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国近现代史

合集下载

中国的近现代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60多年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鸦片战争,泱泱大国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从此,中国开始了苦难的历史。

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签订了第一份不平等条约,领土、领海,税收等主权遭到侵犯。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把皇帝-国家的象征赶出皇宫,在京城内烧杀抢掠,洗劫万圆之圆,蒙受了巨大的耻辱。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历来学习中国文化、科技的日本却回过头给了中国一致命的打击。

旅顺大屠杀日军攻陷旅顺,对城内进行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死难者约2万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留下“万忠墓”。

伪满洲国日本利用清废帝溥仪建立傀儡政权,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使东北同胞饱受了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

,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

九一八事变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

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

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

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0日/第007版理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准确地说是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

换言之,究竟是以191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还是以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数十年来,这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一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前,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对于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没有明确区分,也就是说没有形成有关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概念。

那时候的学者基本上认为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是同一个含义。

这种状况明显地说明了那时候中国近代史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

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1954年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引起了近代史学者的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

1957年,《历史研究》编辑部汇集了3年来学者们的讨论文章予以出版。

这次讨论,对于中国近代史学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唯物史观、认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等问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这次讨论的主题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

所谓中国近代史,胡绳的文章非常明确地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

这一主张在这次讨论中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

从这时开始,中国历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

此后,学术界往往把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称作中国现代史,而把1919年上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这段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

换句话说,是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而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称作中国现代史。

当时学术界虽然有这样的认识,但也有许多学者明确表达过不同意见。

范文澜、刘大年、荣孟源、李新、林敦奎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来划分历史时期。

根据这种观点,1840—1949年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启示和感悟

中国近现代史启示和感悟

中国近现代史启示和感悟中国近代历史是被西方人用坚船利炮轰开的,在两个历史落差转换下面,英国人通过四个阶段最后用武力手段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所以它有外力推动的特点,它被动地纳入了世界现代体系。

在中国近代史开始的这样的特点背景之下,中国被西方用坚船利炮轰出了中世纪,从此被轰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沼泽地。

其中给了我们三点重要启示。

第一,落后就要挨打。

为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包括后来我们的多次反侵略战争,每次在军事上都很快失败了?这其中重要的背景原因是因为我们落后,经济上落后,军事上落后,技术上落后,武器装备上落后,敌人是坚船利炮我们主要是大刀长矛,体制上落后,敌人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文明了而我们还是封建社会时代。

军事指挥上我们也落后。

我们那些指挥官打不赢,但是打不赢还要邀功请赏。

指挥官琦善为了邀功请赏半夜三更组织人员夜袭,把海上的船只烧得火光冲天,马上就派人去报告,说战争胜利了。

第二天早上一看,烧的全是自己人的船队。

指挥官杨芳,他研究英国鬼子究竟是什么东西,英国鬼子究竟是用什么东西打败我们的?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是需要研究对手研究自己,这是对的,但是他研究偏了。

他研究来研究去最后得出结论是:敌人是用邪术打败我们的。

那只有以邪制邪了。

怎么制邪?就是采取了世界军事史上著名的马桶战术。

发动士兵们到民间去收集马桶,上战场的时候每个人屁股后面背了一个马桶,以此以邪制邪。

军事指挥上的落后、腐败,敌人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文明了,而我们还在战场上搞马桶战术。

所以落后就要挨打,邓小平在总结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

第二,就是邓小平讲的第二句话:弱国无外交。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多次侵略我们,我们一次次签定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没有外交没有公平。

在敌人的坚船利炮威逼之下,我们签定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一直到1919年巴黎和会,我们要求修改这些不平等条约,但国际组织没有理睬我们。

那时候因为我们很弱,这充分说明了弱国无外交。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所谓的中国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历史。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到现在为中国的现代史。

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国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是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是一段有关民主生死存亡的整容抗争的岁月史。

同时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拙见成长的历史。

然而,中国人民及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正是在外国各侵略者企图灭亡中国的图谋以及对中国无尽的掠夺和强占的压力下,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封建奴隶制度等封建制度,同时也阻挡了外国资本主义及帝国主义对国家主权的侵略。

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首先,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

西文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他们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的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鸦片战争开启了之后百年中国受到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

战后,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残酷的本国封建压迫以外,还遭到来自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残暴的民族压迫。

而随后签订的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损害了我国的根本利益。

与此同时,引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虽然它最终失败了但是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同时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接下来,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随着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和更多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的签订。

我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经济危害。

中国近现代史 概述

中国近现代史  概述

中国近代史一、总体把握1 、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

2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4 、革命任务:反对外国侵略,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

5 、分期界标:以“五四”运动为界,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 、时期特征:1840~1919年,共80年。

是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进一步深化的历史。

2 、基本线索: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沉沦。

②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以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③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以谋求近代化。

三个阶段: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 ~1864年):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剧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开始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剧变的表现:①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进程加快,为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③中国政局发生变化:满洲贵族势力减弱,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者的态度由排斥到抵抗,再到妥协、投降,继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以奕訢、曾国藩为代表的新官僚集团势力膨胀。

④社会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人民的斗争进入新阶段,带有新的时代特点,即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外来侵略,形成了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标志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年6月,林则徐主持的鸦片战争,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决心禁烟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谱写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光辉篇章的第一页。

结果:《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割让了香港,赔款2100万银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并且因果获得了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特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面临着更为复杂曲折的斗争。

2、中日甲午战争第一阶段: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本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第二阶段: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并在花园口登陆。

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两个战场全面溃败。

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的影响:日本既割占台湾及其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

资本主义以此为契机加速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总计4.5亿两;拆毁北京至大谷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被禁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旧存在,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由于中国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和地域的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社会的双重也颇下,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以至大批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5、洋务运动开展主要集中在: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创办民用工业;3)筹划海防;4)创办新式学堂。

中国近现代史简述

中国近现代史简述

清朝末期(1840-1911)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在经历了百年的兴盛后开始走向衰落。

1840年英国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发动了鸦片战争,迫使清王朝与之签订了《南京条约》及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从此,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年英、法对华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

在中国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与激化的背景下,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了,它席卷了半个中国,给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以沉重打击。

此时的清政府一方面受到了西方列强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另一方面又受到正在兴起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威胁,为了强化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19世纪60年代开始,一部分洋务官僚开始兴办洋务,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展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19世纪9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帝国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目光集中在还没有被完全分割的少数地区,中国和朝鲜成为它们在远东争夺的焦点。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及之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各帝国主义列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面临的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使中国社会各阶层产生强烈的危机感,以各种不同形式探寻挽救国家危亡的道路。

在此形势下,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以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步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变革运动。

它顺应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并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

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在中国兴起的反教会斗争,在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下,得以进一步发展,最终成为一场以维护国家主权为目的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干涉,八国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民主革命道路探索特点:以俄为师,走俄国人 的路到以国情为师,走自己的路
19
列强侵华及不平等条约
战争 时间 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内容
割地、赔款、5口 通商、协定关税 11口通商、公使驻 京、军舰进长江、 传教士入内地 割地、赔款、4口 通商、设厂 强占租借地 划分势力范围 赔款、划使馆区、 拆炮台允驻兵、严 禁成立反帝组织、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
19世纪中期开始,中华民族进入了在近代化浪潮中“被世界”和“被文明”的时期, 开始了沦为和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走向人民共和的历史。 1840年后,西方列强依仗坚船利炮,不断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晚清王朝签订了一系 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迭遭破坏,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产生了强烈的救亡图存意 识,从太平天国、洋务自强、变法维新,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开始了由器物而制 度而文化心理的“千年变局”。与此同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党的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 1919——1927) 中。 五四运动使反帝爱国成为主流,俄国十月革命使“以俄为师”成为时尚,民主革命 土地革命和抗日救亡运动时期( 1927——1936) 20世纪20 找到了新的力量,也使社会主义成为变革洪流中的旗帜,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年代到30年代中期,是国共从通力合作到严重分裂的时期。1937年,国共两党合作成为 全民抗战的关键,历经艰苦卓绝,在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下赢得了胜利,推动了中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胜利后,国民 党政权腐败日甚,丧尽民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取得了民 解放战争时期( 1946 —— 1949 ) 主革命的胜利,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翻开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君主专 制统治的矛盾。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是:政治上的反帝、反封建,经济上的工业化,思 想上的民主与科学和文化上的大众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中国近现代史
——辛亥革命之革命团体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

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丈夫团等。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我对辛亥革命的革命团体做了一下学习:
众所周知,辛亥革命是以“中国同盟会”为主要领导,而中国同盟会的主要组成为:
兴中会: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由孙中山领导。

1894年11月24日成立于美国檀香山。

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刘祥、何宽为首任正副主席,不久,刘祥退出兴中会。

1895年2月21日,与杨衢云的香港辅仁文社合并,并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

华兴会: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5月军国民教育会的“运动员”黄兴从日本回国,进行革命活动。

11月4日他以庆祝自己30岁生日为名,邀集刘揆一、宋教仁、章士钊等,在长沙西区保甲局巷彭渊恂家举行秘密会议,决定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取名华兴会。

1904年2月15日正式成立。

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秦毓鎏为副会长。

会员达数百人,多属知识分子。

宗旨为“驱除鞑虏,复兴中华”;方略为湖南发难,各省响应,“直捣幽燕”。

光复会:清末著名的革命团体,又名复古会。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冬由王嘉伟、蒋尊簋、陶成章、魏兰、龚宝铨等人在东京酝酿协商。

次年初又经陶、魏回上海与蔡元培商议,至同年11月,以龚宝铨组织的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为基础,在上海正式成立了光复会。

蔡元培任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

总部设在上海新闸路仁和里,后迁三马路保安里。

该会的政治纲领即入会暂词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主张除文字宣传外,更以暗杀和暴动为主要革命手段。

以上为同盟会的主要组织。

共进会:中国同盟会外围革命团体。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主要领导人是同盟会会员焦达峰、日知会会员孙武等。

共进会尊孙中山为领袖,它以同盟会的总理为总理,以同盟会的纲领为纲领,但将“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

1908年秋,共进会的主要成员分别回国活动。

孙武、焦达峰等抵达汉口,于次年4月在汉口法租界设立共进会机关(后迁至汉口俄租界宝善里),在武昌设分机关多处。

1911年(宣统三年)10用10日,发动了武昌起义、设在湖南、江西等省的共进会,积极响应。

文学社:清末湖北武汉新军中的革命团体。

其前为群治学社改组的振武学社,宣统元年(1909年)阴历正月初九,振武学社社长张翊武等在武昌黄鹤楼举行会议,振武学社改组为文学社,张翊武沿任社长。

宗旨是“兴汉排满,推翻专制,驱逐满奴,夺回汉室江山。

” 发起人有张廷辅、刘复基、蒋翊武、李擎甫、沈廷桢、张筱溪、唐子洪、商旭旦、谢鸣岐、萧良才、曹珩和黄季修等12人。

蒋翊武、刘复基为正副社长。

社址设在武昌小朝街85号。

1911年1
月由振武学社改组而成,蒋翊武任社长。

借“研究文学”为名,文学社有严密的组织,入社会员需经严格考察,以防不测。

在新军中开展革命活动,吸收社员五千余人。

后与共进社组成起义领导机关,发动了武昌起义。

1912年6月,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增强革命力量,将文学社并入同盟会。

此外,还有同盟会中的丈夫团等团体。

革命的领导者主要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元培、赵声、章炳麟、陶成章等。

主要政治主张为推翻满清统治,建立共和体制等。

我的观点:
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的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但是真正成功的辛亥革命正是源于众多革命团体相应统一的号召,同时多向同时起义,才换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我记得辛亥革命100周年献礼影片《辛亥革命》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在法国的花园聚会上说服欧洲各国银行行长,停止向清政府贷款;镜头一转,在汉口的战场上,黄兴正率军与敌浴血奋战。

这个一文一武,一动一静,将辛亥革命中革命者的两种革命方法表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封建统治的革命有两种:断其粮草,灭其士气。

辛亥革命在这两点上都做到了。

一方面逼迫清帝退位,一方面武力打击守旧主义的士气。

从广州起义到黄花岗起义;从孙中山被驱逐处境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如电影《辛亥革命》最后的一段独白:
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我以为,革命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心,人们懂得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革命是我们将有中国人自己的工厂,银行铁路矿山有了可以追寻的民生幸福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隶在任何人的心里永远永远都不再惧怕列强都不再有封建皇权使全国之人无一贫苦是中华之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这就是革命的意义。

有了“人”的革命,有了凝聚一心的革命团体,才有了辛亥革命的成功。

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因为袁世凯窃取了胜利的果实,而我认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不仅仅局限于政治上的成功或失败,它所教会中国革命者凝聚一心,摒弃各自为战的信念,就足以断言这次革命是有意义的,是成功的。

有了这凝聚一心的信念,才有了中国革命者,中国人反帝反封建、对军阀侵略者战争的成功,这也就是辛亥革命革命团体所留给后世的财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辛亥革命词条
辛亥革命100周年献礼影片《辛亥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科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