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考察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考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考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考察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号:10274指导老师:贺金林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号:0900150226姓名:同组队员:莫若程、罗天宏、庞天生、韦松林、袁英杰考察内容:近代桂林市的名人轶事考察对象:革命烈士陈光同志考察方式:实地调查陈光同志简介:陈光(1918-1949),广东梅县人。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中共桂林市城工委书记,从事地下工作。

1949年10月5日,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遭受种种酷刑,坚贞不屈,于11月11日晚,在原北站附近英勇就义,距桂林解放仅11天,时仅31岁。

其墓位于桂林市七星区七星公园普陀山西麓。

陈光烈士纪念碑位于市区七星公园普陀山西麓。

通高8米, 砖石砌筑, 水泥批挡。

底为五角座, 塔身为四方椎柱形, 顶饰红五星, 上部凸塑“陈光烈士纪念塔”7字, 下部分刻事迹及地方领导人题词。

如下图陈光同志重要事迹:1949年11月11日,傍晚。

一辆汽车行至桂林火车北站前的一片空旷地带时,一群持枪者将一个满身伤痕、行动迟缓的人用力推下车。

待那人昂首懔然地向前走出几米时,急乱的枪声在他身后突然响起,他倒在了血泊中。

他就是中共桂林市城工委书记陈光,时年31岁。

这一天,距离广西省会桂林解放仅仅11天。

危难之际,调任桂林肩负重担陈光,原名陈益昌,1918年2月8日生于广东省梅县南口圩下村。

少年时,父亲惨死在资本家手中,身为共产党员的姐姐陈安被敌人逮捕后遭到杀害,他立志继承姐姐的革命事业。

1932年,陈光靠叔父的资助,考入梅县东山中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光被迫辍学回到家乡的星聚小学任教。

1938年,在南口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陈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冬,任中共南口区委书记。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南委事件后,陈光的活动逐步引起敌人的注意。

1943年,在组织的安排下,他转移到广西。

1946年4月,陈光任中共柳州特支书记。

1947年春,调任桂东区特派员。

同年夏,在党的领导下,桂林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群众运动。

关于近代史的考察报告

关于近代史的考察报告

关于近代史的考察报告
近代史考察报告
近代史是指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历史时期,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变革。

本报告旨在对近代史的一些关键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一、政治变革
在这个时期,世界各国都经历了政治上的巨变。

一方面,许多国家逐渐从君主制转变为民主制度,如英国和法国的革命。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通过帝国主义的方式扩张领土,如欧洲列强对非洲和亚洲的殖民。

二、经济发展
近代史也是经济发展的时期,工业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工业生产的大规模发展导致了城市化和工人阶级的兴起。

同时,科技进步也促进了交通和通信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三、战争与冲突
近代史也是战争与冲突频繁的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变革。

其他地区也出现了一系列战争和冲突,如冷战期间的东西方对抗以及殖民地独立斗争。

四、文化交流和思想变革
近代史还见证了文化交流和思想变革。

随着交通和通信的改善,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促进了文化和艺术的繁
荣。

此外,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和运动,如启蒙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

综上所述,近代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冲突的历史时期。

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战争冲突以及文化交流和思想变革等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个时期的视角。

通过对这些关键方面的考察,可以更好地理解近代史对现代世界的影响,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纪念场馆、名人故居等,写作实践考察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纪念场馆、名人故居等,写作实践考察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纪念场馆、名人故居等,写作实践考察报告前言:本次调研主要是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即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了解李大钊同志生平,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在实践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学习英烈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实践过程:2020年5月30日上午10点,学校组织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即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

坐落在昌黎县城北的五峰山半山腰平台上的韩文公祠,至今已经修复22年了。

现在,那里被定名“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相继被确定为昌黎县、秦皇岛市和河北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1958年7月在乐亭县大黑坨村辟出的李大钊故居纪念馆和1997年8月在乐亭县城建成的李大钊纪念馆,一同成为李大钊家乡一带的李大钊重要纪念地。

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陈展馆陈展馆,分《“性乐山”的有志男儿》、《盟誓碣石》、《新春旅行》、《登高一呼群山应》、《五峰寒冬踏雪人》、《红旗将会飘满北京城》、《圣洁情思凝五峰》等7个部分,利用大量历史照片、实物和文物复制品等,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李大钊在五峰山从事重要的革命活动和陶冶革命情操的事迹。

2000年,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的主体建筑——五峰山韩文公祠,被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实际参观、文物陈列、李大钊生平展览和文献阅读等多种形式,详细了解了李大钊同志的生平和丰功伟业。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889年,李大钊出生于乐亭县大黑坨村。

1907年,18岁的李大钊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参与出版《言治月刊》。

辛亥革命后,面对国家尚未真正独立富强的现状,李大钊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写下《隐忧篇》和《大哀篇》,下定决心为挽救中华而努力奋斗。

1914年9月,李大钊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

在学校,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理论,为他回国宣传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起了奠基作用。

中国近代史调查报告

中国近代史调查报告

摘要:经济日趋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不仅仅只追求物质上的需要,也更加注重精神思想境界上的发展。

现如今,各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历史景观点都得到了较好的完善与修复,这是值得我们认同的。

这些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园区,既是我们健身锻炼,放松心情的地方,也是我们饮水思源,缅怀那些为我们争取幸福生活的伟大的革命烈士们的革命圣地。

当代社会仍旧在不断发展,人们大多忙碌于生活,穿梭于人群,爱国的热情不再那么显而易见,出于对历史的兴趣,对历史的探寻,对人们思想境界的了解,也想知道那些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建筑在人们心目中存留的印象,对历史的想法,我们选择了碧沙岗公园这一纪念园区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又进一步学习了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多的了解到了历史知识深处的意蕴,也意识到这些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支柱,精神启迪。

关键词:碧沙岗历史革命精神纪念调查学习一、碧沙岗公园的历史碧沙岗公园占地约400亩,是郑州西区居民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

然而,当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70多年前,这里却是城区以西4公里一片风沙弥漫的沙丘,当地人叫它白沙岗。

1928年春,冯玉祥为纪念北伐军阵亡将士,责成交通司令许骧云建造北伐阵亡将士墓地。

1928年3月陵园动工,当年8月竣工。

冯玉祥取“碧血丹心,血殷黄沙”之意,将陵园命名为“碧沙岗”。

陵园中部设祠堂,名“昭忠祠”。

祠为古式建筑,占地约4070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冯玉祥亲笔所题的“碧沙岗”三个字是地地道道的“四旧”,理应砸掉该,可因为它太高了,所以才免遭厄运。

碧沙岗北伐阵亡将士墓地建成之时由4部分组成。

陵园中部是烈士祠。

烈士祠里悬挂着匾额,存放着刻有烈士姓名的铜牌和记载烈士功绩的金册、碑记等。

祠堂之前是中山公园,由民族、民权、民生3座亭子以及水池和石桥组成。

祠堂后面是开阔的烈士公墓。

烈士公墓的东南是民生公墓,安葬着官兵的眷属。

1994年,在“抗日烈士纪念碑”原址上建起了“北伐战争纪念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测验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测验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测验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测验四1. 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是指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时期。

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的时期。

本次测验将涵盖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第一部分:事件回顾- 鸦片战争:这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与西方列强的第一次冲突。

中国在战争中败北,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 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领导人洪秀全建立了太平天国。

最终,清朝政府和外国联军联合平定了太平天国。

- 戊戌变法:这是中国自主变法的尝试,光绪帝下令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但最终因为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失败。

- 辛亥革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孙中山领导的反对派推翻了清朝,并宣布成立中华民国。

3. 第二部分:人物考察- 洪秀全:太平天国领导人,发动太平天国运动,试图建立一个基于基督教教义的乌托邦。

- 曾国藩:清末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坚持“内治外患”的思想,倡导保守主义政策。

- 袁世凯: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家,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试图恢复帝制并成为帝国君主。

但最终被推翻。

- 孙中山:辛亥革命领导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也是中华民国的创立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

4. 第三部分:综合问题- 为什么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滞后的军事技术、内部腐败和西方列强的联合进攻。

此外,清朝政府对于西方列强的威胁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对外政策。

-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是巨大的。

虽然太平天国最终被平定,但它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民众的不满情绪,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动力。

-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近代化的轨道。

辛亥革命也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中国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历史考察

近现代中国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历史考察
话[ R] . 2 0 1 3 , 3 , 1 7 .
败。但这次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 、军事、外交都 产生 了深远影响 ,使古老 的中国终于迈 出了走 向开放和现代
翻 了帝 国主 义、封建主 义和官僚 资本主义三座 大 山,赢得 了新 民主 主义革命 的伟 大胜 利 ,建立 了中华人 民共和 国,开辟 了人 民 当家作主的新 时代 。从此 ,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启动 了实现 “ 中国梦”的历史车轮 。
【 关键词 】 “ 中国梦”;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
十八 大 以来 ,“ 中国梦 ”以其清新 的理念 和亲 和的风格 迅速 为整个 中国社会 所认 同乃至成 为全球 的热词 。2 0 1 3年 3 月1 7日,习近平在全 国人大 闭幕会 上讲 话再次谈 到中国梦 , 他说 : “ 每个 人 都有 理想 和 追求 ,都 有 自己 的梦 想。现 在 , 大 家都 在讨论 中国梦 ,我以为 ,实现 中华 民族 伟大复兴 ,就 是 中华 民族近代 以来最 伟大 的梦想 。 ” 因此 “ 中国梦”并不 是 突兀 而起 、横空 出世 。 自近代 以来 ,中国社会 各阶级为实 现 民族 复兴与 国家 富强而不断追求 。中国梦已超越 了历史情 结 和民族情结 ,升华 成一种政治理念 和精 神追求 ,深刻道 出 了中华 民族 自近代以来历史发展 的主题 。 近代 以来 ,中华 民族的 “ 中国梦 ”是 在中 国遭受列强侵 略而不 能 自保 的背景 下形 成的 ,“ 天朝上 国” 的美 梦被惊醒。 1 8 4 0年 以后 ,中华 民族开 始面 临亡 国灭种 的危 险 。当时 的 清政府 在两次鸦片战争 中的惨败 ,使先进 的中国人认识到船 坚炮利 的威力 。于是这些 地主阶级 的开 明分 子开始实施推动 “ 师夷长技 ” ,引进西方先 进的科学技术 ,兴 办近代化军事企 业和 民用 工业 ,并改革外交 、文化教育等多方 面的活动 。由 以改革 军事力量为主要 目的的强军梦进而 实现 中国民族振兴 的复兴梦 ,这就是 我 国近代史 的第一次 追梦—— 洋务 运动。 这场 由地主 阶级领导 的改革 由于无法触及 封建制度 ,最终失 根本上解决 中国的问题 ,但它在 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 ,把统治 中国几千 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 ,为此后 的革命 打开了 通道 。 新文化运动是发生在 中国近现代社会之交 的一次 以启蒙 为主要特 征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 。这次启蒙运动分 为前后两 个 阶段 , 跨越 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 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 。新 文 化启蒙运 动前期 以 “ 民主”和 “ 科学”为 口号 ,中国的知识 分子受到西方 民主和科学思想 的洗礼 , 把学 习近代西方文 明、 改造 中国传 统文化作为核心 。新文化启蒙运动后期 ,中国知 识分子 中的先进分 子接受 了俄 国十月革命带来 的马克思 主义 和社会主义思想 , 成为改造世界和推动社会发展 的思想武器 。 这一 时期 的启 蒙思想 由于具有广泛 的群众基础并经过工农群 众波澜壮 阔的实践而获得 了伟大 的力量 。新文化运 动是 一次 前所未有 的思想解 放运动和启蒙运动 ,其 内容和形式上 的变 化是 旧民主主义革命 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的重要标 志 , 促 进 了中国社会性质 的变化 ,具有深远 的历史意义 。 直到 1 9 2 1 年中 国共 产党正式 宣告成 立以后 ,代 表 中国 社会发展方 向 、代 表无 产阶级和全体 中国人 民根本利益 的中 国共产党 给中国革命 和人 民带来 了希望和光 明。中国革命从 此走 向了新 的历史 时期 ,中国人在 实现 民族 复兴 “ 中国梦” 的历程 中由此迈 出了崭新的一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担 负起 领导 中国人 民进行新 民主 主义 革命 的历 史使命 ,经过 2 8 年 艰苦卓绝 的奋 斗 ,中国共产党终于领导全 国各族人 民赢得 了 新 民主主义革命 的伟大胜利 ,推翻 了帝 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 官僚资本 主义 的统 治 ,建立了中华人 民共和 国,开辟 了人 民 当家作主 的新时代 。从此 , 中国共产党人 开始启动了实现 “ 中 国梦 ”的历史车轮 。 鸦 片战争 以来 ,中华 民族虽然遭受打击 ,但勇敢 的中国 人并没有低头 、没有放 弃。从洋务运动 、太平天 国运动 、戊 戌变法 、新文化运 动到辛亥 革命 ,中 国社会各个 阶级奋起抗 争 ,苦苦探索救 国救 民的道路 ,他们勇敢地追求着 自己的梦 想 ,成为我们今天要实 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我 们看 到了 中华 民族 的不 屈不挠和勇 于探索追 求的 民族 精神 。 同时 ,我们也希望对 于今天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所启 迪。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 和中华 民族 的伟大复兴 ,是每个 中 华儿女的梦想 ,体现 了中华 民族 和中 国人 民的整体利益 ,美 丽 中国的 “ 中国梦”必将成为现实 。 参 考文献 [ 1 ] 习近 平冲 国共 产党第十八 次代表 大会 闭幕会重要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测验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测验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测验五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

本文将通过专题测验的形式,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考察和总结。

第一部分: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进程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请回答以下问题:1. 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战争结果是什么?2. 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有哪些?3. 为何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第二部分: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的尝试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尝试,旨在借用西方技术和制度来进行现代化建设。

请回答以下问题:1. 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是怎样的?2. 洋务运动取得了哪些成就和失败?3. 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如何?第三部分: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改革尝试,都旨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请回答以下问题:1. 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的改革措施有哪些?2. 为何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最终以失败告终?3. 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演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四部分: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推翻了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共和化的进程。

新文化运动则在思想和文化领域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请回答以下问题:1.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是怎样的?2.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格局的改变有哪些?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冲击?第五部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爱国运动,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请回答以下问题:1. 五四运动的触发原因和主要活动如何?2.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3. 五四运动如何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总结:中国近现代史经历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重要事件和改革尝试。

中国史学学硕考试科目

中国史学学硕考试科目

中国史学学硕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学硕考试科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史学专业基础知识:考察学生对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史学专业术语和史学研究流派的了解。

学生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基本原理,了解中国史学的学科发展历程,熟悉中国史学的学术名著和学派代表人物的观点。

2. 中国古代史:重点考察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知识掌握。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熟悉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能够准确理解并分析古代文献文献,掌握史书和史料的阅读方法。

3. 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变革、政治体制转型、文化思潮和现代化进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掌握近代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变革,关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内在联系和主要特点。

4. 史学研究方法:考察学生对史学研究方法的了解和使用能力。

学生需要了解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掌握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史料的分析和使用技巧,具备基本的研究设计和论文撰写能力。

5. 学术论文写作:考察学生对学术论文撰写规范和要求的掌握程度。

学生需要熟悉学术论文写作格式和结构,能够准确引用和参考文献,具备清晰、逻辑和有说服力的写作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和准备来提高考试成绩:1. 系统学习史学专业基础知识:阅读史学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专业书籍和论文,了解中国史学的学术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掌握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阅读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方面的经典著作,深入研究其中的历史事件和思想观点。

阅读学术期刊和论文集,了解当前史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3. 积累历史知识:通过阅读各类历史书籍和资料,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建立起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4. 多做历史文献阅读和分析练习:选择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进行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和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大学从创建起就卓尔不 凡,站在一个极高的起点上, 具有强烈的时代和民族使命 感。 1919年7月,在筹办厦 门大学的演讲中,陈嘉庚慷 慨陈词:“救亡图存,匹夫 有责”,“民心不死,国脉 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 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 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 子孙,如精卫之填海,愚公 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 日。”正因为有这种使命感 和几代“厦大人”的不懈努 力,使得厦门大学早在20世 纪八九十年代就以其深厚的 历史积淀和影响力而成为当 时中国少数名牌大学之一。
1937年12月至1945年07月, 厦大内迁福建省西部的长汀 办学,办学条件艰苦,但成 就巨大。学校延聘许多优秀 学者,在校生达到了1044人, 学系从9个发展到15个。厦 大学生一方面积极参加抗日 救国运动,组织成立“国立 厦门大学学生救国服务团” 等团体;另一方面勤勉学习, 发奋攻读,务期求得真正学 问。私立厦门大学于1937年 07月01日正式被南京国民政 府接管,改名为国立厦门大 学。
厦门大学“校主”陈嘉庚先生
陈嘉庚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华侨领袖、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即现厦门市集美区)。十七岁往新 加坡从父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1916年后,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 鼎盛时期其销售网遍及全球,谓新马树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大实业家。 陈嘉庚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故倾资兴办教 育等公益事业,以尽国民天职。早于1913年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 航海、商业、农业等校,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亲自选择校址、 校长,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请师资等,设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系,为海内 外培养高等人才。在侨居地新加坡亦倡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形成陈嘉庚广泛的开放型教育体系。 尽管遇世界经济危机,企办业经营未能转机,他仍多方筹措校费,百折不挠维持办学。1932年, 当外国财团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即遭他断然拒绝。直 至1937年春无力支持,遂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后,他极为关 注其发展。1940年回国慰问期间,还特地到迁往内地长汀的学校视察;1949年归国亦来校访问; 1952年定居集美后,仍继续募资、筹划扩建学校规模。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捐资兴学蔚然 成风,影响深远。他不但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而且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提倡学生要在德育、 智育、体育诸方面全面发展,倡办职业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以及重视校长、教师在 办学中的决定作用等等。他还推行社会教育,亲建集美鳌园“博物大观”和倡建厦门华侨博物 院等。
中国近现代史考察
——厦门大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1吴晓晖 28秦杞茂
35陶舒贤
22刘诗雯
05陈馨茹
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 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 于1921年创办,是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 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 在厦门大学的发展历 程中,众多教育大家 和学术名流,如林语 堂、顾颉刚、鲁迅、 陈景润、余光中等都 和该校具有渊源。
陈嘉庚赤诚爱国,振兴中华。1909年结识孙中山,翌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闽省光复后,被选为新加坡福 建保安会会长,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37年“七· 七”抗战爆发后,组织“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 会”(简称“南侨总会”)并被选为主席,领导支援祖国抗日救亡。1939年汪精卫叛国投敌,他严电声讨。1940 年3月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视察各战区和重庆、延安等地,不畏强暴,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将 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反对蒋介石独裁,坚持团结抗战。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进攻马来亚, 他领导“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1942年3月新加坡沦陷避居印尼爪哇,赋诗表明舍生取义的决心。1945年日 本帝国主义投降,他安全返回新加坡,各界集会庆祝,众望所归。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电邀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和 开国大典,于1952年2月回国定居。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先后当 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直接参议国事。他已逾古稀之年,仍不辞劳苦到祖国各地 视察,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临终仍念念 不忘祖国统一大业。陈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八十七岁,国家给予以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 安葬于“鳌园”中。
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
1921年04月06日厦门大学开学典礼,美国著名哲学家、 教育学家杜威博士及其夫人应邀出席并发表演说。
1923年,厦门大学便开始聘请俄籍著名人类学家史禄国、 美国著名生物学家赖特等一批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任教。 1924年06月,厦大三百余位教师和学生闹学潮离校到了 上海,当时刚卸任的原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与前厦 门大学教授王毓祥等人共同成立了“大厦大学筹备处”。 “大厦”即“厦大”之位置对调,既表示是经由厦大嬗 变而来的,又寓“光大华夏”之意,定名“大夏大学”, 解放后经院校合并,发展为后来的华东师范大学。
1937年07月06日,教育部任命清华教授萨 本栋博士为厦大校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后,厦大生物大楼被摧毁,于是迁校的计 划被提上议程。9月4日,厦大借闽西职业 学校在临时办公处继续办公,并在鼓浪屿 借得英华中学和毓德女校的部分校舍,但 鼓浪屿还是处于战火严重威胁下,所以萨 校长多方考虑,与省主席陈仪商定将厦大 迁往长汀。萨校长委派教务长兼文学院院 长、语言学家周辨明博士去福建内地选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