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史观与历史教学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近几年我国引进了多种史观来纠正我们过去历史研究的弊端,这些史观被大量的运用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高考题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之有关的题目,因此影响了我们备考的方向,在这里我将各种史观及典型的题目总结如下:一、现代化范式(现代化史观)的主要观点及典型试题1、主要观点现代化范式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用“现代化范式”指导的命题“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在我国,现代化史观的创立者是已故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
罗先生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5页)。
例题1,2011年滨州二轮模拟.(25分)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
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
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化史观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化史观
李 恩 国
(I东省 无 棣 第 一 中学 , 东 【J 山 无棣 2 10 ) 5 90
提要 : 现代化是一个历 史的发展过程 ,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化教学就是构建 理论 。
, 摇了封建 统治 的理 基 。 动 础 曲折前进与转型。指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这一阶段基本特征是: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极 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中。现代化艰难的进行 着。同时增加了新内涵 , 阶级开始担负起领导中国近代化的任务。 无产 主要表现 :曲折前进。 1 . 经济上, 民政 期领到了国民经济建设运 国 鞴 动, 民族工业获, 差 展, 导 LI j发 推动了经济领域的现代 进程。但由于官僚 匕 资本的形成和压榨 , 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 益萎缩。 抗战期间, 中国的现代化 进程陂迫打断, 近代工业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 合压迫( 美国垄断资本和官僚资本) , 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陷 ^ 绝境。 政治 上, 国民党一党专韦 戴 , 影响民主制度的发展。 转型。 2 转型是指无产 阶 级开始或为近代化的重要角色。近代化的内容开始由资产阶级民主转变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特别是五四运动后 ,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 中 国共产党【立 , J 中国壬1化的梦想由可能变为现实。如在革命根j》 创 戈 见弋 也, 办了—批具有新民主主义经' 生质的工业。 7 齐f 新中国的现代化阶段。 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 中国的现代化进 人—个 崭新的历史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制度的建立 , 清除了 现代 化 上的根本障碍, 中国的现代化 前所未有的速度向 前发展。 突破了 既往资本主义的现f 模式.结合中国国情成功地探索了自己的现代化 艺 发展战略一 “ 四个 代化” ,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 ^民探索有中国特 . 色社会主 义 殳 建{道路, 取得了令世 ^ 目 瞩 的成就。 民 主共禾 岭 深 人 耐
历史方面的学习计划

历史方面的学习计划历史方面的学习计划1一、指导思想:以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针对我校高一学生基础差的实际,坚持“夯实基础,狠抓双基,改进学法,激发兴趣,提高能力”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目标:高一是个关键时期,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功课多,任务重,学生基础差,学生不能很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且高一学习要为学考和高考做准备,所以我确立了如下几个目标:1、落实双基。
加强基础知识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巩固,定期组织知识过关。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做到快速阅读,能提取有效历史信息。
3、培养学生理解、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分析、判断、归纳,使学生能正确把握历史概念,加强材料题的分析训练,以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课堂上可以分组讨论,探究学习任务,互相交流信息,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提高学习能力。
5、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等思想教育。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主要任务是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内容。
本册教科书讲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共有八个专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3、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5、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7、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8、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

• 吉祥物和吉祥图案可以说是吉祥观念的具体表现──为了表达对 幸福、欢乐喜庆的向往,人们便把事物固有的属性予以加工,或 加上艺术的象征意义,例如把某个事物附会神话传说或取其名称 的谐音,并视为吉兆,或把美好的故事和喜庆的征兆绘成图像。 • 吉祥物表现了人类与生俱来趋吉避凶的本性,撇除迷信的成分, 我们可尝试细味由追求吉祥而衍生的动人故事和艺术成就。就是 现今的许多体育盛会之中,亦常有 「吉祥物」的出现,其他诸 如建筑雕塑、木器文饰、陶瓷描绘、窗花剪纸、壁画挂历乃至商 标城徽或广告宣传等各方面,均反映了这种对生活的企盼。 • 吉祥两字的组合使用,据认为最早出于《庄子· 人间世》:“虚 室生白,吉祥止止。”唐人成玄英对此有个疏解:“吉者,福善 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试以这条疏解来说明众多吉祥纹图的 生成,就是把美好的故事和喜庆的征兆绘成图像,用来表达求吉 驱凶观念;可以是自身祈愿的,也可以是相互祝颂的。反过来讲 ,就是许多吉祥纹图的题材和构图,都有“福善之事”和“嘉庆 之征”作为创作的素材。
新课标高中历史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先秦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教学目标:强化时序、牢记关联、把握特征、 厚积薄发,构建横向知识结构体系。 课程链接:必修一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 治制度的特点》、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 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 《百家争鸣》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文化》 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 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时期三个阶段)
封建制不等于封建社会 • 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即封邦建国,以 藩屏周,是由周天子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 对周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建立 诸侯国,形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严格等级 关系,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 的封建社会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封 建社会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个社会历史阶 段。
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计划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本文提供了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一起来看看吧!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1一、教学目标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潜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指导思想运用“三史观”(礼貌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依据“三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准确把握“三情”(教情、学情、考情),着眼“三立足”(立足基础,提升潜力;立足教材,活用知识;立足概念,突出主干),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制定有效的第一轮复习计划策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技巧的潜力,努力提高高三复习质量,以备战高考。
三、教学重点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
“全”即讲解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务必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目标要求1、以教材和复习用书为依托,以新高考试题为参照,充分研读“三纲”,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使学生掌握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脉络。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三维”出发,夯实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迁移应用等基本的学科思维潜力,提高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潜力。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坚持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坚持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摘要:最近,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甚至蔓延到学校的校园之中。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十分必要的。
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反对各种非科学的历史观的前提;而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提,也是对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进行批判的前提。
标签: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纲要”课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坚持什么样的历史观非常重要。
那么当前在大学生中最容易受到影响的有历史观是什么呢?那么这种历史观有哪些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划清与唯物主义历史观之间的界限?这些问题是我们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起点。
因此,对最近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必要的爬梳。
一、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提历史虚无主义实际上一种思想右倾的思潮,是对中国近现代以来,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曲折进行错误的反思和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主要是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社会主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
历史虚无主义有四个重要的内容,其他的观点都是从这个方面发展出来的:第一是“告别革命”与“只要改良”。
认为中国近代从辛亥革命开始,就不应该采取革命的方式进行。
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中国一百年来,从辛亥革命开始总是选择暴力革命的办法,并把它视为唯一合理的方法。
但是,历史经验证明,这种办法付出的代价过于惨重,后遗症太大。
”历史虚无主义竭力宣扬革命只具有破坏作用,没有建设性,对革命进行诬蔑性的描述,在《告别革命》中对“革命”进行大肆地“批判”,“革命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革命残忍、黑暗、肮脏的一面,我们注意得很不够”。
“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而改良则是一种能量积累”。
“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则一定失败”。
“中国在20世纪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
”第二是主张利用现代化史观来重写历史。
主张用现代化史观来代替革命史观。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题目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题目导语: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论文,有哪些题目可供参考呢?下面是收集的中学历史教学论文题目,供各位阅读。
试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动向高中历史教学评价的新方向中学历史教学“互动启发”模式研究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学习策略研究中学历史学科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中学历史探究教学策略研究初中历史课程活动教学设计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制及其价值取向研究美国中学历史学科中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学历史学科材料分析论证题的命题理论与技术中学历史学科填空题的命题理论与技术生态道德培养与中学历史教学历史题材影视信息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中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之研究穿插与综合:中学历史学科渗透的理性思考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讨论式教学法中学历史“引导—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美育初探人文素质和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的渗透与提高多媒体、网络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整合研究与实践高中历史课题“探究式学习”应用研究高中世界文化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问题中学历史教学与健全人格培养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性学生评价研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体验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世界意识教育“全球化”与高中历史教育目标的新探索中学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方式的研究高考材料解析题变革与中学历史教学之改革中学历史教学的本质是人文主义教育中师历史教育运用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探讨高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研究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中的学科渗透与文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初探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关于城乡中学生历史创新意识问题的考察论中师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试论历史课程改革中的自主课堂教学以德治国与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宗教史教学之探讨论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历史教学数字化学习和历史教学史料教学中开展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研究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构思浅析历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穿插渗透生存教育理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人文旅游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以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为例新课程改革中对历史创新教育的探析普通高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历史教学实施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初探科技史教学与弘扬科学精神研究对主体模式下高中生历史观教育的探讨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中学历史学科的关系——兼谈历史教学对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新课程体系下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困难与对策社会史视角与中学历史教育的革新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与人文素质的培养论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代化史观与高中近现代史教学中学历史教育与学校德育实效性初探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研究中学生历史文本阅读方式浅析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中学生历史学习方式问题研究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与教学批判思维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研究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构建中日中学历史课程比拟研究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新探现代迁移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初中历史探究教学法的个案研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展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探讨关于从文化的角度进展历史教育的假设干思考试论史学根本原理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讨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高中历史学困生认知构造问题诊断与教学对策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实施促进学生开展的平日评价关于改革中学历史教学方式的探讨试论中学历史课的中外关系史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把握《课程标准》多媒体与中学历史教学构建历史课堂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论中学历史教师的从业素质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探索历史学科创新教育的探索与认识高中研究型课程的相关问题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初探论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振中学历史“探究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高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浅论如何抓好中学历史学科中的道德教育社会生活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初步教学实践试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中生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信息技术与中师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幼师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与研究科学素养及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历史作业现状研究历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中学历史活动课设计研究农村贫困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中师历史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近现代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比拟研究中学历史学习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探讨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论中师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论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论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历史教学论新课程条件下历史教师角色转换论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吸纳史学研究新成果的滞后问题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讨论式教学法试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动向试论中学历史课的中外关系史教学。
当代六种主要新史观与历史评价

当代六种主要新史观与历史评价当代史学在史观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包括:1.文明史观;2.现代化史观;3.全球史观;4.整体史观;5、生态史观;6、科学发展观,这些新史观极大拓展了研究视野,逐步改变了以往流行的机械唯物史观[“阶级斗争革命史观”]的单一范式,为重新审视评价历史、为历史教学与历史命题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2004年以来使用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四个版本,即“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岳麓版”,这些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就集中体现了史学发展的新成就,令人耳目一新。
因此,诸如传承、交流、融合、转型等文明史观概念,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法制化等现代化史观概念,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思想多样化等全球史观概念,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社会变迁、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家庭婚姻、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等整体史观概念,环境恶化与治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生态史观概念,大国和谐发展、和平崛起等科学发展观概念,正日益在高中历史教材、教学、命题中大面积体现。
例如,对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问题[如上海],我们就可以从多种史观出发多角度进行理解与评价:①从革命史观角度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②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③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从文明史史观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⑤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化史观与历史教学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读后感
时下正当全国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的转型时期,高中历史教师用什么样的理论来解释历史现象,用什么的理论来指导新一轮历史教学,是目前高中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显然旧的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都无法适应新课改下的历史教育,虞和平则在这本书中认为现代化史观以其独特视角诠释历史显示其探索历史的生命力,它正好对接了新课程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发展的进程,理应成新一轮高考命题的主导理论。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通过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阅读,我认为虞和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首先,中国现代化历程是世界近代化潮流中的一种。
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向全世界扩散和社会主义的出现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有世界现代化历程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既会受到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影响,又有自己内在因素和道路选择。
因此在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既要运用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原理,更要建立和运用适合中国现代化特点的解释体系;既要放眼世界潮流,又要注目本国国情,还要慧眼识别外因和内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发展规律,表现形式,现实状态进行比较实事求是的分析,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历程的思维。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其次,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发展脉络。
以工业化,民主化,民族化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将近代中国160年历史概括为两大模式即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四大阶段,三条道路即1949年10月前,以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主体,称之为“早起现代化”;其中,1912年之前为“前提和准备阶段”,1912年至1949年10月为“启动和道路抉择阶段”。
1949年10月至起1978年,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冷战形势下,基本效仿苏联模式和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的,称之为“经典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1979年至2000年,是在依据国情实行改革开放和世界冷战基本解除的情况下发展的,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所以,中国现代化经历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经典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转换。
同时本书还详实地揭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制度下,中国现代化的畸形状态和难以健全成功的一般规律;论证从半殖民地社会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转向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又从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性。
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理解中国的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的差异,并能深入讲解民族化也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从而考试答题中做到要点多元化。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
中国是在传统农业文明基础上被迫开始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传统因素里有阻碍因素特别多,也有一些推动中国与外国资本主义文明对接的地方,比如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商人行帮组织的变异等。
这一点教学中很容易忽略。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2.外因与内因的关系问题。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后发现代化,特别是在1949年前,也可以说是一种“外源性现代化”或“传导性现代化”。
他本人则提出了“传动性”现代化理念。
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外国现代社会因素的注入及其所引起的中国人的学习和效仿之外,还包括中国人因外国的民族压迫而激起的谋求自强自立的动机,其次“传动”突出初期的促动意
义。
随着列强的入侵,由以前的被动向主动学习演变。
则是主要靠自己来做,外国的传导就不再占主要因素。
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认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广大一线历史教师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在于它能够明确指出新时期高中历史教育的方向,不至于在新课改背景下迷茫于传统教育而不能自拔。
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首先,历史教育本身意义就在于鉴古而知今,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把握方向。
古人修史本来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目的在于鉴往而知今,《中国现代化历程》内容上强烈的现实感更是能教育我们学生了解历史,利用历史,创造历史,做好新一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也为改革开放背景下党和国家决策者提供了现代化建设新的思路。
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
其次,历史教育一定要重视选材要独具匠心,论证要史论结合,对号入座。
新课标下更重视史实而非结论,这种观念在这本书中有明显体现,比如在说到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时,这本书尽量避免义和团运动等题材,而尽量挖掘一些中国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的经验教训,从而避免了许多既无法论证又容易陷入死胡同的后果,这对于我们在做高考历史41题很有借鉴意义,教育学生尽量选择有史实依托的观点来评述,再比如这本书将革命引入现代化研究,提出现代化内容,民族化内容,但在具体论述中,除了辛亥革命正面直接阐述外,其他如太平天国运动,二次革命,国共内战等作者基本不提。
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
第三,历史教育要与时俱进,切不可落入本本主义,教条主义。
新课标下更重视活学历史,活用历史,一定时期的历史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没有无缘无故的历史,这本书在介绍中国现代化内容时,特别加上民族化,就是鉴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这意义特殊不同于西方现代化背景的,所以我们在历史课教学中一定要有最先进的历史理念,大胆讲解目前历史前沿观点。
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
综上所述,读了这本书,作为历史一线教师,我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理解更充实更透彻,对学生讲这个问题也得心应手,脉络更清晰。
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华容高中高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