学生进行全脱产的学习,
专业必修课程较多,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应打破目前的学制,实行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设置最低毕业学分(如36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在2-5年内修完学分,并完成毕业设计,参加答辩。
二是以在职学习为主,允许其兼顾工作和学习。
三是学习内容包括课程学习和实践学习两个部分,且减少必修课程,开设门类齐全的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适当增大实践学习的学分(比如10-15学分),以工作业绩作为评估学生成绩的重要尺度,推动专业硕士在传媒实际工作中提升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