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次北固山下知识点汇总,推荐文档

合集下载

七上语文3课笔记

七上语文3课笔记

七上语文《次北固山下》课堂笔记:律诗之美与乡愁之情以下是七上语文3课的笔记:课题:《次北固山下》一、学习目标掌握“次、客路、潮、绿、残”等几个生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了解律诗的一般知识。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知识链接《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五言律诗。

律诗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诗歌形式,它要求诗句字数整齐,通常为八句,每句五个字,故又称五言律诗。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格,包括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

王湾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这首《次北固山下》以优美的景色和深情的乡愁为主题,被广泛传颂。

文本研习(1)阅读全文,理解诗歌内容。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对重点词句进行解读。

客路:指作者所经过的路途。

青山:指江南的山川。

潮平:指江潮平静。

两岸阔:指江两岸的景色广阔。

风正:指风向正好,不偏斜。

一帆悬:指船帆高悬,顺风而行。

海日生残夜:指太阳从夜色中升起。

江春入旧年:指春天的气息已经进入了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指作者的家乡书信无法寄达,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将信带到洛阳。

(3)归纳诗的中心思想。

本诗描绘了作者在北固山下游玩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和乡愁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次北固山下》这首五言律诗,了解了律诗的一般知识和诗歌的主题思想。

通过阅读全文和重点词句的解读,我们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最后,我们归纳了诗的中心思想,体会到了作者深深的乡愁情感。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

《次北固山下》知识点

《次北固山下》知识点

《次北固山下》知识点一、文学常识:王湾,唐代诗人。

“次”是停宿的意思。

二、主旨:诗人即景抒情,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的思乡之情。

三、内容理解:1、怎样理解“客路”一词?“客路”指旅途,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写了怎样的画面?从炼字角度进行分析。

写船上所见之景: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一语为颈联“江春”作铺垫。

3、“悬”的妙处。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4、结合句意赏析“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的大景;这时,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的小景。

“一帆”以小景衬大景,突出了江面的开阔。

5、如何理解“阔”字?“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涨,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6、如何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写景又点出时令。

“残夜”是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①含义: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②哲理: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

突出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人应对生活充满乐观,积极向上。

③赏析:“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动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7、如何理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次北固山下的重点笔记

次北固山下的重点笔记

次北固山下的重点笔记《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佳作。

这首诗以其精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是一首值得深入欣赏的古诗。

1. 背景介绍:王湾是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

他善于创作五言绝句,此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的“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旅途中停靠在北固山下。

2. 内容解析:•诗的首句“客路青山外”描绘了诗人旅行的路途,青山绿水,景色优美。

这里的“客路”指的是诗人旅行的路线,而“青山”则指的就是北固山。

•诗的第二句“行舟绿水前”描绘了诗人乘船在绿水前行的情景。

这里的“绿水”指的是江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诗的第三句“潮平两岸阔”进一步描述了诗人眼前的景色。

潮水涨平,两岸之间显得更加宽阔,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诗的第四句“风正一帆悬”描绘了诗人在顺风顺水的环境下,将帆高高挂起,乘风前行的景象。

这里的“风正”指的是风向正好,“一帆悬”则形象地表达了帆高高挂起的状态。

•诗的最后两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新事物到来的期待。

这里的“海日生残夜”和“江春入旧年”都是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新的生命力的涌现。

3.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自然美景为背景,以旅行为线索,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新生活的期待。

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他在旅途中的孤独和漂泊感。

同时,诗中也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4. 艺术手法:•意象运用:王湾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意象,如“青山”、“绿水”、“潮平”、“岸阔”、“海日”、“江春”等,生动地描绘了北固山下的冬末春初景色。

•对比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客路”与“青山”,“行舟”与“绿水”,“海日”与“残夜”,“江春”与“旧年”,既突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和漂泊感,也强调了新生活到来的期待。

•象征意义: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富有象征意义,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新的生命力的涌现,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次北固山下知识点归纳综合练习及答案

次北固山下知识点归纳综合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知识点归纳及综合练习答案一、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旅客的道路延伸到青山之外,行舟的碧水环绕在北固山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平两岸,江面空阔无边,顺风平稳前进,船帆静立高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太阳升起在将晓的残夜,暖春早到在未完的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写好的家书往何处寄达?嘱托北归的大雁,稍到洛阳城边。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和作者的思乡感情。

主旨:淡淡的乡愁。

作者王湾,唐代洛阳人,诗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在江南一带,当舟行至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写下了千古名篇。

全诗境界开阔,情景交融,描绘了青山绿水、风正帆悬、旭日初生、江上春早的景色,也抒发了作者旅途中的思乡情怀。

其中的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更是遣词平实而构思奇巧,画面清新而文辞隽永。

[评析]:“次”指旅船停泊。

颈联: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主题: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全文▲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

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

诗集名称:《《思亲集》《思乡集》(包含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等意即可)》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 代诗人______,标题中的“次”什么意思?_______这是一首抒写_______________的五言律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知识点整理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知识点整理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知识点整理汇总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写作背景】五、【赏析】《次北固山下》,五律。

王湾“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诗人应当是离乡远游,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的。

一路行来,当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一轮红日已经浮出江面,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绿的江南春景,从而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1、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此联写旅途大江沿岸的景色。

以对偶句发端,既对仗工整,又清新活泼。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青山”“绿水”互文见义。

作者乘舟,将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诗人人在他乡,情已回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与下文“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2、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此联写早春江潮景色,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画面非常精彩。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是眼中的大景。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

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而下垂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一定“一帆悬”。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这一“悬”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帆”的情状,突出了小景之美。

“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读此联应语调上扬,体现诗句视野开阔,大江直流的气势。

3、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此联描绘自然的时序交替、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说明作者是连夜行舟的。

江中日早,残冬立春,潮平无浪,两岸空阔。

(完整word版)次北固山下知识点汇总,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次北固山下知识点汇总,推荐文档

次北固山下知识点汇总1、文学知识选自《全唐诗》。

王湾,洛阳(此刻河南洛阳)人。

唐朝诗人。

.体裁:五律诗,写景抒怀诗。

2、节奏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哪处达? 归雁/洛阳边。

3、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

当时正当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风景,置身水道孤舟,感觉光阴流逝,油但是生别绪乡思。

4、词语解说次:住宿,此指停靠,途中临时停宿。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对长江。

客路:旅途。

青山:指北固山。

绿水:长江前:向前航行。

平:涨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广阔。

风正:风顺而和。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凌晨。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旧年:未尽的一年。

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到。

乡书:家书。

归雁:春季北归的大雁。

边:唐朝口语,义同“处”,泛指某处。

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5、本诗全意:旅客经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蔚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广阔,顺风行船恰巧把帆儿高挂。

红日突破残夜从海上涨起,江上春从前末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抵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6、要点句子首联: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② 赏析:写行途所见之美。

“客路”“行舟” 表现人已在江南,神弛故乡流浪羁旅之情,已表露于字里行间。

③首联写出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先写“客路” ,后写“行舟” ,写出了人在异乡、神驰故乡的流浪羁旅之情。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画面描述:涨潮时江水漫无际崖,水面变得辽阔无边。

晨风渐渐,波浪不惊,一叶白帆顺风在高远的江天上飘扬赏析①“阔” “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广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概,水面变得辽阔了。

次北固山下的课堂笔记

次北固山下的课堂笔记

次北固山下的课堂笔记
1.题目解读:首先,解释题目“次北固山下”的意思,即“停泊在北固山下”。

北固山是长江上的一个岛屿,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2.作者介绍:王湾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歌作品
却广为流传。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注重意境的营造。

3.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作者漂泊江南的时候,他乘船行经北固山,被北固
山的美丽景色所打动,写下了这首诗。

4.主题解读: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北固山的
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5.诗词分析:
(1)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两句描述了作者乘船行驶在青山绿水之间。

“客路”指的是旅途,“行舟”指的是行驶的船只。

(2)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描述了江潮平静,两岸宽阔,风正帆悬的景象。

“潮平”指的是江潮水位平稳,“两岸阔”指的是江两岸的景色十分宽广,“风正一帆悬”则描绘了一帆风顺的景象。

(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描述了海上日出和江春到来的景象。

“海日生残夜”指的是夜色将尽,海上日出的时候,“江春入旧年”则描绘了江边春天到来的景象。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知识清单+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知识清单+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次北固山下》知识清单一、文学常识1. 作者简介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

他的诗现存十余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王湾的诗歌风格清新秀丽,多描写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在唐代诗坛上有一定的地位。

2. 作品背景这首诗是王湾在旅途中经过北固山时所作。

当时诗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看到北固山的壮丽景色,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北固山位于江苏镇江,是长江边的一座名山,地势险峻,风景秀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喜爱游览和吟诵的地方。

在唐代,北固山更是成为了江南地区的重要文化地标之一。

王湾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其敏锐的诗人视角,将旅途的感受和对家乡的思念融入到诗歌之中,使得这首诗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又有深沉的情感寄托。

二、字词积累1. 重点字音悬(xuán):注意发音时,舌头要微微卷起,舌尖抵住上齿龈,然后让气流从口腔中冲出,发出“xuán”的音。

例如“风正一帆悬”中的“悬”,描绘了船帆高高悬挂的样子,发音要准确清晰。

残(cán):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齿背,舌面中部隆起,气流从鼻腔中流出,同时声带振动,发出“cán”的音。

如“海日生残夜”中的“残”,表示夜晚即将过去但还未尽的状态。

旧(jiù):读这个字时,双唇微微张开,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后部隆起,让气流从口腔中流出,声带振动,发出“jiù”的音。

在“江春入旧年”中,“旧”与“新”相对,体现了时间的更替。

雁(yàn):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前部向上隆起,接近硬腭,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同时声带振动,发出“yàn”的音。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雁”,是古代传递书信的象征,诗人借雁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2. 重点字义次:停留、驻扎。

诗中的“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停宿在北固山下。

这个字在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理解其含义有助于准确把握诗歌的情境。

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北固山下知识点汇总
1、文学常识选自《全唐诗》。

王湾,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

唐代诗人。

.体裁:五律诗,写景抒情诗。

2、节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3、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

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思。

4、词语解释
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青山:指北固山。

绿水:长江前:向前航行。

平:涨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风顺而和。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旧年:未尽的一年。

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到。

乡书:家书。

归雁:春天北归的大雁。

边:唐代口语,义同“处”,泛指某处。

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5、本诗全意: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6、重点句子
首联: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②赏析:写行途所见之美。

“客路”“行舟”体现人已在江南,神弛故里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③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画面描述:涨潮时江水漫无际崖,水面变得辽阔无边。

晓风徐徐,波涛不惊,一叶白帆顺风在高远的江天上飘荡
赏析①“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阔”写
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

“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

②“平”“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

“悬”反映了一帆风
顺,行船平稳。

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
象。

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颔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更好?“风正一帆悬”能否改为“风正数帆悬”?为什么?
(a、“阔”字更好,它给人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响亮。

*或“失”更好。

它生动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b、不能改,诗人意在以“一帆悬”之小景衬“两岸阔”之大景,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劲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画面描述: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赏析:①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匆匆不可待,让“客路”
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

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
和“入”字使之拟人化,寓情于景,景中含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
力量。

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两句抓信海上日出的瞬息变化和江上春气回转的微妙的特征,用“生”“入”
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

把“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
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同时蕴含哲理:新事物诞生于旧事物,旧事物中蕴
含着新事物。

颈联历来为人们所欣赏,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A“生”“入”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富有生机。

B“残”“旧”反映了时序的交替,蕴涵自然理趣。

C“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透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思。

7、典故哲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

8、诗中情感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类型)
9、写作手法:写景抒情。

10、①表达乡愁之情的句子:。

②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③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④“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杜牧赤壁知识点整理
1、文学常识
本诗作者为(朝代)的,与一起并称为小李杜。

2、节奏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诗意:断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烂掉,我拾起来磨洗认清它出自前朝。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了。

4、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英雄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

5、名句赏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并没有从正面去评论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反面假设。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
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这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蕴含的哲理:成功往往来自于机遇。

6、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
么?)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小中见大。

(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为下文铺垫
7、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

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

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

8、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的意思,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意思是:倘若不是东风给予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了。

诗人曲折地表达自己生不逢时和怀才不遇的抑郁情怀。

9、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

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

“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10、“铜雀春深锁二乔。

”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
不好,“铜雀春深锁二乔。

”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
11、这首诗歌主要采取什么手法呢?
答: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别出心裁。

表面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实则借他来讽喻当时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12、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
答: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